仙道之家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向下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Empty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帖子 由 朵朵芬芳 周六 02 十一月 2013, 07:55


xianzhen

發表於 2013-9-18 14:36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上)
中国犹太人
来源:世界犹太网

开封曾经是犹太人的聚居地
     当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教授告诉《犹太周刊》(注:本网站自办刊物),他要带领二十多人的美国、欧洲的部分大学校长专程前往开封考察中国古代犹太人后裔的时候,记者充满了疑问——中国也有犹太人?
     犹太人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太神秘、太遥远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为人类贡献了《圣经》的“特选”民族和中国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记者欣然前往随行。徐新教授是目前中国唯一荣获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哲学名誉博士学位的犹太学者。
     落日余辉洒落在七朝古都开封的古垣残墙上,泛起缕缕淡光。当《犹太周刊》的记者走出车站,迎面而来的开封市政协委员张兴旺(开封犹太人后裔)让记者 大吃一惊——他的外貌太特别了——和中国汉族人迥然不同。他还戴着一顶叫Kipa的犹太黑帽,他说自己戴这个帽子是为了寻找某种精神寄托。
     张兴旺告诉《犹太周刊》,开封犹太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开封犹太人一直以来只知道自己是以色列人,而不知“犹太”的称呼。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以 色列经过丝绸之路来到宋朝首都开封。这些人一开始有17个大家族,到现在只有七个姓氏:石、高、艾、李、张、赵、金。其中,除了赵是宋朝皇帝赐姓之外,其 他都是据原来的犹太姓氏转译的,例如李,就是利未的音译,而石和金,则是犹太姓氏的意译。
     根据历史考证,犹太人曾经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居住在某些国家的犹太区内(ghetto),起初仅有教名,并无姓氏,后来才使用上了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大都来自于宗教和神职的名称或者来自于地名。
     说来话长,如何发现中国犹太人后裔的也是一段历史佳话——1605年,一位名叫艾田的开封犹太人赴京参加会考,他慕名拜访了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两 人深谈之后,利玛窦惊奇地发现眼前这个认识希伯来文的男子竟是古犹太教的信徒。后来,利玛窦几次派人去开封实地调查,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在古老的中国竟 然生活着历史同样古老的犹太人。
     据张兴旺介绍,目前开封犹太后裔其中的有些人已经离开了开封,散居到了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成都、上海、南京、深圳等其他城市。张兴旺也承认,开 封犹太人后代目前对犹太文化传统已经淡忘了,开封犹太人从一开始和汉族通婚的情况就很普遍,由于在中国是父系相传,开封犹太人后代不能移民的原因之一就是 以色列是母系相传。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犹太研究所所长张倩红教授告诉《犹太周刊》,开封犹太人后代目前基本上已经“汉化”了。原来开封犹太后代 都聚集在教经胡同附近,1958年后陆续迁出,目前只剩下一家姓赵的住在那里。她还告诉记者,她曾经准备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中国犹太人后裔的议案,但是终 因问题敏感而停止(据悉,受河南省有关方面的阻止)。
但是开封市政协委员张兴旺告诉《犹太周刊》,我们犹太人后裔都有两个根。一个根在中国,另一个根在以色列。无论政府是否承认他们是不是犹太人,这都不重 要,户口改不回来也没关系,“我们心里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就可以了。让我忘掉我是犹太人,我这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我儿子也不可能的。而且我们全家已经开始重 新信仰犹太教。”
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教授告诉《犹太周刊》,从北宋以来,这些在开封的犹太人成为了中国常住居民,并且建立了犹太教派,按照犹太风俗生活。犹太 教自从19世纪末开始,在开封犹太后裔当中就几乎没有了,但是相当一批人根据传统还认为自己是犹太人。中国在决定民族的时候,曾经也考虑过犹太民族的存 在,1952年选民族代表参加北京国庆观礼的时候,开封两个人还代表犹太人参加了。
张兴旺告诉《犹太周刊》,在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开封市卫生防疫站曾经对于部分开封犹太人后裔做了基因频率及连锁不平衡参数、遗传距离分析 及红细胞(G6PD)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开封犹太人后裔与伊拉克犹太人、阿拉伯犹太人较接近。     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曾经专程到开封部署过专门研究,以便确定开封犹太人的问题。
张兴旺告诉《犹太周刊》,每次当国际犹太人到开封考察、投资时,地方政府都比较紧张,这有历史原因。事情源于1953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下发给当时中南局的 文件,该文件确定了今天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性质。该文件认为中国只有56个民族,不存在犹太民族,但要适当保护他们的风俗习惯。
但是,张兴旺认为,现在的发展已经有了新情况,那就是应该在一定适当的范围内放宽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文化、甚至宗教活动。张兴旺接着告诉《犹太周刊》,目前 从开封散居到其它城市的犹太后裔在当地的户籍基本上写的是“犹太后裔”,但是惟独在开封是不可能写的。在记者前往开封的时间里,明显感受到一种来自政府的 压力。

中国犹太人三千年历史
有关犹太人最早进入中国的历史,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无定论。中国最早的犹太学者陈垣先生认为:犹太人来华侨居,已有漫长之历史,大致可归纳为始于周、 汉、唐等数说。如果从周开始算起,到现在就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文典籍对犹太教的记载始见于《元史》,元以前似无可征。该文详细考证了该教与回教之 异同、教中人物之大略、寺宇之沿革、经文之内容及源流等等。事实上世界第一大姓——李姓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犹太人,甚至可能是以色列的支派之一利未人的后 裔。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总人数超过1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据考证,中国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高阳氏颛顼。颛顼氏族属于夷族(中国人一般称外国人为“夷”),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 (掌管律法和祭祀)。这一点和利未支派的特点极为相似。可以想见的是——在敬拜上帝的中国上古时代,如果不是像利未支派的人来掌握祭祀和律法的工作,是当 时的社会所不能容许的。  
北京文化学者苏三认为,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主要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这些朝代很可能与中东母国曾经保持着神秘的联系。这种关系的动摇出现在东周,中国 人彻底摆脱中东的控制是在战国时期。苏三对许多先秦文献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比如《诗经》等。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外国人家族,这就是自古以来定居 在中国、并在后来加入了中国国籍的犹太人。犹太人早自唐代起,就大批进入中国。至宋代,形成来华高潮。他们从海路、陆路而来,远涉重洋,历尽辛苦。他们带 来了西洋布。犹太人李姓是唐朝以来的赐姓,世代居住在开封附近,后代也有迁到上海居住的。李姓,在今中国的犹太后裔中占有较大比例。在河南开封,其李姓犹 太后裔不少,据潘光旦《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中说:“开封教人中李氏的一族,即《守汴日志》作者李光壂的一族,是早在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 后)便从北京移居开封的。” 据上书载,正德七年(1512),重建庙宇,维扬金溥和开封本地的俺、李、高三姓教人(犹太人)合请道经一部,立二门一座。可见李姓犹太人在开封是有一定 影响的。 今上海也有李姓犹太后裔。据《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中材料记载:有一个叫李Ching-shen的犹太人,于1901年6月应中国社会救济组织 的犹太人之邀请,来到上海,称有丁口140人。1902年3月,李Ching-shen再次与其子到沪,而且还带来六人。后来李Ching-shen逝世 于沪,葬犹太坟山。李Ching-shen的儿子李Tsungmai来沪时年仅12岁。《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中的“氏族与人物”一目里,还对 犹太人李氏的另一族来源作了介绍,其资料说:“李氏即‘利微’之改称。宋元间未改,宋孝宗时,掌教有利微五思达,至明,可能更早,则满喇多属李姓。” 犹太李氏不仅人数多,名人也不少,例如,清代有一位叫李光座的犹太后裔,为河南祥符人。在顺治年间,考中进土,曾为康熙二年(1663年)碑书丹,才气不 小。他历任云南按察司副使及均州知州。据光绪《均州志》载:李光座在任均州知州时,洁己爱民,缓征惜役,民赖以安。而根据史料,唐朝时已有相当数量的犹太 人居于中国。初自称“一赐乐业”(“以色列”之另一音译),他们做礼拜时头戴蓝帽,故而亦被称为“蓝帽回回”。因其不食兽类腿下筋,故而又被称作“挑筋教 徒”。
     在元代,犹太人曾被称作“术忽回回”。乃由于其所奉之犹太教,有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所奉之伊斯兰教多相类似之故。足见当时 国人对上述两教教义认识之肤浅。加之其参加宗教活动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至明清时期又得“蓝帽回回”或“青回回”之名号。由于与回族较易产生认同,并多有 与回族通婚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不少教派成员逐渐融入回族群体之中。
就当前所掌握之考古资料,早在公元八世纪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字书写的书信和祷文已在新疆和田和甘肃敦煌被发现,而现存于开封博物馆的《重修清真寺碑记》,更 是犹太人定居中国最为直接确凿的证据。据此刻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碑文可知,开封犹太人迁至此地并定居繁衍之时间上限应不迟于北宋年间。
最为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为河南开封,此地设有犹太会堂,称西那高刻(Synagogue)。至17世纪,有天主教学者深入开封从事研究与探访,发现教堂存 有一部至少拥有五六百年历史之经典,称《摩西五经》。颇令人惋惜者,此珍贵典籍竟于19世纪中叶流失于动乱与战火。犹太侨民是否曾将《摩西五经》译成中 文,已无从细考。
而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撰《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对开封犹太人之事迹记述考订颇详。然潘先生此作虽完成于1953年,但由于种种原因,至 1983年方得终见天日,而使世人耳目一新。其“氏族与人物”一目中,曾对李姓犹太人之族来源予以介绍,其云:李氏即“利微”之改称。宋元间未改,宋孝宗 时,掌教有利微五思达,至明时,可能更早,则满喇(即“比拉”)多属李姓。李氏乃在华犹太人之著姓,且不乏名人雅士。如清代有犹太后裔名李光座者,于顺治 年间考中进土,曾为康熙二年(1663年)碑书丹,才气不小。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改均州知州。堪称犹太后裔群体中之俊彦。
然而据《重修清真寺碑记》碑阴的铭文《尊崇道经寺记》(成于明正德七年,1432年)所载,有开封犹太人“厥后原教自汉时入居中国”之说。另据现存于罗马 的另一《重修清真寺碑记》(成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之碑文拓片,此犹太教派还曾自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来到中国。其有云:“教起于天竺,周时始传于中 州,建祠于大梁。”此说不可轻信。考其理由,盖开封犹太人开此新说旨在证明其来华时间甚早,以防周围诸族人等之歧视。
据史料记载,开封犹太人于明末耶稣会士到来之前,一直未曾知晓“犹太”一词而自称“一赐乐业”(以色列),此外从其尚无庆祝“光明节”(亦称“圣殿节”, 源于犹太人为纪念公元前2世纪犹太人战胜叙利亚人夺回圣殿耶路萨冷,于献灯时发现残存之灯油只可供一天之用,却奇迹般连续燃烧达八天之久,故而成为犹太节 日)之习俗方面考察并推断,其有可能在很早时便已脱离犹太文化中心,且其后亦未曾与之建立联系。不过亦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其到达中国之前,先已滞留 他国时间甚久。《重修清真寺碑记》上所记述之“出自天竺”,是否可作为其先抵印度并流连千载,北宋时方起身来华,并最终定居开封,亦未可知。
开封乃北宋都城,当时曾商贾云集,极尽繁华。在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即可略窥其盛。据《重修清真寺碑记》,宋代开封犹太人曾相当活跃和兴旺,曾 “进贡西洋布于宋”,而宋帝为“怀柔远人”,特发敕令,赞其“归我中夏,遵守祖风”,并恩准其“留遗汴梁”。这无疑是对开封犹太人合法移民定居最权威之护 身符,亦是在其定居华夏时间问题上最具权威之力证。于历史上一直被诸多民族和国家驱赶追杀之犹太人得以在此安居乐业,其感激之情不言而喻。公元1134 年,犹太人建教堂于开封,而此时开封已被金王朝占领,宋朝廷逃往江南并定都临安。按纪年习惯,应记为金大定三年,但他们却于明代所撰之碑记中以“宋孝龙兴 元年”记之。或可看作是一个弱小民族教派对曾给予其些许关爱的业已消失的政权予以的衷心回报。
元明两代,开封的犹太人逐步进入“主流”社会,或参加科举,或出仕为官,或多财善贾,或悬壶济世,史有明载,于兹不赘。因具备政治与经济实力,犹太人教派不仅得以生存延续,并出现生机勃勃之气象。
     开封犹太教堂于宋龙兴元年(1162年)始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重修,明朝又曾重修。乃教派居民礼拜之处所,精神之归宿也。而天有不测风 云,于冥冥之中,天灾人祸已开始渐渐逼近。先是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堤溃泥沙俱下,淹没教堂,教民亦作鸟兽散。大水过后,教堂为墟,一片狼藉。然 当时开封犹太人经济实力尚可,捐输踊跃,据弘治二年碑文记载,“复备资财,起盖深邃,明金五彩妆成,焕然一新”;“外作穿廊,接连前殿,乃为永久之计”。 以色列国家博物馆中现存有该教堂复原模型,若能有幸一堵,当信此言不虚。而天灾过后,人祸又临。
     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清真寺碑记》记载,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农民军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攻打开封。因久攻不下,乃决黄河水灌之。 致当时开封城中几十万居民尽为鱼鳖,“汴没而寺因以废,寺废而经亦荡于洪波巨流之中。教众获北渡者仅二百余家,流离河朔。”近三千人的犹太教派毁于一旦。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令人扼腕叹息。
经此事变,开封犹太教派元气大伤。尽管部分灾民重返家园,散失的“脱拉”等经卷亦陆续得以修补,但与过去相较,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少开封犹太人自此逐渐流散各地,竟有迁徙到云南甚至台湾者。对于犹太教义之理解与信奉,于此时亦日渐模糊浑沌,教派呈一蹶不振之象。
至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清廷衰征毕露,开封犹太教派亦风雨飘摇。此时当务之急已不是如何持续教务,而是怎样谋求生存。更有甚者,散居于犹太教堂 附近的贫苦犹太人竟将教堂的屋瓦和地皮出售,以糊口度日。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位“拉比”去世;其后“脱拉”亦陆续被售与外人;到民国初 年,开封犹太教堂地产悉数售予当地安利甘(即英国新教)教会。拉比去世、“脱拉”流失,教堂出售,致使作为犹太宗教有形代表之圣经文、圣职和圣所皆已不复 存在。就开封而言,此时已是只有犹太人而无犹太教。
20世纪初,已稳居上海的犹太社区得知开封犹太人之状况,曾组织“中国犹太人救援会”。而此时该社区基本上是由来自中东的犹太人构成,与开封犹太人几无渊 源。他们函告开封犹太人,可派遣适当人选来上海学习教义,并筹措资金以助其生活。另外还致信设于伦敦的犹太人委员会,希望得到资助。而当时正值俄国局势动 荡,诸多俄国犹太人蒙池鱼之灾。不久“十月革命”爆发,大批俄国犹太人逃亡至欧洲各地,委员会应接不暇,捉襟见肘,已无暇他顾。上海犹太社区之呼吁未能得 到回应,“中国犹太人救援会”只得靠自身努力来尽力为开封犹太人提供帮助。他们陆续将其中部分人接至上海就业,更加剧了开封犹太人之外移。至三十年代初, 开封犹太社区的宗教生活已根本停止,犹太居民人数亦在迅速减少。
     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居住在上海的犹太人大都离开中国,多迁往以色列或美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迁至上海的不少开封犹太人又打道回 府,重归于他们心目中的故乡。当时,开封有数百名犹太后裔仍居住于原开封犹太教堂遗址附近。因其民族特征逐渐丧失殆尽,因而被纳入回族群体之中。
     光阴似水,沧海桑田。开封犹太人教派当今已成历史陈迹。从北宋年间算起,开封犹太人教派虽孤悬于汉文化包围之中,却能够保持自身特色、坚持自我认同达千年之久。考虑到中华文化的惊人同化力,犹太后裔们已经是创造了奇迹。




由朵朵芬芳于周日 03 十一月 2013, 01:57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朵朵芬芳

帖子数 : 1939
注册日期 : 13-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Empty 回复: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帖子 由 朵朵芬芳 周六 02 十一月 2013, 07:56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中)
开封犹太教千年历史
开封犹太人从来到开封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犹太教。如果从这时算起已经足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开封犹太人在政治、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 下,于1163年修建了第一座犹太教教堂。1905年,开封犹太教派的最后一个拉比(犹太教的职业神职人员)去世,却没有人能来接替。
     1963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派莱欧城一位名叫托马斯‧J‧哈里森的人去世,遵照其遗嘱,他生前所收集的一批颇有价值的基督教圣经文献交由布瑞德威 尔图书馆收藏管理。布瑞德威尔图书馆属南美以美大学的波金斯神学院(位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以收藏圣经善本著称。在哈氏的收藏中还有一件是犹太教“脱 拉”,其外观和经文的书法都明显不同于西方犹太教堂中所供奉的“脱拉”。这件“脱拉”是用希伯来文的半草书“拉什体”写成。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走访,终于查明布瑞德威尔图书馆所收藏的这件“脱拉”确实属于中国开封犹太教堂。至于“脱拉”是如何辗转落入哈里森之手当然还有一段颇为曲折而引人入胜的故事。
当今时日,已很少有人知晓这样一个历史插曲,那就是在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封,曾长期存在着一个犹太移民教派。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着他们自己的“脱拉”,将信仰 牢牢根植于内心深处。但随着1905年开封犹太人最后一位“拉比”的辞世,这个孤悬于华夏的“克希拉”最终淡出历史舞台。翌年,开封犹太教堂之传世“脱 拉”亦流散于世界各地。繁华事散,人去楼空。回首漫漫征程,重温桩桩往事,足令人顿起“白云千载空悠悠”之惆怅。
     这个被中国人称为“蓝帽回回”的“一赐乐业”教的信众教派。他们不仅仅是头戴蓝帽,与信奉伊斯兰教的“白帽回回”有别;且以宰杀牛羊时剔除脚筋而自 称“挑筋教”。直至现代著名学者陈垣先生于1919年11月撰就《开封一赐乐业教考》,才开始引起学界对开封犹太人身世来源的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犹太人到中国来经商贸易或定居生活的记载并不罕见,但是,犹太人来中国仍然保留定居生活并留有独特历史文化可寻的却只有开封。在开封 定居的犹太人,世称开封犹太人。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先后有七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不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 市。但是开封犹太人常被视为中国犹太人的代表。
     公元10世纪初,首批为数可观的中东犹太人,取道印度,经海路来到福建的泉州。然后,其中的大多数人包括他们的子孙,以集体迁徙形式,从泉州迁到杭州和扬州,再从这里溯大运河北上,于公元11世纪抵达当时大宋朝京都汴梁,即今天的开封定居下来。
     当时的开封是中国的首都和第一大商城,经济生活十分活跃,为犹太商贾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好条件。当时中国朝野对这些犹太人以礼相待,毫不歧视。由于入 境较早,居住集中,延续较长,保留了一些文物、文献。据史料记载:犹太移民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给予了热情款待,并下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 风,留遗汴梁”。古代犹太人主要定居在今开封礼拜寺南北教经胡同一带,同周围的汉、回民族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犹太人围绕这座会堂聚居,到了明代便 发展成为一个最大的犹太社区,有73姓、500多家,约5000人,并建有专门的犹太墓地。
     中国历史上的金帝国由于女真人的禀性和犹太人的关系更是特殊。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也许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还有犹太人的血液在流淌——公元 12世纪中期,由中国北方游猎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帝国灭掉北宋后占领了开封。在与当地的犹太商人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女真人为犹太人在贸易和经营上的才能所 折服,并在离开开封时将这批商人带回现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的金国首都上京城。
从此,一个落后的中国北方游猎民族突然就进入了一个先进的有着先进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金代历史虽短,但其经济发展却远远超出当时的时代。正是这批犹太人帮助金帝国发明了纸币,改造了币制,并创建了由政府控制下的银行雏型。
据史料载,金帝国早在1141年就开始铸造铜币,但币质一般,极易仿制,一些地方官吏、富豪大量私下铸币,造成造币原料铜的短缺。在犹太人的帮助下,金帝 国在中国历史上首创全国流通纸币“交钞”,对缓解市场上铜币的短缺、调节物价和促进商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1200年,同样在犹太人的帮助下,金帝 国又以白银为铸材,正式铸成法定货币“宝货”投入流通,从而将中国上朔几千年、流通各朝、以称量计价的银锭,改铸成法定银币。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中 国。
     更令人惊讶的是,金代还出现了一种名为“行人”的行团组织。据史料记载,这种行团组织受金帝国政府市买司控制,专门从事货币流通兑付,调节银锭与铜 币、纸币的兑换率,显然已是一种政府控制下的银行雏型。近年来,在从波斯到俄罗斯滨海地区广大范围内均发现有金国货币,说明金国的贸易已相当发达。
     在金帝国仅仅典当业的发展就颇具特色。其一是广设官办典当行。据《金史》载,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63年),政府在“中都、南京、东平、真定等处 置质典库,以流泉为名,各设使、副一员”。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又在“京府节度州添设流泉务,兄二十八所”。开设这些官办典当行即流泉务的目的, 名义上是为减轻民营典当行收取高额利息给当户造成的危害,而实际上是想借此“以助官吏廪给之费”,由国家来垄断对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典当融资的权益。其二是 颁布典当法规。大定十三年,政府在开设流泉务的同时,还出台了一项有关官办典当行的法规:“凡典质物,使、副亲评价直,许典七分,月利一分,不及一月者以 日计之。经二周年外,又逾月不赎,即听下架出卖。出帖子时,定实物人姓名,物之名色,金银等第分两,及所典年月日钱贯,下架年月之类。若亡失者,收赎日勒 合于人,验元官本,并合该利息,依新价偿。仍委运司佐贰幕官识汉字者一员提控,若有违犯则究治,每月具数,申报上司。”
     另据考证,当蒙古灭亡金国建立元朝后,在官方文件多次提到,其接管的金国政府各部门,如税收、金融、贸易等,都有犹太人在主持工作,并称:“他们可 能无所不能。”犹太人为金帝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中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诞生于800多年前的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及其 发行系统,可能就是犹太人帮助中国创造的。公元1161年,金代开明君主金世宗恩准在开封为犹太人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犹太教堂,并赐御笔“一赐乐业教”。
     金大定三年(1161年)开封犹太人兴建起在中国的第一座犹太会堂,名曰“清真寺”。信奉犹太教,旧称“天竺教”,后改称“一赐乐业教”(以色列的 谐音),俗称“挑筋教”。由“掌教”(即拉比)主持,信仰耶和华,不设偶像,做礼拜,诵希伯来文以典,行割礼,遵守安息日、逾越节、普珥节等节期。食肉必 先挑筋,戴蓝色小帽,故又俗称“蓝帽回回”。不食猪肉,不与异教徙通婚。他们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10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 的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1688年以后,开封犹太会堂再也无人修葺,终于在1854年即清咸丰四年毁废。从此,犹太人失去了精神崇拜的中心和思想凝聚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 改信伊斯兰教,而更多的人在与中国当地人的通婚过程中被同化,犹太社区已不复存在。到19世纪后半期,犹太人终以“蓝帽回回”的身份,加入到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
开封是当时中国犹太人的三大聚居地之一,但对比江浙一带的南京、杭州、镇江和西北的陕西、宁夏,它显然是中国犹太教派的中心,犹太人在这里存留时间最长, 留下的遗迹也最多。在移居开封的几百年来,他们一直严格遵从自己的宗教和生活习俗,守安息日、守禁食、守割礼、禁食猪肉、每日3次到会堂祷告。
明代是开封犹太教派人丁兴旺的时代,人数过千,而且多生活富庶。他们精通生意之道,又重视教育。据史书上记载,在开封考取进士的犹太人就有20多位,当地大宗的商业更是少不了他们。然而犹太人被汉民族同化也恰恰发生在这个时候。
元代的犹太人一度高人一等,被蒙古统治者列为第二等色目人,同属于统治阶层,同化现象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汉人重新夺取政权后,颁布了非常严格的法 律,胡服、胡语、胡饰一律被禁止;《大明律‧蒙古色目人婚姻条例》中更明确规定:蒙古、色目人不许自相嫁娶。犹太人不仅要说汉语、学习汉文化,还要与汉族 女子通婚,同化进程的迅速可想而知了。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这些亚当的后人纷纷改取汉族姓氏:“列维”改为“李”,“示巴”改为“石”,“亚当”改为 “艾”……其中一名叫俺三(实为锦衣卫特务)的犹太人因为告发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橚谋反有功,被赐了以开封为都的宋王室的姓氏——“赵”,联想教经胡同里 最后一家犹太人后裔该可以追溯至此吧。
从明代开始,朝廷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封闭了西北边疆和海路,中国的百姓与世界隔绝了,开封犹太人也失去了与西亚、北非聚居地的联系。1905年,开封 犹太教派的最后一个拉比(犹太教的职业神职人员)去世,却没有人能来接替。以往每个拉比要带几个学生,一个拉比死了由他的儿子继任,这是犹太人的传统。但 随着拉比知识的逐步萎缩,年轻人的心已不再被信仰所吸引。犹太会堂最后一次被洪水毁坏后便无人重修了,一次完整的祷告都无法组织进行,开封犹太教派真正地 消亡在浩瀚的历史岁月里。那些身体里有着微弱的犹太血统、仍住在开封的人们,他们的祖先的确是古老的来自中亚的犹太民族,而延续到他们仅仅只能称作是中国 古代犹太人的后裔了。
犹太人在中国1949年以前并没有遭遇到任何歧视。也许正是这种平等宽容的环境一点点消融了他们的民族性,再加之教派本身就十分弱小,血统的逐渐淡化使得百年之后从外貌上看,开封犹太人与汉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他们沿袭了千年的信仰也渐渐被淡忘。
然而平凡的后面有着耐人追寻的历史。1000多年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替,家族的兴衰,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的犹太人后裔的子孙。
如今,娶进嫁出、迁来徙往,胡同里的居民大部分是汉族,只剩下一家开封犹太人的后裔了,听说他们姓赵。犹太人后裔们一个个搬出了教经胡同,他们是大卫遗留 在中国开封的子孙,然而生活是残酷的。这是一个民族的一次特殊的迁徙经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蒙上了蹊跷的迷雾。追逐生存环境的犹太人在到达中国后竟产生了 乡土观念,由经商到入仕,由漂泊到安定,最终融身于汉民族的血脉。他们的后人延续到今天,身体里恐怕只剩下了千分之一的血统,一千年的时间究竟是太久了。
     中国古代犹太人是幸运的,当他们的同胞被一次次驱赶屠杀时,他们在东方繁衍生息。犹太男子遭屠杀后,女人被抢掠替别的民族生儿育女,犹太人只有依靠母系延续自己的民族,直至今日,而开封的犹太人却一直保留着初始的以父亲维系血统的习惯。
     虽然今日开封尚存有犹太教碑、生活器具等文物遗迹。进入20世纪后,开封犹太人的外部特征进一步消失。但其中一部分犹太人的后裔对自己的身份问题十 分严肃。他们在与中国其他民族相处时,仍然保持祖先的遗风,在屡次人口普查中,仍然坚持认定自己是犹太人。据统计,目前开封仍有犹太人后裔二百多户,约千 人。今天的开封犹太人后裔与汉族已融二为一,而汉族本身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吸纳外来民族,难寻纯粹。也许人类最高的境界就是心灵上的无种族与无贫富的 差异吧。
但是在今天,开封犹太人后裔正在准备复兴犹太文化和历史。现在每天做三次祈祷的张兴旺告诉《犹太周刊》他将努力让开封的所有的犹太人重新信仰犹太教。
当记者来到张兴旺家中的时侯,客厅中的摆设表明了主人的特殊的象征——《圣经》、七烛灯台、六星大卫旗。墙上是几幅主人和历届以色列驻华大使的合影。张兴 旺告诉记者,他的教名是“摩西”。他的20岁的儿子正在学习英语和希伯莱语。“我在学校从来不说自己是犹太人,但是我要永远知道自己是犹太人的后裔。”他 的儿子这样告诉记者。


朵朵芬芳

帖子数 : 1939
注册日期 : 13-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Empty 回复: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帖子 由 朵朵芬芳 周六 02 十一月 2013, 08:00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下)
中国曾经是犹太人的世外桃源
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教授告诉《犹太周刊》,犹太人在中国生活的历史是一段光荣的历史,足以说明中国的世界胸怀与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地域狭小 的以色列与幅员辽阔的中国地处亚洲的两端,相隔千山万水,然而,两国人民却彼此怀有特殊的好感,这其中除了彼此欣赏对方的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之外,这些民 间的友谊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愿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常青。
根据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的历史资料,事实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犹太人生活的历史和遗迹。世界上的两个最伟大的民族——以色列国的犹太民族与屹立在东 方的中华民族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情愫。现代中国与犹太人有着太多的联系。甚至有人正在为曾经和现在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积极奔走呼吁:应该设立中国第57个民 族——犹太民族;应该在中国大力发展犹太文化和犹太教;应该大力支持以色列国家的正义斗争。
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向记者介绍,从19世纪末犹太人为躲避欧洲等地对犹太民族的歧视和迫害,经历5次大规模迁移来到中国,直到20世纪中期大 批离开,犹太人在中国的生活成为犹太人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鸦片战争后近现代中国历史紧密结合。整整一个世纪前,历史上颠沛流离、饱经磨难的 犹太民族开始遭遇新一轮反犹太浪潮的冲击。生活在俄国和欧洲各地的犹太人为躲避迫害,四散奔逃,寻找避难所。在充满战争硝烟和血腥屠杀的黑暗年代,一批幸 运者在中国的东北找到了栖身之地,并在那里繁衍生息。消息不胫而走,吸引着更多急于逃离苦海的人来到这里。前赴后继的犹太人逐渐在在上海、哈尔滨、天津、 沈阳、满洲里、海拉尔、青岛等地都留下了生活印迹。据估计,当时在中国生活过的犹太人可能多达30万人。其中哈尔滨(最多时达到6万人)、上海(最多时达 到5万人)、天津(最多时达到1万人)是当时中国三大犹太人聚居区。
     徐新认为,犹太人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除了建立犹太人完整的社区生活,还广泛参与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之中,犹太人所从事的商业、艺术、教育等事业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以及中国人投入整治破碎山河的运动,那些寄居中国的犹太人又悄悄携家带口离开了以宽广胸怀接纳他们的中国大地,他们同时带走的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生命年华的追忆。还有很多人则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
为纪念在中国的难忘岁月,1951年12月16日,一些聚集到以色列的杰出人士创建了以中友好协会(又名“原居中国犹太人友好协会”),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同胞,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紧密团结、积极致力于以中友好关系的民间组织。
从古代的开封犹太人直到现代的上海、哈尔滨、天津犹太人,可以说,犹太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多世纪。但是,中国人对他们的认识却开始得很晚。鲜为人 知的故事还有罗生特、米勒、然伯等犹太人为中国人民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中国犹太人在中国东北、上海、开封遗存的大部分文物在中国受到完好保护。
由于上个世纪末的俄国沙皇迫害犹太人恶浪和二次大战中的纳粹屠犹行动,形成了犹太难民纷纷涌入中国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难民潮发生在1881年5月俄国沙皇排犹事件之后,许多犹太人经西伯利亚流亡到中国东北,另外还有一部分犹太人是被沙皇政府骗到这里来的。这些俄 国犹太人先后几批陆续流入中国东北,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定居。到1903年,哈尔滨犹太人已有500多人。1907年哈尔滨出现第一座犹太会堂。一年之后, 这里的犹太人已逾8000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受这场革命的冲击,又有一大批犹太人经过西伯利亚来到哈尔滨定居。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二次犹太难民潮。到1920年,这里的犹太人已 达1.3万多人,成为当时中国境内最大的一个犹太教派,哈尔滨犹太教派成员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来自俄国属于阿什肯纳兹系统的犹太人组成。其中大多数是皮货 商,另外有人经营木材、大豆、油料买卖或开煤矿,还有的人参与证券交易活动。因此,犹太资本对当时哈尔滨的市政建设起过一定的作用。
中国第三次犹太难民潮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逐犹屠犹行动开始后。当时的中国上海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不需签证可入境的城市,对犹太难民自然也敞开了大 门,于是中欧犹太难民蜂拥而入,于虹口区形成了中欧犹太社区。后来又有一批遭美国拒绝入境的波兰犹太难民经日本神户来到上海,形成波兰犹太社区。
哈尔滨犹太人:上个世纪末,6万名犹太人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逐渐从俄国来到中国东北,参与创办了中国首批银行、商店和电影院。曾经是远东最大犹太人居住区 的哈尔滨,有数百处兴建于本世纪初的犹太教堂、商店、银行、学校、养老院、民居等基本上保持着原貌。哈尔滨犹太人公墓是目前远东地区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 的犹太人墓地,现存坟墓605座,占地面积6532.09平方米。坐落在哈尔滨东郊皇山,又称皇山犹太人公墓。哈尔滨档案局原样保存着五千多件用多种欧洲 文字写成的犹太珍贵档案,遗憾的是,它们尚未进入世界犹太史研究的视野。
如今800多万人口的哈尔滨已经没有什么犹太人在此定居了,但是犹太标志却永久地保留了下来。哈尔滨曾是犹太人在近代远东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十九世纪末,大批来自欧洲的犹太人迁居哈尔滨。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在20世纪20年代,犹太人最多时达到6万余人,他们 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体系。学术界称这些犹太人为“哈尔滨犹太人”。
     从1898年最初一批犹太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来哈尔滨,到1963年最后一个犹太人离开哈尔滨到以色列,在65年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上,中国人虽 然屡受磨难,但却保护和关照了犹太人,使犹太人免受灭顶之灾。中国人民以友善的姿态接纳了犹太文化,而犹太文化也发挥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到 了今天,这一切又成为我们发展与以色列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历史性因素。
     哈尔滨市政府说:“犹太人与当地中国人一直和睦相处,他们的遗存得到民众自发的爱护。如今,政府在城建时严禁破坏犹太遗存,以便犹太后人能回访亲人故迹。”
哈尔滨在20世纪20年代外侨最多时有20余万,其中犹太人有2万余人。他们从事的经济、文化活动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建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87 年最后一个犹太人哈娜.阿格列去世,犹太人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近90年。至今,哈尔滨仍保留着一些犹太遗址、犹太档案,以及亚洲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墓地,墓 园中七百余座墓碑尚清晰可见。
上海犹太人:上海虹口,对于全球犹太人来说这是远东最温暖的一个地方。“上海”这个单词被记录进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文化里,如“辛德勒”、“瓦伦堡”、“杉 原千亩”等一样,已成了“拯救”、“避难地”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两万多名犹太人在两位日本驻欧使馆官员的私下协助下,成功地逃往神户。太 平洋战事爆发后,日本当局又把该批难民送至上海虹口集中管理,由是与中国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公共租界成为数万 犹太人的“庇护伞”,当年犹太人的聚居区——上海市虹口区如今也因此被海外冠以“东方的诺亚方舟”的美誉。
     通过“犹太国际委员会”、“联合国难民救济所”等各种救欧洲犹太难民在上海定居,生活安定,中国政府对他们的生计也提供了多种方便。犹太人可以自由 地经商、开餐馆和咖啡馆,使当时的犹太社区内出现一派繁荣景象,被上海人称为“小维也纳”。当时上海八个犹太教派所组成的犹太社区,成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 的犹太避难地和救济中心。
    当时上海的犹太人与中国各界广交朋友。中国人民对这些犹太难民伸出友好热情之手,中国政府也不歧视他们,甚至表示同情。他们中有一位是来自奥地利的犹太电影工作者,他同上海电影人合作拍摄了一部故事片《世界之子》,在生活上他也得到中国电影同行的百般关照。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上海犹太人的地位和处境开始恶化。持英法护照的犹太人被日本当局视为敌侨。1943年2月,日本驻沪当局强迫上海所有的犹太人迁入虹口 区,并将那里变成一个十分拥挤的“大隔都”。犹太人进出都要向日军出示通行证。日本当局还通过各种没收犹太人的资产,并关押了其中许多人。
通过经济社团的协助与安置,犹太难民们在虹口有了栖身之地,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学校、交响乐团、饭店、宗教场所和商业活动。这些犹太人大多有一技之长,律师、医生、工程师、教师、各种手艺师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适者生存”的优点。
二战中有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而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的5万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的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了,而且还出生了408人。
天津犹太人:犹太人进津,历史上发生过3次比较集中的流入时期。到1935年,在天津的犹太人已达3500人。居留在天津的犹太人,主要是俄国籍,也有少 数德国籍、波兰籍,主要居住在英、法、德租界。天津自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有犹太人居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又比较集 中地流入天津。犹太人在天津建立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社区,并在社区内保持着本民族严整的生活方式,其经济、教育、文化等生活形态十分完备;即使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天津的犹太人社区仍然维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成为纳粹屠刀下犹太人的一片避难地。
     犹太人以善于经商聚财而著称,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天津的犹太人或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开发房地产,或投资办企业,生活上比较优裕。      1928年,富有的犹太人集资建立犹太人俱乐部,成为天津犹太人进行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的场所。
早在1905年,在天津英租界建立了犹太宗教公会,除主持宗教仪式外,还负责办理侨民登记,记录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等事宜,该会实际上成为管理天津犹 太人的民政机构。犹太宗教公会先后建立了犹太学校、犹太医院、犹太养老院等福利机构,还设立了犹太公墓。1940年在英租界都柏林道(今郑州道与南京路交 口)兴建了高耸的犹太教堂。
     犹太人在天津开设洋行,从事进出口生意。皮毛生意利润较高,他们从东北、西北购进皮毛,在天津加工成产品,然后远销欧美。天津犹太人的皮毛生意鼎盛 时期,商号多达100多家。还有的犹太商人从事珠宝业、金融业、餐饮业。天津的第一家西餐店义顺和餐厅是犹太人普列西开办的。由于生意兴隆,赢利颇 丰,20世纪到了四十年代初,他又与中国人齐如山、郝如久合资,在小白楼地区建起了一座四层楼高的大型餐厅,取名维格多利。维格多利以其店面之大、店内装 修之富丽堂皇,称雄当时的津门餐饮业。这座建筑至今屹立于小白楼地区,并且仍然经营西餐,只不过换了招牌,国营后的起士林搬入这座建筑,使维格多利大楼得 以继续执津门西餐业牛耳,60年雄风不倒。
     以知识谋生的犹生人也在天津留下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与中国人接触最多的是医生。德国人伯瑞尔和海阔士创办的德美医院(地址在今解放南路,有人说即现 在的河西医院),有一位狄大夫是犹太人。他的医术不错,是一些上层人士的家庭医生。二战期间来到天津的犹太牙医和专门做X光检查的医生,随身携带着简单的 医疗器械。他们落住脚跟,打开行李,就开始行医了。一时,天津街头出现了好几家犹太人开的诊疗所。此外,还有的犹太人是手艺人,理发匠、钟表匠、司机,甚 至修指甲的,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在天津这座开放的大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1905年,犹太人拉比吉利舍维奇在天津设立了犹太宗教公会,租房充作教堂。1937年着手筹建教堂,1940年教堂建成,地址在今南京路与郑州道交口 处。这座由募捐资金建起来的犹太教堂,于今尚存,但已屡次转手,几经沧桑。1955年,由于在天津的犹太人所剩无多,遂将教堂售出,变成天主教小营门教 堂。几年前,潮州轩酒店在此开业,现已经关闭。
天津的犹太宗教公会下辖有犹太医院、犹太养老院、犹太饭堂和犹太公墓等福利救济机构。目前以上机构,原建筑均已不存。在天津,尽管许多犹太人的旧建筑已经 不存,但犹太人的旧居处却俯拾皆是。尤其是在五大道和小白楼地区,一条幽幽深深的胡同,一所不起眼的小楼,都可能隐藏着一段犹太人曲曲折折的故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立的消息传来时,天津犹太人在犹太会堂前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满洲里犹太人: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原因,曾使一些犹太人在中国口岸城市满洲里生活了近四十年。1901年,俄国根据1896年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 约》,在中国东北建成了与其西伯利亚铁路相衔接的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满洲里是这条铁路由俄国进入中国的首站。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军队需求 大量物资,其商人大量涌入满洲里,由此深入到哈尔滨及内地一些城市采购物资。一时,居住在满洲里的俄国人大增,达到四千余人。犹太人就是在这段时间由俄国 流入满洲里的,他们在这里主要经营食品、杂货、饮食等行业。由于这里商业机会不错,来此的犹太人逐渐增多。据满洲里市档案馆所存旧政权档案记载,满洲里的 犹太人1906年为20户60人;1908年为28户100人。
但是,西方人对中国犹太人的情况知之甚少,这使世界犹太史研究出现了较大的空白。其实,普通中国人对于境内犹太人的认知基本上同样处于空白。
据了解,现在,中国的犹太研究集中在犹太历史、犹太文化、以色列研究和犹太人在中国历史这四个大的领域。其中,尤其中国在“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研究领先 于世界。并且,中国的犹太研究已经从过去的宽范围的犹太人研究、各国犹太人研究发展到现在的犹太人在经济、艺术、宗教、建筑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
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以及中国人投入整治破碎山河的运动,那些寄居中国的犹太人又悄悄携家带口离开了以宽广胸怀接纳他们的中国大地,他们同时带走的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生命年华的追忆。还有很多人则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
经过战火洗礼; 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中国传统中不基金从未出现过反犹主义,而且这种历史还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中国曾经是二战期间备受迫害的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60多年前的欧洲,有这样一种“生命签证”:一个简单的印戳,就能使犹太人逃脱纳粹的屠刀。颁发这种“生命签证”的,就包括中国已故外交官何凤山。“中国辛德勒”——何凤山很可能是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迫害、并欲图灭绝犹太民族。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畏惧于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个世界均冷酷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唯有中国尚 敞开上海一扇小门。消息传出,短时间内,世界各地共五万犹太人逃来上海避难。战后,五万犹太人几乎全都离去。他们中的大部份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 国元勋。
这段历史在中国鲜为人知,但以色列人对此却念念不忘,以至于在中国领导人访以时,其总统亦就此向中国领导人表示感激之情。当犹太民族在那个年代面临灭顶之灾时,中国人以自己的仁爱之心伸出了救助之手。
二战时的上海成为犹太人逃难聚留的集中区。上海,一度成为犹太人、尤其是奥地利犹太人逃避纳粹的“诺亚方舟”。当时许多上海人对他们非常友善,犹太人聚集 的街区,也被当地人称之为“小维也纳”。以色列中国居民协会主席西奥多‧考夫曼(Theodore Kaufman)说,“犹太民族散居在世界各地,但从历史上看,当年居住在上海的犹太人是除以色列本土外最大的居住地,达到5万人以上。”在那里,如今仍 保存着犹太教堂和居址。上海政府最近兴建了犹太展览馆,大学中还成立了犹太人研究会。
由于中国人民帮助了5万犹太人避开了纳粹法西斯的魔爪。于是,以色列政府和以色列人民对于中国充满了感恩之心,早在1950年1月9日就承认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那是在中东国家中是最早的,也是西方国家中最早的。只是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直到1992年1月24日才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色列一直等待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和台湾发生外交关系。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在第一时 间宣布,向中国捐赠一亿美元。
以色列对当年中国人的帮助念念不忘。在以色列有许多人听说你来自中国时,马上就说:你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间里,帮助了我们,我们不会忘记。所以你会感觉到以色列人对华人非常友好。让你感觉非常特别和自豪。
     在以色列利顺市有一个独立广场,在独立之火的周围有一圈石柱在火下有文字写着: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在一个石柱上刻着“CHINA”。以色列 国庆节时,电视里播放的专题里,有当年住在上海的老人回忆当年中国人如何冒着被日本人抓住的危险,给他们送食品,老人流着泪说中国人自己也没有吃的,他们 是谁,连名字都不知道……
     至于在经济上,中国也与犹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20世纪福克斯公司向中央电视台提供节目,香港上海汇丰集团曾经是旧中国最大的财团现在还有非 同一般的影响,中国第一个大型对外合资项目安太堡煤矿是与美国犹太大亨哈默合作的,中国的大亚湾核电站与犹太财团嘉道理财团有着紧密的合作。在日常生活里 影响中国的可乐、娱乐新闻及流行时尚都与犹太财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谁能担保,中国的哪一个对外合作项目里绝对没有犹太人的影子呢?又要讲历史,哈同与南 京路、沙逊和沙逊洋行、汇丰银行、友邦保险,中山先生与嘉道理家族,中国近代史上从来不缺少犹太人的身影。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且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如重视 家庭,重视伦理道德,重视教育,善于经商理财等等。而且,这两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因此,这两个伟大、古老、智慧的民族没有理由不世 世代代友好下去。 

http://xianzhen.freebbs.tw/viewthread.php?tid=554&extra=page%3D1

朵朵芬芳

帖子数 : 1939
注册日期 : 13-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