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之家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4页/共5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步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05 十二月 2013, 04:32

主题回顾 :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楼主:杏花天雨谢春红 时间:2013-05-13 17:24:21 点击:37107 回复:1608
 
  





上页 1 2 3 4 … 17 下页  到页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一个美国汉族通信工程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3)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我作为一个道教徒,奉太上法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我所讲的,都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在无神论者听起来可能象神话。

  上古的华夏,直接承源宇宙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充满了自由奔放,自在逍遥,是真正绚烂多彩的最美好的时期。


  我们华夏,根本不是蜥蜴人宣称什么礼仪之邦,恰恰相反,我们是非常鄙视僵化的礼的。老子《道德经》认为礼仪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万恶礼为首。上古华夏最遵从的是自由,最排斥的就是僵化教条的“礼”。天道生人,不是为了给人约束,而是要给人最充分的自由。

  华夏的“夏”是玄关之意,万物通融,自由,通畅。现在的汉服复兴运动被儒教徒有意诱导到一个错误方向并且异化了,他们宣称“有衣冠之美,故称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这其实是一个过去儒教宣扬的极其恶毒的欺世谎言,完全篡改了华夏的内涵意义所在。

  上古华夏自由奔放与后来蜥蜴人孔丘儒教僵化教条格格不入,我们上古的祖先,非常鄙视孔丘“仁义礼智信”那一套僵化的教条。

  上古的华夏社会,是自然天道的社会,不讲究“仁义礼智信”。
  老子作为真正上古华夏文明的承传者,《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而蜥蜴人孔丘周游七十余国推广教条的“仁义礼智信”虚伪道德之后,华夏就进入了天下大乱的战国时期。





由Admin于周六 18 一月 2014, 09:30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5次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5:54

孔融与曹操

  孔融是汉臣,而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这一点谁心里都很清楚.儒家是倡导王道的,如果有德之人代汉而起孔融等士子不会不接受的,对于权奸可就不一样了.孔融的学识庙堂之上无人可比,总是以正论来剖析天下大事,大臣们只有出耳朵的份.正论不是别的,就是春秋大义,春秋责备贤者,曹操可不是什么贤者.曹操说的好听,做的是另外一套,专门谋取私利,任用私人,排斥异己.孔融争不过曹操,就连皇帝曹操也没放在眼里,皇后说弄死就弄死了,把自家的女儿送进宫里做了皇后.儒家是主张天下为公的,而曹操的所做所为全是为私,谈不上公心.为泄私愤可以屠城,管他百姓冤不冤呢,实行的是霸道,而且成为文坛领袖,曹氏父子占尽十斗,天下无才.孔融不识时务,经常冷嘲热讽曹孟德,曹孟德也容不下孔北海.
  善于领会主要领导意图是为官之道,也称做拍马屁,舔腚沟.孔融名气太大,又挑不出啥毛病来,曹操为此很是烦恼.郗虑治国无方,整人可是花样百出,就是曹操的一条狗,让他咬谁就咬谁,把朝中有刺的大臣整下去无数,也该轮到孔融了.郗虑整理出了孔融的十大罪状,最主要的就是目无领导,曹操是不会担这个恶名声的.笔杆子是祭酒路粹,立此奇功可提拔到核心岗位,参与军国大事.文人之笔赛过刀枪,就连曹孟德这个无赖出身的都自叹不如,颠倒黑白是很容易的事,欲加其罪,何患无辞?于是一纸雄文付诸弹章,孔融被剥夺了话语权,没有为自己分辩的权力.路粹弹劾孔融是意图篡权夺位,说什么'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曹操大气磅礴正义凛然的抨击了孔融的狼子野心.祢衡的狂傲也成为孔融的罪名之一,还有结交匪人,图谋不轨等等,孔融是很喜欢喝酒的.酒友们也揭发检举孔融的大逆不道诸多言论,没有针对曹操的,都是针对皇帝的.
  曹操是很爱才的,再三向皇帝请求对孔融要从轻发落,大臣们坚决不答应,个个都成了正义的化身.对于曹丞相的求情皇帝制曰;'可.'传下殿来就变成'可杀.'孔融千夫所指,天下无不唾骂,被彻底批倒批臭了.孔融若是服软肯定没事的,而且还会得到重用,地位比原先还要显赫.可是孔融具有士的气节,士有百行,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在精神上孔融并没有输给曹操,曹操也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孔融的妻子,九岁的儿子,七岁的女儿都没有放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孔融是背着汉贼的骂名全家被杀,夕日朋友遍天下,死后连尸首都没人敢收.脂习为孔融收尸,险些丢了性命,曹操没必要再继续装下去了,孔融的名声已经臭了.
  孔融一死,大臣们一致呼吁封曹操为魏王,加九锡,还有上书皇帝禅让皇位给曹操的,曹皇后好一顿哭闹,当废后的滋味不好受,当寡妇则更难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曹操就没做皇帝,反正就是个虚名,曹操可比皇帝更威风,想睡哪个女人就睡哪个女人,包括属下文武官员的妻妾.后人都认为孔融不识时务,他的死改变不了任何事,可我认为孔融死得其所,是位真正的文人士大夫,代表着华夏风骨.曹操代表着权奸,郗虑与路粹是势利之徒的好榜样,没有孔融有名气,让后人瞧不起.对这一点他们不以为然,只要生前被魏王所赏识就中,死后管他天塌地陷呢,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没啥不一样的.曹操的儿子成了新朝皇帝,桃子早就熟透了,啥时想摘就啥时候摘,曹操早就不是什么汉臣了.利用汉室的名义可挟天子而令诸侯,没啥利用价值可随时抛弃,早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了,曹操死了也设下七十二座坟墓迷魂大阵,其实哪一座坟墓他也没躺在里面,谁也找不到.孔融之墓没人惦记,里面没有财宝,连酒杯都没有,后人对孔融赞不绝口.就连新皇帝也喜欢孔融的文字,可见文字才是最珍贵的.司马氏以同样手段逼迫曹操的后人禅让了皇帝之位,报应不爽,魏武挥鞭到头来还是白忙一场.



 回复 收藏 43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09:55:00



  从懂得“谦让”到不懂得“忍让”——孔融的死亡之路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4岁的时候,就懂得了谦让,吃梨的时候把大个的留给自己哥哥,自己拿小的。

  旧时的启蒙教材《三字经》里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句子。可见,孔融因为让了一回梨,便名声大噪,不但留下了“谦让”的美名,还被媒体冠以“神童”、“天才”的头衔。

  但是,天才是要服从于命运的。命运偏偏又很爱捉弄人,成名于“谦让”的孔融最终却死于不懂得“忍让”。从“让”到“不让”,孔融走了一条怎样的不归路呢?

  孔融的家庭条件很不错,爸爸是个公务员,而且级别颇高,拿到现在,至少也是个正厅级干部,配的公车也至少得是辆奥迪吧!可谓有地位有身份。更值得炫耀的是,孔融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孔子。出身名门,又年少成名,带着“神童”的光环,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天天长大,孔融性格中桀骜不驯、骄傲自负的成分逐渐显现了出来。

  十岁的时候,孔融跟着老爸上京城洛阳去旅游。洛阳城里有个叫李元礼的大明星,当时很红。可能由于粉丝们太过疯狂,也可能是娱记们太过八卦,李元礼平时闭门谢客,除了自己家的亲戚,谁也不见。淘气的孔融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去找李元礼要签名合影。李府的保安把他拦住,他慌称:“我是你们李家亲戚,让我进去!”

  保安想这么点大的孩子,应该不会说谎吧!于是放行。孔融见到了李元礼,李元礼很奇怪:哪里冒出来的亲戚啊?就问孔融:“你是我们家什么亲戚啊?”孔融不动声色的回答说:“我们家祖上孔子跟你们家祖上老子是师友,我们孔李两家应该是世交啊!”李元礼不禁觉得好笑,对孔融的聪明机智称赞不已。

  当时在场的人也都夸奖这孩子聪明,只有其中一个人不太友好,冷冷的说了句:“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孔融这一听来劲了,立马反唇相讥,对那个人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了不起吧!”搞得那人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件事情当然说明小时候的孔融很机智,另一方面也说明孔融已经不再是4岁时那个“谦让”的小朋友了。面对别人的轻蔑,他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反击,寸步未让!这一次反唇相讥的大获全胜,无疑让小小年纪的孔融获得了心理上的巨大满足。这也成为他日后“肆无忌惮、言论狂妄”的开端。

  身在乱世的孔融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理想:要做时代的英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成就功名。然而理想与现实却总是充满矛盾,孔融学习很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然而走上了工作岗位才发觉,专业不太对口。而孔融狂放不羁的性格却愈演愈烈,总是嫉恶如仇,逢敌亮剑。

  在单位上,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同事,还是领导,只要他看不顺眼的,就会与之对上,看不到一点谦让。甚至连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也不放在眼里,经常直言、讥讽、挖苦、顶撞。

  长大后的孔融成了一个“满身带刺、锋芒毕露”的愤青,简直就是王朔、余杰、李承鹏、韩寒的集合,与小时候那个礼貌谦让的好孩子相去甚远。

  他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但又根本不懂政治,摸不透官场潜规则。无论是在何进手下、董卓手下,还是在曹操手下,他均得不到重用,甚至几次因为不尊重领导丢官降职。他想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但也一塌糊涂。当北海相的时候,多次被黄巾军和袁绍围困,甚至还“弃城而逃”。有一次被黄巾军包围,不得不向刘备求助才得以解围。最惨的一次是被袁绍的儿子袁谭困在青州几个月,孔融倒是还能“镇定自若、谈笑风生”,照样喝茶QQ看报纸。最后却是妻儿被俘,只有他自己侥幸脱逃。

  总结起来:孔融这个同志理论水平颇高,文笔不错,也能言善辩,有一定口才。任职北海相期间,也能带领当地群众修学校、办教育,文化事业搞得不错。但政治水平亟待提高,军事才能亦尚待加强。最不好的一点是口无遮拦,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糟糕。尤其好批评别人,却从不做自我批评。



举报 回复 收藏 43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09:55:00



  在战争年代里,心比天高的孔融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有满腹的牢骚无以发泄,于是他开博客、搞论坛,高谈阔论、针砭时政,品评人物、说三道四,以文字骂人为乐。在沉默的大多数人面前,孔融的言论越来越出格,尽管草根们推崇备至,博客点击率直线上升。然而终究被官方视为刺头、眼中钉。出事只是时间问题。

  孔融不在意这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人孔融瞧不上,与他臭味相投的“狂人”祢衡却和他一见如故,认识之后便互相加为QQ好友。孔融毫不犹豫的向自己的上级主管曹操推荐了祢衡,在推荐信中天花乱坠的把祢衡赞了一番。曹操也勉强同意面试一下祢衡,但初试的时候,祢衡就当着曹操的面把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一干人等挨个数落了一番。曹操气得给了他一个“击鼓吏”的职位,以示羞辱。祢衡哪里肯干,头一天上班就“裸奔抗议”而来,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曹操怒火中烧,一旨调令把他调到刘表那儿去,祢衡仍然不肯好好上班,刘表也看不惯他,又把他推荐到黄祖那儿去。狂妄的祢衡,最后被黄祖所杀。

  孔融最好的两个朋友:杨修和祢衡,其结局也都和孔融如出一辙。

  几次因为得罪领导而被降职降薪的孔融依然不肯吸取教训,照样我行我素。在曹操手下做事期间,三番五次的公开得罪曹操。

  曹操打败了袁绍之后,曹丕把袁绍漂亮的儿媳据为己有。孔融就在博客里写文章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给了周公做老婆。曹操看了他这篇博客,就问他这事儿哪部历史书里记载的?孔融回复说:“以今例古,我猜的!”曹操方知孔融这家伙是在讽刺他们父子俩,气得咬牙切齿。

  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写文章嘲笑其行为很“猥琐”。曹操再次气急败坏。

  曹操颁布禁酒令,理由是喝酒误事误国,严重了还能导致亡国。禁酒对整顿军务、严肃军纪也肯定有好处。但偏偏孔融是个酒鬼,好这一口,要让他戒酒除非要了他的命。于是他又写下一篇博文《难曹公表制酒***》,其中引经据典,历数古代因酒成事的英雄好汉,以此证明酒的好处。最后“诡辩”的说:“历史上也有因为女人亡国的,怎么不把婚姻一块禁了?”

  拿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孔融最喜欢和曹操捣乱了!发展到后来,孔融简直把曹操当成了中国足协主席,而他也像当今的李大眼一样天天与中国足协过意不去,以骂足协主席为乐。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对孔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他一直在找机会下手!

  那个时候,统治者治理天下,标榜一个字——“孝”,谁要是背上了不孝的罪名,可以拘捕可以判刑,严重的还会被杀头。偏偏孔融又在他的博客里大论父母子女的关系,他比喻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像瓶子里装东西一样,只要瓶子把东西倒出来,母子关系就宣告结束。还说如果爸爸不是好爸爸,闹饥荒的时候,可以不给他吃的。

  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言论一出,曹操便有了定罪的依据,“不忠不孝”的罪名已经够大,但为了置孔融于死地,不妨再多加几条。于是,曹操给孔融罗致了这么几条:

  一、在北海郡当北海相的时候,孔融就想造反,有帝王思想。期间还召集队伍,欲夺大汉天下,想当皇帝都想疯了。

  二、恶搞“朝廷”,诽谤“政府”。还冒出一个“孙权使者”的人,来做孔融的“污点证人”。平常孔融口无遮拦,难免不被人抓住一些言论把柄,这不奇怪。

  三、不守礼节,经常上班不戴帽子、衣冠不整,严重影响政府形象。这恐怕也算事实,虽说孔融是圣人之后,按理应该很守礼节,可偏偏孔融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平时不太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

  四、跟祢衡两个人互相吹捧,恶意炒作。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

  五、不孝。就是那篇议论父母子女关系的博客。

  这几条罪名,证据确凿,毋庸置疑。被告人孔融,男,汉族,大学文化,公元153年生于山东曲阜,现年55岁,曾任北海相、青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根据大汉律例第N条之规定,被告人犯有颠覆国家主权罪、诽谤罪、不赡养父母罪等,数罪并罚,决议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及家庭所有财产。如有不服,不准上诉!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孔融写完了这最后一篇博客后,与妻儿一起被执行枪决。

  这首《临终诗》,是孔融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言多令事败”,人之将死,总算清醒了一些,也看透了人间世事:“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但似乎都太晚了。“长寝万事毕”,一切都OVER了!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23

  四年半以前带著妻子、女儿辗转到达以色列后的第一个晚上,他彻夜难眠。第二天清晨他一个人步行几个小时到了耶路撒冷老城古犹太教堂遗址的哭墙,泪如泉涌。从那时起,在中国开封出生、长大的犹太后裔金广元先生和他的家人开始了在这个犹太国家的新生活。
  *辗转来到以色列
  金广元先生的希伯来名字叫Shlomo(即圣经中的索罗门王名字的希伯来读法),今年48岁,曾在国内经营锅炉配件厂。妻子张金玲不是犹太后裔。他们的女儿文静刚刚高中毕业。
  金先生讲述了他和家人来以色列的曲折过程。
  祖父生前经常跟孩子们说:「你们是犹太人,要回到圣地去。」父亲临终前对金家三兄弟说:「有机会一定要回到圣地。」父母过世后,回归圣地的愿望也越发强烈。
  从那以后金先后去北京四次。
  95年第一次去时是到北京参加展览会,一行三人顺路到以色列使馆,问是否可以回以色列。当时是使馆的中国工作人员接待。他们询问以色列对开封犹太后裔是甚么态度,并递交了资料,可是拒绝接受。原因是不承认他们是犹太人。
  一位名叫张广照的犹太后裔曾在95年以农业考察为由到过以色列。他当时就有移居以色列的愿望,就到以内务部询问开封的犹太人怎么办?以官员问:有甚么证据吗?开封有拉比(犹太教律法学家)吗?张回答说:没有。以官员问:政府承认吗?张出示户口簿,上写:「犹太人」。内务部官员说要公证书。张马上回国办理公证。
  第四次去北京之前,三位犹太后裔在开封当地的公证处做了犹太人身份的公证。当时的户口簿民族一栏填的就是「犹太」字样。可是公证一周后,中央下达文件到开封公证处,声明公证作废。如果公证不交出来将负法律责任。一个月以后,开封犹太人家庭的户口簿也被强制改成「汉族」或「回族」。
  张广照在北京把公证交给一位美国人,托他交给以色列使馆再转交以色列内务部确认。张乘火车回开封的途中,jing察已经在他家等他。jing察问:「都声明作废了,为甚么还交给以色列使馆?」说是以色列使馆交给中国政府了。张被逼迫写悔过书。jing察逼问公证书的去处,张回答说交给芬兰人了。原来公证过后三天交给了来到开封的芬兰犹太人。
  99年,金先生一家办理去芬兰旅游。芬兰的犹太组织帮助办理去芬兰的签证,两周后办成。当时jing察警告说:不许移民。当时只有夫妇俩和女儿知道要出国。金跟外人说是去广州工作。临行一周前,金把工厂卖掉、分掉。家里的房子卖掉后搬了出来,对外人说是要装修。连邻居和弟弟都不知道是要出国,都说装修好了再搬回去。直到飞机起飞前,金才给家里打了电话道别。
  金夫妇俩人带著女儿到芬兰后,女儿第二天就开始在当地的学校上学,并向当地的犹太人学习希伯来语。在芬兰居留期间等待以色列入境批准。刚好4个月后芬兰签证到期时,以色列的旅游签证批准下来了。就这样,一家三口来到了以色列。
  *开封的犹太人
  史料表明,早在唐代就有犹太人随商队从陆路经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到了北宋,在繁华的都市开封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犹太社团。
  1856年一位加拿大人来到开封,看到了教堂、拉比,还画了图。
  在金先生的记忆中,文革前的开封犹太后裔保留著犹太人的风俗。据父亲讲,过犹太节日「逾越节」时家里吃不发面饼和淹一年的酸菜。除此之外还过犹太新年,但由于与其他犹太社区的隔离,唯一的依据就是圣经,所以日期可能和以色列的历法不太一致。
  文革期间,金先生的父亲受到了冲击,被打成「以色列特务」。当时曾经挂牌游街。很多犹太传统的书籍也被烧毁。
  70年代文革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犹太人开始到开封寻找犹太人。当时和犹太后裔见面要经过中国旅游局批准。见面前当地的犹太家庭要经过「培训」,教他们在外国人面前如何说。「国家对待犹太人好不好?」──「好!」「受歧视吗?」──「不受。」
  如今在开封有400多户犹太后裔家庭,大约2000多人。每个家庭都知道谁家是犹太人,谁家不是。
  金先生说,犹太后裔家庭保持Kosher,即犹太律法中的饮食戒律。金先生在家时每周过「沙巴特」,即犹太人的周六安息日,仪式上和以色列一样。周五太阳下山前读圣经,一个人读,其他人听,还有唱赞美歌。可是人一多,jing察就来干涉。曾有一次16位亲友一起过「沙巴特」,公安知道后通知说以后不许非法集会。从那以后只好每家自己过「沙巴特」。公安一直监视,不间断。
  金先生曾找过开封市市长,要求恢复犹太教的信仰自由。当时的副市长张家顺说要注册,但又不准注册。如果要强行聚会,就要受法律制裁。
  问到为甚么犹太人被压制,金先生说,犹太人向来多灾多难。不管别人怎么看,都要在上帝安排的路上走下去,因为是上帝的选民。他讲述了一段历史
  1952年,北京召开了民族代表大会。开封犹太人后裔去了两个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主席问:「你们是甚么民族?」两人答道:「我们是犹太人。」过后毛出一文:承认56个民族,不承认犹太人。说是历史遗留问题,可管可不管。



 回复 收藏 43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0:44:00




  *是否犹太人?
  金先生到达以色列后第二天步行几个小时到了耶路撒冷老城古犹太教堂遗址的哭墙,泪如泉涌──因为家族世代的愿望实现了。他赞美上帝,并向上帝请求,让开封所有的犹太后裔都回到以色列。当天在哭墙六个小时,周围有拉比曾试图跟他讲话,可是语言不通。
  如今金先生一家三口住在耶路撒冷装饰简朴的公寓里。一进门就看到犹太人节日的烛台和盘子。客厅里挂著几幅旧时开封犹太人教堂及其周围景物的画像。
  在以色列四年多了,仍然没有合法工作和居留身份,因此夫妇俩人没有工作。中国护照也过期了。生活难一些,但金先生说心中有上帝,就够了。
  刚到以色列时曾和妻子女儿一起到速成班学习希伯来语。如今他每天去教堂读经。平时有时去买菜,晚上去散步,周五「沙巴特」之前去踢球。生活的支出由芬兰的基金会资助。这个基金会同时帮助前苏联国家的犹太人回归以色列。
  2001年经由人介绍去耶路撒冷的一所教堂,介绍给当地的拉比。教堂的人很友善,金先生和妻子每个「沙巴特」去一位拉比家庭共进午餐。
  由于最近以色列移民jing察对非法外籍劳工抓得很紧,金先生还曾经被逮捕。监狱里同囚的一位以色列人看到金先生戴著犹太人的小帽说:「你是假的!你是怕被抓才戴犹太帽的。」并且把他挤到一边。晚上祈祷时,金先生用希伯来语祈祷。那个以色列人说:「原来你真是犹太人。」索性把自己睡觉的床让给了金先生。
  以色列内务部不承认金先生一家是犹太人。原因是按照以色列的回归法,犹太人身份是由母系传的。而开封的犹太后裔是父系传的。因此以色列官方不承认开封的犹太人。金先生本人目前仍未按犹太教规行割礼。妻子希伯来名叫Dina,虽然不是犹太后裔,但是觉得自己和犹太人一样,并支持、参与丈夫的信仰。
  问到有何打算,金先生说,如果以色列不接受他,他可以回开封,组织大家学习圣经。女儿在靠近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的宗教学校刚刚毕业,准备皈依犹太教,可能对父母的移民有些影响。皈依过程包括学习犹太律法。他本人和妻子也许会同意皈依犹太教。但他以前向来认为:「我是犹太人,为甚么还要『皈依』犹太教呢?」

  *最大愿望-让更多人帮助开封犹太人回归以色列
  金先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开封犹太人,让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回到以色列。
  当问到是否爱国,金先生说:「生我养我的是父母。中国收留了我,我很感激。要代表父母感激中国的宽容,没有让犹太人在中国灭亡。」
  金先生说:「宗教信仰应该是自由的。不让人信仰,就没有信仰自由。信仰是精神的支柱,人都应该有一个信仰。信仰会让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回复 收藏 44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0:44:00



  *女儿谈以色列生活
  金先生的女儿文静,希伯来名叫Shalva,意思是「平静」。她描述了在以色列的生活。
  「四年半以前我跟父母来到以色列。当时我和父母到速成班学习希伯来语。速成班的所有课程都学完了,我们就开始找学校。我们在耶路撒冷找到几家学校,由于我的年龄和语言的关系,他们没有收我。
  「经过朋友的帮助,我到一个为新移民青年设立的宗教村庄。这里多数学生都来自埃塞俄比亚和俄罗斯。人们对我很好。所有的人对我都很好奇,总是问我问题。很快的,大家就都认识我了,可是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所有人的名字。
  「我选择在这个地方学习还因为我要皈依犹太教。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且帮助学生完成皈依过程。因此我从10年级起就加入了皈依程序。由于在中国我从来没听说过『皈依』是甚么,我感觉甚么都怪怪的。因为这是个宗教村庄,每天早晨要祈祷。女生每天一次就够了,男生则要每天祈祷三次。除了个别细节之外,男女生的祈祷内容几乎一样,可是遵从的戒律不一样。女生皈依要学的比男生要少。虽然如此,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说仍然很困难。
  「我在家里是独生女,从来没有过出门远离父母的经验。(父母住在耶路撒冷,我学习的地方要住校,靠近海法。)也由于自己是女孩,加上年龄和语言的关系,我觉得很难与人沟通。有一次正上课时因为想念父母,我哭了起来。就这样,在第一年里我学了有关犹太教的基础知识,而且对犹太教有许多疑惑。但是随著时间,慢慢的我习惯了村庄里的生活,学习与人沟通,并试著走入犹太教。
  「对于拉比们来讲,要皈依犹太教就要表示自己的诚意。不仅仅要学习,还要付诸于行动,例如每天祈祷,每周五、六上教堂。不但要有行动,还要让大家都看到你想成为犹太人的诚意,所以要很长时间来观察。然后要看你对犹太教懂的够不够,根据这些来决定甚么时候正式皈依。因为我对犹太教的疑惑和提问,我的整个过程共用了三年的时间。通常学习皈依课程后一年就可以完成皈依过程,可是这也看每个人的意志,因人而异。
  「其实虽然我在以色列只有四年半,我感觉以色列好像我的家一样。我已经开始忘记我的中文。可是因为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仍然对中国有感情。我想念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而高兴。我很想去看看中国。在我内心我仍感觉我的一部份是属于中国的。因此我想在大学里继续学习中文,并学习经济学或企业管理。我希望在与国以有关的领域工作。
  「我觉得以色列的生活比在中国自由。在以色列孩子们从小就会独立生活,14到16岁就开始在商店、餐馆、及其他各种地方工作。他们知道想要有钱花就要去打工挣钱。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要甚么,要努力才能得到应得的东西。以色列人不会放弃他们应得的东西。
  「在以色列我很难习惯的就是人们的『乎次巴』[注:可译为「冒昧」、「放肆」、「傲慢」、「鲁莽」。]。他们总是有甚么事当面就说,不管是关于你的好事还是坏事,他们就直接了当的跟你说对你的看法,并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是以色列人的文化,其实是很好的事,可是对于生活在其他文化中的人来说这是很难接受的。」



 回复 收藏 44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0:44:00



  [资料]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渴望回归以色列
  文:杨猛
  血缘和信仰的神奇力量,让我接触到了一个有趣的群体: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后裔,他们向我表达了渴望回归母国——以色列的强烈愿望。
  那是2005年中国农历春节过后,我到河南开封出差采访,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张兴旺的开封人。张兴旺是开封市政协委员,在一所中学教体育。他蓄着浓密的大胡子,紧贴头皮戴着一顶犹太教黑色圆顶小帽。 他讲自己是开封的犹太人后裔,然后指着头顶说,“圣经上说,这顶帽子是上帝用黑天鹅的羽绒织成的。”
  我大吃一惊。中国号称有56个民族,但是没有“犹太人”。接着张兴旺带我走访了开封的犹太人后裔社区,我才接触到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位于市区边缘的教经胡同,历史上是开封犹太人最著名的一个聚集地。教经胡同早年叫“挑筋胡同”。据说按照犹太的风俗,为了纪念在和大力士角斗中扭伤了大腿的祖先,犹太人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故此民间称之为“挑筋教”,犹太人并不认为这称呼含有贬义,文史中广泛采用。“后来军阀冯玉祥时期,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就改成了教经胡同。”张兴旺介绍说。
  当时在南教经胡同,还生活着一户自称是犹太人后裔的人家。敲开80岁的崔淑萍老太太的家门,面对记者的唐突造访,崔老太太并不觉得奇怪。她说:“这几年好多国外来的犹太人来这里找我。”
  崔淑萍是汉族,他的丈夫赵平宇是开封犹太人的后裔,赵平宇去世多年。赵平宇1949年前曾经是***政府一家报纸的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开封税务局工作。桌上墙上还摆着国外犹太人来访时送的纪念品,镜框里是崔老太太的女儿剪的“大卫星”窗花。
  张兴旺1947年就出生在教经胡同。从小就知道,开封的犹太人从北宋来到中国,已经1000多年了。开封犹太人号称七姓八家。就是主要有7个大姓:赵,艾,李,张,石,金,高。另外包括源出张姓的章姓,总共8个家族。”
  这些姓氏的由来,也充满了历史印记。比如,“李”由“列维”而来,“石”由“示巴”而来,“艾”就是“亚当”,赵姓,则是中国宋代皇帝的赐姓。
  许多开封犹太人后裔还保留着特殊的生活习俗,比如不吃猪肉,不吃动物的蹄筋,过安息日。“过去我们这些后裔的户口本上都是写的‘犹太族’。后来人口普查让在汉族或者回族之间选择,因为犹太民族在中国不存在了,我们只能是犹太人后裔。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我的生活习惯更接近于回族,所以我选择了回族。”张兴旺娓娓道来。
  这些后人收集的资料显示,最早开封犹太人后裔浮出水面是***时期做人口普查,都是自己报的,因为没有家谱等书面资料,都是口头沿袭。 1952年国庆节,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开封犹太人后裔的代表艾凤鸣和石敏英专门进京祝贺,还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张兴旺介绍说,1992年曾经有一个统计,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数量为618人。这些人有很多都散落在全国各地,有个别后来移民到以色列,现在生活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当时张统计是200多人。
  次日我又访问了开封市博物馆的学者。在开封博物馆三楼,有一个“古代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陈列”,整个展室主要陈列了三块抢救时就已经风化严重,字迹模糊的石碑,这是开封犹太人修建的一座犹太会堂(也叫清真寺)中的三块石碑,是记录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为数不多的遗存。这三块石碑分别是:重建清真寺记碑,尊崇道经寺记碑,祠堂述古记碑。“它们记载了当年开封犹太人在鼎盛时期的一些活动。”工作人员告诉我。
  随后我采访了开封博物馆的前任馆长徐伯勇。徐伯勇介绍,如果一直把时间上溯,众多的研究学者相信,犹太人和中国的友好联系最远则可以追溯到汉朝。古代犹太人在定居开封的鼎盛时期,人口曾经达到500家,4000多人。
  他说,“历史上,曾经迁徙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很多都遭受过歧视甚至迫害,但是在中国,无论是在最早有犹太人活动记录的古代,还是后来的 二战期间,中国一直对犹太人善待有加,所以犹太人对中国报有十分友好的感情。而开封犹太人历史上非常活跃的商业活动和宗教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徐伯勇认为,由于这个犹太人群体跟其他犹太人群体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因此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汉化,消失,如云汉飞星一样隐入历史的幕后。



 回复 收藏 44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0:45:00



  张兴旺对自己的犹太人祖先极为认同。近年来他还专程和一批开封犹太人后裔,一起去学习希伯来文化。甚至在生活习惯上、装束上也开始恢复犹太人的一些传统习俗。现实中,的确有少数开封的犹太人后裔返回了以色列。张兴旺列举了一家三口人移民以色列的例子。
  事实上,开封犹太人后裔要想恢复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存在很大的现实难度。根据以色列《回归法》的有关规定,以色列只承认母系制度传承下的是真正的犹太人,也就是说母亲是犹太人才算是犹太人,而开封犹太人历史上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是父系传承,已经不符合以色列的有关承认犹太人身份的规定。张兴旺也承认,“不懂希伯来文,不懂犹太的宗教仪式和教义,融入当地社会已经不现实。”
  回到北京后,我又采访了加入中国籍的美裔著名犹太学者、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先生。沙博理身体不好,他认为:“在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犹太人和作为宗教的犹太教已不复存在。”
  一个星期后,我的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报道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一天,以色列大使馆打来电话,说时任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先生,愿意和我谈谈这个话题。
  我如约来到位于亮马桥附近的以色列大使馆,海逸达博士身材魁梧,十分和蔼。我首先问他:以色列政府怎么看待这些声称是犹太人后裔的人们?以色列承认他们是犹太人吗?
  海逸达博士十分婉转地说:“我想说的是,做一个犹太人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首先,你要熟练地学习和掌握犹太教的文化,这并不是一种宗教的扩张,而是成为犹太人的一个核心价值的体现。皈依犹太教的确很不容易。
  “并且,依照犹太人的传统,只有母亲是犹太人,才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犹太人。也就是说要是享有回归权的话,必须从他本人的母亲是不是犹太人来判断。因此,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开封犹太人后裔)并不符合犹太人的条件。而且也没有充分的历史档案加以佐证。因此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开封犹太人后裔)不属于真正的犹太人。 ”
  我们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问他,还有没开封犹太人类似的例子。他确定地说:“我相信,而且可以确信,这是唯一的一个犹太团体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的例子。你知道,我们犹太人内部是十分团结的,一直习惯独立生存,非常不容易融入其他社会。唯独中国和世界不同。在中国的开封犹太人的最终消失,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
  这个报道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非常有趣。我一直记忆犹新,也希望未来有机会亲自到以色列去探寻一下,这些开封犹太人后裔的祖先都来自哪里。

  注意:“1952年国庆节,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开封犹太人后裔的代表艾凤鸣和石敏英专门进京祝贺,还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谁能随便就见到三头头啊,三头头这么重视,却不再56个民族之中,这是在想掩盖什么呢?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犹太人在中国的存在呢?



 回复 收藏 44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0:00



  儒教的祖先崇拜使汉民族失去了凝聚力

  人有一种本能:追求宇宙终极真理、绝对真理,回归宇宙终极关怀。

  这种东西,其实远远超越世俗血缘关系,民族关系,祖宗关系。世俗的一切,在终极关怀的信仰面前,都是0.

  犹太民族之所以这么团结,有这么可怕的民族凝聚力,是因为他们的信仰犹太教上帝是一种终极关怀。

  犹太人的血统其实很杂乱,有很多外族的血,血统很不纯正,但是,因为他们有终极关怀的信仰,所以就有最强的凝聚力。

  这种信仰又恰恰讲“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其他民族不是”,这更是爆发了最强最强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不是通过血统实现的,而是通过超越世俗的信仰来实现的。

  反观中国,一直缺乏这种信仰,没有这种信仰,只有祖先崇拜,这就使得外族只要有一滴血混入汉族,汉族就会把异族当爹侍奉;这也使得历史上儒教把汉族祖先全部抽换为埃及法老后,汉族就丧失了一切反抗的能力,被儒教统治了两千年。

  祖先崇拜使人恪守一切被篡改了的历史。把民族凝聚力寄托在祖先崇拜上,是非常不可靠的。

  信仰祖先,信仰历史,都将导致这个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回复 收藏 44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1:00



  犹太人无可争议的是世界上最团结,凝聚力最强的一个民族。

  但是这样的一个民族,却始终在骂他们的先祖是罪人,他们的宗教,明文禁止祖先崇拜,只允许崇拜上帝。

  祖先崇拜会大大削弱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因为它无力应对极端情况:当这个民族全面战败,被实行初夜权制度后,祖先崇拜就会使得这个民族的人去孝敬异族,因为异族的血混入这个民族了啊,只要有异族的一滴血,他就会以异族后代自居,去孝敬异族。

  只有终极信仰,终极神的崇拜,才有最强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外族即使只有一滴本民族的血,就以本民族后代而自居。

  商朝没有祖先崇拜,还因此被周武王大骂商王不敬祖先,中国的祖先崇拜,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朝以前的商朝没有。

  祖先崇拜是民族凝聚力的大敌。可以关爱祖先,但是不能崇拜祖先。

  #

  祖先崇拜是汉族没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祖先,其实世俗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凝聚力,

  只有世外虚空中的东西才有凝聚力,

  虚幻的东西才有凝聚力,但是不是虚假。

  这在软件工程中,叫做依赖虚拟,不依赖实体。依赖实体的软件系统,扩展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系统非常僵化,依赖虚拟的,则有强大的灵活应变能力。

  你可以看到,犹太人依赖一个虚幻的上帝,却有多强的凝聚力,灵活应对亡国两千年都不要紧。

  #
  焚烧毁灭一个民族的历史,只出现在异族征服的情况下,

  本民族自己把自己的历史焚烧光的,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先例。

  秦朝大焚书,基本完全虚无化中国上古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几乎只记得后两千年,先秦史矛盾百出非常不可靠。

  秦朝大焚书比满清四库焚书更惨酷,满清四库焚书,并没有把历史完全虚无化。而秦朝大焚书做到了。

  我们没有铁证能证明秦朝不是异族,反而从它这个焚书行为上,这是只有异族的征服才能出现的事情。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历史

  文革焚了一些书,我们说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

  满清四库大焚书,我们说说“破坏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秦朝完全毁灭性的大焚书,却被说成“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呢?

  为什么留着我们先祖的那些书,就会威胁到秦始皇的统治呢?秦朝大焚书,到底向我们隐藏了什么秘密?为什么秦朝那么惧怕我们知道我们的先秦真实历史

  不仅焚烧六国书,周朝皇室的书籍,也被秦朝焚烧光了,科技书也只留种树的。这象是一个本民族改朝换代吗?

  这么对的朝代更替,我们汉民族从来没有用烧光前朝书的。唯独秦朝是一个例外,不仅烧光前朝书,六国书,而且还要烧光所有民间书。异族的征服,也从来没有这么可怕。

  世界上最残酷的民族征服,也没有要把那个民族的全部书籍完全烧光的记载,顶多烧一烧历史书,也不会全烧,而秦朝,不仅要烧光历史书,还要烧光几乎所有书,只有占卜和种树的书不烧。

  如此残酷的事情,世界上没有先例。



举报 回复 收藏 44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1:00



  但是,我却又有可靠的证据证明,秦始皇根本没烧书,直到一百多年后汉武帝司马迁时期,司马迁还看到“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今仅择其雅驯者录之”(史记),也就是说,知道司马迁时期,诸子百家历史书还在的,但是汉朝以后这些书全没有了。大焚书的只能是汉朝,持续几百年。这才把上古历史完全虚无化的,秦朝焚书仅仅十年,一场文革,做不了那么彻底。

  周朝只称是天子,

  从秦朝才开始称“真龙天子”,周朝从来没有这样的称呼。

  黄帝尧舜禹都不是中国人祖先,甲骨文中一字未提,儒教彻底毁灭了中国历史

  你说你的历史可靠吗?

  汉人被儒教无神论弄得不知道信仰什么了,信仰祖先,信仰历史,这些都不可靠。这也就导致了汉人彻底的丧失了民族凝聚力。

  #

  只有宇宙终极真理的终极关怀有最强的民族凝聚力,单靠血缘的凝聚力是很弱的。



 回复 收藏 44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1:00



  呵呵,犹太人超强的民族凝聚力是寄托在一个虚幻的上帝上,

  这叫做“无所住而生其心”。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24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2:00


  对世俗的信仰,都背离了宇宙终极真理,终极关怀,会造成很大的苦难。

  西方上帝,无形无相,

  我想起来那句话,“无生老母,真空家乡”,莫非……

  西方哲学里还有一句话,人总是爱崇拜虚无,不爱实际。

  哦,有生于无嘛,虚空是宇宙的本质,不过真正的本质,是非有亦非无,非想非非想。


 回复 收藏 44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2:00


  以前看过一个大路上雕像变石块的故事。就是讲这个,“人总是爱崇拜虚无,不爱实际”,于是那个雕像的石头变成石块铺路,被人踩来踩去,还说自己活的很现实,这不是灌输奴役有理么?

  崇拜虚无其实是崇拜本源自由。


 回复 收藏 44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4:00


  历史探秘:孔子是殡葬集团总裁?

  马可中国——中国的马可波罗在欧洲!



  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唯独殡葬礼仪业祖师位置空缺。难道在最讲究厚葬的中国,居然找不到一个殡葬业先驱或领袖人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殡葬业人士都知道自己的祖师是谁,只是一直不好公开(偶尔也有人说走嘴)。这不是因为那位祖师默默无闻,而恰恰是因为他的名头太大。如果公开认师拜祖,不但皇帝会不高兴,还会招来千夫所指!这个祖师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开山鼻祖,这一点没有争议。要了解儒家,应先了解“儒”字含义。“儒”者,人之需也。这个“需”字,其中就包含丧事的概念。原始的儒家,正是靠给人操办红白喜事谋生的。中国婚丧嫁娶的礼仪,也主要是儒家编制的(如《礼记》。过去农村秀才几乎都懂红白喜事操作流程,坊间邻里的红白喜事也多由他们操办。今天的儒家学者,都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国学大师。所以,他们都不愿提当年儒家创业的那些事了。

  导致儒家的职业身份被遗忘,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多由儒家弟子编撰,明显带有描红的成分。有关孔子的记载,每到关键之处就“语焉不详”,让人老是觉得犯迷糊;第二点,也是最可怕的是,过去读《论语》和儒家著述的书生,一律被告知:书上沒有写,或可疑的,要「存而不论」。一句话就把怀疑的通路堵死了。这一句话实在是高,也符合儒家尊卑观!即使浅白无误的记载,也不就再被怀疑了。

  其实,即使是在今天,只要稍加分析,也还是可以从儒家著作和有关史料中,看出孔子到底是干什么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幼年是这样写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段话说明,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祭祀礼仪天分。别的小朋友,可能只知道玩“过家家”、“捉迷藏”之类的童戏,而孔丘小朋友却特立独行,喜欢摆供碗供碟和焚香磕头之类祭祀礼仪。要知道,即使是当时的成年人,对这些礼仪也未必都在行。


 回复 收藏 45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5:00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有关孔子参与殡葬礼仪活动的描述,一直贯穿在孔子生平介绍资料和相关著作之中,成为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有关资料的字里行间,常涉及这方面的史实。

  也是《史记》记载:“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主张一切名位器物应立制度,不得陨越”。这段话说明孔子对祭祀器物的认识,比小时候大有长进,已经可以整章建制了。

  《礼记·檀公》记叙了孔子给人看风水选墓地的一件事:“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夫子相,说的就是孔子看风水选墓地(下葬的前期工作了)。

  《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谈话中, “不留神”让孔子自己把办丧事的经历“插播”进来。孔子如是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听清楚了没有?我上班为王公效劳,回家照顾父亲兄弟,给别人做丧事也一丝不苟,无论为公、居家还是给人发丧,都不贪杯。

  孔子这段话,不仅表白了自己为官为人的品行,也透漏自己从事过殡葬业,而且做丧事和为官为人一样习以为常,更非常注意讲究殡葬职业道德。他在这方面,不但业务精益求精,还注意兼顾丧户的利益和感受。办丧事喝酒,一律点到为止,绝不多饮,更不过量。如此讲究殡葬业职业道德的人,应该是深受丧户欢迎的。



  《论语·述而》第七·九中的一段话,说得就更具体了:“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有丧事人家,从不吃饱。哪一天要是哭了,就整天不再唱歌。这段很容易被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参加丧礼,其实不然。儒家办丧事,有一项叫“儒子哭丧”,也就是“替哭”。哭丧后,一天不唱歌,也是优秀职业丧事工作者才能做到的。大多数“替哭”者低头哭、抬头笑,如同职业演员了。

  孔子老师是谁,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孔子的老师,有据可查有四位,分别是老子、苌弘、师襄和郯子。这四位老师都很有名。但是,孔子向他们学习,都是短期请教,而不是正规的师承传授。另外,孔子向这四位老师学习的,也主要是殡葬方面的学问。一般认为,孔子和老子谈过玄,论过道。而据考证,孔子从老子那里学的主要是葬礼。作为高级公务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博学之士,老子经常兼职做殡葬义工。孔子向老子求教后,才在殡葬业有了名气;孔子向苌弘主要学习的是《韶乐》,向师襄学的是弹琴等。这两次音乐之旅,也都属于学习祭祀音乐。比如《韶乐》,虽为中国宫廷经典古乐,但常被用于祭天。秦二世用《大韶》、《五行》祀庙,汉用《文始》(一种《韶》舞)祭高祖太宗。孔子向郯子请教的少昊时期官吏制度、官吏名称(为何以鸟作名)和等周朝旧事。虽和祭祀有直接关系,但显然与他的圣人学说扯不上边儿。

  孔子没有老师,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他有师傅,但因为学的是殡葬,不好对外说。即使有,控制话语权的弟子们也未必允许见诸文字;再是殡葬行业可无师自通,多留心观察就可以学会。后者,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一段话,恰恰可以佐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自己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主要是敏于观察学来的。孔子周游列国忙乱之余,也不忘观察“偷艺”。一次遇齐人下葬,他带着弟子们,坚持观看了全部操作过程。

  孔子一生为“克己复礼”而努力,希望国民像周朝那样讲究礼仪。我们不妨看看“周礼”包含哪些内容?周朝以前,“礼数”繁杂,概括起来有“五礼”,即:祭祀礼仪之吉礼,结婚礼仪之嘉礼,接待外宾之宾礼,军队操练和检阅之军礼,丧葬之凶礼。五礼中的宾礼和军礼并不常用,孔子也较少有提及。剩下的,就是祭祀、婚礼和葬礼了。这三者,均属于红白喜事范畴,只不过祭祀还包括皇家祭祀大礼。孔子说的最多,做的最多的,也正是这三件事。

  有句话叫做英雄不问出处。本文也无意拿孔子从事过殡葬业来说事儿。但知道孔子是做什么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学说。关于孔子的诸多疑问,也可以一个个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也正可以反过来证明孔子的职业生涯。


 回复 收藏 45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5:00


  孔子为何弟子三千?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何况很多学生还是长期住校的外国留学生,难道他的学生都是家境盈实的“富二代”、“富三代”?古代通信条件落后,没有现代强势传媒可以帮你制造粉丝,因此很难出现名人效应(圣人往往后世才被承认)。释迦牟尼、耶稣等圣贤在世时,也并没有被太多人所尊崇,连出色的弟子也不过十几个人而已。那么,孔子的巨大号召力从何而来?难道于丹没上电视也能红得发紫?脑黄金不做广告照样能蒙人?怎么可能?

  首先,孔子有特别的之处。孔子办学几乎不收学费,拎点什么腊肉之类“束修”表示表示,就可以免住宿费、学杂费。这一点太超前了,简直是古代版的“超级希望工程”。孔子不收学费,其实另有原因。学生可以给他做殡葬义工帮他赚钱。学生已经享受包吃包住的待遇,有没有什么补贴也就不重要了。孔子设教办学,实际上是一个殡葬职业培训学校。除了最基本的殡葬礼仪,还有殡葬音乐,以及纸车马、经幡等葬品制作等,从培训加工,到售后服务一条大龙,学生自然是多多益善。

  另外,别的老师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完也就走了。孔子这里“学问”高深。“专业课”学完了,还有圣人之学,知识烟波浩渺,无边无际(不着边际?),保你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孔子的学生只能越聚越多!学生们不差钱还有钱赚,也就只能说老师好了!古代人口不多,三千学生的口碑,绝对不亚于今天的央视传媒,孔子也就这么成了今天的于丹了!

  也许你还对孔子办学内容表示怀疑,不是“传道,授业,解惑”吗?说人家教殡葬岂不是太过分?那么,不妨看看孔子的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 论语?述而》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殡葬文书,参加过一次农村葬礼就明白了。无外乎路引、悼词写作之类;行,就是跑殡葬业务能力了。丧户痛失亲人,一时不知所措。这时专业殡葬团队找上门,只要收费合理也就成交了;忠,就是殡葬业者的信条,即急丧户所急,把丧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信,就是心无旁骛,树立信心,把殡葬作为终身事业追求,持之以恒不改行、不跳槽。另外,具体殡葬礼仪,也包含其中,极其繁杂。对照儒学殡葬礼仪书籍一比较,今天的殡葬全都是山寨版!

  第三条的那个忠字,孔子做的太扎眼了。据台湾国学者考证,孔子的身高是1.92米。孔子个子高饭量大,本来每顿饭要吃四碗。但在丧户家,每顿只喝半碗稀饭,喝酒也是表示表示而已。这种职业精神,你说哪个丧户看了,能不感动


 回复 收藏 45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5:00


  孔子带弟子们周游列国长达14年,他们的经费从哪里来?总不能不吃不喝吧?要知道他们不是公派外交官,长期处于下岗失业状态。虽然接受过少量的政治捐赠,显然是不够这么多人开销的。实际上,孔子周游列国的团队如同“流动殡仪公司”。孔子忽悠周礼虽不成功,但也搭车推广了自己的殡仪品牌,人们因此知道他对殡葬、祭祀很在行,也就经常有人找他们做丧事。所以,孔子团队走到哪里,都不愁没殡葬业务创收补贴财务亏空。否则的话,他们也只能学当年红军,靠打白条吃饭了。

  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为何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五礼”,都是国之皮毛而非国之根本。国富民强可以讲究一些,适逢乱世纷争不止,当务之急乃是富国强兵。战争和饥荒迫在眉睫,还讲什么繁文缛节,岂不是瞎折腾?另外,最致命的一点是,恢复周礼的动议由别人来说,也许至少有人愿意听;这话出自他的口,他一张嘴别人就会酸得满地找牙。试想:当时的人,怎么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呢?孔子弘扬周礼,岂不就是打包推广自己的殡葬业务不是?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为何屡遭险情,却又屡屡毫发无损?其实,这也还是殡葬那点事儿。很多政治家,包括殡葬的同行,对孔子的殡葬观很反感。孔子出口无忌,还直接得罪的一些丧户。这都不是性命攸关,所以他们只以赶走孔子团队为目的。孔子和弟子们呢,每次及时走掉没有让矛盾激化,自然也就平安无事了。晏婴就是这样一位坚决反对孔子的政治家。孔子一席话把齐景公忽悠蒙了,晏婴一席话让齐景公恍然大悟。晏婴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孔子“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史记·孔子世家》)。想想看,如果重用孔子,推广“破产厚葬”,齐国老百姓可还有活路?齐国又何谈富强?孔子和弟子在树下习礼(习什么礼?明白了吧?),宋司马桓魋为何平白无故就拔树要杀孔子?其实这是孔子惹恼桓魋在先。孔子嘲讽桓魋在桓山凿石造墓太慢,说“桓魋石椁,三年不成”!桓魋恼羞成怒,所以才做出过激举动。桓山石椁,至今犹在。

  孔子死后,弟子们少则守墓三年(子贡6年)。堪称对孔子无比热爱,无限忠于了!其实,弟子们记叙自己对孔子孝心太吝啬笔墨了。实际的情况是,他们不但为孔子守墓三年继续留在那里,前后断断续续历时三百多年后也没散伙!当年刘邦率兵攻打鲁国时,还看到那里有人在演习殡葬礼仪呢!

  其中的奥妙是,孔子的墓地,是他们赚钱的地方,离开这里,就等于自绝财路。孔子死了,孔子集团品牌还在,人们自然要找孔子的弟子做丧事。弟子给孔子守墓的消息不胫而走,找孔子的弟子也就容易了。孔子的墓地,实际成了弟子们办丧事的总部和信息联络中心。孔子墓地,也就如同一块巨幅现代广告,上书写着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要找殡仪高手,不必东奔西走,孔子墓地应有尽有!

  孔子的一生,正是为祖国殡葬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孔子将永远活在丧户的心中!



  尽管孔子对自己长期从事殡葬活动并不避讳,但后来的儒学人士却一直试图给他勾画完美形象。汉人刘歆居然面对众多史实,闭着眼睛做出了“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的论断,儒者孔子的出身,就这么一直伟大着!

  以后的儒学者们,也就这么一个个跟着脱掉丧服,换上官袍朝衣登堂入室,整天满口社稷安危,忠君报国。他们坚决拥护皇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加后宫三千佳丽(也是三千呵呵),自己也好趁机娶二房迎三太睡官妓,外加包二奶!祖师爷当年的创业艰难,早被他们忘到了九霄云外。说来也是,当年先烈艰苦奋斗,可不就是为了后人过好日子吗?只可惜这种好日子,是建立在不公平甚至是残害别人的基础上。

  直到五四运动首倡“打倒孔家店”,人们才想起来看看孔子的旧账本儿。胡适先生曾撰文指出:孔子年轻时职业是相丧,即看风水。胡适先生的说法是有所保留的。他是担心道出真相后,会遭尊儒者攻击,给恶意谤儒者以口实。话到嘴边,只吐出了一半儿!倒是近年台湾国学研究者傅佩荣首次指出:“孔子的早期固定职业,就是替人办丧事。” 他还指出,孔子五十岁前,一直是吹「西索米」(一种乐器)的殡葬业者。

  新儒学已经兴起,认识孔子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来。其实,孔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殡葬业者,而是一个祭祀殡葬婚庆礼仪集团的总裁。至于他的实际职位,则比总裁还要高得多,应该叫殡葬集团的董事长兼形象代言人。

  孔子为殡葬业做出的贡献,史上无出其右。自然也就是殡葬祖师首选。然后,他才是儒家开山鼻祖。


 回复 收藏 45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5 16:56:00


  孔子和蔡伦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两人本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看一下两个人所处时代的文化传承联系,你就会发现蔡伦之死未必和孔子毫无关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孔子倡导的 “君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仁、义、礼、智、信“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对维护封建家长专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孔子,中华文明才成为世界上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地说声:谢谢孔子!

  孔子生前不得志,死后不到三百年,又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劫难,但封建统治阶级最终还是发现了孔子学说的妙用。从汉代开始孔子的学说就几乎是天下独尊了。始于汉朝的科举制度不仅是“学而优则仕”的具体体现,而考试的内容就是要考考想当官的人对孔子礼教的理解。一代代有抱负的年轻人,不仅把当官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而且要花费多年心血去研究孔子的论著,然后不惜毕生精力去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唯一通向官场的狭窄通道!

  孔子,也就这么登堂入室,成为了中国人头脑中一个固定的记忆模块,成为不可超越、不可诋毁的神!甚至直到今天你只要说几句对孔子略显不公不敬的话,就会有人跟你发神经!

  谈到蔡伦(约生活在公元105年),首先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蔡伦、造纸术的价值。

  历史学者们认为,在公元2世纪之前,中国的文明程度并不比西方先进多少,甚至还落后于西方。汉代以后,中国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西方,从公元7—8世纪到十五世纪期间,甚至元末明初,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枝独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蔡伦造纸术(当然还有随之衍生的活字印刷)的巨大贡献。轻便、廉价的纸张取代竹简后,政令传达和文化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也大大提高。普通人参与知识学习也成为可能,社会整体知识更新就全面加快了。如此说来,蔡伦的功劳无法估量!我们也应该对他说声:谢谢了!

  好在蔡伦遇到了好皇帝。公元105年,当时的皇上看到蔡伦送来的样纸非常高兴。当即就决定予以重奖。怎么个奖励法?皇帝也不过是在孔夫子的思想范畴里考量了一下,然后就做出了几千年来中国帝王一直很俗套的决定:封官、行赏。一句话,既给官位,又给金钱,双管齐下! 蔡伦像

  学而优则仕吗,这本来也没什么错,但问题也容易出在这里。蔡伦先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他的长处不一定在官场,也未必能适合做官。对他的物质奖励也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多少钱是多呢?结果呢,蔡伦官倒也做了,当上了龙亭侯。人倒也富了,但老是遭人陷害,倒霉的事儿也一个跟着一个。蔡伦几度受辱之余,含恨服毒自尽!这就是人类第一位伟大发明家的悲惨结局!

  我们的民族不是不重视人才,遗憾的是,每当面对一个优秀人才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就是给官做来体现人生价值,给金钱奖励以体现家国的关怀。这是我们念头根深蒂固,这种念头最初就来自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尊卑世界观,。或许,这是后人对孔子的误读,或许独尊儒术的时代,也只能官位至上!

  蔡伦所处时代的具体背景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如果以此推论,你说蔡伦是怎么死的?

  当商业和科技的萌芽在欧洲出现的时候,因为欧洲没有被封为神的圣贤,也就没有思想上的条条框框。那些人才也就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连会杀个牛,做个面包都让你的职业世袭者。后来有了汽车、电灯、无线电等的发明成果,那就把你的专利保护起来,让你的企业做大。只要你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就让你发大财!这个财可以让家族世代继承,也就比皇上给的多得多了。马可尼、奔驰、贝尔等企业,赫然就是无线电、汽车、电话等发明者的名字!诺贝尔哪里来的钱去设那个全球最知名的人文和科学的奖?还不是专利带来的财富?

  当然,蔡伦时代太早了,那时的人不可能有今天的认识。但后来的中国对科技、商业人才也一直没有一个科学公正的重视态度,这可就是一个问题了。商人、科技人应该靠法律而不是靠“红顶子”来保护自己,政府应该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己任,而不是这个封官,那个给奖。几千年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好,商人也好,要么红得发紫,要么一败涂地!可惜,当这些人风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何走红,等到自己在官场没看准风向身败名裂的时候,依旧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到底是不是孔子杀了蔡伦并不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非批判的继承显然无济于当代。要知道,没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会万古优秀!

  看看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吧,搞科技、搞发明的悲哀在中国远没有结束!


 回复 收藏 45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5:00


  孔子为何对女人有偏见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孔子世家》之中。

  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武大“国学班”讲课时,针对孔子为何发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其一是孔子可能在自己的恋爱过程中受到过挫折;其二是孔子婚后的家庭生活不太美。虽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会同意陈教授的第二种推断的。



  孔子在恋爱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过挫折,我们对这是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可能会与孔子的长相有关吧。因为在高安侠的《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过孔子的外貌:孔子“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齿缝大。脑袋的形状也没长好,四周高中间低,活像个倒扣的痰盂,而且个头也不高”,这段描写并不像后世的“孔子标准像”那么儒雅,风度翩翩。一个人长成这般模样,确实让人有些接受不了。再加上他家境又不好,要不是因为他有才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很可能都找不到媳妇呢!所以在谈恋爱的时候遭到女性的拒绝或是取笑,留下了心理阴影也不足为奇。当然,这都是野史所传,无文字记载。



  而且这始终是人们的一种猜测罢了。但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满幸福却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考,孔子是个离过婚的男人。但在那个时代不叫离婚,而是叫“出妻”,与后来的休妻是一个意思。在古代礼书中有“七出”的规定:1、无子;2、淫佚;3、不事父母;4、多言;5、盗窃;6、妒嫉;7、恶疾。但孔子是凭借哪一条理由将原配妻子休掉的,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礼记》中记载:“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丧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这里是门人问子思:“从前你的父亲为被休出的母亲穿孝服守丧礼吗?”宋代大儒朱熹对此也有注解:“伯鱼之母出而死。”伯鱼是孔子的儿子,这段史料记载证明了孔子确实是离过婚的。

  但孔子为何“出妻”这件事已经无据可证,很可能是因为孔子一心把心思放在了事业上,为了把自己的学问弘扬出去,常年在外出游列国,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得上老婆孩子。然而作为妻子,还要照顾老人,还要抚养孩子。再加上常年见不到丈夫,所以难免会有怨气。而就在此时,孔子也是空有满腔热忱,但却始终没能得到帝王的重用,所以只好教教学生,让自己的学识有人得以继承,自然心中也会有所怨气无处发泄,就这样,夫妻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



  可能时间久了,孔子很可能就会厌烦起妻子的唠叨和他们的婚姻,所以最后找了个理由将妻子休掉,扫地出门。也就有了这样“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了。这情形与现在的夫妻吵架闹翻,最后各奔东西,受了情感和婚姻伤害的男人就会说这样一句话“女人没一个好货色”,女人则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一样。但不同的是,孔子的感叹被门人记录下来,并成为了孔子歧视女人的证据。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才是齐家的重要内容。但孔子却没能好好地齐家,原来圣人也未必能处理好家务事呀!现如今是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我们不必责怪孔圣人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偏见,毕竟瑕不掩瑜。我们要学习孔子教我们的另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回复 收藏 45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5:00


  发掘真实的孔子





  孔子可能“生无须眉”

  孔子可能是一位超过1.90米的大高个,比较瘦,没有胡须,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

  据说,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两千多枚孔子头像,可以说包括了各个时代孔子的各种形象,可是,其中哪一个是真正的孔子呢?

  我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某一年“圣诞节”前夕,山东的《齐鲁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一位家长为自己三岁的孩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第一页就是孔子的图像。没想到,孩子打开书本后大呼,说“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当父亲为孩子纠正时,孩子却一脸严肃,认为自己没有认错,因为图像上“有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且不说“洋味十足”的孩子们的生活,“长长的胡子”却是人们心中孔子的重要特征,即使前几年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好像也是如此。

  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他不仅胡子不长,恐怕根本就没有胡须,甚至眉毛也可能很淡。

  二十年前,我的老师李启谦先生和王均林先生合作在《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该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是孔子是一位超过1.90米的大高个,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是大高个没有任何问题,史书中的说法是众口一词的。《荀子》将孔子与他的弟子仲弓进行比较,说“仲尼长,子弓短”。那么,孔子到底有多高?史书一致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他也可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高突出,孔子还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可能略瘦。他终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周游列国时,有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礼记·玉藻》有“丧容累累”一语,郑玄注说:“累累,羸惫貌。”孔颖达疏说:“丧容瘦瘠,累累然”。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关于孔子的体态相貌,人们也进行想象、附会、添加,以至于出现了“四十九表”之类的说法。“四十九表”是指孔子体态、相貌的四十九种标记。此说出自宋代史书《路史》,可能是集合了历代孔子形象的描述。其中有“谷窍”一目,注称引自《世本》,指头上七窍豁露,“眼露白,耳露轮,口露齿,鼻露孔”,所以又称为“七露”。这样的相貌自然被视为丑陋,所以“七露”又被称为“七陋”。今人谈到孔子,还说孔子相貌奇特、丑陋。孔子是“圣人”,其相貌似乎也应当异于常人,故后人才有这样的附会。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杂记”的书。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子“生无须眉”。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美须眉”,所以齐君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可见,不仅孔子“生无须眉”,他的孙子子思也“毛须不茂”。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将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空穴来风。在后世画像中,晚年的孔子好似一位美髯公,那么,在“四十九表”中一定会有所表现。而事实上,人们搜肠刮肚地为“四十九表”凑数,竟然也没有这一“表”。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使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孔子无须,今像多须,误。


  孔子“文武双全”不是虚言

  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孔子父亲曾经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他父亲一样勇力过人。

  说到孔子、儒家,人们往往与拱手、作揖、行礼之类联系起来,以往的学人也都这样解说,如《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本来是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由此,人们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好像孔子也应该是一位文弱的人。

  孔子以前乃至孔子时代,“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人人必修的“小学”,按照《大戴礼记·保傅》的说法,那时,孩童至“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战争与祭祀一样为人人关心、关注,人人必须懂得射、御,学会射箭、驾车。

  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乃是“大学”的主要内容,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科目,是所谓“大艺”、“大节”。孩子到十五岁左右,就应当学习做人与社会管理,这便是《大戴礼记·保傅》所说的“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六经”与“六艺”不同,被称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应当是孔子为这六种科目所编定的教科书。孔子以“六艺”教人,是为了教化社会人心,显然,这与学习射、御没有任何矛盾。

  孔子是一位博通的人。有人评论孔子,说他“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说明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淮南了·主术训》则说:“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摄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孟贲是“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的著名勇士,传说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服于孟贲”,不难察见孔子之勇。“足摄郊菟”是说孔子奔跑能追上郊外的野兔。应当就是《吕氏春秋》说的“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他“力招城关”应有根据。孔子父亲曾经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他父亲一样勇力过人。

  孔子希望向往天下大同,要求人们仁爱礼让。但现实中的孔子头脑清醒,绝不迂腐。他也懂得“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孔子力主带兵前往,才使得齐国的阴谋未能得逞。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专注于兵战问题。卫灵公向他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他就很不耐烦,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在治理邦国上,孔子主张“足食”、“足兵”、“民信”。如果实在要放弃其一,孔子认为应当“去兵”。只留一者,也应当是“民信”,因为“民无信不立”。

  孔门师徒希望“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但是战争毕竟不可避免,所以他指出,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不懂得战争之术,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战斗,无异于抛弃他们。据《孔子家语·正论》的记载,孔子弟子冉有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季氏问他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学之于孔子”。冉有认为孔子乃是“大圣”,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吕氏春秋》说孔子“不肯以力闻”,但他文武双全却是没有问题的。



 回复 收藏 45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6:00


  《论语》开篇值得回味

  《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可是,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不也很快乐吗?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孔子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两千多年,由于材料的匮乏以及认识上的不同,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各不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消弭人们认识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实际”?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去翻看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资料。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孔子传记”。读《孔子世家》,司马迁为我们记录的孔子生平的最后一个场景让人过目难忘。临终前七日的那天早晨,孔子怅然而又逍遥,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匆匆赶来的弟子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孔子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司马迁的记载与《孔子家语》一致,这可以说是孔子留下来的最后的话,映照出了孔子人生的基本格调。孔子一直追求用世,希望人们讲信修睦,期盼政治理想的实现,他为此不停地思考、探索、宣传。

  就研究孔子而言,《论语》的价值不言而喻。我研究《孔子家语》,发现此书的价值应在《论语》等书之上,认为可以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有朋友正面相告,认为“第一书”还应当是《论语》。

  《论语》的影响当然是《孔子家语》无法比拟的,但关于《论语》章句的理解也存在众多分歧。我们认为,《论语》开篇第一章就十分耐人寻味。

  《论语》首篇首章人人耳熟能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上认为这里所说分别是学习、交友、胸怀方面的问题。可是,这又不免让人疑惑:《论语》中不论哪篇哪章,不论其字数多少,似乎都在集中论说一个主题,为什么偏偏首篇首章显得主题散乱而不集中?

  经过思考,我们发现《论语》开篇这一章传统的理解存在问题。这里的“学”应该与“道”相近,它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时”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引申为社会。“习”不应作“温习”讲,而应作演习、采用讲。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友朋”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志趣相同的人。

  这样,《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可是,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自己的主张在社会难以施行,而且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什么新发现。程树德《论语集释》已经指出:“‘学’字系名辞。”清人毛奇龄《四书改错》也早就说:“学者,道术之总名。”今还有学者专门撰文,认真进行研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论语》开篇第一章也是“夫子自道”,反映了孔子本人对于自身境遇和个人思想学说的认识,也包含了《论语》编者对孔子人生的概括。


 回复 收藏 45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7:00


  孔儒,千古不变的丑陋:自以为是与自命不凡——论孔丘与季羡林




  据《论语》记载: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据网传记载:

  季羡林自称自己是“五朝元老”并称:“孔子很伟大”。

  先来谈孔子是不是当过“大夫”?

  孔子在世的年代里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大(da)夫:即有非凡才能的人。因上古时,有才的人皆辅佐君王,故用以代古代职官。夏、周官制中,天子之下有公、卿、大夫、元士(有别于诸侯之士,故称元士)四级。又因上大夫即卿,称为上大夫卿;大夫之称,亦得兼三公,故《诗》云“三事大夫”,谓三公也;士,职卑德薄。诸侯无三公,只卿、大夫、士三等,与天子之官同。故大夫为上层官员的通称。

  从这解说中可看出,大夫是要周天子或诸侯来封的。是不可以自封的。

  我们不论查阅哪类资料,包括孔子家谱,都没有孔子被封为大夫的记载。除了在《论语》中有子曰的“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之外。这只能证明孔子的“大夫”是自封的。


  再来谈季羡林自称“五朝元老”。

  “朝”是指天子在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跟过三个天子的老臣,就能被人们誉为“三朝元老”,如东周时代的晏子。

  季羡林自称“五朝元老”,有谁能算出他跟过几位“天子”为臣或跟过几位国家级领导人从政?我是算不出来,季羡林自己也没说清楚。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季羡林(1911.8.6~2009.7.11)

  根据时间对比,姑且把辛亥革命时仅有三个月大的季羡林定为满清的世袭臣子,由此而计算:

  清朝、民国、袁世凯、中华民族共和国。也只有四朝呀?还有一朝呢?难道是给日本人当臣子?这样才够五朝呀。

  唉~~~

  孔儒,千古不变的丑陋:自以为是与自命不凡,孔丘与季羡林相隔2500年,啥都这德行?


 回复 收藏 45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8:00


  扑朔迷离的牧野之战 

  ●李红军 


  商周间的战略决战 
  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封神榜》,让“牧野之战”这个3000多年前的历史故事,几乎国人尽知。 
  尽人皆知的还有商纣王,一个除了荒淫还是荒淫的暴君。 
  但历史上的商纣王究竟怎样?历史真实到底是怎样的? 
  很多人更不会想到,这个电视剧里的战争竟然成为中国历史年代学的关键点,也成为中国文明史的关键点。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何只有“三千年历史”?中国纪年史是在公元前841年,那么此前的2000多年历史是如何排列的? 
  这些全赖于牧野之战年代的确定。 
  作为电视剧,过往的事情很容易处理:一天之内,周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痛快淋漓地打垮数倍于己的商纣王军队,完成商周政权的交替。 
  但面对通俗化的牧野之战理解,失却了想像翅膀的历史学家们却没有剧作家的快意。 
  3000多年前的一次战役,无论它多么重要,岁月也没有特别关照它,当穿越3000年的时空隧道来到现代时,它的真实面目已被历史长河淹没。 
  牧野之战究竟发生于哪一年?有诸如天文、历法等众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在专家意见并不统一的情况下,得出一个阶段性结论:战争进行于公元前1046年。 
  但对于很多历史学家来说,已经进行了两百多代人的争论还没结束:牧野之战到底是怎样进行的? 
  正史中的武王伐商 
  1950年,***在新乡市视察期间,早起坐车到新乡市郊牧村,遇到一位放羊老人,就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放羊老人诚实答道:“不知道!” 
  ***替老人自豪地放言:“这就是历史上牧野大战的地方!” 
  9月初,走在从新乡市前往牧村的路上,新乡市的武王伐纣、牧野大战研究专家苏德荣道出了这个故事。 
  无法想像***来到牧村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个作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笑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伟人,他创造过太多的战争奇迹,在牧野之地上他看到了什么?又会作何感想? 
  但***的话让新乡市人吃了“定心丸”:牧野大战就是在新乡郊区牧野乡进行的。 
  按照相对比较为人接受的史载:公元前1027年(现在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 
  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由孟津(现有争议)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所以开进非常顺利,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也有史称70万),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师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然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这场牧野之战,不仅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是“兵之胜败在于政”的典型例证。 
  这场战争也留下了令人熟知的“前徒倒戈”、“反戈一击”等典故。 


 回复 收藏 45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8:00


  “血流漂杵”?“兵不血刃”? 
  有句名言叫“战争即政治”,这是真理,战争总是为着不同利益集团的需要而进行的。 
  但对于牧野之战的记录和解释更多却透露出一种思想的需要。可以说,在对待牧野之战的问题上,思想的价值已经淹没了史学的价值。 
  所以今人在遇到牧野之战时,难以剥离蒙在真实事件之上的历史尘埃。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无贰尔心。”《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了牧野之战实况。随战争的进行,《诗经·大雅·大明》表述战争进一步的情况: “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惟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广阔无际的牧野战场上,奔腾着威武雄壮的骏马,驾驶着漂亮檀木装饰的战车。看那英勇的师尚父(即太公望)像雄鹰一样飞驰在战场上,始终忠实地卫护着伟大的周武王。他们齐心协力,奋勇地与商军激战,到早上天亮就宣告天下得到解放。 
  《诗经·大雅·大明》是周人歌颂其先祖先王“文治武功”的庙堂之乐,虽然其中会有溢美之词,但是“牧野之战”堂而皇之“入登大雅之堂”,牧野之战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一场小邦周取代大国商的王朝兴替之战,这场战争,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古代名人学者的评述,出于不同角度有着几乎是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认定,《尚书·周书·武成》在描述到牧野之战的战况时曾说:“甲子昧爽,受(纣)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纣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纣王的军队虽然众多,但在牧野却没有与武王的军队发生冲突;而是前徒倒戈,反戈一击去打击“助纣为虐”的后方自己的军队,战争之惨烈直杀得血流成河,连盾牌都漂了起来。 
  《史记·周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纣兵皆崩畔纣。”所以,武王伐纣,又有“兵不血刃”之说(《荀子·议兵》)。 
  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 “兵不血刃”与“血流漂杵”,在去古未远的战国时代,虽同为儒家却也有着不同的解释。主张人性善的战国早期儒家代表孟子甚至主张“善战者,服上刑”,但他在对“血流漂杵”之说不以为然的同时,却表示了对以仁伐不仁的战争的赞同,并且说“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而主张人性恶的战国晚期儒家代表荀子,则大谈牧野之战的“兵不血刃”,“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弥来服”(《荀子·议兵》)。 


 回复 收藏 46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8:00


  远超自身价值的决战 
  几年前,一位国家部委的领导人遭遇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什么只有三千年历史?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个令国人尴尬的问题。中国有纪年的历史,最早是公元前841年。或许一切责任都应归于秦始皇,是他把书都烧了,那被烧的或许就有牧野之战这一页。 
  因此,中国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这个工程中,牧野之战空前地被人们所重视。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果能把牧野之战的时间问题解决,则不仅向下可以安排西周列王的年代,而且可以上推商、夏,很多历史的谜团也会渐次揭开。 
  然而,历史把武王伐商的年份深深地隐藏了起来。这无异于历史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地表的痕迹被岁月悄悄抹去了。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出土了一个利簋(guǐ),通高28厘米,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反映武王时期时代风格的标准器,为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它被认为是武王伐纣的见证物。 
  中国古代,国家大事有二:一为战争,二是祭祀。商周时期,凡有大事之前都要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 
  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全文共32字。铭文的大意是: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商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到辛未这天(七天以后),武王在驻军处,赐给史官利(人名)以金(青铜),利觉得非常荣耀,遂铸此簋作为纪念。 
  利簋的发现,澄清了以往历史上的诸多疑惑,但利簋没有确切纪年,虽然根据它去推算,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但战争时间依然是谜。 
  直到在运用现代天文、历法等进行了精确测算、推断后,专家们最终确定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就这样,牧野之战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交替阶段,人类普遍经过了一个被称作“英雄时代”的历史阶段,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崇尚战场厮杀乃至崇尚狩猎,崇尚生命原始的野性美和生命本真的冲动,崇尚原始的巫术力量,是这种时代英雄的普遍品格。 
  这一切,不期然在《封神榜》里得到了诠释。 
  或许是《封神榜》影响太大了,人们只看到了周武王、姜太公等的英雄气概,反过来只把那个商纣王看作恶魔的化身,全不知他曾经也是英雄式的人物。
  但殷纣王也没什么委屈的,那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他只是捆绑在时代的战车上而已。他的终结,是文明对野蛮的替代,是英雄时代的终魂曲。 
  成者为王败者寇。当人类走向文明,当一种力量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时,往往会形成一种话语霸权,在这种话语霸权下,除了胜利一方,所有其他势力当然就只有成板上肉了。 
  没办法,这就是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正在进行时。


 回复 收藏 46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9:00


  胜负已定于战前 
  一部数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演绎了商周之间一次决战的前前后后,但那也不过几十天就让人了解了整个过程。 
  历史上的周代替商,却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十几代人的努力。 
  甭管电视剧演得多邪乎,历史的真实是,这是两个朝代更替的大决战。 
  应该说,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也曾经历过辉煌。从初兴、中衰、复振直到全盛,商纣王(帝辛)即位后,商朝已经进入了全面衰退、危机四伏的时期。
  按照历史上诸多史家的评判,在纣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当空、蒸蒸日上。经公刘、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周迅速强盛起来,其势力突进到江、汉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姜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文王为牧野之战的展开、“翦商”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他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稽)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政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巩固了内部的团结。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请求商纣“去炮烙之刑”,争取各诸侯国,最大限度地孤立商纣。文王曾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通过这些措施,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麻痹纣王。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享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接着,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伐纣灭商只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26

至此,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伐纣灭商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去世,他的儿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父亲遗志,遵循既定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以前史书的普遍说法)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与此相反,当周在发展势力、争取人心时,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说法,纣王却在加重压榨、盘剥人民并“淫乱不止”。此时,商王朝中大臣们都担心西周坐大,将不利于商。纣的叔父比干、哥哥微子多次劝谏,纣王根本不听。掌管朝廷祭祀、宴会等奏乐的曲乐官商容有贤名,深得民众爱戴。但纣王嫌商容凡事都要按典章制度办事,有碍他的淫乐,将商容罢官逐出朝廷。众官员见纣王愈来愈乱其祖制国法,不理朝政,和妲己、妃嫔以及几个谀臣在沙丘、鹿台日夜玩乐,都为商王朝的前途担忧。当周文王征服了黎国以后,更加引起商朝臣们的忧心。大臣祖尹前去鹿台叩见纣王,见到纣王以后,祖尹先是告诉西伯(即姬昌)征黎,招抚流亡,然后才说:“现在人心不安,甚至希望朝廷早日灭亡。请大王想想,现在如何办?” 
  沉浸在淫乐中的纣王当然不爱听祖尹这样的话,他说:“我的命生来是由天管的,你说这些有啥用?”祖尹见用社稷安危的话都不能打动纣王的心,只得回去。众朝臣都前往探问,祖尹叹气说:“纣不可谏矣!” 
  微子见纣不听劝谏,估计终有一天会亡国,就逃到民间隐藏了起来。 
  纣的另一个叔父箕子也是多次劝谏纣,看见微子逃走,有人劝他也逃走,箕子说:“我还不忍心离开。”就装成个疯子混在奴隶中,纣王知道后便命武士把箕子囚禁起来。比干见箕子被囚,冒死劝谏,并指责纣囚箕子是不对的。纣恼羞成怒,下令杀了比干,还对比干剖腹挖心。众朝臣见纣对自己的亲人都如此残暴,更加恐惧。于是商王朝中两个管理祭祀的乐官——太师疵和少师疆抱了宗庙中祭祀时使用的乐器逃出商都,投奔了周。 
  客观而言,当时商纣王不是没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也不是不想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加上此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热化,武王、吕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一战而胜。 



 回复 收藏 46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39:00



  英雄时代的悲壮出局?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的彻底胜利,看起来非常容易,似乎是一蹴而就。 
  按照《封神榜》说,这是“天意”。无论“天意”还是决战中的排山倒海,都掩盖了历史真相,掩盖了历史进程中的艰难和智慧。 
  从军事上来说,当然有可圈可点之处,胜利是周文王、周武王长期正确运用“伐谋”、“伐交”策略的结果,起到了争取人心、翦敌羽翼、麻痹对手、建立反商统一战线的积极效果。正确选择决战的时机,即乘商师主力远征东夷未还、商王朝内部分崩离析之机,果断地统率诸侯联军实施战略奔袭,从而使敌人在战略、战术上均陷于劣势和被动,未暇作有效的抵抗;适时展开战前誓师,历数商纣罪状,宣布作战行动要领和战场纪律,鼓舞士气,瓦解敌人;在牧野决战的作战指挥上,善于做到奇正并用,予敌以巧妙而猛烈的打击,使之顷刻彻底崩溃。 
  但商纣王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却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民心丧尽,众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另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 
  实际上,在周文王被拘羑里城演绎《周易》时,就已决定了商周未来的命运。 
  深得《周易》精髓的周统治者肯定知道,这已经是个传统英雄主义末路的时代,在相当程度上,血与火已经难以抵御智慧的征伐,武力与酒也难以像以往一样高奏凯歌,一种新的文化、文明已经在母腹中孕育,所以他们抓住了机会。 
  殷纣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在走向农耕文明的时候,一只脚还停留在渔猎时代,它高扬的是蛮横的武力、用残酷的炮烙之刑来展示他君王的威猛,他以曾经的胜利者的高傲在醉与酒的淫乐里恣肆。 
  时代不会永远停留在过去,不会等着执迷不悟的殷纣王。 
  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破灭,周王朝新的统治秩序在中原确立,同时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也开始全面兴盛,并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礼乐被确定几百年后,一类新的文明的代言人——史学家们开始审视这段历史,一种善恶是非观于是流于笔端,就这样商纣王被斥为众恶之恶。 
  对商纣王罪行的揭露,文字最为形象且对后世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司马迁的《殷本纪》: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做成肉酱)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煮)鄂侯。”因为历史太过久远,商纣王是否如此,已难考究。 
  “中国历代,多以信为史,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新乡市对于商周文化颇多研究的苏德荣先生说,“比如纣王,他也有过自己的辉煌,他也曾经有过征伐,曾经战无不胜,但当他失败后,一切都被抹去了。”查找历史,涉及纣王的所有文字几乎没有褒义,看来要给纣王客观的评价,很难。 
  但有一点似乎也是无法否认的,历代史家乃至儒生为着政治和伦理的目的,不免有点儿夸大其辞,将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文王、武王的对立面——商纣王丑化。 
  实际上,就商纣王同周文王、周武王的关系而言,商败而周胜,除了人心向背的因素,战争的实质实际还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在《封神榜》里,则成了以有道伐无道,即所谓“恭行天之罚”了。 
  说到底,历史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谁是赢家,谁也就获得了历史的解释权,获得了美化自己丑化对方的权力。 
  纣王无道,但从现有的材料看,周文王、武王好像也不是道德的完美化身。而且有些事情,就是按照古代世界的道德观念,也是不可取的。商纣王无道而贼民,自焚身死,已是报应。周武王攻入朝歌之后,对商纣王的尸体连发三箭,还割下头颅悬于大白之旗,且对纣王的两位妃子采取同样的残暴行为,实在不是道德高尚者所为。 
  鲁迅先生在《采薇》中这样描述: 
  “大王的车子一径走向鹿台,找到纣王自寻短见的处所,射了三箭……”“为什么呀?怕他没有死吗?”别一人问道。 
  “谁知道呢。可是射了三箭,又拔出轻剑来,一砍,这才拿了黄斧头,嚓!砍下他的脑袋来,挂在大白旗上。” 
  叔齐吃了一惊。 
  “之后就去找纣王的两个小老婆。哼,早已统统吊死了。大王就又射了三箭,拔出剑来,一砍,这才拿了黑斧头,割下她们的脑袋,挂在小白旗上。” 



 回复 收藏 46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54:00



  4位首席科学家、170余位专家参与,涉及考古、天文、历史、数学等多学科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四年的努力,在牧野之战的年份上——还只是从汉至今的200多代人求证的44种年份里,谨慎地得出了武王克商年和克商日(牧野大战)的“首选之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这当然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科学家有别于普通人的地方。 
  但这个工程只是解决了纪年问题,对于很多历史学家,探索之路似乎刚刚开始,比如牧野大对决在何处进行?八百诸侯会盟处又在哪里? 
  这注定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那毕竟是一场战争,战争中的人物早已不知魂归何处,而所有地望的遗迹经三千年的风雨侵蚀,也已不见“芳踪”。 
  居然有个“鹰扬”村 
  “牧野之战就在新乡!这是不容置疑的!”新乡市研究商周文化的苏德荣先生说。 
  听说我要采访牧野之战,他专门提前从在南京召开的国际明史会议上赶了回来。 
  1994年前,他在潞王陵搞明史研究。 
  1994年,市政府要搞牧野文化开发,苏德荣才“转行”作商周文化研究,这一作就是十年,十年间,仅仅记录的资料就达200余万字,他自然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具体来讲,新乡牧野乡的牧村、朱庄屯、玉河村一带,就是当时牧野大战的接触点儿!” 
  走在前往牧野古战场的路上,苏先生说。 
  按苏先生的指引,我们首先来到了牧村,原以为会看到大决战的碧野万顷,没想到眼前竟如此“狭隘”——牧村已经被城市吞没了,连同它的过去。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问几个村人知否牧野大战,竟谈起关牧村,是那个曾几何时唱得大江南北“思恋家乡小河”的歌唱家——关牧村。 
  好在也不是全无收获,在村中,竟觅到了兴国寺。 
  这个庙宇,是汉明帝年间为纪念周武王伐商纣王所建,明万历年间重修,坐北向南,南北长550米,东西宽50米。 
  据说兴盛时,寺院宫殿翔起,栋宇崇隆,楣楹峻耸,户牖整齐,前后植松柏,四旁培榆杨,行山叠翠西北,卫水萦绕东南,四周农田村舍环抱。 
  但现时,由于风雨剥蚀及战争破坏,仅存大殿三间,水井一口。明代《新乡县牧村重修兴国寺记》载有“县北牧村,周武王伐商之所”。 
  离兴国寺不远的畅岗村有太公庙。姜太公尚,佐武王伐纣,定天下,立战功。伐纣时曾驻扎于龟岗(今畅岗),后人在龟岗建庙,以褒其功。历朝《新乡县志》所载“牧野,武王伐纣陈师之地,今太公庙尚存”均指此庙,原建年代不可考,最后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庙堂年久失修,大部分被毁,现仅存大殿一处,古槐一株,石碑一通,上刻《重修太公庙记》,庙址位于畅岗北街与北干道丁字路稍南路东的高岗之上。 
  但这些似乎都不是牧野大战的直接证据,看我有些失望,苏德荣先生说:“几年前,我查历史资料时,发现朱庄屯有鹰扬村一说,这与《诗经·大雅·大明》颂扬姜太公的诗句该是一致的。可惜的是,记载这段历史的碑,我去过多次都没有发现。” 
  于是前往朱庄屯。 
  出牧村往北,不几分钟便到了朱庄屯,几许村民闻听我们要找碑,很是欣然,一老者说:“村里有座庙,庙门前有一石碑,不知是不是你们要找的?” 
  碑就在街上随意躺着,趴在石碑上仔细观看,不觉窃喜。 
  只见上书:“自古村落命名各有取义,朱庄屯取何义而名之也,音鹰扬也……昔太公佐义师陈兵于牧……” 
  碑文记载了姜太公率兵驻扎于此并和纣王决战的情形,因为姜太公作战犹如雄鹰一样英勇奋起,这个地方就被称作了鹰扬。 
  “天啊,我真没想到,真没想到!” 
  当苏德荣趴在碑上确认后,激动得一迭连声,“太好了,简直像在做梦!我只是在资料里零零碎碎地查到,没想到居然找到了!要知道,这个碑至少也是个省宝啊,鹰扬一词只是在《诗经》里出现一次,别的资料根本没有记载,这是个对应啊!” 
  “千万要保管好了!”苏德荣嘱咐村民,“这可是宝贝!不能再放在这里了,要把它保护起来!” 
  苏德荣是个很有自己学术主张的人,在不同的场所,他都先后表达过牧野大战在新乡的见解,并说有碑为证,但当别的专家问他碑在何处时,他却拿不出来。 



举报 回复 收藏 46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57:00




  诸侯会盟在获嘉? 
  不独牧野大战的地点现在存在争议,就连《史记》记载的武王伐纣会盟之地,也存在一些歧义。 
  “牧野大战的开始,该在获嘉!” 
  新乡获嘉县文化局纪检书记赵清川说。 
  “千百年来,史书多记载武王伐纣会盟在盟津,其实,按照历史资料分析,盟津只是武王测试军心、民心的观兵地,而真正伐纣时,武王根本没有到过盟津。其大会诸侯之地,在今获嘉县的同盟山。” 
  “盟津”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字的是《周书·商誓》:“昔我盟津,帝休,辨商其有何国。”到司马迁《史记》:“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这里说的只是第一次观兵盟津,“辨商其有何国”。武王回答说“未知天命”,就回去了,这以后两年,就伐纣一事来讲,在历史上成了空白。 
  在获嘉,还有这样的传说:武王盟津观兵以后,更坚定了他伐纣的决心。但他不动声色,暗与各路诸侯联亲修好,加强联系,闭口不谈伐纣一事,暗中派人熟悉商郊地理情况,并绘制了地形图。其间两年,武王很是繁忙。等到万事俱备,他密派使者告知远离镐京的其他各路诸侯,悄悄到甯地(今获嘉)集中。待大部分诸侯到了甯地周围,武王才以朝贡纣王为名,率兵日夜兼程,向甯地进发。为了使纣王去掉戒心,他有意避开两年前曾经观兵的盟津,在汜水渡河,绕道三转,突然插向甯地。这时各路诸侯早已到齐,并筑成了会盟台(后人称为同盟山),遂推选武王为盟主,誓师伐纣。纣王尚在梦中,武王已兵临城下了,纣王调兵不及,牧野一战彻底瓦解。 
  “伯夷、叔齐第一次叩马而谏,是武王准备到盟津观兵之时。武王既没有真正伐纣,伯夷、叔齐也就不再诤谏。等武王两年后到甯地大会诸侯,伐纣已成现实,跟随武王的伯夷、叔齐才恍然大悟,于是二次叩马以死相谏。这就是同盟山下因何有‘夷齐叩马处’的原因。至于夷、齐饿死的首阳山,只能在偃师附近,不会在山西永济。夷、齐不能忍视‘以臣伐君’,离开牧野战场隐于偃师附近。”赵清川对会盟之事如此观。 
  这段离奇的传说,被获嘉人字书口传。他们认为,甯地确实是武王很合适的聚师之地。在此骤然聚师,直捣朝歌,给商纣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不能说不是武王出奇制胜的一步绝棋。在商纣力量还十分强大的时候,武王由姜尚辅佐,采取“暗渡陈仓”的策略,正是周师的高明所在。至于史书记载武王第二次会师盟津,大张旗鼓,惟恐不把风声提前告诉商纣,武王不会那样干。就当时力量的对比,想取胜是十分困难的。武王采取的是“以虎扮羊”、“瞒天过海”之术,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一举灭纣的。 
  “有关资料认为,当时牧野大战的主战场在今新乡市‘牧野公园’附近,中心距获嘉的同盟山三十余华里。由此看出,当时作为整个战场的牧野,是指朝歌从南到西南一块辽阔的平原,很难划出一条严格规整的分界线。而武王军要把牧野作为战场,其战前誓师只能在战场边举行,不可能在战场当中,以此作为‘牧誓’之坛的周武王同盟山,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佐证。正因为同盟山刚刚处牧野之缘,《尚书·牧誓》才有‘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之说。” 
  从同盟山周围现存的村名来看,几乎都与当时作战相关,“彦党”,传为武王文官宿处;“东仓”,传为武王之粮仓;“西仓”,传为武王之草仓;“彰仪”,传为武王商议军机之地,并为武王精师宿地。  出获嘉县城,东行五公里左右,便是同盟山了,上山前,新焦公路北侧有一巨型雕像,那便是周武王仿铜雕像。这座小山现高六七米,遗址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同盟山与武王伐纣密切相连,《元和郡县图志》载:“武王伐纣与诸侯会盟于此。”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武王伐纣,盟于获嘉。”由此来看,同盟山当为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战前盟誓之坛。 
  同盟山上的武王庙建于周末,现存为明、清风格。山前左右有“姜太公校阅台”、“诸侯演武场”、“诸侯井”、“饮马池”等古迹与遗址。同盟山之武王庙为邑人纪念武王而建。据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石碑载:“斯庙始创于周末,重建于洪武之初。”清康熙二十二年碑文记载:“周武王革殷,不期而会诸侯八百,为坛誓师,实莅此所,王庙在焉。” 
  现存主要建筑三十余间。该庙为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形式的古代建筑群,自南至北有山门三间,二门一间,拜殿三间,后殿三间;拜殿前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大殿东侧有配殿两座各三间;后殿东西两侧有配殿各两座,各三间。武王大殿为单檐歇山九脊造,绿色琉璃瓦盖顶;台基为须弥座式;建筑结构为明代风格。庙门前两侧有石狮一对;檐柱对联引人注目:“积善累仁卜年七百,安民除暴同德三千”。 
  院内有明清碑刻十余通,大殿前有唐槐一株。香山居士曾为唐槐题云:“吊民伐罪事已空,落日荒台动秋风;八百诸侯今何在?独留乔木恨未穷。” 
  同盟山下有“夷齐叩马处”,伯夷、叔齐,商时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国君的两个儿子,姓墨眙。武王伐纣,此二人叩马而谏,阻止以臣伐君,武王不听。待伐纣取胜,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 
  站在同盟山上,触目所及,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玉米把土地都覆盖了,恍惚间,仿佛感到那是一个个直直站立的士兵,风舞处,他们犹如在摇旗呐喊。
  那时,站在同盟山上的周武王心情又是怎样? 
  八百诸侯,数万兵士,在一个小小的同盟山周围聚集,那该是怎样的场面? 
  这一刻,心中似乎已忘却辨别会盟之地的真伪,所有的,只是战争前的宏大场面,所有的,只是那段沧桑的历史……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28

  因为牧野之战,新乡的文化底蕴应该说丰厚了许多,实际上,新乡所拥有的不只是牧野之战,设若以牧野之战为圆心,可以发散成牧野文化网。 
  关键是,牧野文化能不能代表新乡? 
  2004年2月,新乡文化品牌研讨会召开,为了寻找并尽快确立新乡的城市文化形象定位,新乡人在努力。在这个会上,很多专家建议,以牧野文化作为新乡文化品牌的代表和发展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城市形象定位。 
  这一切的发生,当以牧野之战发生在相当于今天新乡地区的古牧野之地为前提。 
  先有牧野 还是先有牧野之战? 
  走进新乡,处处感受到牧野的气息,除了原有的牧野乡、牧村,现在还有了牧野区。 
  为了更突出牧野文化气息,新乡市还在建牧野公园,据说这个公园将来能够全面展示牧野大战的宏大场面。 
  “发掘牧野文化,是我们提升新乡文化品位的步骤之一!” 
  新乡市一位官员如是说。 
  “发展旅游,挖掘历史文化成为新乡‘五城’创建的一个重要内容。”“五城创建办”苏海鹰女士说。 
  而早在几年前,在政府的支持下,苏德荣还为牧野之战写出个21集的电视连续剧,准备还原武王伐纣的本来面目。 
  但政府的努力似乎缺少基层的呼应,9月初记者先后在牧野区宣传部、牧野乡党办采访时,所接触的工作人员,几乎都难对牧野之战说出个一二,就连此战在本地进行都抱有怀疑。 
  实际上,新乡市政府需要发掘的牧野文化,除了牧野之战发生在新乡外,还有自己的地域自信。 
  专家刘海文撰文指出:据历史载,早在商代,新乡就有牧野的称号了。郦道元《水经注》说:“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 
  直到现在的人们,也常以牧野大地来指代新乡地区。牧,从牛,从攴(音扑),本义就是指商周畜牧业经济中对牛、羊、猪、狗、马的人工驯养与放牧。
  《周礼·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相传,“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民为利”(《管子·轻重戊》)。《夏商史话》一书认为:“殷人之王,指的就是相土,皂是喂牛马的槽,牢就是关畜牧的圈。”“商族本来就是一个擅长放牧的氏族”。“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不仅能饲养,而且能驯服马牛负重作交通工具”。甲骨文中的牢字的本义就是圈,或者说是圈养牲畜。商王祭祀要用大量的牛羊,所以对养牲畜的畜牧业也是非常重视。这样,“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郦道元《水经注》 ),这样一片广阔平坦、水草丰茂的古牧野之地,应该就是当年商都朝歌郊外的农、畜牧业基地。 
  据《括地志》记载:“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武丁是商王朝发展鼎盛时期颇有作为的一位君主。武丁在商代历史上以武功著称,他在位五十九年。 
  后世商王为他立庙,尊称为高宗,古书中又称为武王,并说他“享国百年”(《汉书·五行志》)。武丁不仅创都朝歌,还对农业、畜牧业非常关心、重视,经常亲自到一些农牧地区去视察养牛的情况,甲骨卜辞里有“王往省牛”。这时,古牧野也是当时武丁始都朝歌郊外的农、畜牧业基地之一。在《夏商史话》里,孟世凯先生认为:“牧是商王派驻各地管理畜牧的武官。”据此,古牧野之地不仅是商都朝歌郊外的农、畜牧业基地,牧野之称又说明,它还是由商王任命的“牧”进行管理的地方。牧野之名,至少也应该开始于朝歌为商王武丁都城之际。 
  古牧野之地究竟有多大的覆盖面积?据《括地志》记载:“卫州城,故老云周武伐纣至商郊牧野,乃筑此城。”这说明今天的卫辉市辖区属古牧野之地。《荀子·儒效》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即是说今天的辉县市的百泉是武王伐纣之师在战争前夜的休整宿营地。古牧野的北界与南端,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说“自朝歌南至清水”,于是,专家认为古牧野之地与今天新乡下辖的四区八县大体相当。 
  “是先有了牧野才有了牧野之战,如果没有牧野,也就无所谓牧野之战了。”苏德荣先生说,“自古以来,牧村都是这个称呼!” 
  也是,3000多年了,很多人与物事或许都已雨打风吹去了,但牧村还在,周围的鹰扬村也在,这些村落以特别的方式留住了那段历史。 
  它们以无声的语言求证着一个历史的真实:牧野大地,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它不仅代表了早在商武丁时间始都朝歌而形成的商郊牧野的农、畜牧业基地;同时,它又是武王伐纣灭商的牧野之战的古战场;它还成为与之覆盖面积大体相当的新乡地区的代称。



 回复 收藏 46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0:59:00




  牧野文化是新乡骄傲的存在 
  无论怎样,牧野大地、牧野之战和牧野文化,已经成为新乡骄傲的存在。 
  而牧野之战,因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特殊性,显得愈加招人眼目,也成为牧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专家刘海文认为,牧野文化其实代表了以前新乡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涵。 
  牧野之战,一个偏隅西土的小邦周竟以区区不足5万人的兵力,将拥兵70万之众的大邑商打败。而且,周师“兵不血刃”,而是让“纣师皆倒戈以战”(《史记·周本纪》),直杀得助纣为虐的残余势力“血流漂杵”,而指挥这场战争的周武王却是轻松地“一戎衣天下大定” (《尚书·周书·武成》)。这样的战争,在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不仅是堪称奇迹,而且是近乎于神话。 
  巧合的是, 商的开国君主成汤灭夏之际,也发生了类似的鸣条之战(古鸣条经现代多数学者认定就在今封丘东,也属于新乡地区)。 
  《诗经·商颂·长发》描述了汤放桀的整个征战经过:“(汤)武王载旆,有虔兼钺,如火烈烈,则莫我难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吾昆夏桀!”孟子也评价说:“汤一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孟子·梁惠王下》)古书上将鸣条之战的汤放桀灭夏和牧野之战的武王伐纣灭商合称之为“汤武革命”。 
  《周易·革》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的本义是指皮革,制兽皮去毛而为革,因此又有了变更的新义。夏、商、西周三代,都相信他们是由“天命”而立国。因此,先秦三代之际“革命”的本义就是“殷革夏命,周革殷命”的王朝兴替,新兴的王朝变革了天对旧王朝的任命,简言之,“革命”就是变革天命。如此,“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也就是商对夏的替代、周对商的替代都是顺应天命和民心的。 
  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谈到三代礼法制度,坚信三代在礼法制度上是承前启后的相互因袭,但同时又有所废止和增加即损益;他认为,周的礼法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两代发展起来的,是最为丰富、最为完善的。所以,孔子虽为殷人之后,却又极力去赞颂周的礼法制度。
  史称“汤武革命”的汤放桀、武王伐纣,都发生在现在的新乡,他们通过灭夏建商,灭商建周,完成了三代更替的中间大业。三代更替,逐鹿中原,无论是前朝忠臣关龙逄或微子、箕子、比干;还是后朝开国的明君、重臣商汤、仲虺、伊尹或周文、武王、太公望、周公旦,他们的忠贞不渝或是开拓进取、英勇善战、勤政爱民、以德治国的精神和功绩,无疑都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道德各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刘海文认为,牧野文化至少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统天下”的意识和三代社会的进步。古代中国“一统天下”的意识,可以追溯到夏王朝的开始,甚至于更遥远的“人文初祖”黄帝时代。大禹建立的夏朝,就已经是“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统一了万国诸侯;商汤立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武王伐纣,“及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直至春秋战国,还存在着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由此可见上古三代的王朝统一,从极为松散到渐趋联系密切,表现出摆脱狭隘的血缘父系家族组织的进步趋向。正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周代比夏、商的一统天下的意识更加强烈、更加明确。而且,统一王朝的确立,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牧野之战周武王“一戎衣天下大定”,上继承了“禹克三苗”、“汤放桀”、建立王朝一统天下的进步趋向,使西周王朝成为三代的鼎盛时期;同时,又下启了春秋战国乃至秦的大一统传统思想的形成和实践。 
  另外,“汤武革命”被后世视为正义战争的典型范例。孟子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废兴存亡者亦然。”由是,古人得出结论:兵之胜败在于政。以天命观为主导的英雄主义因此退场,以德治国的思想由此萌发。武王伐纣取代殷商王朝,这场历史变革带给人们对人的作用与价值的认定和对传统天命观的动摇和淡化,周天子在统治阶层内部强调“明德”(即最早的“以德治国),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发生在古新乡的“汤武革命”还对后世的礼法制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道德、宗教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气节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汤武革命”中的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对春秋战国儒家的“仁者爱人”、“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提供了直接的历史事实依据;对墨家的“非攻”、“尚贤”、“尚同”思想也有直接影响;老子受三代思想的影响,以“道”这个命题,成为完全抛弃宗教神学的第一个哲学家;依据周武王“兵不血刃”,“一戎衣天下大定”,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军事境界,也是由牧野之战而得出的。 
  商纣王和周武王不会想到,这么一场一天决定胜负的战争,竟然被人们谈论了3000多年,而且注定还要继续谈下去。 
  他们更不会想到,以他们为代表的牧野文化,会让一个国家获益良多,让一个地区如此被人关注,也许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启动器。 
  但似乎牧野之战的影响还不止如此,未来究竟怎样?也许只有天知道。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绝不是《封神榜》里那种可以借助神力厮杀的简单战争,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走近它,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全文完) 
  (综合顾问: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蕴智)



 回复 收藏 46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01:00



  牧野之战非正义
  作者:不详 来源:中国历史文化网 发布时间:2008-5-4 16:16:09 发布人:guoju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鲁迅写过《故事新编》,其中的“采薇”一篇,也提到了牧野之战。鲁迅讲: 

  “传说也不少:有的说,周师到了牧野,和纣王的兵大战,杀得他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木棍也浮起来,仿佛水上的草梗一样;有的却道纣王的兵虽然有七十万,其实并没有战,一望见姜太公带着大军前来,便回转身,反替武王开路了·····”云云。 

  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是真的,鲁迅由于只关注“研究国民劣根性”的大局,没有了深入“解剖”的兴趣,所以没有说出他的看法。其实,这两种不同的说法里边,也正映着中国人在历史观里所表现出来的“劣根性”,那就是对于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不公平看待法:一味地踩踏失败者,而全面美化成功者。 

  鲁迅言的这两种说法,其实是起自不同的时间点。第一种“流血漂杵”的说法,要早上很多,是《尚书·武成》里记载的。后一种说法,则是后来的孟子首先讲出来的。 

  孟子这个人,思想比较奇怪,他看了古代的《尚书》中的《武成》一篇,上边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凶残场面,说武王杀了很多很多的商人,乃至“流血漂杵、赤地千里”,孟子觉得不可信。孟子发言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仁者无敌,以“至仁”打“至不仁”,为什么还要闹得血流漂杵呢?武王伐纣,应该是兵不血刃才对。 

  但是,孟子死活不肯相信流血漂杵,不认为武王伐纣会杀了那么多人,甚至进而认为记录了“周武王伐纣杀得商军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的《尚书·武成》一文,是不可信的。因此孟子还说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 

  后代的学们者,受孟子的启发,就开始营造商人倒戈,为武王先驱的“兵不血刃”的场面,而且越说越厉害,一反古书《尚书》上的说法,慢慢成为了主流的观点,最终被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上。一经司马迁的认可,于是终于连今天的历史课本上都是这么写的了:“商人临阵倒戈,为武王前驱!”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改朝换代,每次都是死了大量的人,人口常常锐减一半。为什么孟子偏偏说周武王颠覆商王朝的这次改朝换代,流了血却不合理呢,一定要兵不血刃才对呢?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其实,孟子的推理,推得非常“不讲理”。他的大致的意思是说——其实他的意思可以表达为这样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就是“超级仁”的意思)伐至不仁,不需要大量杀生就能成功,不需要流太多血、流血漂杵。 

  小前提:周武王是至仁。 

  孟子结论:至仁的周武王,打至不仁的的商纣王,不需要流血漂杵,所以“流血漂杵”是没有的事。



 回复 收藏 46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02:00



  我们说,孟子的那个大前提是靠不住的。“仁人无敌于天下,至仁伐至不仁,不需要流太多血”,这个论点是一厢情愿的。即使是正义的仁人,打不正义、不仁的人,更多时候也是要流血的。一个政权的颠覆,没有不流血的,哪怕是推翻非正义的政权,也是要大大地流血的。

  譬如在二战中,苏军进攻柏林,这是正义的进攻吧,是“至仁”进攻“至不仁”了吧,但苏军还是往柏林打了一百五十万发炮弹,令德军死伤无数,残肢成堆,才拿下这座变成了瓦砾的城市,并没有兵不血刃。***四大家族的反动统治,早已是令天怒人怨,解放军解放被压迫的群众,分配民众以田地,进攻***的***,这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吧,但照样是打了三大战役,令***军被歼灭过百万,流了很多血,才颠覆了其政权。美国的独立战争,林肯的废除黑奴,这都是正义或至仁的吧,可都是敌我一场混战,流血无数之后才实现的。陈胜进攻秦帝国,是正义的了吧,但也未见秦帝国的七十万刑徒就倒戈了(相反,他们是把“正义”的陈胜给打出去了)。而后来项羽刘邦是杀死了三四十万秦军,流血成河,才颠覆了秦王朝。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尝不要流血呢。凭什么周武王伐纣,孟子却非说它不要流血。 

  纣王之“至不仁”,未必更甚于秦二世,周武王作为附庸国从外部入侵中央,其“至仁”和“正义”,未必高于刘邦、项羽之进攻秦二世,而孟子却说周武王在战斗中兵不血刃、不犯杀戒地颠覆了商王朝,比刘邦项羽打败秦帝国还容易,实在是大言欺人。

  这主要是孟子之徒超喜欢周文王父子,为了打扮他们的仁义形象,觉得他们在牧野杀了很多人,不利于二者的形象完美,所以,硬拿推理替代史实,硬定了一个“仁者无敌”的大前提来论证周文王父子没有杀人,实在是强词夺理,遮蔽众听。惜乎后世学者都迷信他这个如此低级的小迷魂弹。但也有不信邪的,比如《论衡》作者王充就有评说:“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王充是不相信孟子的,说得多好啊! 

  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乃至世界革新换代的历史,都证明,“仁者”注定是要战胜“不仁者”,但也是要作出巨大牺牲的。仁者“兵不血刃”就能战胜不仁者的例子,几乎还一个都举不出来。 


  现在说孟子的小前提:周文王、周武王是“至仁”。这其实也是不全面的溢美之词。 

  周文王、周武王,因为是大周的开国者,所以整个有周一代,一直是正面的人物,是周代学者们美化的宠儿。譬如孟子就在自己的书中说:“周文王治岐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说周文王不征商业税、少征农业税,非常仁义,是圣人。 

  但这是不全面的,是只强调了光亮的一面,而隐去了消极的部分。单按这种“仁义”的路子,周文王是组织不起对商王朝的有效进攻的。是凡组织对外进攻,不论是秦始皇还是希特勒,前提条件都是要对民众加强敛税和民力调用。近代打仗,也是这样,也要加捐加派,要老百姓勒紧裤带,以支撑大炮和枪弹的开支。你要是整天行仁义,那就根本不要想着对外打仗扩张。 

  其实,从很多层面看,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不是“至仁”,而是一贯用比较“严苛”的政策和手段,才最终战胜了商王朝。我可以暂举两三个例子:



 回复 收藏 46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03:00



  一是《左传》上说的,周文王大肆捕捉逃亡者。捕捉逃亡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左传》上没有说,但根据后来商鞅捕捉逃亡者,以及后代帝王们的禁止人们逃亡,其目的都是一样的,是强迫这帮人回来完税、交粮、服役、当兵吧,以直接或间接地支撑自己的对外扩张。要想动员起强大的国家战争机器,要想对外进攻别人(商帝国),势必就要先加强对自己民众的控制,使自己有力量进攻别人,这是一个规律。但这就有点不仁了。

  第二个例子,周武王和姜子牙要伐纣,但当时周国内有反战力量。在占卜仪式上,蓍草和乌龟壳发表意见说,进攻是“大凶”。蓍草和乌龟壳当然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但他们是替占卜师说话,代表了当时的部分政府要人和部分的民意是都反对进攻商王朝的。伯夷、叔齐更是站出来直接反对,甚至拦住了马头。但这些反对力量,被周武王和姜子牙用铁碗手段压制了,他们还是硬去出兵打商王朝去了。可见他们也不是乐呵呵地很仁义,唯民意是从的。 

  第三个例子,据《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六韬逸文》、《说苑》等书记载,灭商以后,“天下惶惶未定”,姜子牙提出,把所有商人都杀死,“使靡有余”——这就更“不仁”了!简直是要种族灭绝。而且,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很多商人对周人是不合作态度,所以逼得姜子牙提出要灭绝他们。可见前面商人倒戈为周武王先驱的事,就更不可信其曾出现了。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周文王、周武王可能不是“恶人”,但用“至仁”、“行仁义”这样的词来简单地概括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历史人物,是失之于脸谱化、概念化,是存在着很大的勉强和片面的。 

  而且,蓍草、乌龟壳和伯夷、叔齐这种反战反扩张的思想,未必是错误的。至少它说明,周文王周武王的军事扩张政策,未必是代表当时周方国的全部民意的。本国人尚且未必完全拥护他,认为他出去打仗和扩张是不道义和错误的,那,被进攻一方的商朝人,会一致认为他的进攻是道义的,乃至不但不抵抗,反倒要倒戈投降地来拥护他吗?其实,也正是因为商人未肯服从,更不曾倒戈,而是跟周人采取对立态度,所以在攻破商王朝后,姜子牙才提出爱屋及乌的成语,要杀光商人。 

  最后,姜子牙的意见由于太冒风险,没有得到采纳,商朝的大批遗民,最终都交由纣王的儿子武庚统领,继续呆在原朝歌地区,作为封国存在。这说明,商人对纣王家族是有拥护的,所以周人只好顺应之而封纣王的儿子,让他继续统领旧商民众。这些都说明了当时有这样一个现实,即商人并没有对纣王家族众叛亲离,所以才搞得周人很被动,又想全部灭绝商人,又不敢,最后只好原地封他们不动,接受纣王的儿子领导。 

  商纣王在覆灭了之后,他的儿子仍然能够把商人凝聚在自己身边,那牧野之战的时候,他家也应该能掌控商人集团,不会出现当地民众纷纷失控,倒戈而战。 



 回复 收藏 47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04:00



  而且,在商朝灭亡被封之后,纣王的儿子武庚,又领导商朝遗民,再次进行了军事起义,规模相当大,引得周公和姜子牙发兵,共同来剿灭之。这也再次说明,纣王的儿子还是对民众有号召力的,纣王家族还没有到众叛亲离的地步。如果早在牧野之战的时候,商人就倒戈伐纣王了,纣王已经被商人恨的入骨了,纣王的儿子如何还能领导商人掀起大起义。如果商人真地是曾经倒戈来迎接周武王的,如何后面又要起义。后来,大批商人被迁往洛邑安扎,由周人和洛邑八师紧密地看起来,贬称为“殷顽”,如果商人曾是积极欢迎周武王的,周人何至于要用这种提防和集中管制的办法对付他们。接下来周人为什么又要处心积虑地采取迁徙的方式,把大批商人遗民分遣到各个姬姓封国去,隔离管理。种种迹象表明,周人与商人,是严重对立的,商人大规模倒戈迎接周武王,是没有这个可能性的。 

  孟子为什么不反着考虑一下:武王伐纣之所以打得流血漂杵,那是因为武王不是什么“至仁”,纣王也不是“至不仁”,商人民众也没有丧失对纣王父子的追随之心,周人并不是全部民意都要求去进攻商人,所以二者相打,流血漂杵,也就势不可免了。 


  总之,历史的真实情况实应该正如《尚书·武成》所记载的:商人组织力量,对前来进犯自己的周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展开激战,并且商人发生了重大牺牲,死伤流血漂杵,染赤千里,最终被占领和灭国。这是可信的。而孟子的推论,是漏洞百出,非常牵强的。而且,从纯技术角度讲,流血漂杵也是可行的。 

  正是因为周人在进攻商王朝的过程中,对商人采取了大规模杀戮、暴动镇压和种族隔离与压迫,才使得伯夷、叔齐以饿死首阳山来抗议。如果不是周人确实很过分,这两个知识分子何必会采取不想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呢?如果商人十几万大军都是衷心拥戴和迎接周武王,商人都如此高兴,那伯夷、叔齐这两个“民主人士”何必那么跟自己过不去,专门要死呢。 

  而且,不光《尚书·武成》有周武王伐纣杀戮甚大、流血漂杵的描述,根据《诗经》的描写,也可以推想得见周人在对外扩张中,打仗一直是歇斯底里式的。比如《诗经》描述了周人攻打崇侯虎的崇城的场面,无所不用其极。后来,周公三年东征东夷,乃至有“践奄”——在奄国搞大屠杀,这样的残暴之举,也不是孤立的。同时姜子牙还想过搞种族灭绝,都是一帮杀人狂,离“仁者”日去相远矣! 

  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该用到孟子的书和后来的学者书、官史书上去——这些人出于一些政治目的,比远古之人更爱撒谎。 

  总之,纣王之“恶”,未必如后代人所说的那么严重,周文王、周武王,也未必如后代学者们异口同声说的那么之“仁”!异口同声的说法,往往是最可怀疑的说法。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人“流血漂杵”,在我看来,比商人“临阵倒戈”,更加可信。



 回复 收藏 47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05:00



  商纣王,被污蔑最深的帝王啊。。。。。。。

  我跟我同事谈及商纣王时,他为商纣王鸣了很大的不平:“要知道,商纣王之所以这么坏,完全是后人的污蔑,武王说纣王昏庸无道的理由仔细看是非常好笑的,如说纣王好色,纣王的好色跟周文王比起来算个什么????纣王五个妻子,两个儿子,周文王光儿子就100多个,谁最好色??????还有就是不信贵族信平民,这也是理由吗??????”据查资料,商纣王之前将大军调去攻打东夷,武王反叛之时,商朝已无可用之兵,只得用奴隶仓促应战。要知道,奴隶只要给点甜头,是立马可以反水的,武王只需要答应他们事成之后给他们自由之身即可。。。。。而且商朝灭亡后,周朝对商朝的史料记载进行过系统的销毁,要知道那个时候还没有印刷术,官史都是藏于宫中,被烧毁就没了的。。。。。商朝灭亡后,为何还有留恋商朝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两兄弟????还有以物物交换为生,被称为“商人”的殷商遗民????纣王实则是经过历史的误导,沉淀下来后就被后世文人越抹越黑,子贡就道出了真相“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纣王的无道,并没有宣传的那样,是因为一些君子瞧不起他,就将一些不好的事情全部推倒他身上。宋人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纣大造宫殿,建酒林肉池,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实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桀纣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说白了,很多就是将之前桀的不好的行为推倒他身上来添油加醋。。。
  如顾颉刚亦做《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纣的罪恶在周人的《尚书》中只有六点,战国书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了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了一事,东晋时增加了十三事,于是商纣就变成了自古未有的残忍暴君了。顾氏通过仔细的考证,彻底洗清了泼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浊泥,还其本来面目,与郭沫若的论证相表里,使帝辛做为一个“武王”的形象重现人们面前。这也使孟子的纣王有“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的说法有了落脚处。 
  下面来仔细分析一下《尚书》中纣王的六条“罪恶”(这之后全部是个人直接复制粘贴,但非常有道理):“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任用同宗兄弟;第三是重用奴隶;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注意,这可是两国交战时为了宣扬正义,鼓舞士气的檄文,按理来说绝对是应该有多少说多少,可是在后世将帝辛宣扬的如何残暴不仁,可是他的死对头周人,在征讨这个‘独夫’的时候,居然只列了这六条就完了,所以说后世关于帝辛残暴的诸多传言其合理性,值得深思。
  至于周王所列出的纣王的这六条罪状中,也不见的是全部属实的。
  第一,嗜酒,这个没什么好说的,饮酒在古代是一种很享受的行为,各种史料也都说了,他肯定好酒,这条就认了吧。
  第二,不任用同宗兄弟,这件事恐怕有蹊跷在里面,首先说商纣的哥哥微子,微子其实是商纣上代君主帝乙的长子,因为他的母亲地位低下,所以不能继承王位,而商纣的母亲是正后,所以他继承了王位。这在《史记》中有所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宰,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要这样看来,恐怕商纣当初的继位是有争议的,同时造成皇族内部的分裂和疏远,形成这样不用兄弟的局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商纣这样做是很合理的,可以说是为了不留隐患而使兄弟相残。
  第三,重用奴隶,《左传。昭公七年》也说:“纣为天下逋逃主。”意思是说他想办法招徕吸引外来奴隶,这也是古代奴隶主壮大自己力量的一种手法。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看来,商纣是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新人,是中国古代勇于改革创新的先驱者。
  第四,听信妇言,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宠信妲己这是肯定的事情,没人怀疑,但是说惟妲己之命是从却有些夸张了。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是认为他很昏庸,那你就错了,相反的,他还很聪明,《史记》中说他“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这里说他,是一个能文能武,聪明善辩且非常自傲的人,如果硬要说妲己,这个年轻的女孩,把这样一个聪颖勇武、才华横溢的君主玩弄于鼓掌之间,使他言听计从,未免有些太高估她了啊!而且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这在近年来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扰乱朝政的能力可说是微乎其微。
  第五,信有命在天,列这一条就比较奇怪了,历朝历代有哪个皇帝不信自己是有命在天、真龙转世的?就连武王造反时也是打着顺天应人的旗号。
  第六,不留心祭祀,这一条其实真的是冤枉他了,商朝曾经的确是有过不敬鬼神的传统,并且就在商纣的先王帝武乙时,曾经帝武乙命人做了个假人,起了个名字叫天神,跟他下棋,让别人代‘天神’走,天神输了,就侮辱‘天神’。还用皮革做袋子盛了血,高高挂起来,仰面射‘天神’,戏称为“射天”。
  可这毕竟是商纣爷爷辈的事情了,到了帝乙和纣王这一代,祭祀制度则已经重整并且是相当完备的,这个有后世出土的卜辞为证。
  综上所述,纣王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个昏庸残暴的君主,宋朝学者李慈铭也认为,仅就史料而言,纣王的主要罪行为杀比干、囚箕子、宠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而已。



 回复 收藏 47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05:00



  而纣王为什么要杀九候,为什么又要拘文王,这恐怕都是有原因的。
  在当时纣王旗下最大的三个诸侯,也就是的九侯、文王、鄂侯,当时被命列三公,看起来挺风光的,象三大护圞法似的,其实这三个人的实力都不小,都是有实力和商抗衡的,只是被商纣打败而伏首称臣,这时的形势有点象康熙年间三藩的架势,正所谓万乘之君以防千乘之王,康熙当年就想方设法撤了三藩。
  纣王心里恐怕也是这个想法,他这么想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这之前,三个人里其中有两个都曾反叛,就是文王和九候,后来被商纣所伏,尤其是文王,他们之间表面是君臣的关系,其实呢,是有很深的世仇在里面的。
  在此之前商纣的先王文丁曾经杀了文王的父亲季历,后来在商帝乙二年,文王挥师伐商,只是后来失败了。《古本竹书纪年》中所记:“(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而在近年来出土的卜甲上也有‘用踝商’三字以证实,《甲金字典》认为是“像人跪降献戈状”。说明姬周的确有对商动武、而后缴械投降的记录。
  而且不仅如此,在商纣时期,也就是帝辛二十二年的冬天,曾经在渭水搞了一次大的军事演习,《古本竹书纪年》有载:“帝辛二十二年冬,大搜于渭。”
  这商纣干麻吃饱没事干,跑那搞什么军事演习?
  渭水流域是什么地方,这是商、周两国的疆界所在,所以这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实际上是演给岐周看的。商纣的目的,显然是说以商之强大,尚不是你们所能抗衡的,所以也不要妄存斟商之意。
  军事演习是二十二年冬天开始的,到了二十三年,就有了“囚西伯于羑里。”从年限来推测,文王很可能就是这次军事演习中已经被囚圞禁了起来。
  这件事在《周易》中也有记载,《周易》正是文王被囚圞禁在羑里时所做,见于《震》篇:“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圞惊百里,不丧匕鬯。”
  所以不难看出,商纣之所以囚而不杀,是有他的政治原因的,那就是把文王囚圞禁起来,做为人质。毕竟商、周之间的关系貌合神离,而且据说当时周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商纣,《论语。泰伯》中说周当时是“三分天下已得其二。”虽然可能没有写的三分已得其二这么夸张,恐怕也相去不远,否则怎么会吹此空穴之风。这你想啊,你周人这么坐大了,这还让商纣怎么睡得着,所以先关起来牵制住吧。
  直到六年后才把文王放回故里,这一年文王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了,古人活到八十五岁,可谓是老之极矣,但是文王的心还不老,来年春天就率旗下的各路诸侯到入贡,表示臣服,但是入贡后的第二年就开始练兵于毕,又拜吕尚为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姜子牙,这在《古本竹书纪年》有载“(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
  这样看来,周人图商,可以说是筹划多年,所以文王从此“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而又默默的壮圞大自己,这正如他流传于后世著名的战略思想“以杞包瓜”,正如杞树长大了,原先与杞树同园的瓜就会枯死一样,这可见于《遘。九五》。
  这样看来,在文王眼中,殷商还暂时不是那时的周所能征服的,毕竟商纣有着强大的军圞队,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兵器,甚至还有一支强力军种“象队”,这在《吕氏春秋。古乐》有记“商人服象为虐东夷。”
  提到东夷就不能不说商纣的功绩了,实际上商纣确实是位战功显赫有能力的君主,在其先王的时候姬周反叛、九侯反叛,东夷来犯,先王圞还曾经率军讨圞伐过东夷,却失败了,殷商数朝衰败,到商纣临位的时候可说是个摇摇欲坠的烂摊子,可就是这样,商纣硬是将九候和姬周打败,使其臣服,又率军讨圞伐东夷,并且获胜,带回了东夷人方君主的头颅。
  恐怕也正是因为这场大战,令商纣实力大减,在近年来发掘出来的卜辞中我们发现商纣讨圞伐一次东夷人方需要200天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件非常劳圞民圞伤圞财的事,虽然最后商纣带回了人方伯的头颅,但是对商的军力和国力都是极为耗损的,因此《左传》中是这样说的:“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举报 回复 收藏 47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05:00



  前有姬周虎视耽耽,后有克东夷而损其身,这还不算完,又有一个被后世认为是周灭商的最大功臣出现了,他就是胶鬲,也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举于鱼盐之中”的主人公。
  传说胶鬲当时居于商,获利于鱼盐,但是有一次无意中的机会被来商的文王发现,觉得他是个人才,就向商纣举荐他,后来做了商的官圞员,同样也成为了文王放在商纣身边的一枚棋子,和当初成汤灭夏的伊尹诚为相似,于是继“伊尹比而亡夏”之后,就有了“胶鬲比而亡殷。”出自《国语》。
  《国语》中说“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这里居然同时提到了妲己和胶鬲是亡殷的主因,是他们二人朋比为奸吗?其他史书却再也没有提起过,令人遐想多多。
  其实除了胶鬲以外,还有一个人参加了这次叛商的大业,他就是商纣的哥哥微子,也正是当初因为母亲不是正宫而与王圞位失之交臂的帝乙的长子。
  《吕氏春秋。诚廉》篇说,微子与周大臣召公歃血为盟于共头山,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守殷常祀以及相奉桑林,私有孟渚之利。至于说誓盟的目的是什么,没有记载,但是从周人许诺了微子世代长侯继之,并奉有桑林之祀,私有孟诸之利这些来看,那他是不是也要做些什么呢?
  《荀子。成相》中载:“纣卒易向,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于宋。”细绎文义,牧野之战中,纣王的军圞队投降,反戈击纣,微子启便下车而降,说明其与武王合谋之事成功,武王称赞他,并且给他封邦建圞国。
  这么说来微子参与助周伐纣,恐怕不假,近年来陕西出土的铜器铭文,其中的史墙盘铭云:“青(静)幽高祖,才(在)微灵处。雩武王既殷,微史(使)烈祖乃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寓于周卑处。”
  关于这段话,近代学者赵诚在《墙盘铭文补释》中是这么解释的“微氏高祖早在文王时代就已暗地归周,所以生前‘在微灵处’,死后遵为‘静幽’,以示安安静静地呆着,像五体投地那样地臣服于周。不仅没有以军圞队助纣反周,还可能有过保卫文王或周国的业绩,建立过功勋,所以称得上是周王朝的得力辅助,上帝赐给文王的大屏。从这种意义上才能理解‘静幽高祖’是周王朝的有功之臣,当然值得称道。”
  《尚书。牧誓》中也提到过助周伐纣的八国中有微国,正是有了微子和胶鬲这二人,才有了《盐铁论。相刺》中说的:“纣之时,内有微、箕二子,外有胶鬲、棘子,故其不能存。”这里把商纣之亡归罪在这几人身上,恐怕也不无道理。
  所以商纣的灭圞亡,就是怎么排也排不到妲己身上,但是所有的脏水就是一个劲的往她身上泼,是要警示什么,还是要掩饰什么,只有散播谣言,颠圞倒圞是圞非的人自己心里知道了。
  两人的结果是:《史记。殷本纪》:斩纣王之头,接着就是“杀妲己。
  殷商之覆圞灭到底是姬周复仇,‘以杞包瓜’的思想、筹谋多年?
  还是因为本身商纣即位非长子的不合理,而埋下的祸根,毕竟数千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想真正还原历圞史风貌,仅凭几本争议辈出的史书文字,和为数不多的出土器皿做佐证,这有困难。
  予胜者以高歌,给失败者以污圞蔑,希望以后能出土更有证明力的史料,澄清岁月的尘埃,还历圞史以真圞相。(选自《查看了很多史书后发现,妲己并非蛇蝎女,商纣也并非那么昏圞庸.》 )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29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1)

  本文的观点推翻了部分从未受到过挑战的观点:即列强打击满清战胜满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本文认为,列强打击满清战胜满清是满清当局的屈辱,不是中国人民的屈辱!满清的失败是满清当局的失败,不是中国人民的失败。因为满清不等于中国!满清当局不等于中国人民!事实上,满清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最残暴的敌人!本着毛主席“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一原则,应该承认:至少在推动中国人民觉醒推动中国人民起来推翻满清的斗争过程中,列强打击满清战胜满清,在客观上对推动中国人民觉醒推动中国人民起来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把满清的战败牵强地说成是中国人民的战败,把满清的屈辱牵强地说成是中国人民的屈辱,把我们的敌人的战败和屈辱硬说成是我们自己的战败和屈辱,实际上等于把满清和中国人民同等起来,把满清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同等起来。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对比历史事实来看更是荒谬透顶!
  愚昧落后野蛮残暴祸国殃民空前绝后的满清当局曾经疯狂屠杀中国平民,包括一亿多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由于清军的野蛮残酷大屠杀,短短三十余年间,就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两亿多锐减至顺治十七年的一千九百万,净减九成以上!而清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从努尔哈赤屠杀百万辽东汉人,到康熙所谓“平定三藩”,历时将近一个世纪!他们用冷兵器残酷屠杀的中国平民,远超蒙元屠杀的六千多万或日本鬼子用现代化武器屠杀的中国平民!有史以来屠杀中国平民最多最残忍的,就是野蛮残暴的清军!自古以来,曾经横行于欧亚大陆的鞑靼,被全世界公认为整个欧亚文明的死敌!整个人类文明的死敌!更是中华文明的死敌!中国人民的死敌!中国同任何其他国家的战争,包括法西斯军国主义日本,都是文明国家文明民族之间的战争!但中国同满清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则是人类与禽兽之间的冲突与战争。
  自古以来文明先进人口众多的民族经常亡于或险些亡于野蛮落后人口较少的游牧民族,因为文明民族往往不及落后民族野蛮残暴。历史上欧亚大陆的文明民族多次被野蛮民族征服屠杀,就是因为文明民族不及野蛮民族残暴野蛮。一旦文明民族看清了野蛮民族的残暴性和野蛮性,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文明民族!文明必定战胜野蛮!这就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了的!
  由于明朝有大量欧洲传教士来华。他们几乎都撰写了大量文章书籍向欧洲介绍中国。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各国自古以来就学习中国。所以欧亚各国都敬仰大明,并在大明灭亡之后惜大明恨满清。几乎全世界都憎恶鞑靼痛恨鞑靼!不但因为鞑靼愚昧落后形象猥琐丑陋,更因为鞑靼野蛮残暴超过禽兽!
  明亡以来,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以及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朝鲜越南等貌似对中国人产生的偏见甚至仇视,其实都源于对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的憎恶鄙视与仇视。由于明末清初在华欧洲人对清军血腥屠杀汉族平民的详细记述与报道,再加上幸存的汉族在满清的残暴统治下必须剃发易服,形象也变得像满族鞑靼一样无比猥琐丑陋,所以欧洲人民误以为中国人都被屠杀殆尽了。其他国家渐渐把曾经文明先进服饰优雅但被迫剃发易服形象变丑的汉族同愚昧落后野蛮残暴形象丑陋的鞑靼同等起来,认为整个中国都变成鞑靼了。最荒谬的是,英语里(来自太平军)辱骂满清的“chink(清狗)”一词被参加过太平军的英美义士引进到英语,可却被很多国人误以为是辱骂中国人的!对于中国亡于鞑靼,整个欧亚大陆的文明国家都感到无比震动与痛惜!欧亚各国特别是朝鲜日本和越南缅甸泰国等甚至还有兔死狐悲唇亡齿寒的感觉。其中尤以效法中华最全面最深入并曾几乎被蒙古鞑靼入侵的日本感受最为强烈。(未完待续)


 回复 收藏 47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12:00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2)
  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后,在汉奸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像贼一样乘虚而入窃得中华大好河山三百年,并以他们的野蛮落后残暴统治在全世界彻底败坏了中国的形象。在这之前,中国一直是欧亚许多文明效仿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欧亚许多国家,特别是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的邻国附属国都是无比尊敬爱戴敬仰中国的。朝鲜宣祖大王亲口说的:“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宣祖实录》卷37)。而欧洲的启蒙运动领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几乎是顶礼膜拜甚至狂热崇拜的。这和某些国人酷爱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几近崇洋媚外类似。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孔子在西方非常火暴。李约瑟写道,法国大革命的所有先驱,如伏尔泰、卢梭、达朗伯尔和狄德罗等,都如饥似渴地研读孔子的经典著作。
  中国热的出现恰逢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刚刚结束之际,在这场战争中,正是宗教(基督教的两派:天主教和新教之争)在欧洲造成了惨无人道的流血和伤亡。因此,在这之后一段时间内欧洲的许多自由主义者都把儒家学说奉为经典,并把它视为与“神圣法”相对立的“自然法”的基础。
  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的著述中)没有迷信,没有荒诞的传说,也没有凌辱理智和自然界的教条。”
  后来,康德更是把孔子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既信仰宗教又坚持世俗主义的哲学家莱布尼茨进一步声称:“我们需要来自中国的传教士,他们将向我们传授自然宗教的用途和方法……”
  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所以热烈欢迎儒家学说,是因为他们把理智而非神灵视为人类事务的指导原则。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欧洲在科学和技术进步方面也许遥遥领先,但中国有着“更加先进的伦理道德”、“更具优越性的公民组织”(以美德而非监护为基础)和“更加实用的哲学”,这一切“成功地造就了和平安宁的社会局面和组织良好的社会等级制”。
  伏尔泰出版了《风俗论》(Essai sur les moeurs)一书,使欧洲启蒙运动中向往中国的情结达到“高潮”。根据德国学者福克斯的说法,伏尔泰在该书中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政治乌托邦和开明专制的理想状态,并以中国作为镜子敦促欧洲的君主们进行自我反省
  西方开始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华夏文明,应该是从启蒙运动的伏尔泰开始,之后到莱布尼兹时抵达一个顶峰(许多人只知道莱氏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其实莱氏的哲学成就也不小)。当然,现代人对莱氏最感激的是莱氏不朽名作《只需要0和1就可以说明一切---从伏羲八卦谈起》(原文是法文版)。正是这部薄薄的不朽之作,开启了人类进军计算机二进制的伟大征程。
  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茨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曾经为欧亚各国所如此景仰甚至膜拜的中国,只是由于野蛮愚昧落后的满清的血腥屠杀和残暴统治,才衰落才落后了。所以,连欧洲的人民都无比痛恨满清!痛惜中华!
  中国人民痛恨愚昧落后野蛮残暴祸国殃民空前绝后的满清!日本朝鲜越南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全部文明世界也都痛恨愚昧落后野蛮残暴的满清!他们痛恨满清,有时甚至远远超过被满清压迫的汉族人民中国人民!因为他们觉得满清灭绝的是他们敬仰的楷模导师甚至长辈!(未完待续)


 回复 收藏 47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13:00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3)
  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英国使团马戛尔尼回国路上写的「纪事」中这样写道: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麽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坚定反抗满清侵略,并为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英雄,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同样也是世界的英雄。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如果因此就相信满清的谎言来污蔑他们,那只能说是丧尽天良的行为......
  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革达靼混淆了......自从满洲革达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中国)没有改善,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中国人却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革达靼迫使中国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基础上,所以人们变得“胆怯、肮脏并残酷”。.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后来的康熙也曾自称非中国人)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汉人说笑话,那些年轻的革达子就会兴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脚时,他们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革达女的木底鞋比作汉人的帆船时,他们就恼火......地位最低的革达子,在服从汉族官员时也会表现得十分勉强......圆明园内年轻的革达子们谈到汉人时总报以一种极大的蔑视。一位革达子见我想学汉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革达语比这要高尚得多......
  在马戛尔尼眼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糠乾盛世,半野蛮人革达靼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在整个欧亚大陆看来,大明的灭亡是个巨大的悲剧。在大航海时代后东西方信息逐步有交流的17世纪还是引起了极大震动。日本朝鲜越南等惊讶悲叹。法国版画描述了中国皇帝自缢的故事。中国似乎亡于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革达靼应该说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叹息和震惊……虽然不能和东罗马帝国灭亡引起的震动相提并论,但也足以震惊世人。毕竟在那个时代,鞑靼一直是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符号和象征。欧洲南亚中东的许多国家也都曾被蒙古革达靼祸害,所以对明朝以后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更是感同身受。
  其他国家并不清楚明朝实际上亡于李自成而非满清革达靼。他们只看到了满清革达靼窃国得逞的事实。明亡以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和日本对中国的偏见鄙视甚至仇视至少部分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能够成功地抵抗并战胜满清革达靼,让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革达靼得以阻碍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他们也都知道,自古以来欧亚大陆文明先进的民族多次亡于愚昧落后的革达靼,因为鞑靼无比野蛮残暴。所以欧亚包括后来的美国也对惨遭革达靼黑手的中国人民抱有极大的同情。
  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之旅成为中外交往史上的分水岭。此后,抨击批评中国成为欧洲中国观的主旋律。实际上,抨击批评的是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因为从这时开始,满清被视为中国。
  当全欧洲乃至美洲的人民都得知满清是有史以来最野蛮最邪恶、毁灭文明的鞑靼后,这些对华夏极度敬仰与崇拜的启蒙运动的儿女们愤怒了!!!!他们决意帮助中国人民驱除革达虏恢复中华,让文明战胜野蛮。
  1840年,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满清,以满清禁烟为借口,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861年英法为策应太平天国起义而发动的针对满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报复满清扣押并虐杀英法谈判代表而火烧圆明园。满清为了自保,不惜以整个中国的利益为诱饵来收买列强,换取原本策应太平军推翻满清的列强调转枪口协助满清镇压太平天国义军。即使这样,还是有大批同情太平军同情中国人民的英军法军官兵开小差加入太平军。很多欧美义士更远赴重洋来到中国自告奋勇组成太平军的“洋枪队”。他们加入到太平军的行列,同清军以及满清豢养的“洋枪队”殊死作战。
  太平天国虽然在满清和列强的夹攻下最终失败了,但更多的欧美人亲眼目睹了满清的极端野蛮残暴。
  但是,尽管对鞑靼充满了鄙视与仇恨,列强也是现实主义者。当满清决定“保大清不保中华”“宁与洋人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语国之欢心”,把整个中国拱手送给列强瓜分时,面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诱惑,连上帝也无法避免见利忘义。即便如此,即使到了今天,由于历史的惯性,白人列强(更不要说日本朝鲜越南)对满清及其余毒的鄙视与仇恨都远远大于汉人本身对满清的仇恨!讽刺的是,他们这种对满清的鄙视与仇恨经常被革达靼化了的国人误认为是针对中国的!而阴毒的满遗则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以达到它们“分而治之”“以华制夷”“以夷制华”以“保大清”“复辟满清”的险恶目的。(未完待续)


 回复 收藏 47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14:00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4)
  随后欧美乃至日本开始围剿中国,其实就是开始围剿野蛮残暴愚昧落后闭关锁国的满清鞑靼!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都是针对野蛮残暴落后愚昧的满清鞑靼王朝而非中国人民。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要扶植伪满州国,也是觉得愚昧落后的满清鞑靼是只可以利用来分裂中国的走狗而已。
  满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据马 克思分析认为,是防止汉人与外界交往以后,激起汉人原有的反鞑靼情绪。中国一旦开放,满清旧有的文字狱和愚民政策的一系列成果必将崩溃。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是满清蓄意挑起的,目的同样是阻止汉人与外界交往以后,激起汉人原有的反鞑靼情绪。利用林则徐再牺牲林则徐,和后来利用义和团再牺牲义和团如出一辙。如果是英国蓄意发动战争,恐怕早就发动了。早在马戛尔尼外交情报使团出访中国后,欧洲人民就已经了解满清的愚昧落后野蛮残暴,就了解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康乾盛世,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若英国蓄意发动战争,应该那时就发动,何必先做了多年贸易?!何必等到满清禁烟?!何必等到满清接触获得并掌握了欧洲的武器和技术?!
  中英官方的第一次交会以这样一种近乎玩笑的方式结束,双方都给彼此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乾隆的结论是:英夷乃蛮夷中的蛮夷。马戛尔尼的结论是: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清国的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北直隶湾的航运。不过马戛尔尼依然不想惹起战端。马曾就任大英帝国驻沙俄公使,洞悉老毛子对中国领土的野心。马认为:冒然对中国开战,可能导致这个帝国的崩溃,俄国将有机会在黑龙江流域建立统治权并攫取蒙古诸省,英国并不能从中捞到多少好处。
  历史不幸被马戛尔尼言中(马有很多预言,除甲午战争外,中国未来一两个世纪的动荡基本都在马的意料之中),沙俄鲸吞的约四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大部分都被满清割让在鸦片战争之后,再加上苏联挑唆的外蒙独立,中国因为苏俄共丢失领土五百八十八万多平方公里。满清深知欧亚各国都同情汉族人民同情中国人民。满清更害怕汉人和洋人联手。所以它们仇恨奋起反抗的太平天国,也恨帮助中国人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洋人。它们使出各种阴谋诡计,千方百计要把欧亚各国特别是列强同满清的对抗,转变成为列强同汉人同中国人民的对抗。而且它们的阴毒多次几乎得逞!
  在崇祯帝上吊自尽后,明朝又在出现了一大批小政权,南明永历帝就是最后一个称帝的皇帝。当时葡萄牙人看着汉人被满族人欺负得不轻,就派了几百个兵和几门火炮参加了“反清复明”,这对于欧洲人派往海外的部队来说,绝对算是大兵团了。感动的永历帝拖家带口的当起了天主教徒,听说还有英文名字。
  1856~1861年英法为策应太平天国起义而发动的针对满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报复满清扣押并虐杀谈判代表而火烧圆明园,满清为了自保,不惜以整个中国的利益为诱饵来收买列强,换取原本策应太平军打击满清的列强调转枪口协助满清屠杀太平天国起义军。即使这样,还是有大批同情太平军同情中国人民的欧美义士远赴重洋来到中国自告奋勇组成“洋枪队”。他们加入到太平军的行列,同清军以及满清豢养的“洋枪队”殊死作战。太平天国虽然在满清和列强的围攻下失败了,但更多的欧洲人亲眼目睹了满清的极端野蛮残暴。


 回复 收藏 478楼
作者:初小敏敏 来自:手机版 时间:2013-11-17 11:14:00


  @loves1996 70楼
  这要是不封没天理了 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 内容太不和谐了 写东西也得注意下吧
  -----------------------------
  写不写在他,信不信在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挺好。孔老二确实贻害不浅。
  


 回复 收藏 47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14:00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汉族人民踊跃支前。
  1900年,慈禧为了赶走洋人阻止汉人与洋人越来越多的接触交往并防止洋人推动中国人民的觉醒,再次玩弄阴谋诡计,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满清先诱骗煽动“反清灭洋”“兴汉灭满”的义和团“扶清灭洋”滥杀洋人,招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然后再假列强之手屠杀剿灭其实打心底里要“反清灭洋”“兴汉灭满”的义和团。以多少了解点历史法律特别是国际法的现代国人看来,这些都是满清“分而治之”“以华制夷”“以夷制华”以“保大清”的一贯险恶伎俩,阴险毒辣咎由自取祸国殃民遗害中华。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5)
  在清王朝的进展和维持时期,惨道屠戮的牺牲者之多,是欧洲人从来所不能思议的,虽然根据清人入侵以来不断发生的人民反叛和对人民所施行的屠杀的确凿记载来判断,这些被毁灭的生命是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以来罕见的。满洲人的野蛮统治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残暴的酷刑,尤其施于反叛者的酷刑,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刑律,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污点。” “中国人在满洲人入侵之前是富足的。优裕阶级的住屋舒适而坚固。现在中国人已没有多少显著的财产,稍露财产迹象就成为政府官吏的勒索对象.从鞑靼人进入中国那天起,中国就不断地衰落下去,现在人民可以比作匍匐地上的牛马,有一天算一天地活着,最堕落的迷信使他们的智慧变得迟钝愚昧。中国在清政府统治之下,各方面部显示了最悲惨的景象,一个民族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人的充分发展的景象.
  满洲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决定了三个方针:第一、强迫每个中国人剃发垂辫,违者以叛逆处死。第二、凡秘密结社者,作为叛国论.第三、清帝为了加深统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裂痕,甚至任其(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只要不致逼民造反就以。” “太平军起义前,中国的情况是极其可悲的:两百年来的暴政压迫,显然消灭了这个国家的一切善良高贵的品德,满清人入侵的恶劣影响似乎完成了对于中国人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全部破坏。” “太平军和清政府奴役下的中国人之间的员突出的,最使外国人注意的对照,就是他们的外貌及装饰的截然不同。中国人自满清入侵后向来被认为是面目愚蠢、装饰恶劣的民族;而使面容变丑的剃发不能不说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政府奴役下的任何一个中国人的面部都表现了蠢笨,冷淡,没有表情,没有智慧,只有类似半狡猾半恐惧的奴隶态度,他们的活力被束缚,他们的希望和精神被,压抑被摧毁。
  太平军则相反,使人立刻觉得他们是有智慧的,好钻研的,追求知识的。的确,根据双方不同的智力才能来看,——再不能有比这更显著的区别,——要说他们是同一国家的人,那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太平军是聪敏的、直率的、英武的,尤其他们的自由风度特别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看见被鞑靼人所征服的中国人的奴颜婢膝;但是太平军纵使面对死亡,也部表现了自由人的庄严不屈的风度。” “中国最俊美的男人和女人只能在太平军行列中看到,这是奇怪的事实。这也许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服装和发式。”“满清人入侵以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辨、斜服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畸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同时,使中国人感到陶醉的闭关自守、迷信鬼神和妄自尊大,也经常激起了欧洲人的嘲笑和轻视。可是,在太平军中间,除了面貌之外,所有这些都已绝迹,甚至于他们的面貌似乎也有所改善;也许这是由于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摆脱了奴隶地位的缘故吧。”“妇女摆脱了缠足的恶习,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最富有特色的两大改革,使他们在外貌上大为改善,和在鞑靼统治下的中国人显出了巨大区别。”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他们(农民)都乐于留发,这是太平和自由的标记,跟满洲人及其强加在汉人身上的剃头蓄辩的奴隶标记恰成对照。”“在农村,村民们同样蓄了长发,在新政体下生活的非常愉快。”“这样,满清政府的排外政策还有什么奇怪呢?闭关自守是清政府的救星;他们的确知道他们的权力是建立在汉族奴隶的软弱愚昧和迷信退化之上。” 
  “满洲人的血腥统治,他们的暴虐腐朽,他们篡夺中国王位的非法手段,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自由和正义总是通过反抗暴虐统治而取得进展的,伟大的人民领袖也许是今天的叛徒,可是明天他们得到了成功他们就要成为时代的英雄和爱国者。” 
  “满洲统治者的这种残忍暴行继续了很多年,凡太平军到达过的地方,后来都浸透了无辜者的鲜血:不但参加革命者的家属全被清兵屠戳,而且成千上万的人都以嫌疑处死。我们难道不记得野蛮的钦差大臣叶名琛的夸口么?仅在广东一省,他在一个月之内就杀了七万人以上!这些人都是和平的乡民,他们并没有犯任何罪(因为当时太平军距离广东很远),甚至也不知道株连他们的亲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只是一个满清官吏的屠杀成绩,试想:一批一批戴花领拖尾巴的满清屠夫,将要冷酷无情地屠杀多少生命?这批屠夫从来不敢在战场上抗拒太平军,纵使在深沟高垒之内,倘无外国人帮助也不敢抵御太平军,现在他们却被派来对这些男人的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家属, 滥施可怕的报复行为了。” 
  先在清军中当雇佣兵,后又投太平军的爱尔兰人肯能评价双方:“太平军的纪律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但远远胜过清军。”太平天国的《十款天条》、《太平营规》严禁滥杀无辜,不得私入民宅,不准抢掳财物,人手一册,三星期内不能背诵即处死,违犯者即行处斩,军纪相当严明。清军因为“皇恩浩荡,不吝尝赐”,凡“发长数寸”、“大脚蛮婆”皆可定为“发贼”,多多益善。曾国藩堪称个中表率,攻破天京后,他上奏朝庭,说毙太平军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当时天京城里只有太平军一万余人,那九万多“发匪”哪里来的?
  从鸦片战争到英法联军再到八国联军,列强攻打满清时都事先就公开宣布只针对满清当局不针对中国平民。这绝不只是宣传手段舆论伎俩,更是列强的明智策略。
  首先,十九世纪的欧洲各国,现代国际关系法则战争法则已经成型,武装冲突各方均不得伤害无辜平民的原则早已确立。而且英国人也早已了解到满清当局不代表更不等于中国人民。自诩文明的欧洲列强,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公开效法野蛮的鞑靼:他们多多少少会至少做出遵循欧美通行的战争法则的样子。
  此外,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的同年,英国也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一万五千英军苦战两年,除了一名军医,全部被歼。可谓两线作战。当时中国的人口就已经高达四亿左右,常备军八十万。即使排除部分已经觉醒不甘心给满清当炮灰者,可动员参战的人数也可轻易高达数百万。而英国能够投送到中国的兵力,充其量也就数千人,到战争结束时,总数也才达到两万人。即使到了世纪末八国联军50艘舰船能够投送到中国的兵力,充其量也就三、五万人,而且除了舰船所载,几乎再无后续补给。即使没有阿富汗战争惨败的教训,如果不孤立满清当局,反而公然以全体中国人民为敌,不但违背英国及其他列强恨满清惜中华的情感取向,而且根本就是不折不扣堪比满清的愚蠢,完全是在侮辱老奸巨猾统治了大半个地球的英国佬的智商。(未完待续)


 回复 收藏 48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15:00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6)
  列强军队在打击满清时,难免伤及无辜。即使今天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政权的欧美联军和在利比亚打击卡扎菲政权的英法联军也仍然难免伤及无辜。不同的是,列强伤及无辜都会道歉,都会对受害人进行赔偿。而且伤及的无辜平民数量完全不能和满清大规模蓄意屠杀的上亿平民同日而语!满清屠杀上亿手无寸铁的平民赔偿过吗?!道歉过吗?没有!正相反,一小撮满清伪满余孽一直都在无耻地否认满清的大屠杀!掩盖满清的大屠杀!甚至拼命美化满清的野蛮残暴统治!这就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
  自古以来,愚昧落后野蛮残暴的革达靼不但是中国的敌人,也是欧亚大陆所有文明民族的敌人!是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敌人!也是人类文明最野蛮最凶恶的敌人!中国以及欧亚各文明民族同革达靼的矛盾冲突,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国同革达靼以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矛盾冲突,则是文明国家文明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八国联军英法联军乃至鸦片战争中的英军都是无比痛恨满清鞑靼的国家派出的军队!他们的主要打击对象都是愚昧落后野蛮残暴的满清当局!不是中国人民!他们对满清的打击,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欧亚各文明民族共同打击野蛮残暴的鞑靼斗争的延续和一部分!满清王朝绝不等于中国人民!所以才会有“鸦片战争的时候,广大汉人与英人一起打满狗”,八国联军来华惩办满清当局时,广大汉族人民“不但只是带着欣喜的表情观望看热闹,而且还纷纷给八国联军通风报信指路带路运送补给”。据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清军失败的笑话时,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 ,民就不知有国。”


  八国联军攻打满清,汉族人民踊跃支前。
  正是由于满清当局愚昧落后野蛮残暴祸国殃民空前绝后,所以中国人民才把所有打击满清的力量都看作是可以依靠的力量!所以战败的屈辱的是满清当局!不是中国人民!但觉醒的是中国人民!打击满清推翻满清是三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都积极投入到了当时打击满清推翻满清的斗争中!也正是由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人民觉醒的作用,中国人民才最终起来推翻了野蛮残暴的满清!中国人民应该感谢过去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为打击满清推动中国人民觉醒并最终起来推翻满清贡献过力量的所有国家和民族!包括辛亥革命前后支持国父孙中山支持同盟会支持辛亥革命的大批痛恨满清同情中国人民的日本友好人士!
  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祸害中华,则几乎和满清以及日本扶持的伪满一样罪大恶极另当别论!
  祸国殃民的满清当局屠杀平民有术,抵抗洋人无方。满清当局战败了屈辱了,不是中国人民战败了屈辱了!正相反!中国人民终于觉醒了!
  但是战败的满清当局仍旧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祸国殃民空前绝后。继一贯对内残暴,满清变为对内更加残暴,对外则卑躬屈膝。被迫割地赔款时,“保大清不保中华”“宁予洋人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加疯狂地抢劫中国人民以便孝敬列强,无耻地把赔款转嫁到了中国人民头上!极大加重了被满清当局压迫的中国人民的困苦,也必然加速了中国人民推翻满清当局的斗争进程!所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10年后,中国人民就推翻了满清。新中国废除满清当局签订的全部卖国条约!同样是因为满清绝不代表中国!绝不代表中国人民!满清无权代表中国同外国缔约!满清签署的一切卖国条约都是无效的!(未完待续)


 回复 收藏 48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15:00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7)
  我们说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受害受屈辱,应该指的是受满清的祸害,是受满清统治压迫掠夺盘剥压榨屠杀的屈辱!我们没有必要把满清的“荣耀”硬当作我们自己的荣耀,更没有必要把满清的屈辱硬当作我们自己的屈辱!我们更必须揭穿曾经疯狂屠杀中国人民的满清及其余孽“分而治之”“以夷制华”“以华制夷”蓄意制造民族矛盾转移民族矛盾的险恶用心! 
  今天,绝大多数满族爱国群众都是我们的同胞。但一小撮满清伪满余孽却贼心不死倒行逆施阴谋复辟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他们的无耻阴险野蛮残暴丝毫未减,但他们的智商仍然还是鞑靼的水平。他们故意美化满清统治,编造所谓“乾隆盛世”“同治中兴”的无耻谎言。他们还妄图偷梁换柱混淆视听,故意把满清当局的失败屈辱说成是中国人民的失败和屈辱,无耻地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满清王朝的利益莫名其妙地同等起来!他们妄图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掩盖他们对中国人民的野蛮屠杀和残暴统治。
  这种偷梁换柱的无耻伎俩和险恶用心最终欺骗不了中国人民!但这一无耻阴险的伎俩确实很容易迷惑善良的群众,因而确实很有欺骗性。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借用网友方大醉的话:由于满清王朝的愚昧落后荒淫无度野蛮残暴误国误民祸国殃民,造成了对国家的巨大伤害。一小撮满清伪满余孽却妄想完全祸嫁给英军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掩盖由于满清自己的野蛮残暴愚蠢和无能所造成的历史罪恶,以及对国家和民族需要负的重大责任。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拆穿一小撮满清伪满余孽的卑鄙伎俩,以正视听,唤醒人民!
  本文的观点推翻了部分从未受到过挑战的观点:即列强打击满清战胜满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本文认为,列强打击满清战胜满清是满清当局的屈辱,不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因为满清不等于中国!满清当局不等于中国人民!事实上,满清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最残暴的敌人!本着毛主席“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一原则,应该承认:至少在推动中国人民觉醒推动中国人民起来推翻满清的斗争过程中,列强打击满清战胜满清,在客观上对推动中国人民觉醒推动中国人民起来推翻满清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最后必须再次强调:1. 满清指的是当年的满清,和今天我们的广大满族爱国同胞无关。2. 对列强打击满清战胜满清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绝不等于为他们干的坏事翻案或辩护!阅读本文的整个过程中,都请牢记这两点!
  值此辛亥革命推翻满清100周年的大喜日子,特著此文,以示庆贺暨纪念!(未完待续)


举报 回复 收藏 48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1:18:00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8)
  附:英法远征军司令部痛斥满清的布告(转载)
  英法远征军司令部布告:满清不等于中国人民!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违背人道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东方专制主义之野蛮,必将失败,吾等如今行为,乃为公平正义而为之。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为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出,野蛮残暴的满清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 
  兹为责罚野蛮残暴的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野蛮残暴的满清专制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背景介绍:在1856~1861年英法为策应太平天国起义而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野蛮落后愚昧残暴的满清当局不顾国际公法,甚至不顾自古以来我国“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于1860年9月18日悍然扣押英国公使巴夏礼以及英国远征军司令额尔金伯爵的私人秘书洛奇等应邀前往通州进行谈判的英法人员39人(含此前被俘获的一队英法联军士兵),并且对他们实施了非人虐待:“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短短数日,39人中竟有26人被虐待致死,其中随军采访的《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更惨遭分尸之祸,“其尸体被切为七、八块,惨不忍睹。”野蛮残暴的满清当局绑架谈判代表、杀害新闻记者的恶行激怒了英法联军,额尔金决意报复。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作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紫禁城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所在地,属于中国人民;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满清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扣押公使等谈判代表和虐待战俘等暴行负责的是满清皇帝及其走卒,而不是中国百姓。于是英法联军不得不焚烧圆明园,以示惩罚。 
  这份布告就是在火烧圆明园之前在北京城印发、张贴的,以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这份布告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第一次明文斥责了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专制政权违反人道、无视国际法、不把人当人看待的罪恶行径,让中国人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人权”和“人道”的理念,而且让中国人知道了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政府不等于中国人民,英法远征军和中国人民无冤无仇,需要严惩的是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当局!
  公告气势磅礴、发人深省,对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觉醒,继而推翻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祸国殃民空前绝后的满清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直接的推动作用。(全文完)
  参与过推翻满清的仁人志士,永远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31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日清战争八国联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满清的覆灭 (8)
  附:英法远征军司令部痛斥满清的布告(转载)
  英法远征军司令部布告:满清不等于中国人民!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违背人道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东方专制主义之野蛮,必将失败,吾等如今行为,乃为公平正义而为之。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为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出,野蛮残暴的满清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 
  兹为责罚野蛮残暴的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野蛮残暴的满清专制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背景介绍:在1856~1861年英法为策应太平天国起义而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野蛮落后愚昧残暴的满清当局不顾国际公法,甚至不顾自古以来我国“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于1860年9月18日悍然扣押英国公使巴夏礼以及英国远征军司令额尔金伯爵的私人秘书洛奇等应邀前往通州进行谈判的英法人员39人(含此前被俘获的一队英法联军士兵),并且对他们实施了非人虐待:“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短短数日,39人中竟有26人被虐待致死,其中随军采访的《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更惨遭分尸之祸,“其尸体被切为七、八块,惨不忍睹。”野蛮残暴的满清当局绑架谈判代表、杀害新闻记者的恶行激怒了英法联军,额尔金决意报复。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作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紫禁城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所在地,属于中国人民;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满清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扣押公使等谈判代表和虐待战俘等暴行负责的是满清皇帝及其走卒,而不是中国百姓。于是英法联军不得不焚烧圆明园,以示惩罚。 
  这份布告就是在火烧圆明园之前在北京城印发、张贴的,以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这份布告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第一次明文斥责了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专制政权违反人道、无视国际法、不把人当人看待的罪恶行径,让中国人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人权”和“人道”的理念,而且让中国人知道了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政府不等于中国人民,英法远征军和中国人民无冤无仇,需要严惩的是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的满清当局!
  公告气势磅礴、发人深省,对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觉醒,继而推翻野蛮残暴愚昧落后祸国殃民空前绝后的满清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直接的推动作用。(全文完)
  参与过推翻满清的仁人志士,永远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回复 收藏 48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3:57:00



  逐鹿战场在火星?

  逐鹿古战场的传送阵,确实在北河省逐鹿附近,正因为如此,那个战场才被称之为逐鹿古战场,而战场的真实所在,则是荧惑星,也就是西方人称之为战神玛尔斯的类地行星。

  远古时期荧惑星是极其出名的战场,同时因为距离地球较近,一些大规模的战争,基本都是在那边进行,以前荧惑星中有水有山。各类生物都不缺少,而且不止我们华夏人在荧惑星中战斗,就连西方人甚至是埃及人,也有过在荧惑星作战的情况。”姚瑶的话,已经让刘子棋彻底呆住了。

  最近几年新闻中常有报导,米国的火星探测卫星,在火星发现了什么什么的。如类金字塔、干枯的河流和曾经可能的海洋什么的,却没想到,在数千年以前。地球上的先人们,就已经踏足火星了,而且把那个只有地球一半直径的小星球当作了决斗的战场。

  李乐乐脑中**的记忆中。并没有关于逐鹿古战场的记忆,因为当年逐鹿之战的时候,**并没有参战,倒是玄女作为西王母国的代表,参与了那一场惊天地动鬼神的大战,并且一战成名,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女战神。

  因此姚瑶如此说,那么肯定就不会错了,而前往荧惑星的传送阵,却是在北河省的逐鹿。这个消息,只怕宋明他们还不清楚,姜家作为炎帝的传人,对逐鹿古战场定然不会陌生,只是姜若寒为什么没有把这个事情向宋明他们说明。

  “古战场的事情涉及到的势力很多。情况非常复杂,不仅仅是我们华夏,就连西方神族、埃及古神、以及妖族和黑暗议会等等,都曾经在古战场上战斗过,古战场在数千年前,还是一副山清水秀的模样。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完全是因为数场大战的破坏所致。

  逐鹿之后,古战场中的结界阵法彻底损坏,弥漫在阵法中的暴戾和杀戮能量,全部涌出到荧惑星中,这才让荧惑星在短短百年之间,生物灭绝海河干枯,成为一颗死去的行星。而且传送的地点也非常准确,如果火星探测器把一面九黎令牌给送到了火星上,那么通过传送大阵,有祭台的加持,只怕还真能把人传送到火星上去。

  不过这样的传送阵只能单面传送,也就是说黎月秋可以从地球上被传送到火星上,但是她却无法再通过令牌回到地球上,完全属于一次性的消耗产品,这样的损失虽然大,可是比起能把蚩尤甚至其他魔神的神魂复活过来的好处。这点损失简直太廉价了。

  “既然九黎一族可能通过九黎令牌,确定传送坐标,那么我们又不知道他们的传送法阵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寻找到他们真正的所在地,从而截住黎月秋等人呢?”刘子棋对此颇为头痛。阴尸神体的事情,拖延了这么久,早就让他不厌其烦了,可黎月秋的作用和影响太大,放任不管的话,更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姚瑶听刘子棋这么说后。也是眉头微蹙,空间术法的要求非常高,玄女的飞天之术,本就是结合了风元素和空间元素而形成的独特法门,因此姚瑶对空间穿梭也是非常熟悉,知道远距离穿梭空间的不易,对阵法的要求更是苛刻。

  海角市现在爱乐大酒店的地下室,那个巨大的传送阵,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建造起来的,神奇的会吸水的通道,那自动关门的设计,以及密室中那复杂和又特殊的阵法,无不说明当初布置那个大阵的人,耗费的精力绝对不小。

  既然他们当初能把传送法阵架设在海底,那么肯定就不是仅仅当作试验所用,很可能也是为了能把人传送到火星而准备的传送阵,祭台是远距离传送的关键,是能把人传送到结界空间的钥匙,既然如此,九黎一族的人只需把祭台藏好,那么随时都可以通过海角市的传送阵,把人送到荧惑星上去。

  念及到此,姚瑶神情严肃的停住身子,看着疑惑不解顿住身形的刘子棋和李乐乐,沉声说道:“我怀疑,黎月秋已经去了海角市,远程传送法阵非常特殊,不仅需要独特的布阵环境,而且各种限制也是非常多。

  九黎一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海角市建立起一个传送阵已经非常难得了,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新布置第二个传送阵,因此他们一定会想办法,重新启用爱乐大酒店下面的传送阵。”

  刘子棋和李乐乐闻言脸色同时一变,这事情还真不是不可能,以第九层密室的复杂程度,以及密室通道中的特殊吸水效果,绝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弄好的,而且**意识苏醒,用阴素混元大阵困住酒店,本就是一个特殊的意外,不仅当初布置阵法的人没想到,就连九黎一族也没预料到。

  而距离新月酒店被封,到现在不过大半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九黎一族不可能重新建设好这样一个这么复杂的大阵,因此想办法重新启用爱乐大酒店下的大阵,是最简单也最便捷的选择。

  “出于研究的目的,军方也好,特殊部门也好,包括我们在内,都没想过要损坏地下室中的密室,第九层密室的特殊性,在地下十一层的所有密室来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且九黎一族在海怪的帮助下,也能轻而易举的从海底打开通往密室的通道,无声无息之下就能重启那个传送阵。”李乐乐看着刘子棋,急声说道。

  “我看我们要马上赶赴海角市了!”刘子棋闻言点点头,凝神看了看四周,发现没有任何人后,这才迅速朝地面上降落下去,李乐乐和姚瑶二女紧随其后,直接落在刘子棋两旁。



 回复 收藏 48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3:59:00



  R集团军唐鑫给他的通讯器此刻还留在身上,刘子棋拿出通讯器。试了下可以与R集团军联系,刘子棋这才把自己要即可赶赴海角市的事情,向R集团军做了说明,本来刘子棋是要去海北市修养一段时间,R集团军甚至专门安排了一个干休所给玄门使用,唐鑫也在海北市等刘子棋他们前往,可现在事出突然。由不得他再到海北市耽误时间了。

  刘子棋不是军方的人,他前往哪里,都无需向军方请示。不过之前他表示要去海北市修养,所以唐参谋已经提前赶赴了海北市为刘子棋安排干休所休息,现在刘子棋不过去了。自然也要通知唐鑫一声。

  停泊在海北市的专机,刘子棋也没打算乘坐,上回他们从宜城飞抵海北市的时候,就已经被九黎一族跟踪了,现在再乘坐专机,只怕还没等飞机起飞,他们的目的地九黎一族的人就清楚了。

  因此刘子棋向R集团军通报了一声后,这才与李乐乐、姚瑶两女一起,全力赶路,朝着数百公里外的海角市飞去。以他们的飞行速度,最多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抵达,不比乘坐专机慢多少,而且还更为隐蔽和便捷,就算有人想跟踪。也完全无迹可寻。



 回复 收藏 48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01:00



  今天才知道 ,我们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

  杜威

  我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妈妈帮我儿子准备了很多小衣服,是棉的,她们管叫和尚衫!其实,原来那不是什么和尚衫,那就是汉服!是地道的汉族上襦,又叫毛衫,因为是毛边,是明朝遗民传下来.我们这里人管它叫“小毛衫”,“毛衫头”说是小孩穿它好养活。这是按祖宗习惯穿下来的习俗,每个人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要是汉服,我们都穿过汉服!

  原来清兵入关时,汉族人知道汉服必定不存,唯一能躲过清朝检查的就是婴儿了,于是他们就让婴儿穿上这种衣服,一来希望后代不忘本,二来希望汉服裁剪方式不失传.至于毛边,则是清朝后的发明了,是"痛苦无边"的意思. 

  如果你是汉族人,别忘了:我们汉族人家庭一直来都在传承着汉服,你出生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你

  人生路上最初的一个月,是汉服一直伴随着你、保护着你、温暖着你。


  ,我们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 alt="今天才知道 ,我们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original="http://static13.photo.sina.com.cn/middle/62f2f41ax97555033e1ac&690"real_original="http://static13.photo.sina.com.cn/middle/62f2f41ax97555033e1ac&690">
  人之初,穿汉服——这是你的经历(转载) 


  如果你是汉族,你是否记得,汉族人的宝宝出生后,穿的第一件衣服什么是款式?如果你是当爹妈的,您是否记得为你们的小宝宝准备的第一件服装是什么样子? 

  2006年6月1日,月曜辛告诉大家说:其实,我们在做婴儿时,穿的宝宝装,就是汉服形式 

  听到此言,我醍醐灌顶! 

  我们这里的人家,谁家生了宝宝,家里人都会为宝宝准备第一批漂亮的服装,一般是棉的,叫和尚衫!其实,那不是什么和尚衫,那其实就是汉服!这是按祖宗习惯穿下来的习俗,每个人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要是汉服,我们都穿过汉服! 

  曾经有网友下了很大的力气,从道士袍、僧袍、戏服等方面论证,努力什么汉服几百年来有没有在汉族人的生活中消失过。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不用论证了!我们大多数汉族人出生后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汉族人的家庭生活这几百年来并没有跟汉服分开,我们绝大数个人都穿过汉服,而且是人生的第一件衣服。宝宝长大一点后,当奶奶的人,一般都及时地会告诉年轻父母:小宝宝出生后穿的衣服,不能丢,不能送人,要保留下来——好象要保留到宝宝成人——为什么要这样,她们已经说不清楚,其中有个绣花的宝宝背带,不能外传,只能留在本家族,哪怕用到烂,也不能送人。对这些,我们年轻人带着某种崇敬是善意接受的,不会怀疑什么。 

  这些奶奶级的长辈们,一般都没有明确地说要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她们是在忠实地传承祖先的传统,既然在成人的生活中,穿汉服被某些眼光和压力视为非法甚至怪异,那么,小宝宝满月前躲在月房里,穿的衣服就不该干涉了吧?!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在宝宝出生后的起码一个月内,穿上柔和的汉服,但还是对外人说:“穿的是和尚衫”——可见曾经的社会压力之大!满月后抱宝宝出来示人,才会很可能地穿上唐装、带上瓜皮帽——这也是压力变习惯的结果! 



 回复 收藏 48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02:00



  不管怎么说,我们长辈在社会压力和习俗的胁迫下,想出了最起码的办法,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传统的服饰、传承传统的文化符号,让这些伴随自己的宝宝长大。宝宝懂事了,会发现汉服,会好奇,大人就会告诉说:这个啊,是你出生时穿的第一件衣服,要保留下去的,不能给别人。可惜,或许是岁月冲淡了一些记忆,或许本来没有“汉服”这个固定的名称,于是大人们没有说得清:这是我们祖先的汉服啊。不过不要紧,先辈有先辈的苦衷。庆幸的是,一出生就穿过汉服的我们,现在给了我们的民族服饰一个响亮的名字——汉服!而且已经想起来了:直到我们自己,我们祖祖辈辈每个人都穿过汉服。 

  如果你是汉族人,别忘了:我们汉族人家庭一直来都在传承着汉服,你出生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你人生路上最初的一个月,是汉服一直伴随着你、保护着你、温暖着你。 
  文化的保留是先人的执着,不是某人某朝的施舍!(回某人“汉文化需要复兴吗?”)

  ,我们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 alt="今天才知道 ,我们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original="http://static4.photo.sina.com.cn/middle/62f2f41ax97555eacb103&690"real_original="http://static4.photo.sina.com.cn/middle/62f2f41ax97555eacb103&690">文化的保留是先人的执着,不是某人某朝的施舍!(回某人“汉文化需要复兴吗?”)

  哥复兴的不是汉文化,是寂寞!(回某人“汉文化需要复兴吗?”)

  不如换个话题吧。换个小点的话题,“汉服需要复兴吗?”当然,这个话题不是建立在“汉服消失过,现在不需要复兴”这样的角度,而是“汉服根本没有消失,为什么要复兴”这样的角度。这个角度想必和某人“汉文化不是满清切断的”理论有一定的相似吧?你看,舞台上还有汉服,你看,婴儿衫还是汉服,你看,和尚服、道士服也都是汉服,汉服就没有消失过,为什么要复兴呢?,我们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 alt="今天才知道 ,我们生下来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汉服!"original="http://static11.photo.sina.com.cn/middle/62f2f41ax975565ddc36a&690"real_original="http://static11.photo.sina.com.cn/middle/62f2f41ax975565ddc36a&690">



 回复 收藏 48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02:00




  同理,汉文化今天不是还在么?我们说的是汉语,我们用的是汉字,我们过的好多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都是汉族节日,汉文化明明就还在嘛,有何复兴之必要呢?
  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么?
  满清真的保留了汉文化么?
  明明就是祖先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妥协,用屈辱与忍耐保存的火种,竟然就把这样一份保存、光复的荣耀,说成是满清的功劳了?满清恨不得你用他的满文,恨不得你汉人把自己的东西丢完,换上他们的,不也是正因为此,才会有剃发易服么?可是某些人,竟然说“中国的礼教,中国的儒家道德体系都被满朝保留下来加以利用了,中国的文字典籍也为满朝所认可,实际上中国文化的主干在满朝并没有毁。”
  他忘了,他忘了《四库全书》毁掉了多少典籍,以至于今天我们连那些被毁的东西的名字也记不到。他忘了,他忘了《天工开物》这样一本纯科工类的书,也被封杀到直到民国,才从国外带了回来。他忘了,他忘了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做《五人墓碑记》,小小一座城市的百姓,会为了魏忠贤而群起而攻之,视死如归,可是终满清一朝,有这样的平民,有这样“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的黎民么?没有,唯一有的,只有“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哀,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痛苦呐喊。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竟然也能被他说成是“继承了、保留了”。
  中断的是什么?
  是太多太多的东西了,文化?这个词太单薄了。当我们深入去了解1644赤县神州上的居民完全不同的状态,去了解东亚文明圈与西欧的对比,真的,只有“文明”,只有这个词的厚度,才能承担起这失落的悲哀。
  中断的,根本就是整个“华夏文明”啊!
  有的人看不到,他们会说满清依然继承了,他们会说我们今天依然是汉文化,所以汉文化没有失落。
  想起宋豫人先生的一句话来:满清用打碎了华夏文明这座建筑物,用它的砖头,建起了满清奴才文化这座属于他们的建筑。
  然而今天,依然有无数的人,指着那些本属于华夏文明的砖头说:瞧,那是华夏。
  不是什么正统性之类的,而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确实失落了。如果要对今天保存下来的文化表示感激的话,请感激那时忍辱负重的祖先吧,这些文化是他们在生死之际保存下来的,而不是谁施舍的。
  http://www.hxwm.net/thread-45358-1-1.html



 回复 收藏 48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04:00



  今天我们被计生,明天我们被计死(转载)
  我们,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确切的说,中国大陆人,汉族人,将是有史以来命运最悲哀、最惨痛的人,年轻时我们被计划生育,老了后,我们将会被计划死亡。

  不必说我们在计划经济大潮向市场经济大潮转换过程中失去的那一切,教育产业化我们赶上了,住房商品化我们赶上了,***腐化堕落,社会道德崩坏,我们都赶上了,辛苦工作,也只能像蚂蚁一样住在蜗居里,或者倾尽父母所有,成为房奴。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污浊的,吃的食物是有毒的,过的日子是没有尊严的。

  这些都还不够,我们还要经历有史以来人类从未曾经历的奴役,像猪狗一样的被奴役,无论男女,皆被视为畜生,可以任意摆布和控制其身体,尤其是生殖器官。计生委的屠刀对准世界上最无辜的生灵,那些还在母亲子宫里呼吸的胎儿。陕西镇坪县2008年曾出过著名的周正龙华南虎事件,如今,该县七个半月被强制引产的胎儿及其母亲,借助微博和网络,又被大家关注,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只是30多年来被屠杀的婴儿中最平常的一个。最惨绝人寰的是1991年山东冠县、莘县的“百日无孩”运动,婴尸累累,河水染红,比之纳粹屠杀异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山东至今仍是计生大省,无数姐妹苟延残喘,只为割舍不下幼小的独子,不忍亲人遭遇连坐。山东是孔夫子的故乡,苛政猛于虎,孔子见了也只能在红色河川上长叹一声。

  计生政策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经济增长,人民幸福,还是短视愚蠢,人口结构扭曲,伦理人权被践踏,公民不存,仅余居民,这些网络上已经有太多的帖子,正反两方面经过了长期交锋,谁对谁错,心智正常者自有正解。正如杨支柱所说“是否支持计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标准。”

  不过,我们都是被洗脑的一代,不,好几代呢,一直以为我们默默的支持和忍受,是为了国家大义,为了民族的未来,但如今我们发现,事实截然相反!我们被欺骗得够了!时至今日,一项政策,直接管理和侵犯一个人最隐秘的身体部位和最基本的权利,而从未经过全民公投,任谁都有权质疑它的合理性。当前,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作为顺民,像猪狗一样被奴役,被压迫,指望着寿终正寝。跪着生,不如站着死!有人说:被强制引产的孕妇和她丈夫是孬种,因为他们不会反抗,不会拼命!但是,别忘了,他们还有放不下的孩子,有父母亲人,爱使他们反抗,爱也使他们顺从忍让。很多人做梦都想再要一个孩子,不论男女,但因为家人的惶恐害怕与劝说,不敢付诸实施。这正是当前大多数所谓公职人员的真实心理与处境。有几个人能够达成夫妻一致,不顾后果,不惜一切,以身试“法”呢?计生委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罚你,使你和你的孩子,你的家人,陷入困难甚至悲惨的境地。如杨支柱先生那样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毕竟少。

  鲁迅说:“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很多人以为,计生已经是极致,不会再有更残暴更无耻的政策出现了,此话我不敢苟同。暴政之所以为暴政,就是它没有界限和尺度。今天,计生委以国家利益的名义施行计生,明天,他们将摇身一变,成为人口与计划死亡委,对我们实行计划死亡。70、80年代出生的我们,将正好撞在枪口上,成为被计死的对象,因为20-30年后,人口急剧老年化,社会生产力下降,没有足够资源养活那么多老人,而我们那时候正好衰老,首当其冲,将被号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地球,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自觉死亡,如不自觉,将由计死委强制执行死亡。这不是耸人听闻!



 回复 收藏 49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05:00



  参考该文,我为计死委简单构思它的政策条例。其实不用我们构思,现在计生的这一套就可以直接套用在计死上了,计生30多年的经验,也许到时候就是五六十年的经验,可以娴熟地用在计死上。到时候,大街小巷,电视报纸网络上,到处都是“计死光荣”的标语口号,哪家的老人如果不肯自觉死亡,将对其进行严厉惩罚,除缴纳社会抚养费外,还可能被强行执行“安乐死”。



 回复 收藏 492楼

作者:剑影风声 来自:手机版 时间:2013-11-17 14:07:00



  孔子复周礼,周礼源自夏礼。所以,说孔子灭绝上古文化是说不通的。
  




 回复 收藏 49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10:00




  ***论满清蒙元

  ***生前注二十四史,惟独蒙元满清的历史不注,因为在***看来,那是中国的亡国时期。

  1。 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蒙元灭宋、满清灭明、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因为今天的中国比 之上述历史多了一些东西,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点。假如我们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要在这一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选集》第二卷)

  2你的研究民族史的三个态度,我以为是对的,尤其第二个态度。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 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只有一点,对于那些“兼弱攻昧”“好大喜功”的侵略政策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的)应采取不赞同态度,不使和积极抵抗政策混同起来。为抵抗而进攻,不在侵略范围之内,如东汉班超的事业等。

  ——《关于研究民族史问题给何干之的信》(《***文集》第二卷)

  3“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第237页。


  4。鸦片战争,就群众来说,是阶级斗争,对林则徐来说,是中国剥削者对外国剥削者的斗争。

  ——***一九五七年四月三十日约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记录,一九六八年清华大学《学习资料》(1957~1961)第五十页。


  5.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主持编写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以下称公开信)中有一 段很清晰的论述.文中写道:"我们不准备评论成吉思汗的历史作用,也不准备评论蒙古、俄罗斯、中国等民族发展和国家形成的过程。我们只提醒苏共领导一下, 当你们造这种谣言的时候,温习一下历史还是必要的。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成吉思汗在一二一五年侵入中国的西北和北方的一 部分,一二二三年侵入俄罗斯。成吉思汗死了以后,他的继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罗斯,过了三十几年以后,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国。"(注2) 

  关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公开信中的论述是清楚的,也就是:"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公开信中更明确的 指出,"成吉思汗死了以后,他的继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罗斯,过了三十几年以后,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国"。由此可见,在公开信中,我们明确的告诉当 时的苏共领导人,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都是遭受蒙元帝国侵略的国家.

  公开信中又写道: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讲过一段关于成吉思汗的话,对你们可能有些用处。我们顺手抄下,供给你们参考。

  他说: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 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 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百零九 页。)(注3)

  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又用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的文章给了大国沙文主义的苏共领导人所鼓吹的变种"黄祸论"---既"中国威胁论"一记响亮的耳光.明确的指出,历史上侵略俄罗斯的蒙元帝国并不代表中国,当时的中国也是成吉思汗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之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07782&PostID=51201339



 回复 收藏 49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6:00



  逸空来信:中国文化并非本土自生

  作者:苏三



  按: 逸空本来不同意我的文化猜想方向,这一点可能与王立一样,他们都曾经是"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热烈支持者,并相信是中国文化向他处传播,现在都被我彻底瓦解了.现在看来他们在宏观上与我逐渐一致,但我们在许多细节上却存在明显分歧.可能由于逸空比我年轻得多的缘故吧(我与他母亲是同龄人),一旦扭转方向没想到他比我勇猛得多,步子大得多,所以下面的言论仅属逸空个人的研究,不能与我的研究视为一谈.有兴趣者可以到他的博克 做更多交流.至于我自己的观点,就"中国文明起源"我至今已经出版了5本书,下月将出版第六本,说得够多了,所以就不在这里评论与逸空的差异了.


  偶悟:中国主体文化,并非本土产生
  2006年6月22日星期四03时40分至次日19时
  逸空

  摘要
  以前,许多国外学者质疑中国殷商以前的历史,我们不服;以前,一些学者提出中国现存的文明是移民来的,我们不屑。现在,我通过对世界史前文明、和相关起源、以及之间联系的知识的积累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主体文化,并非本土产生,这是很有可能的。
  此文所说的“中国”主要是地理概念上的中国,以及目前中国领土上的可发现文化与文明,不能概括性地包括广义上的、人类学上的中华民族。

  关键词
  山海经;饕餮;图腾;地月神话;大洪水;盘庚迁都



 回复 收藏 49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7:00



  我以前认为学人苏三的中国是移民的不太科学,但是现在由于见识和学识地积累以及推进,我突然感到:中国是移民的。
  也许,中国是从埃及或美洲移民的。因为他们的东西比中国更地道;更接近实质和本原参照物。而中国的与他们的同类物品或观念相比,显然比埃及或美洲的东西要抽象和离谱的。
  你比如:
  埃及的墓葬和建筑上有中国传说中的各种神灵,而中国却只有含糊的、连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的《山海经》传说。
  还比如:
  中国青铜器上的饕餮: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上面画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在美洲同样形式的纹样,却路人皆知,且全民会画,而且清楚的名之曰:Totem,读音即“饕餮”,并且能准确说出画的这种在中国被称为是饕餮的纹样的名字以及来历。
  还比如:
  中国的应龙、精卫、玄武、朱雀、白虎、盘古......这些被搪塞说成“失传”的东西,在国外却都有实物甚至是活生生的物体,来对应。但在中国人自己看来却是虚无缥缈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到底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中国的玄而又玄的东西,在国外和遥远的异地,却总这么形象鲜明、流传有序、显而易见、喜闻乐道、妇孺皆知、一目了然、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这很显然的反映出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中国的东西是盗用别人的。
  说的好听一些,就是:中国的东西是海外舶来的。 
  再说的文学一点,就是:中国的文化是埃及、美洲文化的转载........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自古至今,人类基本没有不借助自然实物,而成功的凭空创造出任何一个物质。抽象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实物的再创造或概括。
  因此,只有美洲、埃及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和文化类型是“本”,是中国同类物质的原形,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本位。而中国那些玄虚、抽象、摸棱两可、捉摸不定、虚无飘渺的“抽象文化”则是他们的转借、挪用、翻版、以及再创造或概括。
  于是,事实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文化是埃及、美洲文明的“盗版”。尽管这是个让中国人不甘接受的事实,但是这的确是个铁证如山的、不可非议的、不容置辩的不争之谈。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文化要早于其他地区和国家。抽象的东西是从原始的、具体的实物进化而来的,因此比他们更高级。中国的民族在自己发展过程中,把以前原始的东西抽象出来了,那些有具体实象的观念和东西就过时了、不要了。而中国没有抽象之前的早期文化,传到了美洲、埃及,而这些抽象过的东西由于历史的断代,所以中国人就已经弄不清本意了,而保存在美洲、埃及的东西还是原始的形象,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这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我也曾经拥有、刚才也在思考的。

  我发现:世界上有许多圈套。



 回复 收藏 49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7:00



  1.有些圈套是你不知道是圈套,钻了进去,之后感觉是个圈套,又试图出来,结果很不如意;
  2.有些圈套是你不知道是圈套,钻了进去,之后感觉不对,又试图出来,结果千新万苦,终于出来,然后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一个圈套;
  3. 有些圈套是你明知的,但是因为无能为力,只好进去,并且再也没能出来;
  4. 有些圈套是你明知的,但是因为无能为力,只好进去,结果千新万苦,终于出来;
  5.这些圈套都还不是使你严重受损的,世界上还有一种更严重圈套就是:有些圈套是你不知道是圈套,钻了进去,之后感觉非常满意,并不愿意试图出来,结果仍然一切“如意”。

  不久前在北京看了一个电影,几个警察身份和有正义敢的人,出生入死、轰轰烈烈地冲进一个贩卖妇女构成的卖淫窝点,试图解救这些妇女。当他们冲进去之后,拉着被卖妇女的手,试图解救她,但是那个妇女要他放手,且死活不愿意离开,结果他望着那些涂脂抹粉、逍遥自在地被卖的妓女,大吼一声:“愿意离开的跟我走!”结果她们打麻酱的打麻酱、听歌的听歌、抽烟的抽烟,喝酒的喝酒,跟本没人原因跟他走,甚至还怀疑他有不良企图。

  认为中国没有抽象之前的早期文化,传到了美洲、埃及,而这些抽象过的东西由于历史的断代,所以中国人就已经弄不清本意了,而保存在美洲、埃及的东西还是原始的形象,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这歌解释虽然似乎很合理,但是,很容易被驳倒。

  1.既然中国的东西是美洲、埃及的本源,那么为什么考古上没有发现任何反映应龙、精卫、玄武、朱雀、白虎、盘古.......的实物,但这些东西却在国外有大量实物对应。
  那么,中国的这些考古实物呢?更不要提是要求用碳十四测定比埃及或美洲更早的实物了。即使这些实物很早被中国人“遗弃”,但是“活要见鬼,死要见尸”,总得有“废弃物”留下把?不可能说一向崇拜祖先、崇拜传统的中国人经常把一些本位的、精美的器物、艺术品,随意就销毁了把?
  而且,如果要达到目前“没有任何考古证据”的状态,就必须要求古代的中国人,每天、时时刻刻,永不停止的销毁任何以前用过的东西。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东西除了是艺术品以外,同样都是他们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自古在无休止的销毁自己以前的东西,那么中国人讲不可能活下来的。
  再说,显然在中国史前时期,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简单或抽象的文物。这些文物与同时代的古代埃及或者古代美洲的文物相比,显然逊色了许多。这种差异和这种文物地简陋,通常可以美饰其名地解释为:中国比较含蓄。

  2. 既然中国的东西是美洲、埃及的本源,为什么中国和考古能够对应的可靠历史,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商代,那么文献中记载的“盘庚迁都”以前的历史呢?有遗迹能证实么?夏代的遗址为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都没有发现?难道所有的夏代墓冢,都被移为平地、无从查找了么?还是,夏王根本不实行丧葬?这似乎不符和中国传统习惯和古代文献。
  相反的埃及,则有大量的相当于中国文献记载的夏朝年代的金字塔形墓冢。而且在埃及中找到了许多与汉字的字型对应的夏代先王“鲧”“禹”“启”的法老的象形文字签名。
  从考古发现上来看,同类相比,几乎中国所有的文化物质,都比埃及要晚。因此,当中国与埃及两种文化特制一致时,最可信的只能是:同等文明程度下,出现时期较晚的中国,是继承了出现时期较早的埃及的文化的。而不是相反。
  3. 既然中国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为什么保守而传统的中国人不能解释清楚自己祖先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所指含义呢?

  不用DNA鉴定的,都能知道埃及人、中国人、印第安人是一个祖先。但是我们可以比较这几个同源、同祖的文化类型,从而判断哪个文化,或哪个民族(或支系种族)更正宗?
  以前有人问我:既然埃及与中国同源,为什么你非说埃及人是中国人的一支,而不说中国人是埃及人的一支?
  其实,有朋友也想问王大有:为什么你非说中国人拓荒美洲、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而不说是中国的殷商是印第安人的后裔?

  法国埃及学家在17、18世纪就提出:汉字是中国人学习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果。由于他们学习的不完全,之后增加了自己的再创造,就成了今天的汉字。
  我因为自幼受到与大众一样的教育和接受着平常的、毫不另类、或出其不意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一直不屑一顾这些老外的观点的。
  后来我研究古文字发现:中国汉字的确存在不是本土所有的可能。



 回复 收藏 49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7:00



  中国汉字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甲骨文不是最古老的汉字,因为它太抽象了,所有学者都认为在甲骨文以前一定有一种更早的、更象形的文字。但是,无论人民怎么挖掘、怎么探索,却一直没有在中国本土文发现可以称为“先甲象形”的文字。而所有零碎的二里头刻符等符号,根本与甲骨文是“风马牛不相及”。它们甚至比甲骨文还抽象。
  因为在符号学和文字学上,越抽象的符号,发明(或创造)年代越新,越接近实物的象形文字,发明(或创造)年代越古老。也就是说,二里头刻符的发明(或创造)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晚。

  2.汉字的语法意思,与汉字的象形指代物体,以及汉字的发音,三者之间的差异是大相径庭的。三者之间基本是龃龉不合的,因此汉字的研究自古代起就不得不把发音和字型分开来研究。分别叫作:音韵学(只研究发音);训诂学(只研究意思);金石学(即狭义的文字学,只研究字型)。
  之所以把汉字发音、字型、和意思分开来研究。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明白:汉字的发音、字型、和意思之间是没有紧密联系的、是割裂背离的、是龃龉不合的。
  为什么会如此呢?既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语言和文字,应该可以自圆其说的啊,发音、字型、和意思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啊,但是事实怎么会这样呢?
  而且是“自古就分开研究”,为什么是“自古”呢?
  就是因为,“自古”的汉字就是通过“盗用”来源不明的发音、字型、和意思的语言和文字。
  因此,自“盗用”之日起,古代中国人就自己心理明白这个“见不得人”的事情,于是他们只好从一开始就将这种“来源隐晦”的汉字的发音、字型、和意思分开来学习。
  因为,“当时的”学习是分开的,所以“日后的”研究,就不得不是分开的了。
  因此,汉字的发音可能和一个与其字型完全两样的文字相同;而汉字的字型,也可能和一个与其发音完全两样的文字相同。而两个字型一模一样的汉字,传世的流行意思,却大相径庭、天地之别;难道仅仅“失传”这两个字就能解释一切这些问题么?就能搪塞一切这些隐私吗?
  甚至:汉字的语法和读音,与汉字的字型完全两样,但与欧洲或其他人种和基因上完全两样的文化达成了一致,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比如:
  象:字型上分明是大象,却是like的意思。
  女:字型上分明是长乳房的人类,却是第二人称thou的意思。
  男:字型上分明是耒耜(力)在田间耕作,却是表示性别male的意思。
  ......
  基本上大多数(80%以上)的汉字的字型,与其发音,与其意思,都是格格不入的。
  难道如此大的参数(80%以上)、如此显著的差异、如此严重的背离,仅仅用一个“遗忘了”或“断代了”就能抹杀么?
  这就像:一个从来没有用过自行车、电脑和电话的人,偷了人家一个自行车、一个电脑显示器、和一个电话。
  然后,把自行车的轮子卸下来,然后铺上网,用来捕鱼。
  然后你问他,这自行车如此崭新,为什么不拿来骑,却拆了用来捕鱼呢?
  他搪塞说了一句:“我忘了!”
  然后你怎么看他?

  他然后用一个电脑显示器来擀面。
  然后你问他,这显示器好好的,干吗不装在电脑上?
  他其实根本没有电脑,他就搪塞说了一句:“我忘了!”

  然后他把那个斩新的电话的听筒,卸下来,把两端顶在门上。做把手。
  然后你问他:“这完全还可以用来通话啊!”
  他又搪塞说了一句:“我忘了!”

  现在,如果你问问中国人:为什么这些文字的字型(所象形的物体)和语言时所表示的意思完全格格不入?
  这个中国人立马搪塞说了一句:“我忘了!”

  谎言是一种才智,同时,这种聪明,会致使“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僵局。
  以前我嘲笑日本,现在我才认识了中国。其实国际和个人是一样的渺小;隐瞒和事实是一样的可笑。

  由于信息网络的空前发展,我们的眼睛将更加明亮。可能越来越多的证据将显示:中国主体文化,并非本土产生。用断代和遗忘来掩盖自己那段隐晦的历史,就等于用纸张来包火。



 回复 收藏 49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8:00



  自欺欺人,是阿Q哦,这是中国人的通病。病症不除,无以强国。
  有人把“夏朝等事迹在中国的空虚”,搪塞为“夏朝等事迹在中国的失传”。并归咎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解释为先秦文化没有保存下来。

  我们要注意一点:原来有而后来无的性质,可以叫“失传”;原来无而后来无的性质,就不是“失传”了。呵呵。所以,要确定的是中国现在领土的本土,是否在商以前存在代表王朝宗室的文物,再去求证夏遗址是否在中国现在领土存在?
  秦始皇焚书坑儒 ,怎么没有自焚啊?人都死光了,那么1982年出生的我,怎么还活着?
  所以,100个焚书坑儒 ,也不可能把所有先秦文物毁完。现在不是还有先秦文物出土么?但是出土的先秦文物,有几个能证明夏朝呢?

  每个国家都要编著自己的历史,既然是编,肯定有很多不实的地方。特别中国的历史,都是为统治者服务,早就被改的面目全非了,一代代的改下来,谁还能复原啊。看着那些出土的器物,很多和现在的文献记录对不上口。

  我以前和我以后——我昨晚——我的观点大变。
  我疾首矣!我也想证明我们中国是名正言顺的。但是,我必须尊重真理和事实啊(哭)。

  我昨晚发现:原来我以前可能是中了上述第5种圈套了。中国的文献与考古文物不符合,说明,中国的文献与领土不符合,所以,最终只能说明一点:中国是移民的。
  古代的中国的地理位置,可能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
  夏代的中国的地理位置,可能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范围;
  甚至商代盘庚以前的中国的地理位置,可能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范围。
  河南的一些被认为是商代中晚期的商代墓葬,都是商代盘庚迁都以后的。
  因此,可能秦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范围的疆域的前身,是在商代盘庚迁都以后定下来的。因此,古籍说,商在盘庚迁都以前不在中国,在东夷。
  深究东夷,便是后羿。后羿,我怀疑就是美洲最神圣的“羽蛇神”。



 回复 收藏 49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8:00



  那么,商在盘庚迁都以前不在中国,到底在那呢?
  我怀疑很可能就是在中国东边、太平洋的那一边。即美洲。
  夏,在秦汉中国的西方,即埃及。
  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埃及是秦汉中国的西方,同时,也是先商中国的东方 。因为,埃及在美洲以东。
  那么,美洲文明比亚洲文明还早吗? 早不早可以分析。前面已经强调了:“自古至今,人类基本没有不借助自然实物,而成功的凭空创造出任何一个物质。抽象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实物的再创造或概括。”相同类型学文物或艺术相比,美洲的显然比中国的鲜明、清楚、路人皆知的多。
  逸空在《地月神话》中以文献、传说进行文史性地理考据。修改了“版块漂移”学说关于古代的“联合古陆”的地理品和状态、以及上古地理的方位、甚至分析并确立了大洪水以前,地球的黄赤夹角、地磁、和极地等状态。其中,确认了,“联合古陆”是环地球一周的,中间几乎没有大海。只有两个或者其实是一个大的湖泊。而且,“联合古陆”围绕在赤道附近,因此每个古国最后都传说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当时没有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有太平洋。大洪水以前的太平洋,不在秦汉中国的东方,而在秦汉中国的。大洪水以前的太平洋,不在秦汉中国的东方,而在秦汉中国的北方。《庄子》:“北冥有鱼……”的“北冥”就是上古的太平洋。而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以前是一个统一大大海,在地球的南半球,在秦汉中国的 南方,中国古籍称之为“南冥”。
  目前大多数现存大陆河洲际、以及个别岛屿,在大洪水以前,都在环赤道的统一的联合古陆上。但是许多大洪水以前的联合古陆上的土地,却在“天崩地裂”之后,沉没于大洋之中。其中比如:希罗多德著述的亚特兰第斯;以及近年发现的日本、台湾海域、底下的琉球、冲绳等地的海底遗迹。这些沉入海底的文明遗址,其实最开始都和中国一样,位于海平面以上的。
  “联合古陆”最早(人类文明当时已经建立之后)是环地球一周的,中间几乎没有大海。只有两个或者其实是一个大的湖泊,叫“汤谷”读音即“塘沽”,是传说中东极之湖。王大有等考察了、认为在美洲墨西哥。还有一个传说中的西极之湖,叫“咸池”。
  《山海经》等古籍说:太阳生于“汤谷”、降于“咸池”,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1.“汤谷” 和“咸池” 最初是两个地理位置的人对太阳东升西落的认识。
  即:“大湖”西边的民族,由于看不到太阳是怎么升起的,于是,认为太阳升于“大湖”——“汤谷”;而“大湖”东边的民族,由于看不到太阳是怎么落下的,于是,认为太阳落于“大湖”——“咸池”。
  于是推测:“大湖”——“汤谷” =“大湖”——“咸池”。
  2. 因为,地球是绕着一个太阳转的。所以只有一个“大湖”。“汤谷”和“咸池”是一个地点被两个地理位置差异很大的人的两种描述。
  3.“汤谷” 和“咸池” 之所以被中国人“合述”,无非可以说明:
  (1)“汤谷” 和“咸池”两种说法的两个民族最终相遇了,并且文化和传说发生了合并和融合。
  (2)中国人是“大湖”两岸的民族的是两个民族的复合体,融并了来自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民族,因此,同时具有了地理位置的人对太阳东升西落的两种认识。
  (3)中国人是“大湖”两岸的民族混血以后的后裔。而这两个“大湖”两岸的民族在今天地理的什么位置呢?那个传说是“汤谷”或“咸池”的“大湖”又在今天地理的什么位置呢?
  目前逸空怀疑,这两个“大湖”两岸的民族分别在今天地理的“非洲和美洲的并联地域”和“欧亚大陆”之中。
  从《地月神话》的研究成果——“大洪水之前的世界地图”来看。而那个“大湖” 正好就在“非洲和美洲的并联地域”和“欧亚大陆”之间,即今天的北冰洋。
  后来这个曾经位于地球赤道附近的“大湖” 以及附近的“北极洲”,被旋转到了今天地球的北极了。
  当时(2004年)逸空认为:“非洲和美洲的并联地域”最后也土崩瓦解了,今天非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和东北部,这些在“大洪水之前的世界地图”中连接在一起的土地,最终被传说的大洪水隔裂及冲散了。于是,埃及文明、“玛雅系列”文明、印加文明、南极洲史前文明(?)、澳洲史前文明、中国良渚文明和红山文明……这些曾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和文化,不约而散了。
  假如中美洲或南北美洲期间的大片地域在《地月神话》地图中能够与非洲相接壤,那么会不会所谓的夸父氏族的郡望,最初是在非、美之联合大陆之上,而夸父逐日的传说,反映的是人类最早从埃及迁入美洲的行踪。也就是说,当时大洪水之前的埃及的西方正是中国之地。呵呵,真实山回路转啊!远古的中国是埃及的西极之地,而秦汉记载的埃及(西王母)却成为中国的西极之地。
  现在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非说中国人拓荒美洲、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而不说是中国的殷商是印第安人的后裔?
  王大有他们认为,商朝消失的“商王部队大军” 即商王辛纣的王子叫武庚录父,帅余部,与虎方(崇侯虎)等逃往美洲。
  但是他们只想到这些,我们可以继续往前想,他们在商末以前肯定和美洲有联系,不然他们怎么不向别的地方逃?为什么偏偏去美洲,说明那里,有他们的关系网,有他们的熟人,有他们的根据地……就象林彪败绩后潜逃俄罗斯一样。
  所以说,在商盘庚迁都以前的美洲,就属于殷商旧治之地。在下考证,美洲就是古籍中所谓“东夷”。“东夷”后主——庚迁迁西迁后,入主中原(秦汉中国),建立今天中国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能够基本吻合的殷商之“虚”。
  如果想做一个世界性的大学者,我认为有必要把夏商“九夷”与当今地治一一对应。我希望通过个位努力,建立“中国的国际文化起源学系统”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不能溯本正源,一切后继的文史研究,都是白搭。名不正,则言不顺。



举报 回复 收藏 50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8:00



  商朝“败军”一路飘洋到美洲?
  2010年10月06日 10:34:13  来源: 新商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对于玛雅文明和中国殷商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我们还是不能忙着得出结论,因为这需要我们再做更进一步的考察。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玛雅曾经造就了高于中国殷商时代的文明,但是在玛雅世界之中,包括建筑风格、天文历法等方面,似乎都和商朝有着种种相似之处,而追根溯源,似乎当年的“牧野之战”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只是这一切也都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我们陌生而又熟悉的玛雅世界

  在尤卡坦半岛,最著名的玛雅遗迹之一就是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这座塔是严格按照玛雅历法和宗教仪式修建的。

  与埃及金字塔不同,玛雅金字塔一律是在锥形四方台上加建一个大殿,而不是纯粹的锥形体,他们建造的大殿是用来敬鬼神的,而不是供奉帝王或安置帝王遗体的。单说这种类型的金字塔,就与我国古代的“台形建筑”很相像,如果对照我国的周公测景台,人们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许多相似点。

  更有意思的是,库库尔坎金字塔基座底部朝南的台阶起始处,各西方学者称为“羽蛇”,但中国人一看,便知道那就是“中国龙”,所谓蛇的“羽毛”,不过是被艺术夸张的鳞片而已。更重要的是,玛雅人建造金字塔敬奉鬼神和杀人殉葬等宗教活动,与我国商朝的宗教活动基本一样,而与周朝不同,因为到了周朝,这类宗教传统就基本销声匿迹了。

  再看看玛雅人的天文历法。

  玛雅人把一年分为13个月,每个月20天,一年260天,而且20天的日名都用不同的象形文字表示。但用文字表示不同日子的传统在我国商代也有;玛雅人的十二生肖是虎、兔、龙、猴、狗、猪及其他六种与中华文明不同的事物,其中前六种生肖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现今还在墨西哥的博物馆中存放的阿兹特克太阳石历盘,可以说是玛雅天文学的一大杰作。但你只要认真看几眼就会发现,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拿到中国文物市场上去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42

但你只要认真看几眼就会发现,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拿到中国文物市场上去“鱼目混珠”。你看,阿兹特克太阳石历盘第二环内,有四个方框内雕刻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另有半圆形框内刻有龙头,那五个圆点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无论怎么看,它都几乎与中国古代星宿学说类似。此外,玛雅人也有与天文学有关的太极图……

  耐人寻味的是,玛雅人的天文历法的完整性并没有我国的商朝历法完备,后者显然有“老师”的风范。商代历法为阴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即二十九或三十日为一朔望月。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12个朔望月为一个民用历年,它与回归年有时间差,所以阴阳历在若干年内再设置闰月,所以在有些年份有13个月。季节与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商代每月分为三旬,每旬为十日;一天之内又分为若干时段……从历法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来讲,商代历法高于玛雅的历法。如果说玛雅的天文历法是拜外星人所赐,那么我国商代历法也是外星人的杰作?

  因此从总体看来,古代玛雅的人文环境与我国古代的人文环境非常类似,特别是与我国商代文明近似。

  一切,发生在“牧野之战”之后?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43

第六頁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44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29:00




  更重要的是,商朝灭亡的时期与玛雅文明产生的时期就是“前后脚”的关系。这种时间的相接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玛雅文明产生之前的中华大地。

  公元前1046年初,在牧野大地 今河南淇县 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结果是以周武王为代表的商朝末年兴起的新生力量结束了商纣王的统治,商朝灭亡了。

  不过,“牧野之战”还有个重要章节容易被人们忽视:在大决战即将开始之前,商纣王曾紧急调拨远在山东作战的将军攸侯喜率部回来增援,由于路途遥远,没等攸侯喜大军回返都城,商纣王已经自焚归西。攸侯喜所率的25万商朝军队不愿归顺周武王,所以他们便夺海东渡,此后便杳无音信了。那他们究竟去哪里了呢?

  美洲!我们假设这支商朝余部去了中美洲,那他们有能力做这样的远航吗?

  答案是肯定的。考古学家曾发现5000年前山东沿海人民出海捕鱼的遗迹,而且在山东长岛还发现了4000年前的木板船。这说明,远古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具备了远海航行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北太平洋黑潮暖流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便利。我们知道,源于北赤道洋流的黑潮暖流,是从台湾东部北上,沿着日本南岸向东,与常年顺风顺水的西风漂流相接后,到美洲西海岸分为南北两支,其中的南支即为加利福尼亚洋流,可以自北向南直达墨西哥西海岸,也就是玛雅文明兴起的地区。曾经有探险家亲自体验了黑潮所具有的助舟船漂流的魔力,证明跨太平洋到达美洲并不困难。

  而且从地理位置和文明程度看,当时的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人距离美洲最近,最容易到达美洲。攸侯喜率领的商朝余部为了逃避周武王的追杀,顺流漂到了墨西哥西海岸,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就在商朝灭亡之后不久,中美洲就兴起了玛雅文明。

  支持这个假设的证据还有许多。如在美州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侯喜王歌》中说:“二十五族为兄弟,跟着侯喜过天之浮桥,途中艰难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逢冬复春。”现在看来,其中的“侯喜”应该就是攸侯喜将军;“二十五族”可能指的是攸侯喜所部;而“天之浮桥”很可能指的是天赐的黑潮暖流。更耐人寻味的是,玛雅的古历法定1年是260天,而理论上计算,由中国东海岸乘木舟随波漂流到墨西哥,时间大概也是260天。莫非玛雅人的历法就是为了纪念先祖那一段艰辛的漂泊历史

  如果我们把玛雅文明看做是商朝移民到达美洲后所创立的商代文明的“续篇”,那许多关于玛雅文化与中华文化近似的谜团,就都能顺利破解了。当然,这个猜想如果要想真正站住脚,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更缜密的论证。

  不过我们应该明白,各个文明古国也许并非是独自兴起、独自发展的,彼此之间也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科学之谜》报道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57

 商朝亡国后的部分后裔逃向美洲?

  2011-5-7 0:19:43 振兴黄种人 发帖于:中国历史共 6 条评论浏览 790 IP

  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也有一说夏朝是中国的第三个朝代,第一个唐、第二个是涛),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夏王朝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国家建立和文明产生发展的根基,后世的人们对这一时期曾倾注了极大的仰慕之情。

  就在夏王朝建立并走向鼎盛的时候,在东方有一个称为商的小国也在崛起。商的始祖名叫契,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简狄在沐浴时遇到一只玄鸟下了一个蛋,简狄拾起来吃了下去,从此怀孕,之后生下了契,(这个传说有点类似于东北民族传说)

  尧舜时,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司徒之职,其封地在一个叫商的地方,因而称商族。
  契死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死,其子相土继承其位,相土是一位武功高超的国王,而且他还发明了马车,其势力曾一度达到“海外”。当商族迈入文明的门槛时,产生了一位重要商王叫王亥,相传,王亥发明了牛车,大大提高了车的功用,给人们的生产运输以及交通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据记载,王亥曾驾着牛车,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做买卖,后来当他到了一个叫做有易的部落时,曾受到该部落的盛情款待。但是,此人后来奸淫有易部落族长的女儿,而被嫉愤的有易人所杀。再后来,王亥的弟弟王恒率人战败了有易族人,夺回了牛车,并占有了有易族的土地和财物。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商在灭夏之前已是个兴旺发达的小诸侯国家了,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国势渐渐强盛,因而造成了以商代夏的趋势。

  自王亥之后又过了好几代,商国又出了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名叫汤。因为这位汤王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广施仁政,国势再度加强。汤王把自己的都城从叫商的地方迁到一个叫亳的地方,然后开始作灭夏的准备。由于这期间汤王得到了两个极有才干的人物伊尹和仲虺(hui)的辅助,许多部落被征服,商的国力更加强大,灭夏的条件已经渐渐成熟。

  夏的最后一个帝王叫夏桀,是个暴君,当时居住在今河南西部一个叫斟鄩(zhenxun)的地方。汤在灭夏之前,首先灭掉了夏在东方的韦、顾、昆吾等三个附属国,然后倾其全力发动了对夏桀的进攻。桀、汤之间经过N多次激战,夏桀终于全线溃败,带领他的残兵败将逃到了南巢,从此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

  夏朝灭亡后,汤率部回到了亳都,自称武王,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商代夏的新时代开始了。


 回复 收藏 50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32:00


  许多历史记载都说商朝经常迁都,汤打败夏之前就先后迁都8次,灭夏后迁过5次,直到盘庚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才不再迁都。商后期又称殷,或殷商并称。从记载中看,商王朝的领土权力所及的地区可能达到了今青海、辽宁甚至朝鲜半岛,南达南海,这些地方可能是夏朝权力伸展不到的。至于商为什么前后十余次不停地迁都,是由于本民族的习惯,还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或者是出于商业贸易交流方面的考虑,史书记载的很少,后世也多靠猜测推断,未有定论。

  自盘庚迁殷之后,又传了8代12个王,历经200余年而灭亡,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经济和铸造工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到了商纣王统治时期时,商的国势已经是江河日下,大厦将倾。商纣王本来是个文武兼备的人,凭着他的能力完全可以使商朝再度中兴,但是他不但没有尽一个国王的职责去做事,而他却极度地残暴、骄奢、淫乱,使延续了几百年的殷商再也没有能够传承下去,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终于使商王朝彻底覆灭。

  那么这个号称迁都次数最多的王朝在灭亡后他的子民又都迁徙到了哪里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话题,亡国后的殷商人一部分被俘就地安置,另有一部分逃散迁徙朝鲜半岛等,下落不明,应该说成为一桩千古谜案了。

  其中部分逃走的殷商人东渡去了美洲。早在1939年中国学者陈志良提出过这一猜想,他在《中国人最早移殖美洲说》一文中引述大量史料推证商殷灭亡后,一部分人在曾被纣王囚禁过的箕子的带领下,向东北迁徙,伐木造舟,远涉重洋,最后到达美洲。

  可能由于陈志良先生的此种猜想很新奇,颇似神话,但未得到大家认可。到了20世纪70年代,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重申上述观点,他在《中国古代美洲交通考》中指出,武王灭商后,一部分殷商人怀着亡国之痛,逃亡到达美洲,在那里繁衍生息。

  大约在春秋时期,殷商人后裔还派人归国,带回了6只美洲所特有的蜂鸟。该鸟体形极小,羽毛艳丽,经常飞行在花丛中觅食蜂蜜和小昆虫,是惟一能在飞行中可停可退的鸟。《左传·僖公十六年》有“六鹚退飞过宋都“的记载,此处的“鹚”即为殷人后裔带回的蜂鸟。与此同时,西方学者通过发掘墨西哥文物,发现挖掘的尸体都是中国人样子,也发现了许多具有中国商代文化特征的遗迹和古物。于是,在探讨古代美洲文明起源的问题上,中外学者不谋而合,他们也猜测是殷商人东渡美洲,创造了当地灿烂的文化并留下了文明的痕迹。此后,这一猜测逐渐在国内外流行起来,成为“中国人发现美洲说”中最吸引人、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种观点。

  著名航海史学家房仲甫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83年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应邀赴美讲学,有一次他被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节日晚会,会上认识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教员亲切地告诉邹教授,他的祖先来自中国,是殷人。邹教授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唐人,而单说是殷人呢?他答道,我们是世代相传的。这也说明殷人的确曾东渡美洲,现今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部落即是殷商人后裔。

  关于中国历史上存在殷商人流亡海外的传说,部分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美洲历史的基础上,对一些巧合事件进行了合理推测。据中国文献记载,在公元前1115年曾发生巨大风暴。不但摧毁了庄稼,还拔起了许多树木。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1846年翻译《书经》时说,武王伐纣时,被打败的殷人大批泛舟人海逃亡,恰好遇上风暴,得以到达美洲。此外,还有的西方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时间与中国文献记载的风暴发生时间极为接近。种种迹象表明,远在3000年前,殷人就乘着这股飓风的威力远徙重洋,抵达美洲德的(当然最主要的证据还是考古挖掘,在南美的所以考古挖掘都具有中国殷商时特征,人也是黄种人)。

  迄今为止虽然尚未发现殷商人东渡的文字记载,但不能轻易排除这种可能。史载,武王伐纣前,纣王曾集结军队讨伐位于今山东、江苏境内的人方族,战胜后留下主力料理善后,纣王则带领少数士兵返回首都朝歌。殷历正月甲子日清晨,武王率军誓师牧野,以奴隶俘虏为主力的殷军战场倒戈,纣王众叛亲离,登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留其弟管叔、蔡叔在都城监督,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商侯,以续殷祀。


 回复 收藏 50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33:00


  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武庚趁机串通管、蔡,联合东夷诸国发动复国战争,叛乱平定后,武庚被诛杀。殷人见复国无望,为寻找栖息之地,只好渡海逃亡。途中遇上暴风,将他们送往东北方,飘泊到达美洲阿拉斯加,然后顺流而下,到达墨西哥,在当地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奥尔梅克文明。

  另外在美洲许多国家,都曾发现明显具有中国商殷文化特征的文物,如在墨西哥发现的土墩、饕餮纹、祖石、虎神崇拜、四合院式建筑等,都与中国商代文化相符或相似。墨西哥拉文塔的一处被称为美洲最早的祭祀场地的土墩遗址,其形状大小、建成年代与殷人的“封禅”完全相同,有人推测这是祀神之社。印第安人使用的饕餮纹,更是与殷人所用惊人的相似。中国安阳殷墟曾出土许多雕成“且”字形的殷人先祖牌位,而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也崇拜用玉或石雕成的“且”字祖石,二者之间必然有一定的渊源。虎神崇拜更是墨西哥早期奥尔梅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安第斯山神殿里仍矗立着一座半人半虎的高大神像,与现存于台湾的商代立雕虎首、虎爪、人身像十分相似。四合院为中国所特有的建筑形式,至今墨西哥的一些古遗址上还保留有四合院式的建筑。

  此外,在玻利维亚的高原荒野里,有座印加时代以前的古城蒂亚瓦纳科,在此城神庙里,各种古代不同人种的石雕头侈中,竟然发现了据说3000年前的中国人的头像。考古发掘方面,中国张家口附近一些高达30多米的土墩中出土了一些石斧和燧石箭头,与密西西比河下游土墩中出土的文物完全相同。通过对比发现,它们都具有显著的商殷文化特征。

  更具说服力的是美洲大陆上发现了大量与殷墟甲骨文相同的文字,据学者卫聚贤统计,大约有57个,如果算上重文,可以达到130多个。墨西哥出土的一个圆形陶筒上刻有20多个与甲骨文完全相同的“爿”(帆)字,西海岸还出土了一块刻有23个“亚”字的陶片。卫聚贤教授解释说,20个“帆”字可能与殷人扬帆2万里、迁徙美洲一事怀有的特殊感情有关,“亚”字群则是殷逃亡者联合祭祖时刻在陶制祭器上象征殷商人23族的神符。除了文字方面,古代美洲文明中的鸟蛇崇拜、求雨仪式、十二生肖、五行观念、神话传说等,也与中国商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殷人属于航海民族,完全具备横渡大洋的能力。《诗经·商颂·长发》记述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殷商人远祖;截,切断,引申为整齐。大意是说,相土是个威武的君主,将海内外的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整齐完备。再根据甲骨文中象形字“舟”、“爿”可以看出,商代造船水平已经很高,不仅掌握了船舶的平衡性、稳定性、抗沉性,还能制造风帆借助风力航行。另外,殷人具有丰富的星象学知识,航行中除了应用傍岸逐岛的传统导航外,还能依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进行天文导航。具备了上述客观条件,殷商人远航东渡已不再是神话,而成为事实。有人推测说,殷商人自山东半岛启航,南下台湾,恰好遇上北上的黑潮。在海流推动下,经琉球群岛,沿日本列岛东北而上,顺西风飘流,穿过阿留申群岛南端太平洋海域而至北美,再趁加利福尼亚海流到达墨西哥。由于受多处暖流影响,使得沿途有鱼、禽、果可供食用,也可从岛上取用淡水。而且自阿留申向南,岛屿之间。隔海相望,完全能逐岛傍岸顺海流东去,特别是常年顺风顺流相送,即使一叶小舟也能安全抵岸,更何况殷人拥有庞大的木制帆船。因此,殷商人东渡发现美洲是有可能的。


 回复 收藏 50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49:00


  最有力的证据是美洲西海岸发现了殷商人东渡时的遗物——石锚和石锛(类似斧形的石制品)。1975年,美国潜水员在加利福尼亚海底先后捞起10多件人工石制品,经专家测定,这是来自亚洲的早期船锚,大约有两三千年历史。1980年,美国学者将其中5块“石锚”岩样标本寄给中国,希望能测其产地。后经我国学者考察断定,该岩样与台湾中、东部地区的石灰岩同属一类。据此,中外学者认定加利福尼亚发现的石制品为殷人航渡美洲时的遗物。
  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一件趣事,也证明了殷商人后裔现今仍生活在美洲。1910年,清政府派欧阳庚出使墨西哥,办理墨西哥革命时杀死300多名华侨的索赔案。一位印第安酋长找到欧阳庚,告诉他:“墨西哥革命时杀死750名印第安人,他们属于中国血统,是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大约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来到美洲,现请求清政府一并保护索赔。”欧阳庚听后很高兴,忽然记起来墨西哥前,罗振玉、王国维曾托他代为调查“殷人东迁”之事,遂将此事报告给摄政王载沣。载沣不予支持,查证之事不了了之。但欧阳庚并未就此放弃,而是雇佣了一名印第安人做仆人,继续查证。一次印第安仆人劈柴伤了手指,他没有去医院治疗,而是口服童尿,伤口竟很快愈合(中医有此偏方)。欧阳庚还从仆人那里听来了许多印第安的古老传说。如HOSI王(攸候喜)、涕竹、炮烙火刑等,与中国商殷时期的某些人物、事迹十分吻合。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印第安人是殷商人之后。

  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董作宾也相信殷商人东渡去了美洲。据欧阳可亮(欧阳庚之子)回忆说,1956年郭沫若访问日本,与小竹文夫教授谈论殷帝辛的功过和殷人东渡,他在旁边聆听了二人的对话。郭沫若说:“殷纣王开拓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今天中国有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浙闽、广州等领海之域,是帝辛开辟的。”小竹文夫说:“当帝辛做这伟大的工作时,周武王由西边进来了。”郭沫若说:“于是殷军没有退路,就只有东渡,征人方(今山东、江苏一带)的攸候喜是惟一领导殷人东迁及东渡的可能者。”

  董作宾是欧阳可亮的老师,他对欧阳可亮作的《殷帝辛日谱》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攸候喜征服东夷林方、人方、虎方、粤方,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武王灭商之际,东夷殷军民从此失踪,虽无从查起,但东夷之东,亦即东方,殷人东渡当在美洲。”

  上文提到的攸候喜是殷纣王手下的一员大将,周灭商时,他正驻军东夷,无暇顾及。面对亡国之灾,他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当亡国奴,要么逃亡。权衡利弊,他只好率众迁徙。从当时情况看,其他方向的陆路均被周军堵塞,惟一的路线是泛舟东渡。可以推测,绝大部分殷人成功地抵达了辽东和朝鲜,仍有一部分人被风暴卷人海流抑或迷失方向随波逐流,最后漂到了美洲。至今,印第安人中还留传着《候喜王歌》,赞颂攸候喜率领25族历尽万难抵达美洲的光辉事迹。1953年墨西哥出土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雕像的面孔极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按《晏子春秋》云:“(商)汤,长头而寡发”,可知高长头是殷民族所崇尚的习俗。玉圭上刻有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据学者考证,这些文字是殷人先祖的名号,说明到达美洲的殷人没有忘记祖先,仍时时祭祀。


举报 回复 收藏 50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49:00



  印第安人的语言,与汉浯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印第安人问候语“YIDIAN”为“殷地安”,意为“殷地平安”或“殷地安阳”,是询问家乡是否安好的礼貌用语。印第安人传说中的“HOSI”王即殷末军事统帅攸候喜,殷福布族居住地“CHIHUAHUA”为“羲华华”,意为伏羲氏或华夏人之后。玛雅语称“人”为“镇”或“银”,与汉语发音接近。更令人惊奇的是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称“花”为“HUA”,发音与汉语完全相同。种种迹象表明,是东渡美洲的殷人影响了当地土著人的语言,才在印第安语中保留了这些汉语词汇。

  殷商人东渡美洲又找出了一些新证据,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1986年《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文章,说我国学者在华东、华中以及东北地区发现了一种名为克锡塔的异常血红蛋白,与外国学者从印第安人中发现的异常血红蛋白属同一类型。这说明中国人与印第安人存在某种血缘关系。近几年,部分中国学者又破译了秘鲁纳斯卡山地上的神秘线条,认为这些线条的制作动用了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正是东渡的殷商人教给当地人学会了罗盘技术,才画出了这巨幅图案。

  那么,殷商人是否东渡去了美洲?从目前来看仍未破解这一千古疑案。主张“殷人东渡美洲说”,显然是从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为国人多争几个世界之最的美好愿望出发的。但是一味截断历史联系,望文生义,牵强附会,难免要犯清末国粹派盲目自大的错误。但是,也不排除公元前11世纪中国殷商人渡海逃亡,迷失方向,被大风或海潮带至美洲的可能。因此在尚被证实之前,亦不能轻易否定这种观点。既然古埃及能造出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横越大洋抵达美洲,创造历史奇迹呢?说不定真会有一天世界历史将要改写,发现美洲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3000年前的中国殷商人。


 回复 收藏 507楼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58

商朝与美洲奥尔梅克文明
  2013-02-17 | 阅: 转: | 分享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商纣王鹿台焚。这时殷军统帅攸侯喜率殷军主力十万作战今山东一带,被切断归路,不得已,又联合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部共二十五万军民东迁美洲,这是中华本土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美洲了。 
  ●方坛阶梯式金字塔、巨石头像、翡翠雕像。公元前900年-前400年,一个新的殷商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在美洲墨西哥湾兴起发展开来。在文明的核心拉文塔,5平方公里的高大土台矗立着一座座神庙、祭台……而美洲最具特色的方坛阶梯式金字塔神庙也开始出现,高台顶端雄踞着一座壮丽的神殿。位于吉林集安县的“将军坟”,外型与墨西哥的高层金字塔一模一样,表明了两者的文化缘源。拉文塔的巨石头像高达1.8米,头像用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嘴唇肥厚,鼻子扁平,头上戴顶古怪的头盔,典型的古中华武士形像。拉文塔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的16尊翡翠雕像,这些雕像人的面孔酷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尚的习俗。这16尊雕像中的15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圆排列,面向一红色玉雕像。红色玉雕像后立着6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据专家考证,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的名号⑦。 
  ●“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1863年,一位叫布.德.布尔的学者,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院档案馆里,发现了300年前兰达主教所记载的玛雅人的许多传说,称从“海上神路”来过12个高文化的民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居住着玛雅人,他们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粟的农民。”这里的“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正好暗示了殷人的东渡之路。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勘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其间岛与岛的相距,大都不过十几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座“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 
  ●HOSI王和MOCHE王与攸侯喜和摩且王。涕竹原是中国福建广东的植物群,截其二节,剖为两半,即可以为舟。甲骨文中的“舟”字,就是涕竹舟的象形。当年盘庚避水迁都,发明针灸治疗瘟疫。《神异经》记载涕竹笋可治疗瘰疬。殷商亡国之际,攸侯喜将军率军民在砍光挖光的同时可能还实行了其它灭绝性的方法使涕竹突然在中华本土绝种。印地安人传说涕竹是HOSI王3000年前从天国带来的,涕竹后来成为美洲印地安人最有价值的经济用林:涕竹笋是祖传外伤药,印加的HOSI医师用涕竹笋治外伤瘰疬,用针灸治内科百病。 
  智利国家图书馆珍本藏书中有关于HOSI(侯喜)王和MOCHE(摩且)王的故事。摩且王向以残暴出名,他对宫内人施行宫刑,在犯罪的臣民身上炮烙“S”纹。摩且王带有一顶扇形的青铜帽子,把帽子摘下倒过来,就是一把大斧子,这很像中国古代“钺”,摩且王用它作斩首用的威权重器。在商代,有一个读音近摩且的部落居住在江淮一带,这一族是商代的望族,刚烈暴戾,摩且王的性情与之很相似。周武王灭商后,就是用黄钺斩的纣王头。公元926年,日升国毁于地震,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族人,南下秘鲁,投奔摩且王,想求王资助,重建家园。谁料到贪婪的摩且王不但不给他们帮助,还要把他们统统收编为奴隶,供摩且王族役使。消息传来,难民非常震惊,这时,有一位HOSI医师,从安第斯山下山,一路高唱《HOSI王歌》,“二十五族为兄弟,跟着HOSI过天之浮桥岛,途中艰险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建冬复春……”HOSI医师直唱到摩且王宫廷,围观人众,皆痛不欲生。歌声传到宫中,摩且王听了,悲痛欲绝,哭着迎接侯喜医师,释放奴隶,捐出黄金珠宝,交给飞鹰族兄弟,让他们重建家园。显然,HOSI王和MOCHE王就是殷商东渡的攸侯喜统率和摩且部落名,正因为如此,MOCHE王听到《HOSI王歌》才悲痛欲绝。难民们返回故地,建日平旦国。日平旦国建立经过,墨西哥政府有全部记载。HOSI医师唱的歌,连发音都有记录,很像汉语的一字一音。而他所唱的,显然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海上大迁徙。 



 回复 收藏 50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0:00



  纽约《 报日界世 》1996年11月1日报道说:北京商代学术专家陈汉平,在9月华府举办的一项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展览中,发现一件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4号文物的玉圭,刻有4个符号,是3000多年以前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陈汉平读出了这4个竖型排列的符号的大意“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的华人教授许辉也认为:美洲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和中国商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许辉寻觅到200多个玉圭、玉雕上的甲骨文字样,并带着其中的146个字模,两次回中国,请数位中国古文字权威专家观看,得到了“这些字属于先秦文字字体”的鉴定。

  ·一九一○年清 府政 派欧阳庚为特使,东渡墨西哥,办理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三百多人的索赔案,原来,在1908年墨西哥爆发革命时,在混乱的形势中革命党人杀死了当地的华侨311人,因此清 府政 派欧阳庚赴墨西哥交涉。经过欧阳庚的据理力争,墨西哥方面同意每人按一万黑西哥银元赔偿,另加20万元商业投资金赔款,共计331万银元。欧阳庚办完专案后的一天,当地印第安人百余家族的代表,前来找欧阳庚 愿请 。他们告诉欧阳庚:“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第安人七百五十名,这些印第安人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请求 府政 一并保护索赔。”欧阳庚将此事报告摄政王载沣后,载沣未予支持,查证之事不了了之。

  100年前,康有为到美洲亚士瑞时,见到一处印第安古迹,有几十栋石屋,由来已两千多年,原本二三层,大部分已倾圯,但结构形似中国的房屋,他写诗说:「遗民似是自华来。」   康有为到了墨西哥、秘鲁,发现遗殿器物,都像中国人的遗殿器物,黑发黑瞳的人民见了他,以酒食招待,视为同胞。石刻遗物,与西伯利亚博物馆相同,就确信美洲原住民是从中国鲜卑移来的人种。他认定:「南北美洲,皆吾种旧地。」

  ·一九八三年,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赴美洲讲学,他来信说:“有一次应邀参加印第安人节日晚会,会上,他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这位教员亲切地对他说,他的祖先来自中国,是殷人,邹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是唐人,而单说是殷人?他回答:“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从人种上说,美洲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的一个支系。从直观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脱脱就像一个中国人,笔者就曾看到阿拉斯加的因纽特儿童照片,那留著垂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二致。还有从一些画报上看到中、南美洲丛林中的印第安人,你会以为他们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毫无疑问,大多数印第安人(包括爱斯基摩人)都具备黄种人的特点:头发色黑且直,黄皮肤、铲形门齿,以及白种人和黑色人种所不具备的婴儿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从血缘上,科学家也发现了印第安人与中国人属于同种的证据。另外,印第安文化与中华古文化之间,相似乃至相同之处还可以举出很多:



 回复 收藏 50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0:00



  真实的商周之战(节选自<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武丁、沃丁、太庚、盘庚之类,带着“甲乙丙丁戊”的序号,好像“亨利四世”、“路易十三”一样。这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天干地支组合起来的日期。当时没有阿拉伯数字,日期的记数就以干支循环来标识。这一纪日法,被后代沿用了三千多年直到近代。所以,商王死时的干支日,就演化成武丁、武乙的名号,作为死去商王的称谓。 
  另一种说法是,商王的“骨灰盒”进入宗庙时要有一个编号,叫做“庙号”,也就是武丁、武乙之类。人们依照这些骨灰盒编号,给他们排定祭祀的时间。随着死掉的商王越来越多,到了商朝末期,完全祭祀一遍祖宗,需要一年时间(商纣王大约可以体会到“历史的沉重感”吧)。 
  “骨灰盒”编号为武乙的这位爷进入祖庙的时候,天下已经不甚太平了。由于上武丁死后的五六十年间缺少大的对外战事,西北地区的方旨方、羊方、觑方、周方等方国开始陆续反叛——这是国家忽略兵事的恶果。并且,跟商王同宗的一直很乖的东夷人也不知撒了什么臆症,突然侵入王畿。 

  武乙活着的时候,为了集中力量对付离自己近的东夷人,被迫结盟于西北的周方人,委任周人帮助自己安定西疆,这才腾出手来压服了东夷人。然而周人趁机开始在西北抢地盘,自我壮大。他们在周侯“季历”的领导下,以陕西岐山为根据地,灭了附近的程国,活捉了义渠首领,自此声威大振。季历为了表示他的军事行为是奉商王旨意行事的,就带了贡物来商朝朝见武乙,表示臣服于商。据《诗经》说他是骑了马去的。武乙非常高兴,出于安抚,便赏赐给季历三十里土地、美玉十双、良马十匹。 

  我们知道,商王朝直接管控的疆域不算太大(王畿千里),受其物质能力所限,超过这个限度,就没有实力去管控了。所以武乙要借助“周方”帮他管控西方。凭借着周侯季历的协助,武乙的将领终于平叛了西方闹了好多年的反叛方国们,商王朝恢复了稳定。不过,周国也从此成了商人无法拆除的一颗定时炸弹,尾大不掉,令商朝无可奈何。 

  武乙的儿子文丁继位以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季历趁机继续扩张,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季历向文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文丁嘉封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文丁希望季牧师帮他安定边陲。季牧师于是又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打败“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文丁献捷。文丁看季牧师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干脆突然囚禁了季历。 

  季历本来没有叛商的想法,一气之下,就气死在商都朝歌。古书说“文丁杀季历”,就是这回事。《竹书纪年》:文丁杀季历。文丁杀季历的作法没能阻止周人力量的发展,相反,周人与商朝的矛盾加深了。季历的儿子姬昌接班之后,昼夜磨牙,作磨着报复商王朝,最终成为未来商朝的掘墓人。 

  文丁时代,商周关系冰火不容,商王朝已然风雨飘摇。不过文丁还是铸了一个商朝最大的鼎,也是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献给死去的母亲。 

  文丁的继任者是“帝乙”(纣王的爹),在位时,东夷地区的“人方”发生叛乱,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文丁的一个幼女,生得美丽端庄,嫁给了西边的姬昌,向姬昌所代表的周人致歉,说我们一时没照顾好你老爹季牧师,使他死在我们那儿了,抱歉抱歉。《诗经》描述了这场隆重盛大的婚礼。周人还在渭水上用舟搭了一个浮桥迎接新人(用绳索连起好多船,横贯河上),诗中还创造了“天作之合”这个词。 
  在武丁死后约120年,武丁的六世孙、武乙的四世孙、文丁的孙子、帝乙的儿子——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同志在河南安阳隆重继位了,时间是公元前1075,已有五百年的商朝历史走到了尾声。 

  早从纣王的老爹开始,东夷和周人开始从东西两个方向寻衅进攻,商王朝与周边方国历代积累的矛盾至纣时已尖锐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并且从纣王的爷爷文丁时代起,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每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气候的大波动,不是有了酷热旱灾,就是气温骤低导致北方游牧部落为寻找粮食、草,南下侵袭。商朝末年跟夏朝末年一样,也是干旱少雨。为此,纣王没少求雨,他的祭祀系统比从前历代都更完备,祭祀得也更勤勉。 


  至于纣王和妲己的事,也是一段佳话。妲己来自商王畿以南一个小国——有苏国(在今河南武陟),因地小人稀,出产不富,凑不齐贡赋,就把妲己送来顶数了。妲己明眸皓齿,成熟妩媚,外表性感丰满、风姿绰约,长得可能有点像李玟,英文名dada,又娇又艳,风情万种,很有浪漫的特质。 

  据说纣王能“倒曳九牛,扶梁换住”,就是同时倒拉好几头公牛,托起屋梁,让人在下面换柱子,至于搬个大鼎之类,也不在话下。这段是依据《帝王世纪》曰:帝纣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有苏氏叛,纣因伐苏。苏人以美女妲己奉纣,纣大悦,赦苏而纳妲己为妃,常与沉醉于酒。



举报 回复 收藏 51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0:00



  如此身手矫健,必然体魄俊美,属于俊帅型的美男,有着伟岸俊逸的身形,高贵俊朗的气势,全身上下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贵族气度。他头上戴着王者的“雀屏冠”,冠型高耸,如孔雀开屏,上部张开宽幅近半米,用众多玉饰组合而成,好像一面太阳灶。所谓“雀屏冠”,商代出土的玉石人像有体现。此外还比如西北岗1550号大墓内一具殉葬人额际,有百余枝骨笄呈扇形排开,笄群下的人头左上方横置一剑形小玉器,头顶偏右又横置一玉笄,脑后部位有一堆绿松石,颈部一侧有一玉兔饰品,推测该人原戴着一顶华冠,冠身遍缀玉石饰物,冠顶前方满插笄。纣王的耳环没有像后世那样穿在耳洞里,而是垂在玉冠下面直达耳际。纣王上身是交领的丝衣,向下直垂过膝。下身是商朝人常穿的“旗袍”,前后两片,两侧有缝。里面光着大腿,小腿上用皮革裹了(绑腿),脚上是革制高统靴:平底无跟,靴头上翘,穿之有练达英爽气概。 

  妲己穿的则是平头丝履,站在堂下卓然不群,身上的丝衣和远古时代的几缕阳光,轻轻贴在她柔软而光滑的肩头。虽然被当作贡品推出,态度依然从容高雅不可撼动,仿佛见了龙虾也不迁就,在一霎间,纣王彻底被她迷住了。 

  “你叫什么名字?”纣王的嗓音突然低了八度。 

  “禀告纣王,贱妾名叫妲己。”如同铃声一样清脆的声音,猛烈地拨动着帝纣的心弦。与此同时,有苏氏的使者偷偷地擦着他们脸上的汗珠,长长出了一口气。 

  纣王让妲己走进,妲己脱掉小袜,款款举趾,走上席子(脱袜上席是商周的礼数)。妲己侧跪下来,给纣王倒酒。一双眉目传情的大眼仿佛注满了欲溢不的秋水:一顾盼,一转睛,有千言万语;两瓣红红的樱唇似微闭又似紧锁,鼻翼随着轻轻的呼吸和那一起一伏的胸脯耸动,颤抖着无限的挑逗,纣王完全晕菜了。与妲己相比,后宫中的所有妃子都愚蠢粗俗得不值一提。“朕直到今天才知道,以往的人生其实全是虚度。”(当时的商王已自称朕) 

  纣王体会到了难以言传的爱意。他下令在商都安阳以南一百多公里的朝歌(河南淇县),按照当时流行的夯土高台上起宫室的设计,建造了观景用的鹿台。台子周长三里,高达近千尺,上面修了殿宇,从中可望云雨,简直是中国的金字塔。而在更远的沙丘(河北平乡)他又造了一个很大的苑圃(古代动植物园),饲养珍禽异兽,并建立了酒池、肉林两个著名景点,也就是古书所说的“灌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中”,这是大家都知道并且向往的。 


  鹿台宫殿 

  纣王经常带着妲己往来于鹿台和沙丘,这固然可以理解为纣王贪图享乐,也可见的出商王朝积累了五百多年财富的殷实。 

  受妲己影响,纣王也开始对流行乐感兴趣。他派音乐制作人“师涓”四处搜集乡间小调,把它们加工成风格轻快的新歌曲,以便给妲己出专辑。音乐配器是青铜的钟、铃、磬、钲等多种组合,为了演奏好这些复杂的乐器,制作人还事先排练。不料,人们听到妲己的专辑之后,都皱起眉头,管这叫“靡靡之乐”。 

  纣王和妲己不管这一套,他俩不喜欢主旋律的雅乐(用于祭祀的),嫌它们沉闷。纣王说:“给死人听的,怎么适合给活人听?!”为了逼着乐师们有所创新,纣王把他们关进“宾馆”,直到写出缠绵迷魂的给活人听的流行乐才放出来。史记说:纣王的师涓作的是“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后来周武王在《史记。周本纪》中数其罪状,斥为“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楚辞章句》:“师延,殷纣之臣也,为纣作新声。”师延被纣王关禁起来,作出新声,事见《拾遗记》。这些东西被后来道貌岸然的儒者斥为“靡靡之音”东东西,应该跟我们现代常听的“魔镜魔镜告诉我,男人到底要什么”没什么区别。纣王妲己给当时音乐界来了一次革新。即所谓纣王的“新声”。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纣王和妲己互相依偎着。在月朗星稀之刻,俩人手里摇着荧光棒,欣赏着鹿台上宫女们的曼声柔唱。鹿台上面撒着清光如水,美人们飘摇起舞,一种梦幻般的韵致,使他俩通宵达旦,忘记身在何世。 

  平心而论,纣王宠爱妲己,也算不上什么淫乱好色,比起从前武丁的六十几个媳妇,比起未来皇权社会的三宫六院,还来的惭愧呢。贵族专制原本就是要塑造一些奢侈淫乱之徒,只要不过分就行了,我们不能要求纣王一个姬妾都没有。 

  另外,对于纣王的鹿台、沙丘,我们也要辨正地来看。须知,粮食是一种不可长期储藏的东西。粮食大丰收,国库充盈的时候,埃及的法老和中国的商王就开始动用脑筋了,他们用粮食做工资,招募大量人夫,去修建金字塔或者鹿台沙丘。把容易***无法保存的粮食,转化成恒久耸立着的建筑。这是一种财富向另一种恒久财富的转化。 

  看看埃及现在的旅游业,当地人还在享用着金字塔带给他们的旅游财富,可见法老王的聪明。法老时代人们的劳动,饱含着远古的太阳能,一直传递消耗到了今天。 

  所以,奢侈一把是可以的。但是,像夏桀、纣王时代,国力已经虚弱,再修鹿台、琼室什么的,就得不偿失了。但纣王酷爱妲己,管不了那么多了——就像一个穷大学生,为了追MM,宁可当掉裤子。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6:59

那个时代,有个姓是件惊天动地的事,比拿美国绿卡还难。轩辕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才十四个。贵族们还不够分呢,一个研究种地的家伙,被赐个姓,算是洪福齐天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姓的。有了姓,则意味成了贵族,就可以直接统治一块封地。“姬”姓的后稷的封地就在今陕西武功县一带。 

  大舜给治水有功的F4组合颁布了姓,就在大禹的催促下高高兴兴地下台死了。大禹开创了虚无之中的夏朝。 

  后稷懂得与时俱退,为了不给大禹家族捣乱,当商祖子契东迁去了山东,后稷也西迁去了陕西渭水流域,而伯益勇敢地留了下来,接大禹的班当了三年见习天子以后,被大禹地儿子夏启干掉。这都是以前说过地事情了。这也就是F4的最终结局。大禹开创了夏朝,子契的后代开创了商朝,后稷的后代开创了大周,伯益的后代建立了秦朝。 

  后稷没有辜负“姬”姓这个伟大字眼,因为他的姬姓后裔们呆在西部,没有闲着,他们顽强地摸索着,正在一截一截地,去点亮另一个光辉的朝代——大周。 

  到了商朝末年的“坏蛋”商纣王时期,种地英雄后稷的后裔已经传到了第十三代孙,即是老谋深算的“姬昌”。 

  姬昌领着大伙在陕西岐山脚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大力发展农业。此地后来听见了凤凰打鸣,所以现在叫凤鸣,属于宝鸡地区(诸葛亮和司马懿二十万大军对峙一百天后死掉时的五丈原,也就在岐山)。 

  虽然姬昌的爹,武功赫赫的季牧师(季历)被商王文丁杀害,含冤而死(事见前文),但是姬昌轻易不敢发作,因为他所领导的周方偏在西陲,相对落后,不敢直接跟商王朝叫板。周方的青铜器和文字都落后于商王朝,甚至根本就是空白。它的社会组织也偏于粗浅,表现在法制还不完善,譬如那些犯罪的人,姬昌就让他们背着个木牌,上边画上所干的坏事,立在交通路口罚站,教育过往群众并且羞辱自己。同样另一个成语“画地为牢”也说明了周国监狱系统的不成熟。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周方”社会的原始性,却被后来的学者们理解成优点,用于歌颂姬昌仁义爱民,轻刑布德。其实一个国家刑罚的完善程度反映了它文明的程度,这些“仁政”只能说明姬昌的社会还停滞在神农时代的水平罢了。 

  若干年后,周人入主中原,才算搞出了完备的法令。他们把商王朝的五刑体系加以学习和继承,终于织成了细密的法网,规定可判脸上刺字的情况有一千条,割鼻子的有一千条,砍掉一千条,去势的三百条,砍头二百条。《尚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 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看这架势,丝毫不比他们所讨伐和批判的商王们手软。历代商王所能想到的各种人体细部和关节,周王朝也都利用上了:杀头、割鼻子、去势、砍膑、刺字、锅烹等等,一样也不比被它指摘为“暴虐于百姓”的商朝(含商纣王)少。不过,“凌迟”这种最残忍的刑罚,当时还没有发明,总算是给后世的皇帝们留下了一点施展创才华和创造力的空间。 

  姬昌在岐山居住的房子也颇原始,接近于神农时代,根据现在的遗迹显示,多数是坑屋。不过西伯不住这样的地方,他是地面建台子,台上竖起宫殿,宫殿屋脊还盖了瓦,但仅限于屋脊,其它屋顶部分还是茅草和泥(因为瓦



 回复 收藏 51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6:00










  可见,之所以美化周文王的仁爱形象,而连死人的白骨都受到他泽被,并且放大纣王的暴虐,无非是后代学者想把周文王描述成以善讨恶,以正伐逆,把方国进攻中原的实质变成大快人心的吊民伐罪。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崇侯虎观察周文王的动向后,不敢怠慢,跑去向纣王做了汇报,所说的内容一定不是司马迁记载的那样:“周文王积德行善,诸侯们都感怀他的恩德,这样下去,将不利于纣王您啊!” 

  事实上,如果崇侯虎是这样讲,那纣王反而应该高兴。一个国家想要对中原构成威胁,靠的是富国强兵的具体政策,而不是只行仁义。如果周文王真的“笃仁、敬老、慈少”,语出《史记》。只会成为野蛮四邻——特别是戎狄们掠食欺侮的对象。 
  所谓一行王道仁义,就会无敌于天下,不过是儒家理想化的学说罢了。儒家应该从“暴秦”并吞六国成功的原因上,修正一下自己的理论了。如果按照儒家的观点,大清朝灭了明朝,也是努尔哈赤在关外行仁义的结果喽。你还真别说,大清兵一路杀人如麻,占有中国之后,学者们还真把它成功的原因说成“深仁厚泽,遂有天下”,跟后代学者之美化大周,一样。 

  事实上,根据《尚书》记载,崇侯虎带给纣王的真实消息应该是:周文王每天处心积虑于政务,往往忙到太阳过了中天才想起吃上午第一顿饭。周国拼命发展国力,累年对外扩张,走上了战时法西斯的道路。与之相邻的大国诸侯都感到了周的威胁,小国则处于朝夕不安又无可奈何的境地。总之不是行仁义,而是务攻伐。《尚书》上说周文王:“自朝至于日中仄,不遑暇食。” 又云:“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帝王世纪》也说:文王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 

  崇侯虎劝纣王说:“帽子即使变得破旧不堪,也应该压在脑袋上面。您是一国之主,现在必须早作行动,维护您的帝位。” 崇侯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太公兵法》:“冠虽敝,礼加于首;履虽新,法以践地。可及其未成而图之。”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依旧不敢轻信司马迁的版本。司马迁《史记》说,纣王听了崇侯虎的分析,立刻采取行动,宣周文王赴商都见驾,然后一举把周文王囚禁在国家监狱“羑里”。周文王手下的人送来宝马美女,纣王却又立刻笑逐颜开地释放周文王,而且放虎归山不算,还赐他弓矢斧钺(资粮于敌),命他作西方伯长,专征伐权,随便在西方开疆拓土,殴打其它诸侯。好像纣王是怕自己死得不够快似的。 

  如果纣王真是这样愚蠢不堪,那我真没有再写下去的必要了。他实在是个太弱的对手,不是亡于周文王,也足以被任何一个心存不轨的方国,轻易拉下马来。不等周文王来收,商朝早亡了好几次了! 

  而司马迁也太低估一个管理着诺大帝国的王者的DNA了。事实上,纣王是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击溃并捉到了周文王,并且在囚禁之后很可能杀死了他。欲知具体过程,请看下回分解。











 回复 收藏 51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6:00



  7楼
  按照《尚书大传》《诗经》的记载,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承认,周文王(姬昌)在陕西西部宝鸡地区岐山大本营称王后,第二年就急不可待地发动一系列军事进攻,表现的非常好战,而见不出行了哪些仁义。《史记》:“明年,伐犬夷。又明年,伐密须。又明年,伐崇侯虎,而徙都于丰。” 周文王首先攻剿了犬戎(岐山附近地区),然后向北七十公里进攻甘肃灵台地区的“密须”,以及甘肃泾川地区的“阮”“共”等方国。这些战斗使得周文王解除了自己在西方、北方的后顾之忧,跟努尔哈赤先行统一东北的路数一样。 

  须知,周文王所在的陕西省南部渭水两岸,四周都是群山,号称有四塞之固,形象地被叫为“关中地区”。只要扫清了这一地区的商王朝势力,就可以割据“关中”(后来的秦国、刘邦都是从这里建国起家,再俯冲中原的。这确实是王业之基,占了地利的优势)。 

  于是,周人在攻破犬戎、密须、阮、共之后,又组织了对西安地区(户县)的崇侯虎的征伐,以求整个占稳陕西的“关中之地”。 

  崇侯虎作为崇国的诸侯,是商王朝插在陕西腹心的一颗钉子。崇城的防御设施庞大而坚固。周人们把盾牌拼在一起,举在头上,形成一个顶盖。在顶盖下,士兵们像团乌云一样向城门推进,头上听到无数石块、飞箭砸下来的声音。周人进攻了三十天而崇不降。《左传》: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周文王命令周军撤出战斗进行整顿(据司马迁说又是修文德去了,修完文德,崇侯虎就投降了)。其实按照《诗经》的描述和《左传》记载,周人暂停攻城,却是去建造了大型攻城器械,然后集中兵力,修筑土山,从土山顶上用长钩、云梯、临车、冲车等大型攻城器械(前三种是靠近城墙,从上方进行殴打,后一种是从底下破坏城门),一举攻克崇城,灭了崇国。崇侯虎战败被诛。整个过程中,显示了周人可怕的嗜战决心,被他盯上的地方,不被整个端掉绝不收手。他们满眼放着的,是狼群在夜里凝视你时、朝你冲锋前的,充满死亡暗示的冷凶之光。《诗经》记载这次战斗说:“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提到了长钩、云梯、临车、冲车等大型攻城器械。“攸馘安安”是说斩的首级很多。 

  接着,周文王组织军事力量全力向东发展,长驱六百公里蹈袭山西长治地区的“黎国”,此地东距商朝别都朝歌(河南淇县)只有一百多公里,气势夺人魂魄,直接逼迫商纣王之性命。无怪乎商朝上下大为惊慌,大臣祖伊在向纣王跑着报告这一消息时,竟然惊呼:“天既讫我殷命。”上天要terminate(终结)我们了!怎么办啊,纣王?祖伊大呼这段依据《尚书·文王戢黎》。 

  纣王这时候肾上腺激素明显激增,秋天就要驻进他的内心。纣王知道,秋天将遗弃所有顾虑重重的人,朕如果缺乏志气,秋天也要遗弃我。 

  纣王召集左中右三师常备军以及勤王诸侯军,在山西黎城相会,争夺已被周文王占领的黎国。到了指定的相会之期,纣王率领全副武装的万余名王军,戈矛林立,戒备森严,举行了军事大检阅。木轱辘战车(两马驾辕、每轮十八根辐条),往来趋逞。千万不要以为木头轱辘不好用,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大量炮车、马车轱辘还都是木头的呢,一样南征北战地跑。 

  纣王战车上的重装武士手持三米半长的大戟(念几),身披牛甲,弯弓拈箭,军威严整,士气高昂。这些训练有素的武装把旁观的诸侯看的目瞪口呆。纣王身旁净是力胜百牛的猛士,包括当初F4中凿井英雄、东夷人“伯益”的后代——飞廉、恶来父子。 

  恶来在《封神演义》里是一名文官,其实不对。据史料记载,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有万夫不挡之勇,他应该是站在战车上,手握三米长的青铜戈。戈的样子像一把长柄大镰刀。可以上下挥舞,用横枝劈啄人的脑袋,也可以在两车交汇时横擎着,拿戈尖啄人胸口。戈的刃部(即镰刀刃部)可以割人柔弱的脖子。所以戈是兼有钩、啄、割功能的兵器。当然,戈还可以拨开挡住车轮的小障碍物。戈的不足在于杀伤创面小(啄和钩的受力点小),攻击面积也小,如果站在车上,车驾驶得不好,互相的戈谁也够不着谁。所以戈的攻击效果未必比弓箭好。



 回复 收藏 51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7:00



  8楼
  恶来的腰间还挎着护身短刀(当时还没有剑),刀把上都是五颜六色的宝石嵌着,晶莹夺目。恶来上身穿皮制的衣甲,下身皮质的甲裙,甲都是小块牛皮连缀起来的,牛皮块上有青铜泡。这就是所谓的甲胄——甲是身上穿的,胄是头上戴的。虽然甲都是牛皮的,胄却很多是青铜铸造。 

  大决战开始了,周文王军这一次终于尝到了第一滴血的苦涩:纣王及其诸侯联军弓强矢劲,战法高明,人多势众,又是主场作战,把千里远道而来、孤军深入的疲敝的周军打得狼奔豕突,哭爹喊娘,上了人生宝贵一课,明白了造反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也不是施施仁义就能一鼓而下的。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战了n个回合,周军彻底溃散(注意这个n个回合不是两军主将互相冲刺单挑的回合。当时车战的形式是:车子排成横排进行冲锋,与敌车交合时候开始相打。随着车子交错而过,双方还得再兜回圈子从新列队再冲锋,这算是一个回合)。 

  周人溃散以后,想逃回千里外的本国,实在不是那么容易,在商人追击下,面临覆灭之灾。正这时候,周人的军师姜子牙在东夷救了这些残兵败将一命。姜子牙以一名间谍身份,打入遥远的东夷地区从事策反工作。 

  在姜子牙的策反下,东夷人趁着纣王主力西出与周文王会战黎城,骚扰了王畿地区(就是都城一带)。纣王大军于是放弃追杀周人,拐回头向东进发,讨平了反叛的东夷人。然后押着周文王凯旋而归。周文王被押解到王畿地区的汤阴县(岳飞的老家,河南省北部),关进国家监狱“羑里”(念有)。 

  周文王在监狱里,也许被带上了古代的手铐脚镣——“桎梏”(念至固)。所谓桎,是一条绳索,上连脖颈,下系于腰,中间系着反背在身后的手(倘是女的,手就在胸前)。梏,则是连接两脚的绳索。在狱中,商人也许对他进行了必要的说服教育:一边用竹板拍打他屁股,一边询问他造反(准确的说是入侵)的思想根源。商人可能是这样说的: 

  “哈哈哈!造反好不好玩啊?说来听听!说来听听啊!说啊、说啊、说啊、说啊、说啊、说啊、说啊、说啊、说啊!为什么老是、老是、老是、老是、老是不说话呢?”注意,在问的时候声调伴着竹板的打击一起一伏,摇曳和谐。 

  可怜的周文王被挤兑得面红耳赤,但是否进行了检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据司马迁说,周文王在“羑里”蹲监狱时并没有闲着,他和现代服刑人员一样,也抽闲暇攻修了专业课程。他那时比现在好,没有什么书可看,文科就是一些政府文件(后来被整合成《尚书》),理科呢,就是“八卦图”。西伯脑子好使,蹲监狱期间潜心揣摩《八卦》,终于研究出了“八八六十四卦”每卦的喻意,写出了每卦的爻词,其间熔炼了物理、化学、医学、天文、社会、宇宙的大知识,成为继那个半真半假的妖怪“伏曦氏”(始作八卦者)之后我国又一学术带头人。 

  不过,“周文王演易”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当时的文字还相当不够完备,写不出《周易》一书,一些卦辞如“伯和篡位立”是周文王死后才发生的事情,怎么会是他写的呢。周文王虽然被后人说作是“长着重瞳子和四个乳头”的异人,《帝王世纪》曰:文王昌,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但也未必就能预见身后,否则他就不会被抓进监狱里来了。周文王最遗憾的事,就是自己草率兴兵,孤军深入,鸡蛋碰石头,大败于山西黎城,被抓进了监狱。而且论者认为,最终他被英明的纣王“卡嚓”一声杀掉了 

  周文王的儿子发,在陕西岐山老家听说老爹被卡嚓了,立刻哭着接了老爹的班,是为周武王,在未来的伐商战役中他总是携带着老爹的木主(灵牌)在车上,借木主以激励战士。并且周武王给战士训话也一再疾言其父无罪,反复嚷嚷道:“予克纣,非予武, 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尚书·泰誓》。意思是,我若能战胜纣王,并不因为我武功强大,而是由于我父亲文王本来无罪(纣王杀了他,我们来报仇);纣王若战胜了我,那也并不证明我父亲有罪,而是出于我的无能。总之是一再嚷嚷我父亲无罪。如果周文王是向主流史书写的那样,安享天年地死在老家岐山,他儿子当不必拼命辨说他无罪。



 回复 收藏 51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7:00



  9楼
  周文王战败,被杀死于“羑里”监狱,周人以为奇耻大辱,不忍言之,后来就采取避讳的办法,在史书里费了好大的劲,把周文王“弄”出监狱,回老家去驾崩(这就类似耶稣被钉死以后,人们出于好意,又传说他的复活一样)。 

  后人具体让周文王出狱的办法是——后人说:周文王蹲监狱期间,各国诸侯纷纷自我捆了,也要求住进监狱来。纣王害怕了,一看文王人缘这么好,赶紧把他放了吧,放猛虎归山吧。这个说法来自《左传》,谁信才怪呢。首先,诸侯不会自捆,没这么雷锋。若周文王真有这么大号召力,商纣王就更加不敢放他了。 

  到了汉朝,一个爵号为淮南王的人(刘安)给出另一个solution,他请周文王的属下拿着玄豹、黄罴、青豻、白虎的皮子一千条去赎周文王。纣王见财起意,抱着这些皮子舍不得不放,下令释放西伯。几十年之后,另一个学者司马迁觉得刘安的这些山货拿不出手,就把礼单改成了美女和宝马。于是纣王见色起意,整天骑着美女搂着宝马乐(对不起说反了),放了文王。还是司马迁一笔改的高明,一下子就把纣王的高大形象给搬倒了,成了贪恋女色的蠢徒。不愧是大手笔。 

  到了晋朝,热心的晋朝人又在帮周文王想更有创意的脱身离狱办法。一个叫“皇甫谧”(念密)的医生写了一本史书,叫《帝王世纪》,书中设论说:“圣人是不会吃自己孩子的肉的。”(这大约是这位医生的研究成果)。 

  “我们请把周文王的儿子烹了,做成肉羹给监狱里的周文王吃。如果他吃了,说明他不是圣人。既然不是圣人,那对我朝也就没有什么危害,纣王您可以放了这个俗人回老家去。”有人建议说。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 

  于是,纣王命人烹了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送给周文王吃。周文王一闻不是味儿,但还是含着眼泪把儿子肉吃了。纣王一看,他是个俗人啊,居然吃儿子肉,不是圣人来的。那就放了回周国去吧。周文王于是侥幸脱身了。这个故事更是不可信,因为提建议的人到底是想帮文王还是害文王呢?想帮的话,却牺牲了文王的儿子,古往今来还没见过这么帮人的,而且把文王儿子杀得那么残忍。想害的话,任何人都知道文王必是吃不出那是儿子肉的,势必将被释放,则又害不成。 

  不管怎样,纣王的形象越到后代越被糟蹋的厉害,体现了人们想象力的进化。晋朝医生“皇甫谧”的这一神来之笔,立刻使纣王没了人性:活生生地烹人,逼着人吃儿子肉。 

  后来到了唐朝,人们还在关心周文王蹲监狱的事,想帮他逃出来。大散文家“韩愈”先生也动了脑筋。此人自己当奴才不算,还在诗中替1800年前的周文王写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的乞活文字给纣王看,要求纣王饶了他,放他出去。结果把后来的鲁迅先生给气得要命,大骂这是“奴才文学”。 

  其实,当时周文王已经称王,与纣王平起平坐,属于公开反叛,纣王抓住他是不会轻易释放的。到底周文王是被纣王杀了,还是按照“送山货、送美女、吃儿子肉、写乞活文章”等等几种方式侥幸出了狱,随便您自己挑选。这些事情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披开那些令人心乱如麻难以解读的典籍文字上覆盖的灰尘,对纣王的所谓“荒淫无道”要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知,对周文王的“来远怀众、仁名远播”也要保持审慎态度。崔永元不是教育我们吗,不要轻信别人的话。



 回复 收藏 51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8:00



  10楼
  现在我们说说姜子牙。据《封神演义》的神话故事说,姜子牙一直在昆仑山“元始天尊”驾下当道士——不过当时还没有道教——姜子牙当了四十年“道士”到了七十二岁才闹明白这一点,只好放弃当神仙的想法,下山了。姜子牙来到纣王的朝歌,经人介绍与一个六十八岁的老处女相恋并结婚,然后从事无照贩卖工作。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第一次贩卖笊篱(捞饺子用的)失败,因为当时还没有饺子,也就没饺子可捞。第二次改卖面粉,再次失败,因为当时的麦子是粒食(就是蒸麦粒吃),还不磨成面,姜子牙的面太前卫,老百姓不接受(唉,《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老先生净瞎指挥,让姜子牙卖的东西,都编得不符合历史背景)。 

  顺便一句,对于当时流行的粒状饭食,商人是用手抓着吃的,菜和肉才用筷子、双齿或三齿的叉子,以及可切、可刺、可舀的匕来吃。 

  接着姜子牙又从事屠宰工作——杀牛。杀了几天牛,突然纣王祭祀求雨,禁止民间杀生,结果生意全没了。于是姜子牙又盘了一个没生意的饭馆开张,依旧没生意,有的只是他老婆日益难看的脸色。姜子牙急了,利用自己的专长干起了看风水的职业,从事凶宅捉妖,并且参加了鹿台的总体施工建设,因缺少团队精神而被罢免。他老婆急了,干脆也炒了他。 

  潇水曰:姜子牙时代的夫妻,多数是男人主导家庭,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势力也仍存在,即以女性作主导。姜子牙就是一个例子,他其实是嫁到媳妇家,媳妇是家族主导——这是当时穷困潦倒男人的一项职业,叫做“入婿”。姜子牙“入婿”进女方家族,在那里没有地位和财产,他只是一个劳动力,甚至遭受打骂。这种“入赘”的职业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有呢,是很低贱的角色。很多穷男人宁可不娶媳妇,也不干“入赘”的勾当,认为那是跟做贼去、作太监去差不多。 

  姜子牙被老婆炒了。因为他是入赘的,财产自然全是老婆家的没有他的份。姜子牙光身一人出来,没有本钱,无法在朝歌发展,只好准备出国。他凭着自己的两条肉腿,拄着棘杖,背着行李向西,走了一千多里路,一路无比心酸。想着自己被老婆抛弃,姜子牙不禁流下了透明的泪水。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低。一路风餐露宿,终于跑到陕西渭水河边安顿,饿了就钓鱼果脯。 

  当时周文王尚未造反,神色恍惚的周文王经常若有所思地在春风料峭的渭水河畔行走,他正有兵犯中原的想法,非常需要人才。他感觉姜子牙先生是个深不可测的世故老人,因为姜子牙钓鱼有特色,用直钩垂。周文王看了,觉得这个老头懂得玩阴谋,又是朝歌城里见过世面的,于是录用了姜子牙,派姜子牙返回朝歌,从事情报收集工作(跟伊尹差不多)。这件事情被孙武记录在《孙子兵法》里说:“周之兴也,吕牙在商”,表示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姜子牙在中原朝歌情报收集得非常错误,使周文王过于自信地兵犯中原。姜子牙又挑逗东夷人去进攻商朝王畿,以配合周人西线进攻的战役。 

  可是周文王非常之笨,他这次兵犯中原,在黎城大战,一败涂地(前文已述),亏得姜子牙鼓动东夷人从东边打劫王畿才免于全军覆没。周文王被擒以后住进了“羑里”监狱。接下来的事情如大家所知有两种走向:现代学者有的认为周文王被纣王卡嚓了,古代学者则认为这么好的文王圣人,当然要被纣王释放回国才好呢。于是让姜子牙伙同“散宜生”等人,拿着美女宝马营救出了周文王。但是不管哪种结局,周文王的政治生涯都算是结束了。病人放在医院等死,还是拉回家等死,都挨不了几天了呵。 

  同意周文王被纣王卡嚓了的读者,请直接转跳到下数第四段有*处继续阅读。 

  同意周文王被纣王释放,回家养老而老死者,请继续阅读。周文王释放回到故乡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展现在陕西老乡面前的是一个日本忍者形象:他一改以前政治上锋芒毕露的激进态度,不再与商帝国争短长,也不再大兴仁义收买人心了。这得益于他蹲监狱期间的《易经》研究,总结出“以阴制阳、以柔克刚”的深刻理论。周文王回到春风料峭的渭水河边,失魂落魄、茫然若失地行走。而这时,在东夷从事地下工作的姜子牙同志,也因东夷被纣王制服,只好携带着他的机关干部撤回了陕西。



 回复 收藏 51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8:00



  11楼
  姜子牙也经历过无数失败(比如卖笊篱),终于也意识到凡事不能急于求成、以柔才可以克刚。他向周文王献上宝策说:“上次的实践证明,我们是打不过纣王的。现在,我们还要静观其变,让纣王跟东夷‘狗咬狗’再多打上几次,彻底消耗他几年再说。猛鹰将要袭击之前,就会藏起爪子低飞;老虎将要行凶的时候,也先作低头俯耳温顺状。圣人想要有所动作,事先装出愚蠢的样子。” 

  于是周文王装作白痴,修筑灵台,收罗美女,沉湎酒色,胸无大志,整个儿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个傻样,用假相迷惑商王朝,使它不来打自己,而自己偷着积蓄军力、相机而动。中国“藏于九地之下”,才能“动于九天之上”的辩证法,卓有成效地开始付诸实践。周文王就这么乐呵着直到不久死去。《淮南子》曰:文王归自商,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 又云:“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主也。”《淮南子》说是姜子牙教周文王这样的。 

  商王中央觉得周人胸无大志,无能为也,也就暂时解除了警惕,调走了集结在朝歌西部的主力军队,集中力量压击山东地区一再蠢蠢欲动的东夷。甲骨卜辞细致地记载了纣王进军东夷的路线,所到之处还进行了田猎,战士们把战车上的马摘下来骑着飞跑,马嘶鸣着,奔驰在山林草原之间。 

  纣王的武士拿着矛,骑着马,奔走呐喊,飞箭如雨,连最凶猛的禽兽见了也为之心惊肉颤,经过一番追逐鏖战,猎物把车装满,其中不乏老虎和狗熊。这倒不是纣王贪玩,打猎可以充饥,弥补运输给养的不足。日暮天黑,军士们在山林深处举行盛大的庆宴,篝火烧烤着喷香的野味,斟满大碗的美酒,歌舞欢乐之后是沉醉的酣眠。 

  纣王的军队还起到了开荒除林、修桥铺路的作用,建设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干道,被后代一直沿用。这也可以想象当时行军之艰难。 

  东夷的“人方”是纣王的主要征讨目标。人方惊恐地发现,商纣王军中出现了“象队”,从大象脖子上居高临下地射击,使商王军垄断了空中打击优势。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之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的胸膛然后把人抛在空中。经过几次战斗,东夷只好投降。纣王为了防止东夷再叛,将大批商军留在东夷地区戍守。命飞廉为东夷驻军的主将,而向西防御的力量,却因此减弱了。 
  就好比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被李自成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关外的大清兵一样。纣王也把心思精力都胶着在东夷人身上了。 

  纣王共计组织了三次针对东夷的大规模进击,前后跨度为十五年,每次都是亲自率兵出征,为期都在一年上下,可谓倾动全国物力。 

  东夷人与纣王之间旷日持久的三次大会战,互相消耗得非常厉害,也是异常惨烈,只是由于东夷人最终没能掌握政权,所以战争的细节淹没于历史,无闻于后世。长期战争消耗着商王朝的财富,以当时生产力相当低下的境况,足以拖垮一个王朝,何况商还不算后代那种严格意义的王朝,而只是一个盟主级别的大诸侯而已。纣王虽然东线与东夷作战取得了最后胜利,但国力已经枯竭,而且西向防御的大门长期敞开。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载叔向言“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周武王趁着纣王累得气喘吁吁,立刻撕掉脸上的笑面虎画皮,再次兴兵中原,一举而灭之,而且灭的很轻松。我们有理由相信,周军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商王朝的灭亡,四分之三的“功劳”在于那些东夷人的撕咬。这就好比大明朝之亡于满清,是先被李闯王长年折腾,掏干了它的躯壳,才轻易亡于关外的满清了。 

  纣王亡于周人之后,东夷人气鼓鼓地说:“明明是我们斗垮了纣王,却被西边的老客先摘了桃子!”于是,东夷人与周人之间又进行了三年角逐。最终,周人攥紧了中原大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武王伐纣”的总动员大会上。为了选择最佳的进攻纣王时机,周人照例进行了封建迷信的占卜活动。打仗讲究天时地利,天时好不好,就是占卜这东西说了算,也就是乌龟壳和蓍草(念湿草)说了算。 



 回复 收藏 51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8:00



  12楼

  周武王占卜显示,天时却很糟糕,乌龟壳和蓍草都说“大凶”。雄心勃勃的新王朝领袖们面面相觑,“世故老人”姜子牙当场耍赖,呸呸地吐唾沫:“不算数!枯骨死草,知道什么凶吉!不算数!命令集结在城外待命的部队拔营出征,进攻商帝国。” 

  公元前1046年,西北高原风和日丽的万里长空下,一个新兴王朝在久经积蓄之后,崛起在苍茫地平线上。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位世故老人率领下,车上载着周文王的木主(有点抬棺大战的意思),预备渡过黄河,把他们的龙旗插到几千里以东那个虚弱的旧王朝坟墓上去。 

  就在这个时候,还多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一对老哥俩,伯夷和叔齐两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的大贤人,急急慌慌从养老院追出来,抱住周武王的车辕,说了一大段“子不可以背父,臣不可以叛君”、“不可以暴易暴”、“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也”等等令人费解的人间第一大道理。 

  左手持黄铜大斧子(钺),右手攥白牦牛尾巴的周武王,给说哑巴了。《淮南子》曰:“武王伐纣,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 又,此伯夷、叔齐故事依据《史记。伯夷列传》。回头看看左右,左右举起青铜短刀。姜子牙抬手说:“都是义士啊,放他俩走了吧。” 

  大军带起滚滚遮日的黄土,从两个发愣的老头子面前碾过去了。伯夷、叔齐老哥俩当然懂得,大周兵旗上的图案,是龙,因为周人崇尚文采,商帝国则是虎,因为他们崇尚威武。 

  龙旗和虎旗的一场恶斗就要来了,俩老头该站在哪一方呢?当然,“不食周粟”的两个倔老头,以饿死首阳山的实际行动,向历史交上了他们的答卷。因此这俩老头都成了历史著名的贞士,我们不得不补叙一嘴他们的来历。他俩本是河北省北方孤竹国君的儿子。国君死前,命叔齐继位,叔齐觉得普天之下最贤的人,莫过于他老哥伯夷了,就让位给伯夷。伯夷认为四海之内最贤的人莫过于他老弟叔齐了,就非不接位。两个天下最贤的人互相推让,觉得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两个并世贤人了。于是他俩就一起出逃(有点搞笑,逃什么呢,又没有人追)。 

  这对儿被自己的伟大吓跑了的人,听说陕西的周文王善于养老,就投奔那里了。放着自己的国君不干,去陕西吃白饭。就这么俩人,司马迁还把他俩放在《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去大书特书。两个大贤人都撂挑子了,孤竹国没多过久就被异族占领,成了山戎的大本营,骚扰四方。后来齐桓公管仲同志北征山戎,才平定了这里,这是后话不提。



举报 回复 收藏 51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9:00



  13楼
  伯夷、叔齐的话其实还是起了作用,令周武王迟疑不绝。他的兵员总计是三百辆战车,虎贲(念奔,就是猛士啊)三千人,并不庞大。当然还有一些同盟国担任配合作战(主要是来自长江汉水流域的九头鸟湖北人,以及巴蜀四川人,但似乎只是杂牌军)。军队进发得也并不迅速,因为他们后面跟着牛车。行军路上,武王乘坐的车辕突然断为三截,这也不是好兆头,大雨又下了起来,一连三天还不停止。周武王心里更害怕了,召来姜太公:“或许纣王还是不可以讨伐的吧?” 

  姜太公回答:“不是这样的。车辕断为三截,是告诉我们军队应该分成三路。大雨下了三天不停,正是上天为我们冲洗兵器。” 

  “那好吧,我们就去试试运气吧。”武王说。 

  周武王的万人队伍卷起烟尘,从黄土高原滑下,来到黄河岸边。这三百辆战车是怎么过黄河的呢?答曰:利用浮桥,就是把很多木船用绳索连系起来,横浮在黄河上。兵车刚刚过完,后边还有老牛车,又慢又沉,这只简陋的桥实在受不了了,当大军刚刚过完,有个别船只干脆沉下水去,军士们很是恐惧。姜子牙当即宣布:“桥坏了没关系,干脆把它烧掉!周武王是为父报仇,有死无生,烧掉浮桥,以示绝无退路!”(这是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的,也间接证明着周文王确实在“羑里”监狱被纣王干掉了,而不是放生回国,所以才有“为父报仇”之语)。 

  当时,华北平原覆盖着百分之四十的郁郁苍苍的森林。就是说,这一队人向左扭头,可以看见茂草摇转中的田园和农舍;向右,则是野兽们的乐园,阳光钻不进的大森林里穿行着披毛犀、三趾马、剑齿象和李氏野猪。 

  周军最终在一个黄昏时分冒着倾盆大雨抵达河南淇县(朝歌)的郊外一块叫做“牧野”的地方。当天色微明,周武王龙旗的一方列阵完毕:总计三百辆战车,虎贲三千人,支持战车的轻甲步兵四万五千人。与之对峙的是纣王虎旗的一方。哇!蔚然大观,持矛横戈,总计七十万兵马,铺天盖地,蝗虫一样麇集在河南省北部三千年前的黎明之下。七十万的数字出自《史记·周本纪》。 

  不过,这个数字是被夸大了的。甲骨卜辞显示,商王朝一般出征方国,兵力不过万人上下,现在是王畿保卫战,固然会动员的多一些。但与东夷的长年消耗战,已经使得商王精锐尽死于外,主力牵制在东方,能够被组织起来仓促应战的多是临时征发的民夫和奴隶,人数也绝对不会超出三五万。 

  大风自东向西,吹过纣王仓促拼凑起来的乱哄哄的行列——这些临时的民夫步兵,很多人捏戟的姿势还很像捏锄头把儿。大风猎猎席卷,继续吹到远道而来的西北人刚劲强韧的脸庞和战车上岩石般屹立的身形上。 

  战场部署完毕,姜子牙说:“请各位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欢迎领导讲话。”(矛的根部有铜钉子,可以扎进泥土,像旗杆那样竖起来) 

  “嗟,呜呼——”周武王说,“各位友邦执事、各位诸侯领导,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长、千夫长、百夫长,各位战车兵、徒兵、虎贲,大家好 ——大家辛苦了。古话说,‘牝(念聘)鸡无晨’——什么意思呢?母鸡不应该打鸣!如果母鸡打鸣负责报晓,这家人就要倾家荡产了。而今,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是美女“妲己”吗?),蔑视祖先兄长,用奇技淫巧取悦妇人,是个独夫! 

  “今纣王侮辱五常(又侮辱了金木水火土?),剥丧元良,商罪贯盈,自绝于天,结怨于民,上帝都不照顾他。我父亲周文王好比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顺应天意。虽然纣王有亿兆之人,但是离心离德,而我有能臣十人,同心同德,诸侯拥戴。我要执行老天的惩罚,率领熊虎之师,吊民伐罪,永清四海。” 此据《尚书·牧誓》 

  这篇记录于《尚书》的誓词,光成语就出了一大堆,什么“离心离德、同心同德、恶贯满盈、牝鸡司晨”,还有“独夫”,以及“自绝于人民”。都是骂纣王的。但这些词你不要太当真,即便纣王是圣人,周武王也要这么骂他的。既然要打他,就不得不骂他。给纣王泼脏水的工作,现在就正式开始了(并且加泼了一千多年才泼完,直到无处可再泼为止)。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0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9:00



  14楼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周武王身后的一个史官,回望了一下天际渐渐淡去的星影,记录下了在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几大恒星位置和月相(后铸刻在了一只青铜鼎上),从而使得三千年后的学者,从挖出的这个鼎上,借助计算机的复杂计算天相,推算出当天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战鼓从周武王身后擂起,起初声音不大,你精神太集中了,以至于觉察不到鼓声是从什么时候敲起。随后,你知道它是在你的胸膛里和你的心脏一起敲动,咚咚咚咚,旌旗和鼓指挥着战车像幽灵一样轻轻在日影下布置成十几列方阵。鼓声指挥战车的车位,指挥步兵的站姿、蹲姿,指挥各种兵器错落有致地扬起或挺向前方。甚至每一个士兵的举目仰头,每一张脸上的严峻表情,胸膛的呼吸,肌肉的抽动,牙齿的咀嚼,都在鼓声信号下,精确地调动。这支数万人的队伍,就像一只猛兽,把身体里所有的发条,紧紧上满。 

  当敌众我寡时,只有把三军统帅得像一个人,才能够稳操胜券。深明此理的大白胡子前敌总指挥姜子牙,在指挥车上将令旗向旭日直指,“杀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战车协同步兵野战,在两大决定王朝命运的军团之间,残酷展开了。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一定要搅出血汁。牧野之战风云际会与喧嚣变幻,惊天动地。死者肝脑涂地,敌人踏着他们的血尸像洪水一样涌上来,商人拼死捍卫政权。《尚书》说这次战役的牺牲是“流血漂杵、赤地千里”——血水漂浮起了杵,红色染红了千里大地。但是这样的话,就有点与一代圣主吊民伐罪的主题有点脱钩,应该兵不血刃才对。 

  到了先秦,孟子等人很不高兴这个血腥场面,就创造了“商朝人临阵倒戈,调转武器,为武王前驱,向七十里外的商朝老窝朝歌杀去,开开大门迎闯王的感人场面”,因而战争并不残酷。《孟子》书中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觉得不应该杀了那么多人,应该“兵不血刃”才对。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出现了“倒兵(兵器)以战,以开武王”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实,按“疑古家”顾颉刚所笃信的古书《逸周书》记载,武王伐纣的两个月期间,前后杀死一亿零七万人,俘虏三亿人。这固然是哇靠,不可能的!但是古人的亿和现今的亿不一样!按照十进位的标准,个、十、百、千、万、亿,亿是十万。杀死一亿七万人,俘虏三亿人,应该是杀死17万(并据记载逐个割了耳朵),俘虏了30万人,另得玉18万块。这两个血腥的月份,真是商人的世纪恶梦啊,而临阵倒戈的事,完全没有了。 

  一个人的血液大约是五升,十七万人是八十五万升,能把三个游泳池(三十米边长的)灌出一尺深的血,漂起杵来没问题。杵是木棒子,两端带棱,比起昂贵的青铜武器来,是廉价的劣等兵器,自然是那些仓促组织起来的农夫们用的。可见主要是他们失掉了武器,也是他们的血在漂。 

  纣王没有出现在战斗现场,他也许知道这场战斗是徒劳的,而去准备自己的归宿。恶来接受命令,担任了战场主要指挥将官,恶来是飞廉的儿子,他能“力角犀兕,勇搏熊犀”,在一番苦战之后,被周军射中嘴巴,力尽而死。他的老爹飞廉,当时尚在山东地区组织抗击非典(No,组织抗击东夷),带领的商朝主力军未能返回相救。 

  周武王大获全胜。纣王不想让自己落到属国周人的手里,就穿了珠玉连缀的礼服,在朝歌城内鹿台上,像希特勒那样自焚了。周武王用他那柄举了一路的大斧子,砍下商纣王烧糊了的脑袋,悬挂在大白旗下,从而登上了周天子的宝座,一并被割下的脑袋还有纣王的两个妻子(也许包括美女妲己,但她们都已先行自杀了的),挂在小白旗下。唉,也算是白首同归了。此纣王和两个妻子的死法,依据《史记》。 

  顺便说一下,武王割脑袋所使用的大斧子叫做钺(念越),刃部呈弯月形,样子夸张,像戏台上程咬金的板斧。但钺的刃部比斧子来的宽,斧子一度是有效的野战兵器,宋朝人经常使用长柄斧砍金军“拐子马”的马腿。而钺不用于实战,而是砍头的标准刑具,从大周朝一直到汉代,砍罪犯脑袋都使用这种钺,还要配合一个菜板子——叫“砧”(念真),让犯人躺在上面。西方也是如此,大斧子砍过好多国王王后。至于中国刽子手改用鬼头大刀,那是很后代的事了。“钺”后来被当做皇家仪仗队的道具,欧洲也是如此。皇帝赐钺就表示授予军权。



 回复 收藏 52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4:59:00



  15楼
  周武王的伐灭商王朝,并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翻政府。它更像努尔哈赤之入主中原,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当然,这个国与国,是带有宗主国与附属国的色彩,而不是完全对等。所以,灭商在当时人看来,是文明落后的周人灭了正统的商人,就像大清兵灭了明朝,明朝人感情上很过不去,商朝人也是一样。“反周复商”势力在暗自酝酿,很多人估计在寻找纣王的遗子。 

  周人也一样不安,担心一觉醒来,商族残余势力与虎视眈眈的东夷人闹出翻天覆地的意外变化。他们每日如履薄冰,甚至想着返回陕西镐京去。于是,姜子牙提出了“爱屋及乌”的成语,要求:“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把他送到纽约——对不起,如果你爱一个人的屋子,也就连带爱他的乌鸦。恨一个人的政权,就要杀光他的臣民。” 《说苑》:“太公对曰:‘爱其人者,兼爱其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姜子牙想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杀光商人,明确提出首先拿纣王的儿子武庚开刀。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是个冷静睿智的人,对老姜的叫嚣嗤之以鼻:“我认为,想平静风雨飘摇的现状,必须尽早加快理论工作建设。” 

  “什么意思?” 

  “诸位想过没有,煊赫四方的强大商王朝,骤然间被我们‘小邦周’所颠覆,不只是商人惊恐,连我们自己也奇怪。那个被商王所礼敬膜拜的上帝哪去了呢?怎么关键时刻掉链子了呢?商人呼唤着上帝来帮忙,可是他老先生就像一个喝多了的看门人,怎么摇门铃也弄不醒他。怎么回事呢?疑问之余,我们只能这样告诉商人:上帝的庇护也不是无条件的,God only bless those who are deserved。你们口口声声上帝,但上帝已经遗弃你们了,不帮你们了,你们不要再信上帝了。我们颠覆了商的国家还不算,我们更要推倒商的精神支柱。” 

  周人于是创造性地首次明确了“天”的概念,用以对抗商人的“上帝”!天有自己的心思,就是天命,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比如周武王),自然就有了天命。在周人看来,天命不是没有条件的,它只照顾那些“敬德”“保民”的尘世之王。商纣王之失去天命惠顾而亡国,就是因为纣王没能“敬德、保民”,而我们名正言顺接过大统,就是因为具有“敬德、保民”气质。天命的概念从此兼并了商人的上帝,就像广义相对论包容了狭义相对论。从此,中国人开始提天,而不再奉承上帝。一并出现的还有“天子”的概念,周王也从此获得了“天子”的专称。 

  这种以“天命”为中心,“敬德、保民”为两个基本点的难能可贵的理论体系,确实比商人单纯依赖上帝与祖先之灵撑腰的“鬼治主义”迈进了一大步。它引进了“德先生”和“民先生”这两个崭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概念。“德”的含义不仅仅限于讲道德,它的甲骨文字型,就是睁着眼睛往前走的样子,差不多什么都包括了,跟后代那捉摸不定的“道”差不多,代表一切正确的东西。周公旦对上帝、天命的论述见于《尚书。多士》。虽然周人用“天”的概念取代商 的“上帝”,但“上帝”一词没有就此消失,后来战国时代的孟子还在说:“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周公旦把“天命”、“敬德、保民”这一套新思路向周武王汇报以后,武王登时感到豁然开朗,底气十足。不再为自己以武力抢来天下而惶惑了,原来我是承继“天命”的啊!哈哈,他立刻祭拜祖先,告慰季牧师、周文王的在天之灵,以及远祖后稷的魂魄,然后登上大周天子的宝位。 

  在大典上,陕西人的那种“威风腰鼓队”大约也做了献技表演。此艺据说有四千年历史,骤雨飞溅样的鼓点,乱蛙蹦跳般的脚步,非常热闹,很像求雨的仪式。 

  既然商人失去天命,就要拿出证据。从此往纣王脸上涂鸦的运动开始了。周武王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以解释自己伐纣的合理性: 

  第一是;不用贵戚旧臣 
  第二是;登用小人 
  第三是;听信妇言 
  第四是;信有命在天 
  第五是;不留心祭祀 
  第六是;酗酒 

  这些罪条其实都不严重,至少没有后代说的那么严重。有的甚至以现代价值观判断,富于进步意义。比如第一第二条的“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就很有代表性。注意这里的“小人”注意不是后代意义上的“君子、小人”的道德概念,而是相对于贵族的出身低微的人,说白了就是“非***”(一直到孔子时代,君子小人都是按血统贵贱区分的)。纣王“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纣王不录用王族中的亲贵和从前商王的旧臣之子,而是提拔录用出身卑微之人,这是打破血统论,用今人眼光看来属于进步的用人观:是“唯才是举”,打破了“用人唯亲”。但在周武王看来是不能接受的过失,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用出身低微的人而停掉亲戚不用,会遭到亲贵集团的蜂拥攻击,甚至他的敌人都不原谅他。



 回复 收藏 52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5:00:00



  16楼
  从前武丁任用出身低微的“傅说”,也是一种“登用小人”。武丁同样迫于习俗压力,被迫采取托梦的曲折形式,来提出录用傅说。 

  同样,纣王为了挽救帝国的颓势,进行了这些必要的人事调整——录用“非高干”的能人取代腐朽的权贵,也必然导致了以其大哥“微子启”为首的亲贵和旧臣集团的疯狂反对。“微子启”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政策,带着自己的人怒而走掉,从而分裂了商王朝的统治核心,破坏了商王朝的国运。从史料上看,类似的上层分裂不限于“微子启”一案。纣王的叔叔比干被处死,另一个叔叔箕子被下狱,也可能是新的用人制度调整触及了这些叔叔们的亲贵家族利益,最终与纣王发生严重冲突。这也可见商王朝之积弊已久,问题之复杂,思想之保守,现实之难办,一点点人事改革都阻力重重。纣王只有挣扎一番之后,等着去殉死他的王朝罢了。 

  其实,也正是纣王任用的诸如“飞廉、恶来”这些出身低微的异家族“小人”,帮助他三征东夷,并且与商王朝共生死,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倒在战场血泊中。而微子启、箕子这些自命不凡的被后世学者奉为君子贤人的本家族王室贵胄,反倒在大周人取得政权以后,立刻投入周人的怀抱,变节为官,不惜事奉仇敌。微子启被封到宋国,箕子封到朝鲜。 

  至于第三条罪状说纣王“听信妇言”,其实是少见多怪。商朝女性在政坛上活跃颇有作为,如前代武丁的“妇好”就是一个女性从政的杰出例子,这时当时的历史客观特征,反映了当时虽然是父系主导,但还有一些母系社会的残余历史惯性。老婆在家里往往地位很高,姜子牙也是要听老婆话的。纣王听信妲己,即便这是事实,我们也不要奇怪。当“贵戚旧臣”都不支持,甚至分裂而去,当社稷危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像蝉那样高叫,沸反盈天),人心惶恐,个怀叵测,那纣王也只有跟自己的媳妇合计国家大事了,毕竟媳妇还是跟自己坐在一条船上值得信赖的人,并且一直到最后共同自杀。白乐天实在应该为他们写一部《长恨歌》。 

  而所谓第四第五条“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的罪状,这是与国计民生无关的小节,而且并不属实。从出土卜辞上看,纣王的爹和纣王时期,祀典体系比前代最为成熟完备。 

  总之,周武王给纣王定出的这六条大罪,只有第六条“酗酒”算是有点力量的。但是商朝人好酒,喜欢以酒佐餐、聚众豪饮,饮酒器皿出土的也很多,这是一惯的风俗,不单从纣王时代才开始。须知,一个帝国积累年头久了,财富丰厚,人们闲逸,走上饮酒的路子,是必然的事情,好比古罗马帝国在烂熟时候的豪吃豪饮,也好比美国人富裕了,工作也轻闲了,钱也一大把了,就开始吸毒了。商代后期饮酒成风,成为社会隐患,是严重社会问题,原因该是广泛而复杂的。纣王想推动也好,或者制止也好,移风易俗也好,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就好像清朝末年吸鸦片蔚然成风,不是某一两个皇帝能改变的了得。 

  我们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最后一个帝王在祸到临头时一般有四种选择:自杀、逃跑、投降、被俘。能有勇气选择第一种的,好歹也应该算是英雄。纣王自焚鹿台,与明朝末帝“崇祯”自挂煤山,颇为类似。光这一点也值得钦佩他俩,并且看出了他们的无奈。不过,崇祯的命要好一些,没有被清朝人拼命埋汰。 

  崇祯没有遭到大清人埋汰,是因为大清兵势力雄大,拳头很硬,可以替代嘴巴来说话,所以不需要埋汰他。而周武王的万把人,拳头没那么硬,需要用嘴巴来帮助拳头,拼命辩解伐商的原因,给纣王泼脏水势在必行。但周人泼的并不厉害,只是上述六条的就事论事而已,还不涉及纣王人身,也没有“暴虐荒淫”以及类似“暴虐荒淫”的字眼。 

  真正把纣王脸涂黑,还不是他的敌人周人干的,而是五百年后战国时代那些“百家争鸣”的学者们。这些人说话,喜欢走极端,喜欢举出极好的好人(也就是他们捧起来的圣人),以及极坏的坏人(他们造出来的坏人),作为正反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论点,以使其理论生动丰满、振振有辞。“争鸣”得狠了,甚至不惜伪造古史以为论据。



 回复 收藏 52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5:00:00



  17楼
  于是,尧、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古代成功人士,都被包装成了极好极好的完人圣人而推出,他们的失败地方(比如尧舜的失位)也被美化成所谓的“禅让”。而夏桀、商纣王、盗跖几位可怜而无辜的先生,因为是失败者,就成了极坏极坏的坏人,与“暴虐荒淫”四字挂上了钩。这些亡国之君,不挤兑他们挤兑谁呢? 

  人们总是对亡国之君严厉,对开国之君百般谄媚。 

  我们可以看到脏水是怎么随着历史年代的推延而一点点泼到纣王脸上去的。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比干谏而死”的说法。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了,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说他是被剖开了心,开始变得令人发指。到了汉朝,刘向更进一步说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好奇,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到了晋朝,“皇甫谧”(这位喜欢写历史书的医生)干脆说,纣王除了剖我们这位可怜的“苦人儿”比干,还解剖了比干的媳妇,想看看她的胎儿形态。我看是你这医生自己想看,自己放屁却说别人——医生想看活体解剖是可以理解的,但说别人就不乖了! 

  学者子贡早就意识到了纣王的悲哀,他本人有点看不过去,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意思是,纣王虽不好,但不至于如此之坏,所以君子千万别把自己混的太差,否则后世的人想举出恶事来说理,就一定要涂抹他来充数! 

  至于纣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事情,大周朝初期的文献上从无记载,春秋时代也没有,是到了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先生,首次描绘出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写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韩非子罗嗦了这么半天,却不外乎是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防微杜渐,告诫人们:不要“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韩非子确实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个道理讲的非常生动,是可以打一百分的作文了。而韩非子作文生动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有纣王这么个“意象”可以供他打扮起来任意当道具用。但是韩非子讲的这个故事,其它书上都没有类似记载,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不惜编排纣王来为自己的理论增色。 

  到了西汉,司马迁也是本着这个路子,对亡国之君毫不手软。他个大手笔,继续给历史加鸡精。他在韩非子首创的“酒池肉林”基础上,又加了“使男女裸奔其间”一句,从而使他的文章也很生动。其实,纣王让男女在“沙丘”裸奔,这是古代“欢乐谷”的遗俗(沙丘是河北省南部的一处自然风景苑囿,适合当欢乐谷)。直到后来讲“礼”的大周朝,也一样组织男女在桑林里“奔”呢,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未婚男女的性问题,以及寻找人生的另一半。汉朝人少见多怪,把这个视为纣王***。 

  其实纣王肯把自己的王家苑囿沙丘拿出来给老百姓们“奔”用,还属于舍私爱民呢。后代君王则根本不让老百姓迈进自己的苑囿一步,打那里一个野兔子就得偿命。 

  汉朝的刘向也不干寂寞,他把纣王鹿台的面积升级为“大三里,高千尺”,显得更为奢侈。并且详细设计了炮烙的图纸,还让妲己坐在佳宾席上旁观,一有罪犯调到火炭里,就鼓掌而笑——可以更早的史料上从无这样的记录,不知刘向是根据什么来的。到了接下来的东汉,纣王脸上留的空白不多了,只好把酒池的面积扩大到可以行舟,牛饮者达到三千人(这个罪状同时又塞给了夏桀一同分享,夏桀也是酒池肉林,俩人很多措词都一样,呵呵,哪有这么巧合,更证明像是编的了)。 

  退一万步讲,即便纣王有炮烙之刑,那也不算严酷,取代纣王的大周朝有烹刑,就是把人活活放在大鼎里煮了。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烹人的事不绝于史书。后代还有磔刑,就是在农贸市场把罪犯千刀万剐,一直流传到明清,我个人体会,都比炮烙更惨疼。西方社会,一直流行火刑,也让人在火炭上走,最后被烧死,或者绑在柴堆上烧死。一直到公元十几世纪都是如此。只比炮烙更残忍而不输于之。 

  时光到了晋朝,“皇甫谧”医生又来给纣王泼脏水,他咬咬牙,把鹿台的建筑面积,比汉朝时又提高了十倍,达到“高千丈”的地步,并且觉得炮烙还不过瘾,又设计了一个热熨斗,让纣王的犯人举着,一会儿手就烂了。不愧是医生啊,估计还是外科的。



 回复 收藏 52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2:00



  韩非学说的一币两面:帝王术和奴役术
  流传中国千年不衰、至今尤盛的帝王术创始者,韩非,虽然并非一个净身阉宦,但此人向君王进言的口气,却与清朝慈禧太后膝下的李莲英相差无几。谓予不信,翻开《韩非子》第一卷第一篇《初见秦》,其开篇第一段,便可了然: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初见秦》

  为了突出自己的忠心,韩非甫一开口便将“不知而言”、“知而不言”定为死罪。至于如何算作“不知而言”或“知而不言”,当是很难划分和认定的。只是如此定罪,必然造成臣子在君王面前不知言什么为智、说什么为忠的恐惧。还不啻臣子在君王面前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自由被限制到最低限度,即便君王集思广益的可能性也被相应地缩小到几近于无的范围。而韩非之所以要把臣子的言论限制到如此严厉的程度,则无非是为了强调他自己所言的既智又忠。喜欢做人家的奴才并不稀奇,但把奴才做到如此份上,却实在罕见。

  若说智商,韩非似乎高于孟轲;但孟轲再弱智,与君王说话却从来不像韩非这般低声下气。孟轲语君,不说耳提面命,至少也是中气十足;而且总是居高临下,从不示弱。倘若孟轲看到韩非这付十足的奴才腔调,定然蔑视。儒法两家,儒家虽然讲究君君臣臣,但在君王面前倒还不无骨鲠传统。先秦有孟轲,西汉有辕固生,东汉更有陈蕃、杜密等一干不要命的儒臣。与此相反,主张刑名的所谓法家,虽然有商鞅的雷厉风行,有韩非的阴狠老辣,有李斯毫不留情的杀伐决断,但在主子面前却一个比一个奴颜婢膝。这些法家代表人物的结局又非常反讽,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商鞅被车裂,韩非被李斯用计害死,李斯父子双双被主子就地正法。若说誓死效忠,倒也算全都如愿以偿。



 回复 收藏 52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2:00



  追根寻源,被后人认作法家先驱的管子,当年绝非如此低声下气侍奉君王。享有“春秋第一相”美誉的政治家管仲,不仅政绩蜚然,而且个性独具,风采照人。有关管仲的政绩,连司马迁都称道: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史记·管晏列传》

  有关管仲的个性,司马迁记载如斯:

  管仲頉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巿租,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史记·管晏列传》

  今世所说牛人者,其时诸子之中,无疑管仲也。这就好比一个才干出众的雇员,为老板打工之际,毫不客气地先向老板提条件。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老板要雇员贡献才干如是,君王要臣子做出政绩亦如是。这与其说是一个有本事的人,需要满足自己的利益,或显示自己的个性,不如说是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首先要让雇主懂得尊重雇员或者让君王懂得尊重臣子。以管仲的心胸,如此一再开价,并非仅仅是意在财富、地位,而更是在向君王标明,你我虽然君臣有别,但我管仲的尊严,不可轻视,更不容冒犯。

  管仲如此心高气傲,当今商明文明社会的高级白领看在眼里必定心领神会。但当时的一些迂腐士子,恐怕很难理解。比如孔丘,就读不懂管氏三归。提及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孔丘盛赞:“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但是人问:“然则管仲知礼乎?”孔丘马上回答:“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又有问:“管仲俭乎?”孔丘断然回答:“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不知孔丘倘若能读到韩非的“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会发出什么样的议论。可以肯定的是,纠缠于等级观念的孔丘,不会懂得管氏三归,别有一番尊严在其中。管仲之所以敢向齐桓公步步进逼,是因为在管仲的心目中,君王和臣子之间,彼此是完全平等的:要我管仲效力可以,但你必须给我管仲应有的待遇。这在商业文明无疑是常识,却绝对不符合孔丘所遵奉的君尊臣尊君贵臣贱的等级观念,以致会作出“不知礼”和“焉得俭”的道德判断。殊不知,这样的道德判断,全然有违于齐国的民意民心。有关管仲所获得的特殊待遇以及管仲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写道: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

  当然了,管仲的自尊,并非商业文明孕育,而是缘自华夏初民与生俱来的平等观念。在周室标榜尊尊亲亲之类的森严等级之前,臣子与君主说话,并没有仰视神明般的战战兢兢。《尚书·西伯戡黎》记载的殷臣祖伊,与商纣说话的口气,就算比不得管仲那么豪放,至少也有孟轲那样的义正词严。人的尊严,并非书本熏陶出来的教养,而是发乎生命底蕴的人文品质。倘若没有周、孔等级观念日深月久的侵蚀,华夏民族天然具有的平等观念以及人之为人的尊严,绝对不会丧失殆尽到在君王的权杖面前诚惶诚恐的地步。



 回复 收藏 52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3:00



  春秋伊始,虽然周室周制已然数百年,但尊尊亲亲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样统摄天下众人之心。鲁僖公九年(公元前六五一年),齐桓公在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后世所谓尊王攘夷,由此而起。这是对周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相当温馨的解构,温馨到了把孔丘小可怜感动得如醉如痴的地步。然而,尊王攘夷再温馨,骨子里却不再把当初周公建制时的等级尊卑当回事了。于是,就有了齐桓公向管仲步步进逼的三归一再表示敬意的非常之举,根本不管会有个叫做孔丘的破落子弟说三道四。因为齐恒公内心深处也像管仲一样,毫无等级尊卑观念。齐恒公有过作为公子小白的流亡经历,再加上齐国当初乃吕尚之封地,不以“尊尊亲亲”为然,而以“举贤而上功”治国(参见《淮南子·齐俗训》);因此,齐恒公身上既无公子哥儿养尊处优的纨绔习气,也没有姬氏家族等级森严的尊卑观念。尽管在鲍叔牙推荐管夷吾时,齐恒公有过犹豫:毕竟当年与公子纠争夺王位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几乎丧命。但齐恒公听了鲍叔牙之于管仲才干的一番盛赞后,旧日恩怨顿时消解于一片赤诚的爱才之心。及至获得管仲辅佐,更是乐不可支,管仲要什么都答应。如此的求贤如渴,后世的君王之中,也就曹操可相比拟。

  齐恒公和管夷吾的相知相善,与其说是君臣间的佳话,不如说是高山流水一类的美谈。对于管仲来说,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而对于齐恒公来说,因为有了管仲的辅佐,得以成为春秋首霸(借用当今的天下首富之说)。可以说,生机勃勃的春秋时代,就是这对君臣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共同开创的。

  历史的诡异在于,当初尊王攘夷之夷,乃一再北侵的南夷楚国。而后来对中原诸侯真正构成威胁的,却是最终吞并天下的西夷秦国。春秋时代的秦国,才刚刚崛起,除了野蛮,别无所长。及至秦穆公上台,才开始学习中原文明,不惜代价,网罗人才。诸如特地到楚国以五张羊皮换得虞国大夫百里奚,重用晋国亡臣丕豹,请出隐居的?叔,与百里奚一起,拜封为相当于丞相的左、右庶长。秦穆公由此大展身手,开疆扩土,跻身春秋五霸。秦穆公的成功与其说是野蛮之于文明的胜利,不如说是蛮力获得了文明的导引。或者说,中原人杰的加盟,使蛮秦摇身一变,成为强秦。

  毋庸置疑,秦穆公时代的君臣关系,不说完全平等,至少毫无主奴意味。秦穆公虽然身为君主,但同时又是百里奚、蹇叔等臣子的学生。搏战有赖于野蛮,政治却需要智慧。这就好比西安以西的乡镇企业老板,请了上海的公司主管,绝对摆不出颐指气使的架子。而百里奚、蹇叔他们,也不可能像后来的韩非之于嬴政那样,在秦穆公面前诚惶诚恐。

  秦国历史上君臣关系演变的一个重大转折,见诸商鞅进谏秦孝公,以献称霸之道。

  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韂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史记·商君列传》



 回复 收藏 52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3:00



  与当年秦穆公的求贤若渴截然相反,秦孝公只消身子朝王座上随意一歪,自然就会有商鞅这样的中原士子进宫巴结,而且还要私走宠臣的门路,才能得见。此刻的商鞅,无疑比不得当年的百里奚、蹇叔,让秦穆公感觉如获至宝;更难望春秋名相管仲之项背。像管仲那样理直气壮地向齐桓公一再提要求,在商鞅可是想都不敢想。商鞅能够做的只是,向秦孝公点头哈腰地献计献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从帝道说到王道,从王道说到霸道,一直说到秦孝公大悦,方才感觉大功告成。商鞅未必不知道自己是在取悦君王,内心深处更是明知,秦孝公的喜欢霸术,“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但商鞅就是一味的奉迎,一味地寻求秦孝公所需所喜。

  秦国从偏偶一方的蛮夷,壮大到一统天下的王朝,依次走过由微而显、由荒蛮到暴虐的生长阶段。经由秦穆公,蛮秦变成强秦;经由秦孝公,强秦变成霸秦;其后秦昭公企图帝秦,被赵相平原君等中原士子挫败。所谓帝秦,实质上乃是暴秦,其标记性的历史事件,便是秦昭公手下的白起在长平之战得胜之后,坑杀四十五万赵国降卒。可叹的是,中原士子的义不帝秦,并没有能够阻止秦国的最终称帝。秦昭公受挫的帝秦或曰暴秦之业,最后在秦始皇嬴政手里,如愿以偿。

  倘若说强秦的标记是秦穆公利用了中原文化和中原士子,那么霸秦的标志则是中原文化经由诸如卫国人商鞅这类士子的臣服,完全匍伏于霸秦的军国主义。秦孝公要的是军国主义,而商鞅向秦孝公提供的,正是叫做霸道或者霸术的军国主义,如斯: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商君列传》



 回复 收藏 52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4:00



  用商鞅本人的原话来说,则是: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四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於外,境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商君书·来民》

  因此,在国与民之间: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

  换句话说,国家必须凌驾于国民之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此乃军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二十世纪中叶的德国、意大利、日本诸法西斯国家,无不如此。商鞅巧舌如簧地把这种军国主义说成是: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的厚今薄古,表面上是相对于孔儒的厚古薄今,实质上却是以所谓的“不法古”为名,为军国主义铺平道路,从而推动秦国更上一个台阶:由霸秦走向暴秦。可以说,二千多年之后,东瀛之国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早在商鞅的政治主张里,就已现端倪。当年秦国向中原诸国发动的吞并战争,与日本法西斯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名的入侵中国,大同小异;骨子里都以野蛮强暴文明,以暴虐作践柔弱。商鞅变法,无论是对中国文化还是对中国历史来说,都毫无光荣可言,而是耻辱的标志。至于商鞅的结局,在秦孝公驾崩之后旋即遭到车裂,只不过是可以料想得到的报应罢了。

  当时向强秦献计献策献媚献丑的中原士子,并非商鞅一个。商鞅只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当野蛮向文明步步施虐之时,最为耻辱的还不是文明的柔弱,而是文化人的臣服。这种臣服不仅给当时天下的政治格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还给整个民族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与卫国士子商鞅将自己绑上秦国的战车相对称、并且给后世的民族文化带来极大伤害的另一个中原名士,便是赵国人荀况。

  商鞅在公元前三三八年被杀,荀况于公元前三一三年出生,卒于公元前二三八年,比商鞅之死正好晚了一百年。荀况在世之时,恰逢秦昭襄王嬴则当道。秦昭王做下的几件震动天下的大事,不可能不对荀况的思想和著述产生影响。一件是公元前二六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一件是得胜的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五万赵国降卒,一件是随后发生的秦昭王企图称帝,还有一件是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昭王灭东周。春秋时代的“尊王攘夷”,到了战国时代,以秦昭王野蛮的夷王灭尊,黯然落幕。




 回复 收藏 52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6:00



  在秦昭王不可一世的铁蹄面前,同为赵国人的相国平原君,宁可国破家亡,也不愿向暴秦以帝秦俯首就范;魏国的信陵君盗窃兵符以救赵,楚国的春申君毅然发兵以助赵,更有齐国一介布衣鲁仲连,傲然蔑视暴秦而义不帝秦。惟有学问家思想家荀况,以截然相反的姿态,又是入秦考察,又是在《强国》篇中盛赞暴秦:

  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强国》

  荀况虽然像商鞅一样心知肚明,秦国“粹而王,驳而霸”,从而认定“其殆无儒邪”,用商鞅的话来说则是“难以比德于殷周”;却偏偏要恭维经过商鞅军国主义调教的秦国,民是“古之民也”,吏是“古之吏也”,士大夫是“古之士大夫也”,朝廷更是“古之朝也”;从而得出了如此貌似很真理很公允的结论:“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这样的结论,足以让平原君、信陵君以及春申君乃至鲁仲连,全体瞠目结舌。



 回复 收藏 53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6:00



  说荀况弱智,也许会伤害华夏民族的感情。但说荀况的平庸与其自身的怯懦互为因果,即因为平庸而怯懦,由于怯懦而平庸,恐怕并非失实。试问,倘若没有秦国的咄咄逼人和一再得逞,荀况会那么煞有介事地援法入儒么?商鞅跑到人家宫廷里献媚取悦是为做官,荀况如此礼赞暴秦为哪般?倘若不知其写作背景,还以为荀况是在发展孔儒学说;但仔细观察一下其著书背景,才明白荀况其实是受了秦国威逼天下帝秦的霸道气势的震摄,才不得不在君王的“仁眇天下,义眇天下”之外,加上一个“威眇天下”,不得不在自己的学说里掺入些许商鞅的主张。这与其说是荀况有思想,不如说是荀况没胆识。这就好比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国之际,中国的知识分子歌颂日本人是“古之民也”,日本官员是“古之吏也”,日本天皇是“古之朝也”;于是,日本军国主义“威眇天下”。真不知荀况这番颂秦,发生在秦军坑卒之前,还是之后。但不管是之前之后,作为深受暴秦荼毒的赵国子民,说出这番谀词,都是极其丢人现眼的。尤其是比之于赵相平原君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荀况的谀秦很难让人不鄙视。

  有其师,必有其徒。有荀况的谀秦在前,此后他那两个学生楚人李斯、韩人韩非的相继仕秦,也就顺理成章。或者说,荀况强调君权威严的君本主义学说,为李斯、韩非放弃自己尊严向秦王嬴政下跪嗑头,扫除了可能会有的心理障碍。于是乎,就有了本文开头所说的韩非写给秦王嬴政的那番叩首之言:“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回复 收藏 53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7:00



  有关韩非其人,司马迁如此写道: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在韩非与李斯的同门相残之中,韩非假若没有口吃,李斯恐怕不是其对手。当然,汉儒司马迁毕竟没有先秦诸子那样的学养,会把韩非的“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反过来说,司马迁假如没有如此这般的糊涂,也不会将韩非与老子并列为传。因为事实上,韩非虽然在著述中劫持过老子学说,但韩非的帝王术在骨子里却是既承继了商鞅的军国主义的霸术理论,又师承了荀况的君本主义的威君学说。否则,韩非的著述,不会得到嬴政的如此赏识。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在这之前: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王的不能用韩非之说,既可说是韩王胸无一统天下之大志,也可说是韩非的学说实在太可怕。说儒者“用文乱法”,说侠者“以武犯禁”,还有“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在在处处,韩非都是在替君王着想。儒者侠客,名士武士,全都像是君王脚下的蚂蚁一般,韩非教君王想怎么踩就怎么踩。这确实很合乎想称霸天下的秦国君主口胃,但未必会让中原诸侯如韩王者愿意采纳。

  毋庸置疑,韩非把自己也定位于可怜的蚁群,否则,不会向嬴政说出那么卑躬屈膝的话来:先给自己定妥死罪,再向主子表示忠心。这个帝王术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奴才哲学的奠基者。比起商鞅的军国主义主张,韩非的君主专制论,走得更远。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韩非子·五蠹》



 回复 收藏 53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7:00



  此番论说,几乎是韩非帝王术的总纲。韩非既把商鞅的厚今薄古推到极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又把商鞅没有说明白的“有功者显荣”划分得更加清晰:“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商鞅还担心其霸术“难以比德于殷周”,韩非却断言:“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借用一句韩非之师荀况的话来形容,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韩非之青,不仅胜于商鞅之蓝,也胜于其师荀况之蓝。脱胎于孔儒的荀况学说,虽然演变成了君本主义,但骨子里依然兼具儒、法两家的双重性。但韩非的帝王术却是一元的、极端的、毫无折衷可言的,从而是冷酷无情的,所向披靡的。这在战国时代,其形象当是嬴政的战车;这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欧洲大地上,则应该化身为希特勒军队的坦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的纳粹,比德国早了两千多年。德国的纳粹效忠的是其元首希特勒,中国先秦时代的纳粹效忠的则是后来号称秦始皇的嬴政。比起德国纳粹,中国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帝王术,更为阴暗,又更加奴颜婢膝。

  真要说起来,商鞅虽然也跟韩非一样的效忠于秦国君王,但开口闭口,却总是国家当先。诸如:“治国贵民壹”(《商君书·民壹》),“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君书·修权》),等等。韩非却不同,每每下笔,总是君主为上。在商鞅的霸术里,国家已然凌驾于国民之上;而在韩非的帝王术中,君主更是高踞国家之上。有道是:

  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韩非子·八说》

  韩非因此告诉君主:

  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韩非子·五蠹》

  韩非根本不相信什么民爱国、君爱民之类的仁义说教,而坚信人君的威严,人君的至高无上,既高于民,也高于国。韩非心目中的圣明人君要的是,国民为之效力卖命,根本不必听他们说些什么。国民赞美也罢,抱怨也罢,人君不必当回事。立功的有赏,不听话的杀头。非常简单。诸如个人权利,思想自由或者言论自由之类,对韩非的帝王术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

  故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于上。上不禁塞,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是以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是以上不胜下也。 --《韩非子·诡使》

  所有的个人权利,无论是家室财富,还是思想言论,通通都得被剥夺干净,否则,人君就会有“道私者乱”的危险。尤其是“圣智成群”,亦即是知识分子成堆,假如“上不禁塞”,那么等于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这即是说,所有具有思想言论能力的人们都不能享有思想言论的自由,一如拥有武器的国民不能有“私剑之捍”。这样的韩非学说,嬴政能不喜欢么?更不用说以秦始皇自比的现代枭雄,能不喜欢么?倘若说,韩非学说像一枚硬币似的具有两面形象,那么翻过来是帝王术,翻过去则是奴役术。韩非奴役术的宗旨,在于彻底消灭国民的自由,彻底剥夺国民的权利。所有想要享有个人权利或者个人自由的人们,都被韩非列为去除对象,叫做“五蠹”,就像两千年后被称作黑五类的地富反坏右一样。



 回复 收藏 53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7:00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韩非子·五蠹》

  学者,言古者,带剑者,患御者,还有商工之民,活跃于天下的士子市民,几乎被一网打尽。后世暴君希特勒想要清除的,也不过是犹太人而已。韩非设置的清除对象,竟然比希特勒想要消灭的还要众多。这与残酷镇压阶级敌人的红色革命倒是有一比。难怪枭雄有言:秦始皇算什么?

  比起两千多年后的镇压反革命,秦始皇当然不算什么。但秦始皇毕竟有焚书坑儒,可算作嬴政在韩非光辉思想指引下、在李斯英明果断的建议下所做的清除异己之壮举。从列出五蠹到焚书坑儒,然后再比较后世的消灭犹太人和镇压反革命,横看竖看,翻过来看,倒过去看,都可以发现,韩非确实非常了不起。相比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清除五蠹,韩非的思想要超前两千多年。可见,韩非、商鞅等法家人物,在毛时代的文革当中空前走红,绝非无心插柳,而是历史和逻辑的双重必然。

  倘若要将韩非的帝王术和奴役术作个比方,那么颇类于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言及的《葵花宝典》。那部武功秘笈造就的是东方不败,韩非帝王术炼成的则是叫做嬴政的秦始皇。有趣的是,东方不败习练《葵花宝典》先得自宫,而韩非低声下气地请求嬴政采纳所献帝王术的结果,却是自杀。说起来,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倒也是自杀的,只是相比之下,韩非自杀得更为窝囊。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从韩非《初见秦》里的“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到“韩非欲自陈,不得见”,只得自裁了结,此情此景,真可谓怎一句报应得了?司马迁有评如是:“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没说报应两字,但报应之意,已在其中。正如杀人者,要偿命;以言怂恿人君剥夺臣民自由和权利者,岂能有什么好下场?但这也正好就是韩非帝王术和奴役术的特征所在:先将自己完全奴才化,并且誓死效忠,然后再教人君如何强迫全体臣民当奴才。或许,这也能算是一种以身作则。

  理当承认,商鞅的霸术确实能让秦国称霸,韩非的帝王术也确实能让嬴政称皇称帝,但代价不菲。除了无数将士的生命,黎民百姓难免生灵涂炭,尚有国民的权利和臣民的自由。因为这是越过底线的暴力扫荡,这是毫无人性的征服行径。如此的血腥,如此的残暴,如此的野蛮,任何一个有良心有良知之人,都无法漠视。若说这是大一统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请问,这样的大一统要来干什么?即便书同文、量同衡、车同轨确实不无文明的进步意味,也抵不上这样的人文代价。试想,以诸国和平协商的方式,难道不能抵达这样的进步?难道一统天下非得诉诸杀人无算摧残文化的野蛮?假如硬要说,暴秦的大一统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日本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也就同样可以成立了。彼此都是由夷入主,籍暴力称霸,以杀人立国。历史的人文立场虽然是柔弱的,却是不可动摇的,绝不妥协的。因为历史是属人的历史,而不是杀人的历史历史是人文的历史,而不是被帝王主宰的历史,更不是向威权和暴力屈服甚至顶礼膜拜的历史。任何诸如此类的野蛮,无论来自暴秦,还是出自日本法西斯,都是不能认同的。历代帝王,各色枭雄,或许会醉心于如此野蛮的一统天下,但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人文学者,更不用说什么思想家,假如这个民族还存在思想家的话,都没有理由为嬴政及其暴秦的如此统一天下,喝彩;同样没有理由向商鞅的霸术和韩非的帝王术,致敬。孔儒的君君臣臣等级观念尚且不能认同,更何况商鞅、韩非先后以军国主义、专制主义向秦国君主的称臣效忠?



 回复 收藏 53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8:00



  比起商鞅的军国主义,韩非的专制主义更奴才,更无耻。商鞅的军国主义着眼于国家利益,着眼于国与国之间的逐鹿;韩非的专制主义却完全聚焦于君主的权威,聚焦于如何剥夺国民的权利和臣民的自由。倘若说,商鞅旨在称霸的军国主义,与马基雅弗里的《君主论》多少有些不谋而合,那么韩非意在教唆人君实施专制独裁的帝王术和奴役术,毫无政治上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可言。当一个国家面临灾难或者面临强敌入侵之际,商鞅的学说,还有圈点之处;国家确实需要用非常的手段,凝聚国民力量,共同赴难。然而,无论一个国家处在什么样的情境底下,韩非的主张,都是绝对不能采纳的。因为商鞅的学说,含有国家利益成份;韩非的主张,却惟人君是从,既剥夺国民的权利,也谈不上什么国家利益。倘若国民权利可称作私,国家利益可称作公,那么商鞅的学说,尚有公心可论。但韩非的主张,却除了向人君献媚,既不利于私也无益于公。作为一个中原士子,商鞅低头哈腰地向野蛮的秦国献策献身,无疑是可耻的;但相比之下,韩非诚惶诚恐地向嬴政进言,如何剥夺国民权利,如何取消臣民自由,比商鞅更奴才更阴暗。

  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但说到韩非,司马迁却只是连连感叹一个说难者的最后被难。殊不知,要说报应,韩非远比商鞅轻得多。因为韩非学说的罪孽所在,远不啻得罪秦国的权贵,更是伤害到了普天之下的工商士子,黎民百姓,乃至后世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司马迁竟然将这样一个策士,与老子并列而传,实在是糊涂到了荒唐的地步。司马迁能从商鞅身上读出刻薄,怎么从韩非著述里就读不出阴暗呢?

  倘若从商鞅、韩非再回首早先的管仲、晏婴,真可谓,判若云泥。管仲的风采毋须赘言,连司马迁都佩服不已。即便后来的晏婴,也别有一番风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

  有道,无道;有行者,无行者;司马迁的《史记》,总算还能够有所区分,没有将管仲、晏婴与商鞅、韩非混为一谈。只是《史记》中有关韩非的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发噱: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举报 回复 收藏 53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7 17:28:00[/color:3b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4

  诸如“悲廉直”、“作孤愤”之类的词语,用在韩非身上,相当滑稽。虽然韩非确实有篇什叫做《孤愤》,以示怀才不遇。但这不过是尚未遇到嬴政罢了。看看韩非在《初见秦》里那种激动不已的模样,哪像个怀有“孤愤”的中原士子?孤愤之孤,在于独立不羁。在人君面前像韩非那么的低声下气,何来独立之有?而无独立,又从何说起孤愤之孤?至于“悲廉直”的廉直一词,更是与在君主面前卑躬屈膝的韩非无缘。而了无廉直可言,又从哪里悲起?这就好比韩非在《五蠹》中一面教唆君王清除士子市民,一面请求君王提拔“耿介之士”。说这太过阴毒,却似乎一派天真模样;说这太过残忍,却又像是为君王打扫清洁卫生一般的纯洁无邪。其实,韩非骨子里就是这样一具怪胎,阴暗到了不知什么叫做阴暗的地步,残忍到了不知什么算是残忍的程度。可叹的只是,自称承继孔丘理念的司马迁,不知为何如此情有独钟似地怜惜韩非。难道说,司马迁是看在韩非乃荀况弟子的份上,特意买荀况一个面子?抑或是韩非被同门陷害的缘故,所以深表同情?实在不明白。也许只能说,汉儒确实读不懂先秦诸子。

  在李斯与韩非的这场同门相残之中,嬴政的角色既可憎又可笑。正如李斯、韩非与管仲、晏婴相比,判如云泥,嬴政与齐恒公,也是一抔黄土之于一壁高山。不要说齐恒公的心胸、智慧,嬴政遥不可及,即便是比之于秦穆公的气度,嬴政也显得委琐得不行。秦穆公当年为了网罗人才,不惜到楚国的俘虏群里赎得百里奚。得到百里奚之后,又通过百里奚网罗到了蹇叔,并且委以同样的重任。相比之下,嬴政为了得到韩非,先是以开战威逼韩王拱手相送。到手之后,却听信谗言将韩非扔进牢房。及至醒悟,赶紧命令放人,韩非已经被李斯成功除却。于是,嬴政惟剩后悔不已。

  当初,嬴政逼韩王送人,无疑是行事霸道;听信谗言,当然是心胸狭窄;出尔反尔,是因为智力低下;后悔莫及,标明了赢政其实是个既不懂用权又不会用人的蠢货。倘若嬴政还有点智商,那么应该意识到,也正是像他这般野蛮而愚蠢的人主,才与韩非阴暗透顶的帝王术相般配。被这么一个浊物一统天下,既是天下的不幸,也是历史的喜剧。赢政王朝,二世而亡都算是长命的。嬴政的这场一统天下,非但不是什么伟业,还更像一出闹剧。剧中的所有角色,全都机关算尽,反误自己性命。对嬴政来说,则是因为其低智商的暴虐,断送了妄想永世长存的嬴姓王朝。倘若说,当年姬氏兄弟在以周室取代殷商之际的同室操戈,尚有几分悲凉在其中;那么嬴政王朝的兴亡,全然一出喜剧。后世感叹的只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嬴政其人就像其喜爱其热衷的韩非学说一样,除了权谋的阴暗和权力的暴虐,乏味之极;无论是文化品质,还是人格魅力,全都了无意趣,更无内涵。韩非的学说有多么的尊严丧尽,嬴政的统一就有多么的粗俗野蛮。堂堂荀况弟子如韩非者,竟然向这么一个粗坯战战兢兢地表示誓死效忠,实在是喜剧得可以。这幕喜剧的最后一笔,当是司马迁将如此诡异而滑稽的韩非,与智者老子比肩而立。这段历史与其说是满纸写着吃人,不如说是处处透着荒唐。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写于哈德逊河畔
  选自《中国文化冷风景》第七章



 回复 收藏 536楼

作者:hnlh2012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2013-11-17 17:39:00



  嗯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5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08:00



  宋豫人老先生不愧商朝后裔,明确反对汉族儒化

  虽然有一些认识还尚欠火候,但是单单明确反对汉族儒化,在汉网中已经是非常可贵了。

  我必须告诉宋豫人老先生,道家老子还明确反对先王之道哦。

  嗯,等回国时要拜访拜访宋豫人老先生去。

  转载几篇他的言论

  ------------------

  呵呵。。。君臺反思很好,但為什麼要把自己限定在這麼狹窄之走向則乎?然新儒家焉能代表吾華夏乎?儒化、自由化等皆為死路一條哉。然吾華夏王道自有華夏王道之基礎與框架,為什麼君臺不能去追隨乎。。。呵呵。。。

  呵呵。。。君臺可能忘了一個最基本的史實,吾華夏歷朝歷代先祖聖王推崇的都是先王之道而非諸子之一儒家則也。然吾華夏先王時期亦沒有什麽諸子及儒家矣。然我們漢家此輪興漢救族文化辛亥之至關重要的是找回、重構吾華夏公認之基礎文明框架以合族而非用一拿出就會有人反對、辯論甚至是攻擊之儒家則也。然還有一個儒家特別不愛聽的史實就是漢後吾華夏開始勢衰並一直走向幾次亡國、王天下則哉。然我們要去重生華夏,是去找回先祖上升期智慧與經驗模式還是去找回下降期甚至滅亡期之模式哪個更好豈不是不言而明則哉。。。呵呵。。。

  呵呵。。。我們漢家之此輪興漢救族文化興漢乃歷史之必然,乃吾中土大地歷史演進之道統正脈。然吾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隨之者昌抗之者亡。吾漢家各界必然都會以各種方式不可避免的參與其中則也。當然亦不排除那些各類投機分子、破壞分子混入其中則也。然我們亦不能因為一些正常出現之不盡人意之處或暫時的挫折而去否定、討厭此輪興漢救族文化興漢以及興漢隊伍之主體則哉。然大浪淘沙歷史無情,前進者終歸要前進,淘汰者終歸要淘汰。讓我們為了華夏之重生一起努力吧。。。呵呵。。。

  呵呵。。。君臺言之甚然。有人言今之大陸、臺灣、新加坡皆為主權在漢則也。然主權在“漢種”還是在“華夏”應該是非同則哉。這亦是必須要明確之概念則也。。。呵呵。。。

  呵呵。。。對“辛亥革命”之“主體定位”之重新解讀,不論漢系、韃系還是西系都在進行著新的加力則也。然在百年後之今天,三系都在努力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解讀之,然這場博弈隨著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到來必然會會越來越精彩則也。然在近期內,西、韃兩系之解讀還會明顯處在上風則也。。。呵呵。。。

  呵呵。。。二位漢家君臺拱手。對我們漢家來講,類比思維十分重要。然我們要看到一個現實就是,若我們把今之“漢服運動”定位成“儒服運動”還會有今日之成果則乎?然“儒”在我們漢家內部就已有很多不可調和之天敵,安內不及何以能攘外則乎。然跳出國共、左右、諸子等才是我們興漢救族文化辛亥唯一之活路則也。。。呵呵。。。

  ---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6



  呵呵。。。實際上“聯西滅韃”戰略上並沒有錯。君不見諸漢網“漢、韃之爭”已逐漸轉向“漢、西之爭”則乎。然若韃系一出來搗亂就會馬上被漢、西兩系看出則也。然未來西系亦被幹掉後,那就剩下吾漢系內部之爭則哉。。。呵呵。。。

  呵呵。。。觀今之號稱“儒家”者,又有幾位不是那“韃儒”則也。然“儒家”要想在此輪興漢救族文化辛亥大潮中有所作為。其正本清源、擺平自家門戶乃謂之基本前題。然亦應在漢家禮儀(儒之本份)重構推廣方面做出貢獻而非抱著韃封牌子盲目自大則哉。。。呵呵。。。

  呵呵。。。漢風君各位漢家君臺拱手。觀我們漢家幾年來興漢救族文化辛亥之艱苦進程,哪一天不是在各類各色反漢者的諷刺、挖苦、謾罵等攻擊聲中成長則乎?然若真沒了這些攻擊者我們豈不是會感到孤單或失去了動力則也。可惜的是這些反漢攻擊者都沒有什麽耐性,無非是換了一茬又一茬則也。。。呵呵。。。


  呵呵。。。從近來日益升級之漢、西博弈來看。真偽“漢本位”已付出水面則也。咱暈以為,今之號稱“漢本位”者有二。一曰“漢種本位”,然“漢種”特征唯一認可“漢血統”,其主體理念認為只要能保證“漢種群體”之安全與強大,沒有必要認可尊敬傳承保持或重構自己民族之原生文明體系。然任何它系之文明體系只要對“漢種群體”有利就可拿來為我所用成為自己的文明。這個定位可能會在一定時期內使“漢種群體”迅速走向一定的強盛。但最終會導致我們有著幾千年原生華夏文明之族群整體滅亡或歸化於其它族群文明體系內。此乃“偽漢本位”則哉。二曰“漢族本位”,然“漢族”特征同時認可“漢血統與漢文明”,其主體理念認為必須同時保證“漢種與漢文明”之安全與強大,必須要認可尊敬保持或重構自己民族之原生文明體系。強調必須保持堅守自己華夏民族文明之獨立性。就是對自己有利的它系文明亦不能照搬替換自己文明則也。這個定位可能會使我們走向強盛的速度減緩,但一旦崛起就會讓全球看到一個真正的華夏又重生在世界上。此乃“真漢本位”則哉。切切暈言,還望致力於“興漢救族文化辛亥”之漢家君臺們三思則也。。。呵呵。。。



 回复 收藏 56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11:00



  呵呵...可能大家有一个误区....

  转发 评论
  2008-02-17 20:02
  呵呵...可能大家有一个误区.现在我们说的"汉服"是“汉族”的衣服"对海外华人来讲是不准确的.那海外华人们一生是没有填过表称自己是"汉族"的.准确的名字叫"华夏衣冠".因"华夏"等于"汉人"故也可叫'汉人的衣服".简称"汉服"也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汉民族".即我们说的"汉族"是指大陆"汉人"后裔的壹大部.在法律上是五十年代初才出现的.实际上现在地球上"汉人"后裔并不单我们大陆"汉族".还包括大陆壹些类汉少数民族.还包括台湾\海外华人以及日\韩\越等原华夏文明圈"华夏汉人"后裔.这"华夏衣冠"对所有认可华夏祖先的后裔来讲都是有继承权的.因我们大陆"汉族"现在也开始认可"华夏汉人"祖先了.故也可称"华夏衣冠".就是那"汉人的衣服"也是我们大陆"汉族的衣服"了.为什麽当今那麽多人认为所为的"唐装马褂"甚至"西装"是"汉民族"衣服呢?就是因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华夏汉人的"后裔".而错误的认为自己是什麽所谓的"中华民族".当我们在过多强调"汉族"的时候.那海外华裔感觉自己是被排除在外的.这个在咱晕多年的外交系统工作中是深有感触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特别是与海外华裔的交往中.还是要强调一下"华夏"和"汉人"的概念.如"汉服"是天下"汉人的族服"等等.当然.在仅对"汉族"宣传时强调“汉服”是“我们汉族的衣服”那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一定要明白.那并不仅仅是“汉族”的衣服。而其所有权是地球上所有认可祖先的华夏汉家后裔的.呵呵.....呵呵.... 

  呵呵...海外华夏人(汉人)后裔皆自称华人(汉人).故"华夏衣冠"称为"华服"与"汉服"都是正确的."华服"是"华夏衣冠"之简称."汉服"是"汉人衣服"之简称.而在大陆"汉服"现在偏重于指称"汉族的衣服".那海外"华服"或"汉服"之简称范围涵盖更大.包含了大陆现指"汉族衣服"的概念.我们在以后的指称中更应该把对"汉服"的解释偏重于"汉人衣服"的概念.以正其名.因我们今之"汉族"乃"华夏人(汉人)在大陆直系后裔.今天又逐渐认可祖先.那祖先的华夏衣冠(汉服)当然也可称谓"汉族"的衣服"...呵呵... 

  呵呵...客气客气...咱晕以为.做为一名"华夏(汉)民族主义者".有壹些基本的事实概念是必须要弄明白的.是坚决不能被胡改的.越是在形势好转之时.就越要坚持那基本的底线与原则.不能容忍那些打著"汉族"旗号之别有用心者的偷换概念之胡来.若那些基本概念被混淆了.那我辈努力救回的"中华民族"\"华夏民族"\"汉族"等.就不知到底是哪群人了...呵呵... 

  呵呵。。。咱晕可不是与人计较。他们很多还是咱晕朋友。只是那民族大义所在,咱晕不得不说。若看著这些邪说成了气候,那对我汉家之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呵呵。。。 
  呵呵。。。孔老夫子正称应为“华夏人”。可简称为“华人"或“汉人”。简称“夏人”也可,只是“华夏”后裔少此习惯。。。呵呵。。。 

  呵呵。。。云君来了咱晕就交流几句。想那“深衣”是“汉服”之主体一脉云君是不会反对的吧。当今之“汉服运动”之目的也是通过“汉服”之切入找回我们失去的汉家文明吧。这“深衣"既然是“汉服”之主脉。那就是我们恢复华夏文明之重要装备了。看那每次“汉服”活动中“深衣”的地位就很清楚了。若把那“深衣”如君所言上升到“五十六民族”之“国服”。先不要说“国家”与那一直致力于虚灭“汉家”的鞑系少民会不会同意。仅就把“深衣”上升后。“汉服”还剩下什麽呢?哪个式样能在“汉族”内以顶代“深衣”之地位呢?当我们要拍摄那“汉家”剧时。又让我们穿什麽衣冠呢?岂不是更有人说我们“汉服”是没有历史壹脉传承的杂货摊麽?云君是个儒家弟子。可咱晕与君多次交流中,发现云君是一个“儒家至上主义者”。认为“儒”是高于“华夏的。“儒家”是“华夏”之一家这个基本的事实都不能认可。那云君怎可能是个“华夏汉民族主义者”呢?咱晕与君之交往中,还是感觉到君台是一青年才俊的。只可惜跟著那一些“鞑儒”(签名裏不少,城府水平都在君台之上)逐渐在远离“华夏”。可惜呀可惜。咱晕晕言,还望君三思。华夏之重生需要大批的汉家才俊。若真想把“汉服”上升到“中国”之国服。那就努力重生华夏好了。华夏文明重生复兴了。那“汉服”自然就是“国服”了。何用上升哉。那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汉服‘不就始终乃”中华国服”哉。。。呵呵。。。 

  呵呵...非也, 《倡议书》之实质应该是那"鞑儒高士"们眼见"马褂"势衰.只好利用一些蒙头"儒生"明挺"汉服"暗偷"深衣"而已.说"抢"实在是高擡他们了...呵呵... 

  呵呵。。。咱晕在党国外交系统供职多年。共和国之国家礼服乃“西装礼服系列”。这是有国务院明文规定的。尔等欲用“汉服”以换之,梦也。看看几天前的陕西祭黄就明白了。可别忘了“党国”之“国学”可不是君台知道的“儒”。而是那马、列、毛、邓、表等。。。本来“汉服”是我们恢复“华夏”之第壹枪。汉人穿汉服无可指责,以得到个别“鞑系”民族外的大多理解与支持。这下可好。反对声四起,成了敌手攻击我们强加与人的重镑炸弹。得不尝失呀。。。呵呵。。。 
  云君不用说经绕远。只用说壹下君意“儒”与“华夏”之关系即可。。。云君有问,华夏经典中,哪部经超过《易经》?咱晕可明确回答之,那“易”就高于“易经”。“易经”之是那“儒家”之所云。这是诸子百家之常识矣。。。呵呵。。。 

  呵呵。。。咱晕寡闻。第一次听到“汉服”还有广义狭义之分哉。咱晕只知那“汉服”是那“华夏衣冠”之又名。“汉人衣服“之谓也。若今之称谓“汉族”的这群华夏汉人后裔还认可自己的祖先的话。那“汉族的衣服”与那“汉人的衣服”就是同义同理同式也。何来广、狭之说乎。。。呵呵。。。晕家有晕,本心不正,越急越歪哉。。。



 回复 收藏 56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11:00



  呵呵。。。据咱晕了解身边与各界人等观点。本来对我们坚持的“汉服运动”是汉人自己事已基本接受。可这次带来了不必要的大麻烦。君台能解释抛出后反对声骤起的原因麽?当年康、梁把“中华”从“华夏”重剥出来的后果还不严重麽?当年的“中华民族”也同样让汉家百姓欢呼了一阵。壹直到岳飞出局我们才醒过来吧。可那民众直今还在睡眠中。咱晕以为.做为一名"华夏(汉)民族主义者".有一些基本的事实概念是必须要弄明白的.是坚决不能被胡改的.越是在形势好转之时.就越要坚持那基本的底线与原则.不能容忍那些打著"汉族"旗号之别有用心者的偷换概念之胡来.若那些基本概念被混淆了.那我辈努力救回的"中华民族"\"华夏民族"\"汉族"等.就不知到底是哪群人了...呵呵... 

  呵呵。。。咱晕以为民族大义高于壹切,有些基本的概念不容含糊。汉服运动是壹个高于“五四”运动的华夏汉族的救族运动的序曲。将严酷地考验著当今族人、国人以及头人们的智慧。我们要光明正大、意正言实的重生复兴我们汉家自己的文明以及我们自己的天下。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族宝谁也别想拿去,除非他 归化依附了我们华夏。。。呵呵。。。 

  呵呵。。。你认为这是闹 事麽?若汉网不是“汉民族门户网站”,咱晕就马上闭嘴。受了那些“鞑儒”的蒙蔽利用,不但不反思猛醒。还坚持错误。咱晕怀疑各位的汉家立场。。。呵呵。。。知耻而后勇。那蒋庆确的就是这个,不敢承认自己当时的无知与局限性。知错不改。。。 

  呵呵。。。小兄弟只知你那“儒教”的局。还不知比“儒”大百倍之“重生中华”的局吧。。。好好想想那多年之反汉大“伪儒”们为什麽都那麽挺那“华夏民族”与“深衣”吧。那些人都是谁,咱晕还是知道壹二的。慢慢冷静的想想吧。。。呵呵。。。
  呵呵。。。 
  1,这是很容易的。当今汉族是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其民族服装做为共和国的国服是名正言顺的。那汉语,那汉字就是先例。。。关键是国家认不认的问题。。。 
  2,前面咱晕说过。共和国之国体是社会主义,其国学为马、列等,其国服为“西装礼服体系”。这个国务院是有明文规定的。别忘了咱晕在党国政府外 交系统供职多年。你看看前几天的陕西祭黄就知国家之定位了。光明正大之事玩那小聪明什麽策略那是不行的。。。呵呵。。。 

  呵呵...山人\醉鱼兄弟好...咱晕已年过半百,已感时日无多.咱晕前半生随汉家前辈研习"华夏家学"多年.终于赶上了"重生中华"的大时代.只有好好的报效自己的民族了.只有我辈之不懈努力.才可能有重生中华的希望.这可能是我们汉家唯壹的机会了.故咱晕是容不的那些各种名目的干扰的...呵呵... 

  呵呵...人民日报是谁?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支持并提醒我们.汉服运动是天下华夏汉人自己的事.应光明\正大\有度的进行.要体谅当局之难处.不要轻言涉及国家的事.这是头人们觉醒了...有汉语\汉字在先,那汉服的地位问题还不明白麼?要给头人们一些时间的...呵呵...欲速那就是添乱了... 

  呵呵...咱晕以为现场对阵,坚定的汉服自信与论辩经验是同样重要的.华复的上场的人.一不是坚定的"汉民族(汉服)主义者".而是"儒教(深衣)至上主义者".二是口才与现场论辩经验都有限.在加上节目主持人的定位偏袒.故处於下风是必然的...呵呵...咱晕在京就驳的那伪中华专家与主持人现场改变了观点...呵呵... 

  呵呵...你说的是"汉人"在大陆中土五十年代前的概念.也不是太准确.一些类汉部是推崇汉文明的.可那当时的"回"部等可不推崇.恰恰是汉人一部因推崇ysl才被化归"回族'."汉人所指除中土诸部之外.在海外还有数十部华夏汉家人群...呵呵... 

  呵呵...文化辛亥已经爆发.恢复中华的大时代已经到来了.我们的汉家族人与头人们正在迅速觉醒.那曾经的伟大中华就要重生在即了.努力吧,汉家族人们.天地祖先在佑护著我们.全世界十几亿族人与爱好和平的族群都在期盼著我们.只要自强不息的奋斗下去.那胜利一定是我们华夏汉家的.一个古老又暂新的"大中华"就要面世了...呵呵... 



 回复 收藏 56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11:00



  呵呵...不要低估了"华夏汉民族主义者'的智商.有些东西是越描越黑的.来让咱晕问你. 
  一,那"深衣"是不是"汉服"即"华夏汉人衣服"的一种样式? 
  二,那"深衣"是"华夏汉人"的代表服装?还是那所谓"中华民族"即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服装? 
  三,那"华夏民族"自古指的是"汉系部群"还是今日"汉系+鞑系"部群? 
  四,今天"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国"还是"一家"?儒学里的家\国\天下是何指? 
  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服,那五十六个不同文明的民族需要共同的"族服"麼? 六,"子系统(深衣)"能与"总系统(汉服)"相提并论麼? 
  七,阁下是"华夏汉民族主义者"?还是"儒教至上主义者"呢? 
  八,是"儒"包含了"华夏"?还是"华夏"包含了"儒"呢? 
  依云之智商,若不好直答.有些东西就不要再描了."华夏汉民族主义者"的智商好象也不比那"儒教至上主义者"低多少吧...呵呵...



举报 回复 收藏 56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12:00



  城邦文化-----“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体现


  回首人类历史上发达的文明黄金时段,不约而同地都以城邦(而不是以国家)的形式来构建。比如最早的苏美尔城邦文化、后来的古希腊的城邦文化、中国春秋战国的城邦文化、欧洲的邦国文化、以及英联邦的城邦文化....等等,都蹦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文化。

  所谓城邦,即是由一个城市控制的区域,拥有自己的主权,一城一国,甚至是一城一家。这些小区域组织在松散的地理和文化个体中互存,成为大国建立稳固势力的障碍。相对于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封闭和中立,不联盟亦不称霸,自给自足,自生自灭。这和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不谋而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完美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在于自主自立,而这个自主自立(根据人类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只能建立在城邦的基础上。如果换作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那它所谓的“自主自立”必建立在损害一部分人的基础上。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的平均工资是3000元/月,而全国是1500元/月,那么,为了把全国的平均工资提高就必须损害北上广人的利益。再者,因为北上广的硬件设施较好,相对落后地区的人全部往那跑,必然给其城市条件造成巨大的压力。

  现实摆在这里,国家给了北上广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了它们巨大压力。而这样的情况在香港则好的多,香港相对于大陆封闭边界,也不用为了大陆的政治负什么责任。在这种自由的发展环境下,没什么负担和压力,其社会就相对大陆要开放的多,所以与之对应的,香港社会的创造力和文化就走在了大陆的前面。


  可以说,历史上的每一次大一统都是有害的。秦始皇统一中国,造成了先秦文化的断代(从此中国文化发展走向衰落);欧洲列强的大一统造成了二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今天美国的“大一统”造成反恐战争.....等等。大一统的初衷就是去征服别人的意志,剥夺别人的自由,为此编造一切美好的理由都已被证明是瞎扯蛋。


  世界不惧怕小国之间的战斗,可一旦小国兼并成大国,大国为了输出其价值观而发动战争时,人类真正的危险就到来了。说到底,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不要干涉我,我也不去干涉你。什么“明珠字幼”“先进生产力”都是浮云,人类首先需要为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6

类首先需要为自己建立起自然保护区。


 回复 收藏 57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28:00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了历史的绝唱
  编辑:长夜书香


  战国时期,要求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渐成大势所趋,加之“得一察焉以自好”原为天下通病,学者难免要“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以至走到“人以自是,反以相非”。故而,在百家争鸣的大潮中,早就隐藏着渴望规范舆论的潜流,姹紫嫣红的学术园地里,文化专制主义的根苗一直都在悄然继长增高,并终于成为参天大树,造成“松柏之下,其草不殖”的局面,更不给自由的思想之花留下绽放的机会。

  孔子《论语·为政》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指与儒学不合的议论。攻字在《论语》中出现过四次,都当攻击讲,这里也不应例外,但可引申为批判。强调通过批判异端邪说来消除祸害,正反映孔子的思想里含有文化专制主义的因素。至于他“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一段公案,《荀子·宥坐》、《史记·孔子世家》、《尹文子·大道》及《吕氏春秋》、《说苑》、《家语》等,均有明确记录,而阎若璩、崔述、梁玉绳却力辨其无,至今信疑参半。倘孔子果行此举,他便不仅是一个文化专制主义的倡导者,而且已开始付诸实践了。因为在少正卯的罪状中,就有“言伪而辩”、“聚徒成群”、“饰邪营众”等名目,很显然是被当作思想异端分子而被处死的。总之,起码可以说,孔子虽然是百家争鸣的奠基人,但他却并不赞成百家争鸣。他所希望的是儒家之道大行天下,而不是诸说并存,竞流并逐,以至造成纷然淆乱的局面。

  稍后于孔子的墨子也为“天下之人异义”的问题忧心忡忡。他说:“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 “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有余力者“不能以相劳”,富者“腐朽余财不以相分”,贤者“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社会分崩离析、人变得与禽兽无别了吗?他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其作法是:里之万民皆尚同于里长,去己不善言,学里长之善言;去己不善行,学里长之善行;里长之所是,必皆是之;里长之所非,必皆非之。以次类推,里长尚同于乡长,乡长尚同于国君,国君尚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最终即可达到“一同天下之义”、“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的目的。[6]《尚同》尽管墨子在讲尚同的同时,又讲尚贤,甚至提出过“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任官原则,他理想中的天子、国君、乡长、里长是经过选择的“贤可者”,但只允许天下有一种声音,只允许在下位的人照着在上位者的样子去说、去作,这便不能不说具有极端专制主义的倾向。墨子自己也知道真要做到“一同天下之义”是困难的,所以早就想好了“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的高招,并在《天志》、《明鬼》篇中,反复论证天与鬼神均有赏善罚暴的功能,以资恐吓。由此可见,文化专制主义一开始就很注意借助于利诱、强权和迷信。


 回复 收藏 571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28:00


  《孟子》一书与《论语》不同,已不是简单的语录体。“观七篇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辑可就”,分明是孟老夫子亲自动手,才得如此之好。所以,其中的文化专制主义情绪也表现得活灵活现。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即十分激动地回答说:“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是什么情况让他按捺不住,非要站出来大声疾呼呢?据孟子自己说,那便是“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尤其让他看不下去的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任其下去,儒家的学说得不到阐扬,仁义的道路便被堵塞了。于是,他公开向杨、墨两家宣战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而用杨、墨的邪说欺骗百姓、堵塞仁义,简直就是“率兽而食人”。可见,孟子所说的“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首先就是要把杨朱、墨翟两派的学说彻底扑灭,使它们不得“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11]《滕文公下》此外,孟子还对许行、告子、陈仲等,进行过严厉痛斥,并骂背离儒者陈良、而服膺许行学说的陈相兄弟是“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这些情况说明,孟子虽常以“先王之道”的捍卫者自居,他所捍卫的实际只不过是儒者的一家之言。

  荀子生活的时代又后于孟子,已到战国晚期了。为了呼唤即将出现的统一,他对规范舆论的重要性作了较充分的论证。首先,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10]《解蔽》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认识根源说:万物不过是道的一偏,一物又是万物的一偏,愚者仅看到了一物的某一方面,就自以为知“道”,实际是最大的无知[10]《天论》,各派学者虽“辩说譬喻,齐给便利”,却都“蔽于一曲,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古之大禁也”,必须予以根绝。其次,荀子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说法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的愚民思想。[10]《正名》故,指事物之理,谓所以然也。在荀子看来,对民众只可用道来整齐其行为,完全没有必要让他们明其所以然。因此,什么虚实之别,什么坚白异同之辩,“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还是尽量不要让人们接触为好。其三,对如何禁绝“无用之辩”而“一民以道”,荀子设计了进行综合治理的政策框架,叫作:“临之以势,导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又特别强调说:以往之所以辩说起、奸言繁,关键是“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10]《正名》可见在五者当中,他虽不忘像持绳墨以正曲直那样,通过弘扬正道、正论来驳倒奸言、奸说,但倚为主要凭借的却是威权、政令和刑罚。最后,荀子正式把孔子抬到超迈诸子的至尊地位,试图打出一块金字招牌来“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群天下之英杰”,表面上是要用大儒之教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实际上是要大家都接受他通过继承孔子而创立的礼治学说。为此,他专门著有《非十二子》一篇,在对六说十二子逐个痛斥、做足了铺垫之后,俨然以学术裁判长的身份宣布说:“告之以太古,教之以至顺,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说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仲尼、子弓是也。”既然有如此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圣王文章”,那么,“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没有别的选择,只要“务息十二子之说”、务法仲尼之义就可以了,哪里还用得着辩论不休?大家若都肯这样做,“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荀子对儒家的作用被忽视大为不满,他对秦昭王说:大儒之效就是“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10]《儒效》,你们为什么看不到呢?细品荀书,觉得他吐露的确为肺腑之言。试想,倘若上述他向统治者提供的条陈都落实了,则“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得窜其察”,全天下之人皆一于道,“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莫不以仁厚智能尽官职”,再无其他杂音,在上位者焉得不贵,臣子焉得不谨,而下民又焉得不顺!所以,荀子才是中国文化专制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荀派儒学对古代专制制度的建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回复 收藏 57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29:00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他和荀子一样,主张“一统类,齐言行”,反对“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但他又突破了荀子的学说,在构建文化专制主义理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第一,由于统一在即,兼并愈益激烈,韩非便把是否有利于治强、有利于耕战看成衡量学术活动的主要标准。他说:“居学之士,国无事不用力,有难不披甲”,居然还受到统治者的礼敬,“耕者则重税,学士则受赏”,其结果必然会“惰修耕战之功”,造成国中“儒服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这样下去,“索民之疾作”不可得也,“索民之疾战距敌”也不可得也,“索国之富强”更不可得也。因此,惟一的出路是绝“辩说文丽之声”而“谋治强之功”。[9]《外储说左上》、《问辩》第二,韩非的“治强之功”完全要靠法令来维持。从确保法令尊严出发,他更把私学当作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的对立物。韩非认为,“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和私的矛盾就是治和乱的矛盾,是永远不能调和的。允许士人有二心于私学,就会“大者非世,细者惑下”,假如再“从而尊之以名,货之以富”,他们必定益发嚣张,会故作巧诈,诽谤法令,做出种种“与世相反”的事情来。察古观今,“凡乱上反世者,常士之有二心于私学者也”,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听任“圣智成群,造言作辞”,就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只有对私学严加“禁塞”,才能使“上不胜下”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9]《诡使》、《本言》第三,既然耕战和法治是硬道理,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考虑,那么,韩非所要禁止的便不是某家学说,而是包括儒家在内的一切学派和一切学术活动。他不仅把 “贵生之士”说成是“畏死远难”的“降北之民”,把“文学之士”说成是“学道立方”的“离法之民”,把“有能之士”说成是“游居厚养”的“牟食之民”,把 “辩知之士”说成是“语曲牟知”的“伪诈之民”,把“磏勇之士”说成是“行剑攻杀”的“暴憿之民”,把“任誉之士”说成是“活贼匿奸”的“当死之民”;而且公开斥责儒、墨之学为“愚诬之学”,并特别挑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现象,作为重点整治的目标。[9]《六反》、《五蠹》在《韩非子》一书中,他还用较多的篇幅对儒家的仁义惠爱进行了系统批判。在韩非看来,只有“赴险殉诚”的“死节之民”,“寡闻从令”的“全法之民”,“力作而食”的“生利之民”,“嘉厚纯粹”的“整觳之民”,“重命畏事”的“尊上之民”,“挫贼遏奸”的“明上之民”,才是真正的好百姓[9]《六反》,社会由这些人构成就够了,根本不需要什么“贤察之士”、“博习辩智之徒”、“修孝寡欲”之行或“坚白”、“无厚”之词,甚至也不需要荀子的“导之以道”、“章之以论”。这样,在其老师提出的加强文化专制的五大措施中,至少有两条被他扬弃了。第四,在彻底否定了“道”和“论”的作用之后,可用的手段自然只剩下了威势、法令和严刑。韩非明确提出要“息文学而明法度”,要废“书简之文”而“以法为教”,废先王之语而“以吏为师”,并把学者、言古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视作为害国家的五大蠹虫,要求以“行诛无赦”的原则加以铲除[9]《五蠹》,这样,文化专制主义便被集中体现为惩罚主义,从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又必须看到,如果少正卯被杀一事不能坐实的话,上述文化专制主义的理论大致仍停留在字面上。这一则是因为,从孔子到韩非终其一生基本上未能改变学者身份,无法凭借政治强势将理想化为现实;再者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风貌有密切关联。那时,六国的统治者热衷于尊贤、兴学和养士,即使民间,似也洋溢着饱满的学术热情。《史记·儒林列传》说:“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独不废也。”又说:“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所谓天性,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底蕴,而文中的儒术、文学等语,则实为对各家学术的总括。专制主义的理论之树虽已长成,但在已习惯于培植百花的园圃里,一时还难于找到合适的气候和土壤,这也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社会现象。

  幸而中国很大,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文化专制主义在六国之君那里没有博得十分的垂爱,在西边的秦国,却早找到了得以大行其道的舞台。


举报 回复 收藏 57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29:00


  秦人据说出自东夷,但长期僻处西垂,难免会与西方的羌戎同风同俗。洞室墓、屈肢葬和带铲形足端的袋足鬲,被考古界视为秦、戎共有的文化现象,不无道理;进而把秦、戎文化看成同一文化系统,也未尝不可。只是后来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文公大败戎人,迁居于汧渭之会,遂收周之余民而有之;秦穆公西向讨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为一方霸主;这些重大政治事件奠定了秦足以与东诸侯国抗衡的基础。而统治者积极采用周的礼俗,又使秦文化从羌戎文化中分离出来,开始走上了融入华夏文化的道路。不巧的是,当秦人开始大量吸收华夏文化时,华夏各国却出现了礼崩乐坏,他们所学到的,很可能只是残余和皮毛。相对而言,秦国始终都没有成为真正的礼乐之邦,当然也不是与礼乐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派学术传播的中心区。在秦地,父子男女无别,同室而居;高兴时,“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以快耳”,“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远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北地、上郡一带,更是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直到秦孝公时,各国对秦仍“夷狄遇之”,不与会盟,以致使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总之一句话,这里文化积淀不厚,尚有野蛮遗风,因较少因袭的负担而为专制学说的推行提供了方便。

  正在此时,商鞅到了秦国。先以帝道、王道说君,君之志“不开悟”,“时时睡弗听”,又说以“强国之术”,孝公大悦之,“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于是,“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以至于后来“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而“秦法未败也”。

  商鞅的强国之术核心是以“农战”为“一务”,围绕富国强兵的目标,构建专制统治体系。欲知其详,要看《商君书》。但学者普遍认为,该书今存24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共100多年间、由商鞅及其历代传人陆续写成的,郑良树先生将成书过程分为五期。除写于秦统一后的篇章外,在前四期中,不仅文化专制主义倾向越来越强烈,而且越来越明确地把诗书礼乐之士视作首先需要打击的目标。这就意味着秦国本来就很孱弱的礼乐文化,很快又在有碍农战的罪名下遭到封杀。例如,在第一期的《垦令》篇里,商鞅就已提出要打击5类有害于农战的人,但其所指还只有褊急之民,狠刚之民,怠惰之民,费资之民,巧谀、恶心之民,大体仅以人性为断。到他死后,在第二期的作品《算地》篇里,打击的对象仍是5类,具体内容却变成了《诗》、《书》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首列儒家学者,其次是道家、游侠及工商。而在该期的《农战》篇里,又把打击的对象扩大为10类,即《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辨、慧,儒家学者至少要占6种。第三期的《去强》篇把打击的对象归纳为“八者”或“十者”。“八者”是:《诗》、《书》、礼、乐、孝、弟、善、修。儒家依旧作为指斥的主要目标,其变化是赫然列入了孔子倡导最力的孝悌。第四期的作品别出心裁地把要打击的人称为“六虱”。如《靳令》篇说:“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羞战。”礼、乐、《诗》、《书》、修善、孝悌、仁、义等自为儒家无疑,非兵、羞战所指则应是墨家。[14]商鞅死后,在秦主政的有张仪、樗里疾、甘茂、魏冉、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等。除吕不韦曾“使其客人人著所闻”、编《吕氏春秋》、试图为秦引进一点新风而终遭失败外,其余诸人在治国理论上均无建树,反而屡屡称述商君之法。完全有理由相信,秦自孝公以后,始终仍以商鞅及商鞅学派的学说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甚至《商君书》中的多数篇章就是商门后学为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向统治者所提供的政策法案。荀子在应对范雎“入秦何见” 的提问时,明确回答说:“无儒”乃“秦之所短也”。[10]《强国》在一定意义上,“无儒”就是无文化。“无儒”局面的造成正是秦国长期实践商鞅及商鞅学派专制主义政策的直接结果。

  荀子深知秦的强国之术不失为应对剧烈竞争的良策,但却以“无儒”为憾,故到秦作了短期的考察,即匆匆而返。而他的另一位学生李斯则认为方今“六国皆弱”, “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正“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于是,怀着“得时毋怠”的抱负,毅然辞别荀卿,西说秦王,先后被任为长史、廷尉、丞相。秦听其计,亲信倚重达20余年。其间,韩非的著作也开始西传,秦王政见《孤愤》、《五蠹》之篇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便派兵攻韩,韩王不得已,只好遣韩非使秦,秦王悦之。虽未及信用而被李斯、姚贾害死,但由于统治者重视,其书却得以保存,“传于后世,学者多有”。很显然,通过韩非、李斯的桥梁作用,文化专制主义的东西壁垒打破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近了,荀子的某些“局限性”也被他的两个大弟子突破了。而且,韩非还对在各国变法中涌现出来的早期法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总结。他说:公孙鞅“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申不害言术”,却“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所以,“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9]《定法》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贤智之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 “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因而十分赞赏慎到的“势治主义”,高度强调保持国君绝对威势的重要性,主张以抱法、处势、用术三位一体的办法来治理国家。[9]《难势》正是有了韩非,早期法家各派才得以扬长避短而熔为一炉。秦王政对韩书击节赞叹,可能就是由于它弥补了商君之法的不足。然而,在今天看来,韩非把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法令公开,罚不避亲贵,固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他的法治学说却出自性恶论,提倡法治的唯一目的是维护君主独裁。这就不能不在讲法律至上的同时,又讲权力至上,造成自相矛盾,并且必须乞灵于以深藏不露、不择手段为特色的阴谋权术。所以,韩非的法治思想在本质上是专制、集权与阴谋,与以保护基本人权为宗旨的现代法制精神相背谬。韩商合流并借李斯之手化理论为行动,与其说是中国法治的进步,毋宁说预示着文化悲剧的正式开场。

  果然,秦始皇不久即完成了统一,由商鞅及其后继者长期实践,又经韩非修正的法家思想挟政治威势成为笼盖全国的统治思想。随之,以取缔自由、毁灭知识、对学者实行全面专政为内容的文化专制主义惨剧便结束了它稍嫌拖沓的序幕,闪电雷鸣般地敲响了出台锣鼓。公元前213年,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并规定今后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发现后不及时举报则与犯禁者连坐同罚。次年,又以诽谤罪将诸生460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其后”,并将各地读书人大量徙往边郡。后来,秦始皇死于沙丘,李斯与赵高共谋立二世皇帝,却又不断受到赵高的陷害和排挤,为邀宠固位,他竟丧心病狂地提请秦二世“行督责之术”,说什么“督责之术设”,群臣百姓就会“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二世深以为然,不仅益发致力于“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而且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在严厉的督责下,终于造成“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成积于市”的局面。(15)《李斯列传》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7

在冷兵器时代,决定胜负的主要是勇力而不是科学技术,战争的结果往往是落后打败先进,野蛮战胜文明。商灭夏、周灭商是如此,秦灭六国也是如此。所以,统一固然符合时代的潮流,但它所带来的却未必都是历史的进步。孔子要“攻乎异端”,墨子要 “一同天下之义”,孟子要“息邪说,正人心”,荀子要“齐言行,壹统类”,他们的理想由法家用剑与火的形式实现了,孔、墨、孟、荀之书和百家之言也统统被当作异端邪说而遭禁绝,他们碰在了自己理想的碑上。沐浴着自由之风成长起来的各派学者在变故面前束手无策,活泼动进的诸子学术顷刻间灰飞烟灭,中国的知识界一下子落入了万丈深渊。

  可是,秦的做法毕竟太严苛了。“重禁文学,不得挟书”,“专为自恣苟简之治”,又“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搞得“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可以“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岂料“坑灰未冷山东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轰轰烈烈的秦末大起义便爆发了。一些学者趁机从壁藏中取出保存下来的典籍,在民间私相传授,讲诵演习;而另一些人,则直接加入了起义军,投身到反秦斗争的行列中。如,孔子之后孔甲就“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卒与陈涉俱死”;叔孙通、郦食其、陆贾等,则襄赞刘邦,各有建树。由此看来,文化就像深植于土地中的草木,是无法斩尽杀绝的。用极端的办法对待它,除了招致反抗,不会有别的结果。

  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灭亡了,刘邦建立了西汉。虽然直到汉惠帝六年才废除《挟书律》,但实际上禁令早已不解自除,像战国那样的自由学术空气又重新在各地鼓荡。伏生口授《尚书》,鲁中诸儒讲习礼乐,《诗》学开始萌芽,而“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在前代留下的“唯有易卜,未有它书”的文化沙漠上,渐现绿洲。只是国家尚有兵戈,“未暇遑庠序之事”,文帝好刑名之言,窦太后爱黄老之术,公卿又尽为“武力有功之臣”,如何建设专制主义新文化的问题一直未提上议事日程。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于元光元年下诏,策问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讨论“古今王事之体”和统治之术。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拔萃群伦,天子掇其切当,施于朝廷。

  今观董氏之策,除大谈天人感应以资包装和部分经济措施外,涉及政治思想者,主要是更化、举贤、兴学数条。具体内容有:改变秦的“自恣苟简之治”,清理“遗毒余烈”,构筑长治久安的.统治思想体系,以免“以汤止沸,抱薪救火”;“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于朝廷,“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让天下之士都能获得仕进的机会,克服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贤不肖混淆”的积弊;“兴太学,置明师”,“数考问”,积极培养青年,扭转“以一郡一国之众”,竟无一人能应举贤良文学诏书的局面。上述所云,乍看并无不妥,直到第三策的结语,才露出了他的真实用心,其文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6]《董仲舒传》原来,董氏所谓更化,并不是化回到百家争鸣去,而只是把秦的定法家为一尊化为定儒家为一尊,树立一个新的绝对权威,借以整齐舆论,实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至于举贤和兴学,所要举的为儒生,所要学的为儒书,则不过是整个宏观文化控制战略的配套措施罢了。这样,汉初“往往颇出”的“诸子传说”又不得不到儒家的法庭上接受审判,并再度被戴上异端邪说的帽子遭受贬黜。从此,读儒家的书不仅没有危险,而且还有官做,固守本派学说,则永难沐浴皇恩,恐怕连西北风都喝不上,利禄之心未泯的学子哪能不争先恐后地改换门庭呢?汉武帝还亲自抓了个典型,把一边放猪、一边苦读《春秋》、“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的公孙弘擢为对策第一,又屡加超拔,直至以白衣为三公,破例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闻之,“靡然向风矣”。经过董仲舒的画策和汉武帝的大力推行,儒学被拔到经的地位,而战国的诸子学则从根子上被禁住了。


 回复 收藏 57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30:00


  不过,被汉武帝定为一尊的儒学,已不是孔、孟、荀的原始儒学,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除强调大一统外,其主要特点是:采用阴阳家的天人感应宇宙图式为框架,以儒家的“五常之道”为核心,积极吸收法家的专制主义思想,主张德刑并用,正式提出王道三纲,并把《春秋公羊》学作为最基本的经典。《春秋》是孔子正名分的凭借,最符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且又文字简单隐晦,便于穿凿引申,而《公羊传》则只重义例,不重史实。董仲舒以之为利器剪裁诸说,“解弦而更张之”,尽情发挥,从而使号为“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在“更化”之后取得了带有儒家戳记的理论支撑,可以打出孔子的旗号,堂而皇之地颁行天下,而不必像秦朝那样,去担刻深、暴虐的骂名,真是一举两得。就其实质而言,不准人们读书固然是文化专制主义,只准读一家之书、说一家之言,又何尝不是文化专制主义?秦始皇、李斯失败了,汉武帝和董仲舒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证明,就加强思想控制而言,胡萝卜加大棒和诱以官、禄、德,才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董仲舒的办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比李斯的办法要和平得多,因为他不用火烧,也不用活埋。但在实际上,董仲舒的办法比之李斯的办法,更要刻毒。因为李斯的办法,是盲目地毁灭文化,而董仲舒的办法,是有意识地统制文化。换言之,董仲舒用文化反对文化,用知识分子反对知识分子。”[17]这一由董氏发明的制胜法宝虽然“更要刻毒”,毕竟是隐蔽、有效和稳妥的。所以,一经汉代实验成功,便为历代皇帝所沿袭,成为加强专制独裁、阻止文化自由发展的工具。


  在此后两千年的古代社会中,虽出过个把不十分尊儒的皇帝,但已不是历史的主流;虽仍产生过不少著作,却大都变成了对儒家思想的阐释,“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黻黼”,学术被纳入了“为治之具”的轨道,完全失去了创造力;批评辩难依旧存在,但除儒、佛、道互相排斥外,大体都属于儒学各派间的争论,什么今古文之争,什么郑学王学之争,什么程王之争,朱陆之争,什么白虎观会议、鹅湖之会,目为一家之内的歧见迭出、且有面议之盛尚可,据以标榜学术繁荣则谬;经过不断地“新故相除”,儒学由汉代经学,经隋唐的义疏之学发展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乾嘉朴学,而其他各家或销声匿迹,或在严重扭曲后倚宗教而苟延,或被归入左道旁门,诸家齐流并逐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到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既把三纲五常理论化、哲学化,又使儒家思想变得更具体、更通俗,从而将儒学精神深入到每个家庭,在全社会增强了影响力;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受到重视,从设于首都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到地方的府、州、县学,覆盖面在扩大,但所学的内容从九经到四书,却越来越单一,最后集中为因经过净化而最为朝廷推崇的程朱理学;学而优则仕早就是知识阶层的普遍追求,而选官办法则由汉之察举经九品中正制最终确定为科举制,在明初,又明令用八股取士,并编了《五经四书大全》作为钦定的应考读本,从此,不仅天下英雄“尽入皇帝之彀中”,而且全中国人的思想完全被僵化为一个思想,即孔孟程朱的思想;不过,即便是圣人之言,有不合时宜之处也可随时删除,朱元璋就曾令刘三五监修洁本《孟子》,大约砍掉了85段,只留下170多节,把有碍集权的民本主张全部洗去[18]。看来,所谓孔孟程朱仍只是个幌子,藏在背后的则是最高统治者强烈的权势欲和独裁欲;既然个人不用再思考,只用牢记圣人的教导,照着去做就是了,那么,但凡有点离经叛道想法的人,自然就成了另类,无不被视为当时的异端,或为士林贬抑,或遭免官禁锢,或竟困毙牢笼,更不待说清朝文字狱的严酷和惨烈了。总而言之,正是由于把儒家抬到经的地位,才把诸子时代彻底摧毁,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为特征的百家争鸣真正成了历史的绝唱。


 回复 收藏 57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30:00


  三、百家争鸣成为历史绝唱的原因

  在活泼动进、充满自由精神的百家争鸣中形成了中国以诸子学为代表的原创文化,而孕育了原创文化的百家争鸣运动却一去不返,犹如绚丽的彩虹,转瞬即逝,岂非咄咄怪事?见怪不怪,此实由历史环境所限,原非人力所能左右者也。

  (一)百家争鸣是古典专制主义向中央集权专制主义过渡的产物

  周人是在“西土”独立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的。由于周王的权力源自氏族制后期父系家族族长对家族成员和家族财产的支配权,所以,由氏族机关脱胎而来的国家政权——周王室,从本质上说是专制的。随着灭殷和东征,周人取代殷人,成为天下共主,遂把这种专制统治推向全国。不过,周族原为小邦,为有效占领广大的东方,他们不得不把族人和姻亲分封到各地,建立带有军事据点性质的国,借以控制广漠无垠的野和野中形形色色的敌对族群。这就使国人集体的强大和团结,在事实上成了王朝得以存续的保证和繁荣昌盛的基础。王公贵族在不断动用甲兵对付野人的同时,却始终坚持以礼乐制度为主来治理国中,并把由部落制旧规演化而成的辅贰制、朝议制和国人参政制一直实行到春秋[19],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国人内部过度分化,以保作为王室屏藩的盘石之宗永结不散。为了避开关于社会性质的争论,我们姑且把西周这种从原始社会自然延续下来的、兼有君主专制和原始民主两种成分的专制政体叫作古典专制主义。古典专制主义是西周政权长治久安的法宝,而既别异又统同的礼乐制度,则是古典专制主义的核心。

  但是,物盛而衰,原为理之固然。礼之设,犹如河道上的堤坊,目的在于明尊卑贵贱之序,使“事有宜适,物有节文”,“防其淫侈,救其雕弊”,以便有效地“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到了春秋战国间,却出现了“礼废乐坏,大小相逾”,堤坊对河水失去了约束力。发号施令之权由天子转到诸侯,由诸侯转到大夫,一些地方竟至“陪臣执国命”。各国之君依天子之制“设两观,乘大路”,管仲、季氏之流也“三归雍撤,八佾舞廷”,“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连子夏的高足弟子都说:“出见纷华盛丽而悦,人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中人以下者,都要“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更是不言而喻之事。周人用“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结果却是“民犹犯齿”,“民犹犯贵”,“民犹犯君”,“民犹忘其亲”,“民犹争利而忘义”,“民犹淫佚而乱于族”,可见筑堤防水的办法并非万能。同时,又有“王官失业,雅颂相错”,“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号称“最为好古”的魏文侯尚且“听古乐则欲卧”,“及闻郑、卫”则“不知倦”,再用“协比声律”的办法来“和民声”、“同民心”、“助流政教”,也已很不现实。
  与之相应,自春秋到战国,各国通过辟土服远和建都设县,已把直接统治区扩大到了鄙野。私有制的发展、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变法改革又促使国中的家族纷纷解体。野人因转化为受田小农并被征当兵而地位上升,国人却失去了宗族的庇荫和统治部族成员的资格,在国为“市井之臣”,在野为“草莽之臣”,“皆为庶人”,统统成了新兴领土国家的编户齐民。国野界线消失,国野对立的格局不复存在,用既别异又统同的特殊政策来团聚国人、对付野人已无必要,礼乐制度注定会成为政治上的昔日黄花,古典专制主义在被奉行了数百年后,也终于寿终正寝。


 回复 收藏 57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30:00


  实际上,伴随着领土国家的形成,与政治关系及地域关系相适应的集权专制主义统治早就应运而生了。郡县制代替国都鄙野制,任官制和禄米制代替分封制和赐邑制,符玺制、年终考绩制代替朝觐会同制,成文法代替习惯法,以贫富贵贱为基础的新等级代替以亲亲为基础的旧等级,等等,已经成为战国政治发展的总趋势。然而,由于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新制的完善又颇费时日,集权专制主义的不成熟性随处可见。其重要表现有:

  1.不健全。往往因事定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规划。如: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他制订的《法经》6篇便首列《盗法》和《贼法》,因“盗、贼须劾捕”,故其次讲《囚法》和《捕法》,《具法》是根据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法律,只有《杂法》才涉及其他犯罪行为[20]《刑法志》,可见惩治盗贼是这部法典的核心。这种倾向在商鞅变法和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也反映得十分突出。而《唐律》的情形则正相反,在其数量已扩大到 12篇500条的同时,却将《贼律》、《盗律》压缩为1篇,称为《贼盗》,从12篇所列的“五刑之名”、“十恶之条”来看,维护皇权和各级官僚特权、钳制民众日常行为的部分显著增加了。而且,在“正刑定罪”的律文之外,还有发挥“设范立制”、“禁违正邪”、“轨物程事”作用的令、格、式以资补充。[21] 两相比较,不能不说战国的法律还很粗疏,无法满足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多方面需求。另外,除秦国已有20级军功爵和楚的爵秩较为特殊外,战国时三晋、齐、燕的爵秩等级仅分别为卿和大夫两级[22]235;各国虽有“精士练才”作为常备兵,但应付大规模战争仍靠临时从农民中征发,等等,都可视作集权专制主义机制不健全的例证,恕文繁不赘。

  2.不一致。由于七雄所处的地域不同,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所以,他们各自创设的集权制度也有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如,各国差不多都先于边地设郡,借以巩固边防,后发展为郡县制,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和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以相和将为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的首脑,但楚国却始终未设相位,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至于相、将、令尹以下的官职设置,则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战国时,官僚制虽已被普遍采用,封君制也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而封君的来源却又差别很大,三晋、齐、楚诸国,国君的亲属、外戚、国君和太后的宠臣所占比例较高,惟有秦国行20级军功爵制,故有功大臣居多。总之,战国政制不一,大体上三晋为一个系统,齐、秦、楚各自另为一个系统 [22]207,离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确立还相距遥远。

  3.不确定。在礼乐制度解体之后,用什么样的办法来维持政权和社会秩序,用什么样的思想作为实施统治的指导思想,不可能每个人都很明确。如,《管子·国蓄》篇说:“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以六畜籍,谓之止生;以田亩籍,谓之禁耕;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五者不可毕用,故王者偏行而不尽也。”偏行就是要有所侧重,但在五种都有缺陷的税制中,究竟以哪一种为主才好,连作者自己也未予明言。荀子就如何建立新制的问题论述最多,但他所勾画的不过是一个基本框架,一深入到操作层面,却只能建议各国,不妨“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10]《正名》显然并没有把各种制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学者们在讨论、在选择、在综合、在争鸣,并先后出现过以稷下学宫和吕不韦的相府为基地的两个大的研究中心;国君们更为丧地辱师、“天下恶乎定”、如何才能“称帝而王”等问题烦恼焦虑。究竟是行王道,还是行霸道?究竟是用德治,还是用礼治、贤治、势治、法治,抑或干脆无为而治?真让人眼花缭乱,举棋不定。以至于竟真出现过燕王哙相信“禅让”说,把君位传于燕相子之的荒唐举动。[13]《燕策一》可以说除秦自商鞅变法之后,一直遵循商鞅学派的治国方针未曾动摇外,其他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何去何从的犹豫和徘徊。

  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古典专制主义死了,新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还没有长大,政府的控驭能力打了折扣,这就不能不给学者留下许多自由活动的空间。贤士 “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鸟儿般地“择木而栖”,进可以出将入相,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退可以为王者师友,受到特殊的尊崇,不然,则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传之天下。纵然放言高论,也不必担心触禁犯忌,充其量不过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已”。国君听了他们的宣传,也常“于心有戚戚焉”。这种情况在秦汉以后是绝难见到的。所以,我们说百家争鸣是古典专制主义向集权专制主义过渡期间的产物。


 回复 收藏 57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31:00


  (二)百家争鸣是由七国并立走向统一时期的特有的文化现象

  战国是个无天子的时代。岂止无天子,连能被公认的霸主也没有。七雄并立,“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打了败仗,吃了亏,没有人出来主持公道。一不小心,就可能兵挫地削,再不小心,就可能身死国亡。所以,弱者以谋图强,强者日欲霸王,是每个国君所面临的严肃课题。

  怎样才能强得起来呢?七国大小不一,但其领土截长补短,都有数千里,比起汤起家时的70里、文王起家时的百里,不知大多少倍,不能说没有发展的条件,关键要看是否得人。

  为了解决“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和“民之不足以实其地”的问题,各国出台了不少政策来“驱众移民”,试图打破“民犹无走”的僵局,把别人的 “重民”都拉到自己这里来。如秦国用“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的办法招徕三晋之民“使之事本”;齐国提出予夺、险易、利害、难易、开闭、生杀六个“决之则行,塞之则止”的关键点要求政府高度关注,认为假如“不明于决塞,而欲驱众移民,犹使水逆流”,不可得也,等等,均其显例。但是,高明的国君却更懂得“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的道理,深信“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有了贤者就有了一切。所以,他们不指望通过“足行其地,户说其民” 来吸引民众,而是强调“得其要”,即用提纲挈领的战略,从尊贤做起,凭借贤者的道义和影响力使天下人归之。[12]《先识》这样一来,战国的尊贤便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一些有道的大贤显然是被当作足以感召民众的精神领袖才受到特别礼敬的。魏文侯欲相段干木而不肯受,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12]《期贤》据此,段干木发挥的就是对内稳定人心、对外扩大影响的作用。关键时刻,一贤可抵百万兵,尊贤之效,不可谓不大。

  《说文解字》曰:“贤,多才也。”从字之初形看,贤之古义更多地是指能力。除少数大贤能以其道义替统治者团聚和稳定民众外,多数贤者仅有一技之长。但他们有的“敢直言而决郁塞”,有的如明镜而烛幽隐,有的能出谋划策,有的能奔走游说,有的能攻城野战,有的能辟土积谷,有的能经办事物,有的能著书立说,大至合纵连横,“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小至鸡鸣狗盗,足以替主人排扰解纷,其作用虽在一时一事,却也都为国君、贵族须臾不可暂离。这主要是因为旧的礼乐制、宗法制到战国已进一步崩坏,世官世禄制的弊端暴露无遗,宗室子弟不足依恃,兼并和竞争又使军政事务日趋重要和繁杂,客观形势已发展到“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的地步了。

  早先,孔、墨都讲过“尚贤用智”的道理,但人们还没有深切体会,都如耳旁风一般,吹过去了。渐渐地,七国对立的形势越来越严重,这才有了“尊贤者王,用贤者霸,失贤者亡”的紧迫感。于是,各国纷纷通过改革清算世官制度,把举贤原则付诸实践,从根本上代替举亲,而秦国后来居上,做得最彻底。乐毅回答燕惠王说:“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李斯《谏逐客书》曰:秦四世有胜,“皆以客之功”。触詟问赵太后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类似的记录反映这场变革的影响极为深远。从此以后,大批贤者进入决策中心,而没有能力和功劳的贵族则作为“淫民”而遭剥夺,甚至逐步沦落,最终退出政治舞台。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曾与魏惠王会猎于郊,魏惠王以自己有可以“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的“径寸之珠”十枚为宝,大事夸耀。齐威王答道:“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接着就举了檀子、盼子、黔夫、种首等人在治理齐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说:有了他们,“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这个故事表明,在战国特殊的国际环境下,秉持道义、博于学问、有治国强兵才能的贤者已被抬得很高,真正成为人所珍视的宝贝。某些国君和掌权者不仅看到了许多“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的例证,进一步增强了对用贤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摸准了贤人最需要给予尊重的心理,总结出了吸引贤人的一套办法。他们知道,“自贤而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对真正的“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正如郭隗对燕昭王说的那样:“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仗,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13]《燕策一》倘若气指颐使,“其所择莫如己”,引进的都是蠢材,其国不亡何待!所以,明君多能“去其帝王之色”,虚心待贤。或为贤者“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以尊宠之”;或与贤者“曲席而坐,传器而食”,“衣裘与之同之”,恣其所欲,以顺适其意;闻贤者之善言,或“立倦而不敢息”,或“不自知膝之前于席”、“语数日不厌”;对贤者的过失,也常“错之勿言”,“人非之不为沮”,不肯“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其中,有的国君甚至能做到“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胸襟如此宽广,“士安得不归之”,国安得不强大?风气所及,一些卿相大臣也以养士相尚,竟有“食禄千锺,什九在外”,用以养贤者。可以说战国七雄及大臣间的竞争,其核心都是对人才的竞争。


 回复 收藏 57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31:00


  正是因为七国并立的紧张局势使某些明君认识到了用贤的意义,才给贤者提供了创造和选择的自由,并通过创造及相互批评辩难,形成了政治上的开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但好景不长,这种局面在秦的“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打击下,骤然结束了。如前所云,汉代虽曾解弦更张,由于大一统的政权已不能容忍诸流并进、众道杂陈,所以,代替秦朝苛政的新办法不过是把以王霸相杂为特色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从此,天子变得“炎之如日,威之如神”,诸子学遭到禁止,“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影响所及,则“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傀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欲谈者宛(卷)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16]《叙传》、《杨雄传》,过去凡贤者皆能“恣意所存”、四处“抵掌而谈”、“决疑应猝”、“颇得伸其舌而奋其笔”的情况再也见不到了。以贤者自由活动为基础的百家争鸣成了由分裂走向统一时期的罕有的文化现象。

  (三)百家争鸣既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又与土地私有制发展不充分有关

  毫无疑问,西周已是私有制社会。但私有制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已发展成熟。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西周土地私有的现象就不明显。这恰恰是阶级社会初期应有的正常情况。

  依照部落制旧规,氏族占有的土地应归氏族全体。这在西周,已演化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面上,看似出现了王有制;实际上,周王只是以征服者和周族共同体最高代表人的身份,取得了对所占土地的分配权。

  分配的形式有两种,即大规模的分封和日常的颁赐。而贵族得到的土地也有两类:一类由受封者直接占有,可以叫家族自占地;另一类范围很大,上边分布有许多邑、里,显然属于被征服族群的居住区,如少昊之墟、有阎之土等等。这样,受封者凭借对家族自占地的支配权,就掌握了榨取家族成员和家内奴隶的物质基础,而由于获取了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权,又可以通过剥削散处于封地上的氏族或家族共同体得到收益。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西周的土地制度下,已经出现了对生产者剩余劳动实行无酬占有的私有制关系,“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卿、大夫、士便是无酬剩余劳动的等级分享人。然而,这种私有制关系的不完整性又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贵族在分封和赏赐中得到的只是对家族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对采地贡纳的收益权,同真正的所有权有很大的距离,作为周族共同体的化身,周王可以把已封赐的土地收回,转赐他人。另一方面,同封主一样,对接受封赏者也不能孤立看待,他们隶属于家族,而且是各家族的大家长,受封者在获得采地贡纳的同时,也肩负着收族、恤族的责任,所谓的家族自占地,则由他以家族代表的身份领取和管理,真正的使用权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家族全体。“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子孙即泛指贵族的同族或同宗。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必须借助于多个人的协作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连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由家族集体进行的,一族之人“出必共洫间而作,人必共族中而居”,就像一个生产队。只是显赫家族的族长因长期“奔走于公家”而 “有位于朝”,必须“日恪位著以儆其官”,普通家族的族长又多以士的身份“执干戈以卫社稷”,才渐渐地脱离劳动,而把“力于农穑以供其上”的责任推到了由子弟构成的下层国人和家内奴隶身上。

  自西周至春秋,血缘关系在剧烈的政治斗争中不断遭受冲击,“亲亲”观念逐步淡化。但旧的宗主被杀或出亡,可以改立新的宗主来代替,一些家族衰落了,另一些家族又起来补充,家族社会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贵族家庭的家长已经过着“作福作威玉食”的生活,这同受家长支配的下层成员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既是家族的子弟,作为共同体的“直接肢体”,凭借同共同体的天然联系,就仍能占有和使用土地,并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家长的庇荫。与此同时,家长对外的行为则均由全族代为负责,族存与存,族亡与亡,每个家族都有很强的内向团聚力,家族成员心目中只有家主,没有国君,而社会上也只重视分辨人的“族姓班位”,而不知人性为何物,个人还深深地淹没在家族中。

  到了战国,情况就变得完全不同了。用铁器武装起来的农民具备了从事个体经营的条件,靠血缘纽带维系的集体劳动压抑了生产积极性,分地私耕成为势所必行的迫切要求。于是,土地由家族共同占有到归个人占有的演变应运而生,但族长凭借权势多占地和占好地,又使疏属子弟及失去家族庇护的孤寡受到排挤,从而变成最早的“无置锥之地”者被抛向社会。这对七国推行的富国强兵政策极为不利。出于巩固统治和对外战争的需要,以行政干预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授田制被提上议事日程。诸子书及《周礼》中说的制土、行田、制地、颁田里等,都是指国家授田,而所谓的“开阡陌”、“正阡陌”、“修封疆”等,则是依照各地亩积,打破家族局限,为承担赋役的个体生产者划定田界。不过,授田制只是加速了土地私有化进程,却并未直接导致个体私有。战国农民受田后,到一定的时间又须退田于官。由于有还有授,政府便要经常地“审端径术”,核验田界,防止“盗徙封”,以便“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案家人比地”,有的地方还要“三岁而壹更赋田”,使各户所受之地美恶平均。劳动者若要离开家乡,便需“弃其田耘”,可出卖者仅小块宅圃而已。


举报 回复 收藏 58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32:00


  分散劳动的普遍化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在推动私有制走向成熟的同时,又造成了家族的全面解体。反映战国史实的《管子·问篇》既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别也?”又问宗子“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说明随着收族制度的破坏,大小宗关系出现了颠倒,小宗余子既可能因穷困而辗转流移,云散四方,也可能凭借财富或能力超迈宗主,从湮没无闻的状态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有还有授的授田制又意味着土地私有化还没有完成,人与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缺乏牢固的结合,安土重迁观念也未见之于史籍,在各国徕民和招贤政策的吸引下,既可以在这里受田,也可以在那里受田,甚至能获得大量的土地赏赐。所以,战国人事实上成了既无血缘枷锁也无地产羁绊的自由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族姓班位渐渐无人提起,有关人性的讨论日趋激烈,各种体现个人政治理念的新学说纷纷产生,甚至出现了庄周等把精神解放看得高于一切、极度张扬个性的思想家。苏秦曰:“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可见有了固定的地产,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不仅可能销蚀建功立业的斗志,恐怕连“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心境也将破坏无遗。

  授田制是自秦至汉逐步废弛、并最终走向解体的。[23]随着土地的私有化和商品化,很快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的情况,而士人也纷纷开始朝着地主化的道路迈进,政府一边用种种禁令和严格的户籍管理“驱民皆归之农”,一边奖励孝弟力田,在诱导人民“戮力本业”的同时,又试图通过重建血缘组织来稳定民间社会。汉元帝在一通诏书中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16]《元帝纪》,表明到这时多数人又被地产和宗法两张大网套住,动弹不得了。政府公开打击游侠、游说、游行,士人又失去了冲决网罗的雄心和“矫翼利翮”,以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为特征的百家争鸣销声匿迹,便成了理所当然之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知识活动一下子失去了战国时的原创精神,由活泼动进转入沉闷停滞,不仅与专制制度的强化和统一局面形成相关,而且还有深刻的经济原因。有人说,战国时已“具有在专制以外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24],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由经济力量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往往无法超越。

  总之,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于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


 回复 收藏 581楼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7

 四、余论

  自由是一个具有魔力但难以言表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对自由的内涵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关于自由定义的争论至今也远远没有结束。但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却至少应该在以下几点上达成共识。

  (一)自由是人的天性,因为只有人在进化中产生了高级的认知能力,即理性思维能力,并可以通过开发这种潜能,形成主观世界,使人本身成为受自己意志支配的能动之物,而不是受本能支配和环境左右的受动之物。同时,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的行动比起动物来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由空间。[25]近代启蒙思想家把自由说成“天赋人权”,虽有忽视人的社会属性的弊端,但却抓住了人的自然本质。在当时,强调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就是要把它看成是一种普遍性权利,这对批判人权神授论和认为只有一部分人可以享受自由的特权思想来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过分注重人的阶级性,不适当地批判所谓抽象人性,不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26]依照此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社会,从自由劳动到自由市场,再到自由消费,人类越往后发展,个人的独立性就越强,所获得的自由就应该越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最高目标是推动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真正的个性自由和人的全面成长。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不断地社会变革,消除对人的生命本能的压抑,建立既有利于解放人性、又有利于人性自觉的合理制度。从一定意义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除旧布新、不断追求和扩大自由的历史

  (三)关注个体、容忍差异是自由的灵魂,也是民族走向强大的法宝。因为“真理是伟大的,如果听其自然,它终将占上风”,真理还“是错误的有力反对者,对斗争毫不畏惧”,“如果允许人们自由地驳斥错误,错误也就没有什么危险”。[27]所以,允许思想和言论自由,提倡不同观点之间的自由辩论,不仅对政治真理的发现和传播是必不可少的,对科学真理的发现和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思想、言论自由,谬误才能受到彻底批判,妨碍社会进步的愚昧、落后、腐朽的东西才能被廓清,人的创造力才能竞相进发,民族和国家才能充满活力,并走在世界的前列。相反,多数人缺乏个性,众口一词,千篇一律,乃至于毫无生气而惰性十足,则正是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

  对自由可作如是观,对专制又应怎样看呢?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轻下判词。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自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如儒家鼓吹纲常伦理,主张移孝作忠,就是与“像单个蜜蜂离不开蜂房一样”的小农社会及血缘宗法制家庭相适应的;而秦的焚书坑儒和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起到过巩固统一、稳定社会、实现文化融合、规范文字等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自从阶级对立发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28]。但是,承认恶曾在历史进步中充当过“不自觉的工具”,不等于要放弃对恶性本质的揭露和谴责,更不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视痈疽为至宝。马克思在评论“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时,一方面肯定正是这种统治破坏了“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从而摧毁了“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指出:“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的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钝”[29]766,当时所采取的“凶恶的勒索手段”和“极端伪善”赤裸裸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野蛮本性”[30]。并且强调:“从纯粹的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无数勤劳的宗法制的和平的社会组织崩溃、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悲伤的。”[29]765这样,马克思就在如何运用二律背反研究历史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看待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对其“恶的历史作用”固然不能一笔抹杀,对它所产生的诸如残害人性、毁灭文化、压制自由、阻碍进步等种种罪恶,恐怕更不能置之不问。否则,我们将无法面对因同暴政抗争而献出生命的无数先哲的英灵,也无法体会司马迁受宫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撕心裂肺般的惨痛。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正深刻地改变着全部社会结构,并强烈呼唤政治现代化加快其已经日益迫近的脚步。在专制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发生根本性动摇的时候,如果再对专制主义的功用津津乐道,岂不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倡导的与时俱进的历史观大相径庭?

  既然自由和专制代表着不同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响彻云天的时候,各自所企盼的究竟是复兴诸子时代的思想自由,并以思想创新为基础,构建创新型社会,还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良心的拷问。自先秦到明清,自由消而专制长,万马齐喑。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实现了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 [31],从而敲响了专制主义的丧钟,开启了自由长而专制消的新时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更迎来了思想空前活跃,大家辈出的喜人局面。作为生活在21 世纪、正尽情享受着新文化运动一切积极成果的知识分子,本应继往开来,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使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生,为人从对社会的依赖性形态,经由相对独立性形态,过渡到个人与社会相一致的自由个性形态作贡献。但是,有些人既不研究自由的历史,也不关注自由的未来,却热衷于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振兴“国学”,并要用国学“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拒各种异质文化于境外;有些人硬说儒学的核心是礼,而不是仁,并绞尽脑汁挖掘礼的精义,为现实生活中残存的等级特权寻找依据;更有甚者,居然把自由民主与和谐稳定相对立,将自由民主妖魔化,公开宣称:“民主化是一个祸国殃民的选择”,“中国应该拒绝民主化”,接受“儒化”,“在上层,儒化***,在基层儒化社会”,“建立儒教国”。[32]听到这些言论,不仅令人惊诧莫名,同时也感到反对专制主义、争取享有完整自由的道路必将曲折而漫长。


举报 回复 收藏 58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32:00



  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比小农经济好,自由民主要比集权专制好,法治要比人治好,开放要比封闭好,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要比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好。所以,我们斗胆动问诸位先生:当你对民族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弃若敝屣,而对儒家的纲常伦理眷恋不舍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个人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整个人类才能彻底获得解放?当你以学者的身份在媒体和课堂上宣讲“礼经”的时候,你可否记得,礼学大师荀子曾明确表白,大儒之效恰恰就是“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当你十分可笑地试图用新的长城圈禁精神时,你是否明白,文化的相互交流不仅不会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造成威胁,相反,这对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说,正是至关重要的?当你对以民主和科学为标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横加责难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所抱的基本宗旨是“以评判的态度”,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33],陈独秀所坚决反对的也仅限于同现代公民权对立的儒家的三纲五常,而不是“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34],他们的态度堪称公允,而钱玄同、吴稚晖、吴虞等人的激愤之论能够发表,则正是民国初年言论自由、思想活跃的进步表现,怎能用文化复古主义的眼光,作出相反的观察?最后,当你叹息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各个领域都不出学术大师、而年轻人又缺乏远大理想时,你是否意识到:既没有伟大的爱,也没有深沉的恨,缺乏创造精神和身上所拥有的热情少得可怜,才是一代学人、尤其是青年学子的病源所在?至于对建立“儒教国家”一类的狂言,似乎根本不值一问。我只想提醒这些怪论的发明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脚步是阻挡不住的,倒退没有出路。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08

中国人从来就不是“龙的传人”
  文/越楚

  近日袁岳提出“让大熊猫取代龙成为中国标记”,引起一番争议。让大熊猫成为中国的标记是否合适,本人不敢妄加评论。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从来就不是“龙的传人”。
  所谓“X的传人”,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说,就是我们自古就应该以X为唯一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有“亲属”与“标志”的含意。如果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便意味着龙应该是神话学意义上的“人祖”,古代先民公认的唯一图腾神灵。但历史上虽然不少北方游牧民族和秦汉以来的王朝都崇拜龙,却从未出现全民族都把龙作为图腾神加以祭祀的历史
  中国自古有妇女与神灵相交孕育氏族祖先的民间传说,如“玄鸟生商”等,但并无“龙灵孕祖”之说。巫傩祭坛供奉的神灵傩公傩娘,实际上就是伏羲与女娲,他们却是“鸾凤的传人”。龙在巫傩祭坛并无显赫地位。所谓“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两龙成亲繁衍出中华民族”之说,不过是秦汉后惟龙独尊背景下的文人附会文化,掺杂着后世的观念,不可作为凭据。
  在中国远古鸟、龙、犬、虎四大动物灵崇拜中,尤以鸟灵与龙灵最为突出,构成中国“龙凤文化”的主要基因。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龙凤纹”彩陶细颈瓶印证,龙和凤都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都应该算作我们民族的徽记和象征,即所谓“龙凤呈祥”。在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凤作为太阳神的化身一直代表着“阳刚”,龙则代表着“阴柔”,直到秦汉后才出现阴阳大颠倒。
  在距今一万余年至3000年之间,中国民间的文化主体是农耕文化,其图腾自然是反映稻作文明的鸟灵崇拜。在中国南方稻作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凤鸟图案已有七八千年历史,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长江以南地区,基本是凤鸟的天下,迄今尚未见龙的踪影。直至秦汉前的几千年间,中国南方农耕民族一直是以“太阳鸟”——鸾凤为图腾崇拜的,而对龙灵则是排斥、贬损并从心理上加以征服。因而,中国南方广大的农耕民族自古就不是什么“龙的传人”。
  我们总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遗憾的是炎帝与黄帝都不能算是“龙的传人”,而且夏、商王朝的图腾也不是龙。《白虎通义》中说炎帝氏族的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说明炎帝氏族的图腾是鸾鸟而不是龙。所以,我们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应该是鸾凤的传人。古籍中虽记载另一位“人文始祖”黄帝是“轩辕黄龙体”,但黄帝氏族崇拜的似乎是“北斗星”而不是龙,因为史书又载“黄帝母附宝感大电光绕北斗星而孕”。《史记》中有“黄帝驭龙升天”之说,可见龙不过是其“座驾”而非神圣不可亵渎的神灵。有意思的是,在黄帝和蚩尤的大战中,黄帝先派应龙出战而大败,后靠“人首鸟形”的九天玄女相助才一战而胜。这九天玄女正是凤图腾的化身,似乎说明黄帝与凤的关系超越龙。
  《禹贡》中“阳鸟悠居”一语,反映出夏王朝是以阳鸟(鸾凤)为图腾的农耕民族。商民族是“玄鸟生商”(《诗经》),自然是鸾凤图腾而不是龙图腾。现存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商代“双鸟纽铜鼓”,画的是“鸟爪人身”的鸾凤图腾神,左边一条小鱼,右边一条小龙,都在亲吻其下身。龙如此渺小,商民族不可能把自己当作“龙的传人”。可以说,中国古王朝中找不出哪个是“龙的传人”。
  龙灵崇拜自古盛行于北方民族,尤其是草原游牧民族,但他们也不承认自己是“龙的传人”。古代匈奴族虽然每年有三次祭龙大典,祭龙之地叫“龙城”,其王廷也称“龙廷”,但他们的图腾却是“狼图腾”,缘于“苍狼生人”之传说,故他们是“狼的传人”。其他北方民族也罕见以龙为图腾。
  龙灵真正战胜鸟灵而一统天下,大约在秦汉之后,并从此成为皇权的标志与象征。君主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如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刘邦则说其母感蛟龙而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既然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王子王孙则自然是龙子龙孙,成为附和意义上的“龙的传人”。而历朝历代的子民们,也糊里糊涂地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恋与盲从。(2007-10-31初稿,2008-12-26 修订稿)


 回复 收藏 585楼
作者:不曾遗忘8 来自:QQ浏览器 时间:2013-11-18 12:42:00


  呵呵,楼主一路走好
  


 回复 收藏 58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42:00


  别盲目说我们是“龙的传人”闵良臣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16日 02 版)


  2月14日中央党校出版的《学习时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的文章:《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考》。各大网站转发此文时“提炼”出的题目是:“统战部副部长称:炎黄子孙称呼不科学,伤民族感情”。文章中是这样说的:“汉族喜欢说的‘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其实并不科学,……要防止大民族主义。”本人觉得这种“思考”很有意义。
  其实,只要从华夏的历史来看,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之孙”,都很牵强。
  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就发现有蚌壳堆塑的这种东西,据说此乃迄今发现最早的龙形,故号称“中华第一龙”。仰韶文化以降,历朝历代,龙子龙孙不绝,时至今日,仍有龙身龙影闪现。可以说,中国人一直没有离开龙,没有离开对龙的崇拜。难怪有人认为:“龙,这个深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神物,已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说“一曲《龙的传人》,唱出了古老祖国和龙之间休戚与共的关联”。
  可到底有多少“中国人民”喜爱这神物,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龙是个什么东西。记得曾从一家报纸“编者的话”中看到说:“对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经过无数文人学者的研究、考证,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这种能腾云驾雾的神奇形象,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由多种动物图腾综合起来的虚拟物。”
  可见,世上没有龙这个东西,我们从古至今崇拜的都是子虚乌有,中国的十二生肖中也只有龙是虚拟物。
  那么,为何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呢?原来古代传说有个伏羲氏,他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后来不知怎么,就把他说成了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缔造者。再后来,我们所说的炎、黄二帝,由于他们发源于甘肃东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后裔,这样,先说我们是羲皇子孙,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又改了口,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既然炎黄也是羲皇后裔,而我们又是炎黄子孙,按A=B、B=C来推,自然C也就可以=A了。于是,我们大家就都成了“龙的传人”。
  可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龙即帝王,帝王即龙,真龙天子是也。再说,在整个封建专制社会,大大小小的皇帝都自以为是“龙种”,百姓也从来没有在这些“真龙天子”面前抻直过腰。甚至一听说“真龙天子”驾到,哪一个不是战战兢兢,匍匐于地,现出“死相”来?
  自从我们有皇帝的历史以来,只能证明中国人对一个个皇帝只是敬畏,而并不喜爱,至多也只是喜欢皇帝那龙椅而已:一些农民起义领袖,甚至一些山大王也都只是想过一过做皇帝的瘾;至于有人大胆,竟敢喊出“皇帝轮流做,来年到俺家”这种“杀无赦”甚至要“诛九族”的话,但这并不表明这些人就真正喜爱“真龙天子”。这一点,在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后,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竟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唾骂就很能说明问题。正如有人所说:“辛亥革命不仅赶走了满族的皇帝,而且同样也反对任何人任何形式的皇帝。”可见,“中国人民”并不喜爱龙这个原本就不是个东西的东西。


 回复 收藏 587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42:00


  -- [原创]我们不是龙的传人
  一、 查华夏历史,从未见祖述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记载,至多上古或有部落以龙为图腾的。

  我们的祖先还没傻到把自己追源为“兽”

  龙至多是四神兽之一,先秦时代,龙只是传说中乘驾的动物,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之类。

  祭龙,到了唐代,也只是把龙作为雨师祭祀,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 济 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二、“龙”的解释,就是虫类,兽类: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三、龙,从来也不是汉族皇帝的象征。那只是电视剧看多了,电视剧台词的误导.

  《礼记》:“君天下曰天子。” 
  《汉书》:“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春秋繁录》:“尊者取尊号,卑者取卑号。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百虎通义》:“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 


  四、至于“伏羲兴龙纪,以龙师”,是出自《左传·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这句话如何理解呢?不能想当然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为宓羲 龙师名官。” -----龙师是官名

  颜师古注引应劭 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 ------以龙称官名

  最早的山海经:“帝喾春夏乘龙”,

  龙只是华夏帝王的骑乘的兽而已,怎么就误传成了帝王象征了??


  五、对于史记天官书中的“轩辕,黄龙体。”如何理解呢?

  1、《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2、《管子·五行》说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

  3、《论衡·记妖》:“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

  4、《大戴礼·五帝德》说黄帝“乘龙”。《轩辕黄帝传》说“黄帝作龙衮之服”。

  5、《大象列星图》说“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史记天官》中的“轩辕,黄龙体”,应该是指的轩辕十七星的形状,如龙之体。

  6、《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


  六、关于《帝王世纪》:“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帝王世纪》,是三国--西晋时期,皇甫谧的著作,时代晚的多,其说法并没有更早的史料支持,不具参考价值
  -- 作者:jipin
  -- 发布时间:2011-8-13 16:53:00

  -- 
  汉制,皇帝称天子

  华夏文明有史载以来,信仰的是昊天上帝,君权受命于天,所以称天子。没有人自认龙之子的。

  龙生有九个儿子,没有一个儿子是皇帝的。

  龙的儿子们诸如赑屃、螭吻等是屋脊上、墓碑下等各类建筑中点缀装饰的神兽道具
  -- 作者:jipin
  -- 发布时间:2011-8-13 16:53:00

  -- 
  查华夏朝代建立,莫不祭天而曰“盖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尊祀世统,以昭功德。故先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

  哪里有把自己与什么动物“龙"联系的?

  华夏文明,根本的昊天上帝与祖宗崇拜。与龙扯不上边
  -- 作者:jipin
  -- 发布时间:2011-8-13 16:56:00

  -- 
  至于有人举出汉高的例子: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回复 收藏 58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43:00


  问题是,汉高自称龙子了吗?查汉朝祭祀,连龙神也没有祭过。

  况且,后世还有帝王出生的时候梦老虎呢,这些传说无非想表明与众不凡而已。
  -- 作者:jipin
  -- 发布时间:2011-8-17 9:23:00

  -- 
  想说明什么呢?西晋人编的帝王世纪中仅一条“炎帝母感神龙首而生炎帝”,有能说明多少问题?

  炎帝乃神农氏部落,黄帝之前是神农氏代代统治的,神农氏作为三皇之一,与龙有关吗?无任何记载!

  古人生儿子,喜欢与一个梦联系一起,《诗经。小雅》:“吉梦维何,维熊维罴”,还说梦到熊罴,要生了儿子的

  商契之母还是吞玄鸟蛋而生呢,《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龙”有什么关系?

  三皇之伏羲,还是其履大人的足迹出生的,《山海经·内东经·郭注》中说:“华胥履大迹生伏羲”。《潜夫论·五德志》称:“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纬》卷十一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 。

  就上面提到的《帝王世纪》:“庖羲氏母曰华胥氏,燧人氏之世有大人迹,华胥氏履之而生庖羲氏。”《

  仍然与龙无关

  周始祖后稷的出生,《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因名日弃

  而龙与黄帝的关系,更只是一个骑兽而已。

  至于华夏的传承与精神,也毫无“龙”的影子

  下面的一例:
  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叫“盨”(西周中期的盛水器),它的发现为我国三代时期的夏史实提供可靠的记载。器铭与《尚书.禹贡》的契合。   

  铭曰:“天令(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显唯德,民好明德,任才天下,用厥邵好,益美懿德,康亡不懋。孝友盂(喻)明,经济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惟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绂录。永孚于宁。遂公曰:‘民惟克用,兹德亡诲。’”

  翻译:

  大致是上古时候,天帝命令禹划分了九州之地。他行走于群山之中,砍木来勘分界址,并且疏浚了河川。至此根据九州,建立了不同征赋制度。上帝处在主宰的中心,监督着人世的德化之教。大禹为王后,享受着万民的拥戴。世人生生不息地繁衍,遵从着伦理纲常。我王怀着臣下的谦逊,所彰显的是德行;万民所崇尚的惟有美德。选择贤人来治理国家,邦内得以昌盛,美德予以了宣教,国事得以了执行。满怀着孝悌、友爱的心,没有任何的阴暗;经理天下注重祭祀上天,而不废弃;秉成德性,崇德礼婚,这也是协和于天下。敬畏先祖的英灵,行起消祸之祀,可使国家永保安宁

  -- 作者:jipin
  -- 发布时间:2011-8-17 18:33:00

  -- 
  至少在秦以前,龙,并不代表皇权、王权,除了骑乘之兽外,只是天子服装上的十二个图章之一,这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锦鸡)、彩米等,公爵、侯爵的服装有九章(除了日、月、星以外的九章),可见,只有日、月、星才是天子独享的,

  西汉的服装应该也是如此的,龙只是服装的十二章或九章之一,并非天子独享,只有日月星是天子独享。

  问题出在,为突出汉高以一介平民而得天下的不凡,汉高的出身必须要有一层神秘才行,所以有了刘邦母亲梦见龙据腹上而生刘邦,这是最早的天子出生与龙扯上关系。到了西晋,才出现皇甫氏编的《帝王世纪》,炎帝是其母亲感神龙首而生。 即使相信西晋皇甫氏,问题是炎帝只是神农氏的末代,而神农氏在山海经等书得记载与龙毫无关系。

  为说明自己儿子的不凡,托以吉梦是先秦及以后的风俗,诗经小雅的“吉梦为何,唯熊唯罴”,说的就是这一风俗,生儿子梦到了威武的熊罴

  而山海经记载记载的伏羲是华胥氏履大人迹而生,尚书、诗经大雅记载的商的祖先契是母亲吞玄鸟蛋而生,周的祖先后稷是母亲履大人迹而生。。。。。。这些与龙都扯不上关系。

  汉高以后,包括两晋、南北朝,多有附会感应龙而出生的牛人。但龙正式成为帝王象征的时间不会更早了。

  华夏民族在周朝就已经定型了,标志是华夷之辨,至于道统,则祖述三皇五帝,伏羲、神农、燧人氏、黄帝。。。与龙都扯不上的。

  “龙的传人”因一首歌而忽悠了几十年,很多人就当以为真了。
  -- 作者:可心
  -- 发布时间:2011-8-18 15:17:00


 回复 收藏 58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43:00


  问题在于,现在论证华夏民族不是龙的传人的意义,何在?
  -- 作者:jipin
  -- 发布时间:2011-8-19 9:13:00

  -- 
  以下是引用可心在2011-8-18 15:17:00的发言:
  问题在于,现在论证华夏民族不是龙的传人的意义,何在?
  1、不想被忽悠,被继续忽悠,我感觉我们是被人忽悠为“龙的传人”的

  2、被忽悠为龙的传人后,就真以为是龙的传人了,附会了太多的“龙的精神”,集体的意淫幻觉,把我们的文明与传承附会到子虚乌有的“龙的精神”

  3、抛弃荒诞无稽的“龙的传人”或“龙的精神”,回到人本意义上来,回到我们真实的文明传承,真实的去注意、重视、研究我们文明精神的实际,道、法、儒、墨、名、杨、阴阳等,及真实历史昭示我们的得、失、成、败,继承该继承的,扬弃该扬弃的。

  一个民族的文明的形成与传承,每一个经验都有历史上沉重的代价与教训作为背景,得来殊为不易。并非是意淫“龙”的具象意淫来的,只有真正探源文明背后的成因,才会真切体会到珍视。

  -- 作者:jipin
  -- 发布时间:2011-8-19 21:39:00

  -- 
  再想一个问题,

  1、为什么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要强调创造他们的神是没有“具象”的?而有“具象”的宗教大都湮灭了?

  2、中国的大乘佛教其实也是没有“具象”的,中国禅宗慧能一系在百丈怀海以前别说拜佛像,连佛堂也没有的。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 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3、华夏的信仰是昊天上帝+祖宗崇拜,昊天上帝也是没有“具象”的,祭天要在天坛上祭,天坛上何曾立个“具象”?

  4、先秦道家,大道无名、无形,道生万物,你看也同样没有具象?

  这是为什么?

  近世愚钝,居然忽悠出来一个走兽“龙”作为拜物,。。。。。而同时又存在太多的“亵”龙的神话,西游记中哪扎屠龙,孙悟空“戏”龙,唐僧的“座骑”小龙,什么魏征斩龙头。。。。。。。。,把自己忽悠为“龙的传人”不恶心?


 回复 收藏 59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49:00


  @两只老虎A 541楼 2013-11-17 21:25:00
  全世界办"孔子学院",怎么盾?
  -----------------------------
  儒教僵尸的文化专制主义。意图统治全世界。通过教育的方式。

  人一出生就会做人,用不着儒教来教我们。

  鸟儿会飞,鱼儿会游泳,也是儒教教的吗?

  天不生仲尼,万古无长夜,是儒教的极致意淫,真无耻!!!


 回复 收藏 591楼
作者:光焰无际2013 时间:2013-11-18 12:50:00


  马可中国——中国的马可波罗在欧洲!



  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唯独殡葬礼仪业祖师位置空缺。难道在最讲究厚葬的中国,居然找不到一个殡葬业先驱或领袖人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殡葬业人士都知道自己的祖师是谁,只是一直不好公开(偶尔也有人说走嘴)。这不是因为那位祖师默默无闻,而恰恰是因为他的名头太大。如果公开认师拜祖,不但皇帝会不高兴,还会招来千夫所指!这个祖师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开山鼻祖,这一点没有争议。要了解儒家,应先了解“儒”字含义。“儒”者,人之需也。这个“需”字,其中就包含丧事的概念。原始的儒家,正是靠给人操办红白喜事谋生的。中国婚丧嫁娶的礼仪,也主要是儒家编制的(如《礼记》。过去农村秀才几乎都懂红白喜事操作流程,坊间邻里的红白喜事也多由他们操办。今天的儒家学者,都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国学大师。所以,他们都不愿提当年儒家创业的那些事了。

  导致儒家的职业身份被遗忘,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多由儒家弟子编撰,明显带有描红的成分。有关孔子的记载,每到关键之处就“语焉不详”,让人老是觉得犯迷糊;第二点,也是最可怕的是,过去读《论语》和儒家著述的书生,一律被告知:书上沒有写,或可疑的,要「存而不论」。一句话就把怀疑的通路堵死了。这一句话实在是高,也符合儒家尊卑观!即使浅白无误的记载,也不就再被怀疑了。

  其实,即使是在今天,只要稍加分析,也还是可以从儒家著作和有关史料中,看出孔子到底是干什么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幼年是这样写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段话说明,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祭祀礼仪天分。别的小朋友,可能只知道玩“过家家”、“捉迷藏”之类的童戏,而孔丘小朋友却特立独行,喜欢摆供碗供碟和焚香磕头之类祭祀礼仪。要知道,即使是当时的成年人,对这些礼仪也未必都在行。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有关孔子参与殡葬礼仪活动的描述,一直贯穿在孔子生平介绍资料和相关著作之中,成为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有关资料的字里行间,常涉及这方面的史实。

  也是《史记》记载:“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主张一切名位器物应立制度,不得陨越”。这段话说明孔子对祭祀器物的认识,比小时候大有长进,已经可以整章建制了。

  《礼记·檀公》记叙了孔子给人看风水选墓地的一件事:“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夫子相,说的就是孔子看风水选墓地(下葬的前期工作了)。

  《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谈话中, “不留神”让孔子自己把办丧事的经历“插播”进来。孔子如是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听清楚了没有?我上班为王公效劳,回家照顾父亲兄弟,给别人做丧事也一丝不苟,无论为公、居家还是给人发丧,都不贪杯。

  孔子这段话,不仅表白了自己为官为人的品行,也透漏自己从事过殡葬业,而且做丧事和为官为人一样习以为常,更非常注意讲究殡葬职业道德。他在这方面,不但业务精益求精,还注意兼顾丧户的利益和感受。办丧事喝酒,一律点到为止,绝不多饮,更不过量。如此讲究殡葬业职业道德的人,应该是深受丧户欢迎的。



  《论语·述而》第七·九中的一段话,说得就更具体了:“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有丧事人家,从不吃饱。哪一天要是哭了,就整天不再唱歌。这段很容易被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参加丧礼,其实不然。儒家办丧事,有一项叫“儒子哭丧”,也就是“替哭”。哭丧后,一天不唱歌,也是优秀职业丧事工作者才能做到的。大多数“替哭”者低头哭、抬头笑,如同职业演员了。

  孔子老师是谁,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孔子的老师,有据可查有四位,分别是老子、苌弘、师襄和郯子。这四位老师都很有名。但是,孔子向他们学习,都是短期请教,而不是正规的师承传授。另外,孔子向这四位老师学习的,也主要是殡葬方面的学问。一般认为,孔子和老子谈过玄,论过道。而据考证,孔子从老子那里学的主要是葬礼。作为高级公务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博学之士,老子经常兼职做殡葬义工。孔子向老子求教后,才在殡葬业有了名气;孔子向苌弘主要学习的是《韶乐》,向师襄学的是弹琴等。这两次音乐之旅,也都属于学习祭祀音乐。比如《韶乐》,虽为中国宫廷经典古乐,但常被用于祭天。秦二世用《大韶》、《五行》祀庙,汉用《文始》(一种《韶》舞)祭高祖太宗。孔子向郯子请教的少昊时期官吏制度、官吏名称(为何以鸟作名)和等周朝旧事。虽和祭祀有直接关系,但显然与他的圣人学说扯不上边儿。

  孔子没有老师,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他有师傅,但因为学的是殡葬,不好对外说。即使有,控制话语权的弟子们也未必允许见诸文字;再是殡葬行业可无师自通,多留心观察就可以学会。后者,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一段话,恰恰可以佐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自己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主要是敏于观察学来的。孔子周游列国忙乱之余,也不忘观察“偷艺”。一次遇齐人下葬,他带着弟子们,坚持观看了全部操作过程。

  孔子一生为“克己复礼”而努力,希望国民像周朝那样讲究礼仪。我们不妨看看“周礼”包含哪些内容?周朝以前,“礼数”繁杂,概括起来有“五礼”,即:祭祀礼仪之吉礼,结婚礼仪之嘉礼,接待外宾之宾礼,军队操练和检阅之军礼,丧葬之凶礼。五礼中的宾礼和军礼并不常用,孔子也较少有提及。剩下的,就是祭祀、婚礼和葬礼了。这三者,均属于红白喜事范畴,只不过祭祀还包括皇家祭祀大礼。孔子说的最多,做的最多的,也正是这三件事。

  有句话叫做英雄不问出处。本文也无意拿孔子从事过殡葬业来说事儿。但知道孔子是做什么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学说。关于孔子的诸多疑问,也可以一个个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也正可以反过来证明孔子的职业生涯。


 回复 收藏 59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53:00


  @的确良少 552楼 2013-11-18 08:28:00
  楼主写的很好,继续顶。。。
  -----------------------------
  替楼主谢谢你。



 回复 收藏 59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55:00


  国人被媒体和教科书洗脑洗的那么彻底,有几个是觉醒的?

  悠悠万世,几人不迷。


 回复 收藏 59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59:00


  汉武帝独尊儒术中国文化衰颓的开始

  相关搜索: 军事, 中国文化, 汉武帝, 帝国
  作者:顾颉刚

  范文澜:“汉武帝以农民‘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就军事、文化的极盛。”顾颉刚指出:“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文化极盛是表象;“文化衰颓”的开始是其实质。

  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恢复,一个大帝国重新崛起,及至汉武帝即位,已足够牛逼,可以向长期挑衅的匈奴大喝一声“不”。与此同时,文化安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通过汉武帝,农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成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

  “文化的极盛”,换一种说法,就是文化大繁荣!撇开具体细节,为打造文化大繁荣,汉武帝推出了四项全局性的大举措。

  第一项,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国策,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鉴于暴秦弊政,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政,对各家一视同仁,故而百家并流,《六经》异传,文化生态一度回归自由宽容。但这种宽松也给统治带来了麻烦,这就是董仲舒所概括的:各派自有思想,各人自出议论,百家方针不一,意见不同,弄得在上的统治者没法有一个统一的方略,法律制度屡有更变,在下的老百姓不知道听从哪一家的主张。惟其如此,汉武帝即位以后,“夙夜不遑康宁”,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于是,他向百来个社会贤达与学界精英连下三道策问,“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只有董仲舒的对策让他豁然开朗,欣然有得:“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汉家统治的文化安全而言,这一对策最对症下药:统治天下,只能有一个思想;统治者才会一劳永逸,彻底省心;而儒家思想就是让统治者一劳永逸的指导思想。董仲舒在对策中向汉武帝展望:只要这样,邪辟的学说就会消灭,然后统治的纲纪就可统一,从而法度也可以明确,人民便知道遵从了。丞相卫绾迎风希旨地奏请,在对策者中有以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学来扰乱国政的,一概罢黜不用,汉武帝当即御批同意。自此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文化国策,成为中国专制君权须臾不离的通灵宝玉。

  第二项文化政策,就是官办儒学教育,设立《五经》博士。

  汉初博士官,并不限于儒经,也有诸子、诗赋、方技、术数或其他专长者。罢黜百家后,只有儒学《五经》才有立博士官的资格,儒经以外的其他博士官一律废罢,在制度文化的层面上确保“独尊儒术”的说一不二。不仅如此,汉武帝在中央建立太学,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一概教授儒经,学成的博士弟子员优与授官。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诱导他们“靡然向风”的,主要不是儒学《五经》,而是功名利禄。这条尊儒读经、读经出仕的禄利之路,把思想统治与教育体制、选官制度捆绑销售。于是,“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一部儒经的学习心得动辄百余万言,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开后代空话废话的先河;千余名大师满天飞,其壮观也不比目下大师贬值稍有逊色。生活在那个时代,谁还敢说学术文化不繁荣!


举报 回复 收藏 59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8 12:59:00


  第三项文化政策,新设文化机构,搜罗“歌德”派文人学士。

  汉武帝罗致御前的,既有词赋家司马相如、枚皋、严助、东方朔等,也有音乐家李延年等辈,还有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史学家司马迁最初也在网罗之列,一时也可谓人才济济。汉武帝命这些学士文人随从左右,有事时,让他们与闻朝议,献赋作颂,平日里,则“俳优蓄之”,不过是御用清客。东方朔是明白人,自甘倡优,只在御前插科打诨。他与司马相如是汉赋名家,相如的大赋最受武帝的青睐。这种大赋是那个时代的招牌产品,以99%的内容来歌颂夸耀帝国的富庶强盛与皇帝的英明伟大,留上1%的篇幅来一点讽谏规箴,借用一位文化学者的譬喻,充其量只“在文化的脂肪上挠痒”。司马迁太傻,真把“牛马走”当成了主人公,立马被皇帝整成“刑余之人”,终于幡然醒悟,自个儿“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这才发愤独立,有了“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汉武帝创立的文化机构以乐府最著名,命李延年主持全国民歌征集。一些优秀的乐府诗曲固然赖此而传世,但其初衷不过让民歌为文化繁荣装点门面(早就流传民间的乐府诗与司马迁发愤著成的《史记》,或来自底层,或出乎异端,代表了当时文化的真正精华,但都不是汉武帝文化国策卵翼下孵化成功的)。总之,新设文化机构也好,畜养文人学士也罢,其目的无非既为文化繁荣鼓噪造势,更为太平盛世歌功颂德。

  第四项文化政策,倚仗国家权力与财富,大搞阔气排场的文化庆典。

  汉武帝在位期间,隔三岔五地举行明堂、郊祀与封禅等大典礼,宣扬汉家受命于天。关于郊祀,他一年祭太一,二年祭后土,三年祭五畤,三年一轮回。汉武帝命李延年创作《郊祀歌》,找来童男女组建了大型的御用乐队,千乘万骑浩浩荡荡,在一路弦歌鼓吹中,向郊祀地进发,大摆不可一世的气派。上古三代,只有炎、黄与尧、舜、禹等功德盖世的圣王才有资格行封禅大礼,但那只是个传说。秦始皇是载诸信史的封禅第一人,却备受儒生讥讽。而汉武帝特别热衷这种高门槛穷折腾的自娱自乐,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起,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先后封禅达六次之多,几乎每五年就搞一次。郊祀、封禅之类,“皆虚文无实际”(钱穆评语),汉武帝却乐此不疲,硬是把庆典虚文铺排成文化繁荣。

  且举一例,以概其余。敦煌屯田兵套住一匹野马,汉武帝说成是天神太一所赐的天马,命李延年谱《太一之歌》以为颂扬。骨鲠之臣汲黯直言不讳道:“王者作乐,应该上承祖宗德政,下合百姓民情。为了一匹马,又作歌,又谱曲,还要荐献进宗庙,我真不知先帝和老百姓是否听得懂这种音乐!”凭借君主的威权与国家的财力,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方针,汉武帝打造出一个文化繁荣的表象,其主流就是这种老百姓听不懂也看不懂的捞什子。乍一看这种文化繁荣,外观上冠冕堂皇,光鲜照人,本质上却是阿谀大一统集权的宫廷文化。这种莺歌燕舞的虚假繁荣,不过是汲黯痛斥的“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已。

  继暴秦以后,儒学兴起,虽有其思想与社会的内在之势,但吕思勉以为,“其得政治上的助力”,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按史家张荫麟一针见血的说法“汉武帝虽然推崇儒家,却不是一个儒家的忠实信徒”,他最得力的帮手,既不是为他规范策划的大儒董仲舒,甚至也不是曲学阿世的公孙弘之流,而是“以峻文決理”的酷吏张汤之辈。汉武帝独尊儒术下的文化繁荣,纵然千般光鲜,万般堂皇,说到底,不过是包裹其专制集权的一袭华衮。

  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因秦朝暴政而戛然中止,及至汉初,思想自由乍露短暂的复苏之机,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最终扼杀了这一线生机。顾颉刚论及独尊儒术的负面影响时指出:“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于是专己武断,思想渐致锢蔽了”。范文澜说汉武帝时期“文化的极盛”,是其表象;顾颉刚说独尊儒术是“文化衰颓”的开始,是其实质。相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血与火来摧毁文化,独尊儒术下的文化繁荣,对中国文化的戕害,不啻是“软刀子割头不知死”。


 回复 收藏 596楼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11

第七

作者:怒剑出鞘饮狂歌 时间:2013-11-19 08:57:00


  论开天地,独步古今,倚天剑出,江湖一统。


 回复 收藏 603楼
作者:怒剑出鞘饮狂歌 时间:2013-11-19 09:00:00


  汉朝几百年持续大焚书最惨烈,规模远超秦始皇和清朝乾隆

  现在的上古史非常模糊不清,按理说秦始皇焚书顶多十年,秦朝总共才十几年时间嘛,怎么可能让一个民族对那之前的历史都失忆呢?其实,是汉朝大焚书!持续几百年的大焚书,几乎完全毁灭了先秦时代的文化,稍微留下来的一点也遭到大规模篡改,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文献基本都是被汉朝儒教篡改过的。

  我列出来证据

  1.道教的核心经典《老子》,被西汉政府彻底焚毁。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甲本,原本,对比下发现,后世通行本《道德经》是被汉朝大量篡改过的,很多地方文字都完全变了!意义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同时还出土了老子乙本,跟目前通行本基本一致。
  老子甲本是被汉朝官方禁毁本,谁持有就会被杀头的,所以两千多年来都没有,一直到1973年才从汉墓里重新发现。

  这两个版本的《老子》同时出现在马王堆汉墓里,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夫人,在汉武帝之前。
  也就是说,在西汉时期,原版老子,道教的核心经典,被彻底焚毁。

  对老子著作的篡改也发生在这个时候,儒教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就已经在布局了。


  2.在《史记》上记载着:“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仅仅“择其言尤雅者”
  也就是说经过十年秦始皇焚书,到了西汉,当时仍然流传着很多诸子百家的书,其中记载了很多黄帝的暴行,对黄帝表示不服气,不驯服,对黄帝骂、攻击、出言不雅。
  但是,西汉并没有把这些保存下来,而是一脉相承的继续秦始皇焚书的政策,把这些书籍彻底销毁与阴险的篡改了。

  真正的最可怕的焚书篡改书运动,是不记载在历史上的,是在独尊儒术的汉朝时期进行的,最大规模,持续几百年,原本《老子》就被毁于此时。

  汉朝儒教四百年大焚书,远远超过秦朝十年焚书,致使中国上古文明几乎完全断代。其实,由于汉儒用春秋笔法篡改历史,秦始皇是否焚书,是有很大争议的,比如秦始皇坑儒就已经被史学界考证定论是假的,《史记》中还明确记载是坑方士,到了班固《汉书》中就变成坑儒了,呵呵。儒教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悲情角色好上位,这跟犹太人二战时期的做法是一致的。

  道家杨朱一脉,被彻底杀绝,书也没了。
  少正卯的书,没了,
  。。。。。。。。

  诸子百家书中“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者,都被焚烧篡改了。

  3.史料记载,说秦始皇烧书,都留一份备份,但是后来留的这一个备份,又被项羽烧咸阳宫殿时全烧了。

  但是,《史记》明确记载,萧何一到咸阳,立刻尽收秦书。说明项羽并没有烧书,反而是把书保护起来了。

  那么,汉朝为什么要编造项羽焚书的谎言呢?想掩盖什么呢?

  4.引用《再论“汉焚秦书”》

  关于“汉焚秦书”及太史公作伪

  ……如前所述,笔者除以先秦著作,及与秦始皇同时期的先贤著作均有存世,而惟独秦朝文档无存,从而得出了汉兴之后曾焚毁秦书的结论。本章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完整抄录一百年前的《谏逐客书》,及“焚书令”……为据,指出至迟在秦亡后一百年的司马迁身边,仍然有秦朝文档!其后之所以不见,必已遭到焚毁无疑!为进一步说明“汉焚秦书”无假,笔者将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称:“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羽与诸候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疆弱之处,民所病苦者,以何尽得秦图书也。”司马迁的这段文字,不仅准确地记录刘邦进咸阳的情况,同时还告诉我们以下两条重要讯息:

  第一,项羽烧咸阳而去后,刘邦手下的将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惟独萧何最及时地收集秦朝的“律令图书藏之”。

  第二,之后刘邦所需要了解的情况,都是萧何根据秦国的文档上得来的。

  从上述最为确凿的记录中,使我们终于明白了——项羽烧咸阳并没烧毁(也不可能全部烧毁)咸阳的全部——不仅丞相府及御史府都没烧,其中还有刘邦手下 “诸将皆争走”的“金帛财物之府”也没烧!接下来,我们先且不说刘邦手下的“将领”,怎样去“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只问:萧何收集到的秦朝大量的“律令图书”,后来怎么全都不见了!!!从而得出“汉焚秦书”,而且是专焚秦朝文档的结论,难道还不可信吗?!

  秦始皇既未焚书,也未坑儒,却挨骂了两千年。汉刘邦及其子孙所犯下的毁灭“秦朝文档”的滔天大罪,却一直逃脱了正义的审判!泱泱华夏的一部秦汉史,怎么会是这样!!!

  为什么先秦诸子的著作,及与秦始皇同时期的先贤著作均有存世,而惟独秦朝文档无存?一部秦史(主要是秦朝史),为什么全由司马迁及西汉官吏陸贾、贾谊、董仲舒等人的文章中透析出来?据此笔者于探究中曾得出过“汉焚秦书”,而且是特别专焚“施政文书”的结论。

  为证明汉兴时仍有大量秦朝文档存世,绝非项羽的一把火所能烧绝。者除例举秦时天下共有46郡,咸阳的文档被烧了,各郡的文档应该是存在的!此外,还可以从下述事例中证明,秦朝文档的存在,绝非无稽之谈:
  第一,据《史记?萧相国世家》称:“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试问:如果“汉焚秦书”有假,萧何收藏的“律令图书”,哪里去了?

  第二,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准确记录的李斯的《谏逐客书》(共900余字),及《焚书令》(400余字),若无实物(起码也是抄誊精细的复制卷),事过100年后,他还能一字不错,一字不落的复制出来吗?然而若不销毁,这两份极珍贵的原件又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先秦诸子的著作,原版的都到哪里去了呢?

  5
  汉儒编造了“黄老之道,无为不争”的说法,
  可是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里讲到“不争则无以为胜”,黄帝的方方面面的思想,跟老子完全不同!关于无为不争,在老子被篡改后才大量出现,原版老子不怎么讲它,而且明确讲到不可委曲求全要抗争。

  那么汉儒篡改黄帝的思想,篡改老子的思想,宣扬“无为不争”究竟是什么用意呢?
  宣扬文景之治法于黄老“无为不争”的目的是想隐藏什么呢?

  文景之治时期,真的无为不争了吗?没有!至少《老子》被篡改就是这个时候做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定有一个很长的准备过程,这个准备过程,在汉武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6.

  黄帝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被儒生变成了中国人的祖先。在这之前,商周皇室都不祭祀黄帝,没有任何史料记录!
  龙崇拜也在汉朝时期兴起,而在先秦时代,龙只是一种坐骑,还常常会被杀了吃,从秦汉变成了人的统治者,真龙天子,蜥蜴蛇人么。
  整个华夏神学体系在汉朝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象古埃及人那样,拜蛇为祖先,拜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为祖先,
  而在先秦时代,不仅不拜人首蛇身的为祖先,而且,伏羲女娲从来没有被并提过!女娲在汉朝时期才被儒教强行“改嫁”给了伏羲,参阅CNKI论文《战国秦汉时期女娲形象的演变》。

  蛇神信仰在古埃及灭亡,却在中国兴起!金字塔在埃及停止建设,在中国却从秦汉时期开始造金字塔陵墓!而且,汉朝皇帝金字塔陵墓连线竟然指向埃及!秦汉社会政治制度,都是在延续埃及的!简直是把一整个埃及移植到中国来了。

  秦汉时期那焚书的大火究竟向我们隐瞒了上古时期的什么秘密?

  汉武帝征匈奴,天下人口减半,专家估计在两千万以上,同时期,并没有巨大瘟疫的记载,如此大的人口损失怎么来的?杀匈奴20万骑兵,用2000万汉人死亡为代价?

  我估计汉武帝罢黜百家绝百家之道烧书时,毁灭民族文化时,一定是遭到激烈反对!道家弟子,百家弟子一定起来保护本门书籍文化,于是汉武帝在神州大地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秦汉大焚书的本质,是对文明的征服,统一文字,是对文明的灭绝。


 回复 收藏 604楼
作者:怒剑出鞘饮狂歌 时间:2013-11-19 09:01:00


  汉朝时候,才开始说黄帝是汉族祖先
  汉朝时候,才开始说汉人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的后代,也就是蛇人。

  先秦时代根本没这些说法。

  究竟汉朝把我们的历史篡改到了何等程度?

  汉朝大焚书篡改书远远比满清修四库毁书篡改书严重的多!后者并没有造成历史的完全失忆。
  满清灭明,我们还没有都被改称满人。
  秦汉灭古华夏,我们都被改称汉人了。
  汉,让古华夏人集体失忆!

  汉,此名来自埃及。
  汉人,han
  《圣经》讲大洪水之后,诺亚三个儿子闪、雅弗、含。各走一方建立文明。闪建立了犹太直至后来的阿拉伯文明、雅弗建立了雅利安文明、而含(ham)圣经说埃及是他的土地。(the land of ham)。很显然,含是埃及人的祖先。

  古埃及语,埃及人被称作kham,中国人被称作汉han人。都和含(ham)谐音,这会是巧合吗?

  汉朝皇帝陵墓几座金字塔,连起来正好一条直线,指向埃及金字塔。这是为什么?

  西汉陵墓里为什么出现了埃及玻璃蜻蜓眼?这种玻璃制品出土只在埃及和中国。

  为什么自从汉朝开始,拜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为祖先,移植了埃及的蛇神信仰。


  我猜想:汉朝皇帝一定是很久之前就流落到中国来的埃及法老的后裔!并不是中国汉族人!其金字塔的指向就是一种追朔远祖的行为。

  另外很有可能秦始皇根本没有焚书,百家书那时都健在,司马迁还看到过。在汉武帝、汉朝持续几百年的焚书之后,先秦诸子百家书全部都没了,留下的,都已经经过了系统的篡改。

  那么这个过程中,诸子百家肯定进行了悲壮的抗争,肯定无一例外的遭到汉武帝的大屠杀,这是埃及汉文明对传统华夏文明的征服。

  汉武帝时期的人口锐减,就是这个原因。可能单单道家就有几十万道家弟子都被杀……“绝百家之道”,你知道那是何等的残酷,先秦时代传统的华夏文明被彻底摧毁了……

  这之后,本来为华夏人人痛骂的黄帝,变成了华夏祖先,人首蛇身的蜥蜴人先祖伏羲女娲成了中国的先祖。

  汉朝皇帝都建金字塔陵墓,金字塔陵墓连线,这条直线指向埃及胡夫金字塔。
  汉人割了司马迁的***,司马迁阉割了汉人的历史
  司马迁,司马迁,从埃及嫁接“迁”移了我们的历史。把我们的上古历史改成了埃及史。
  司马迁的名字,竟然一语成真。


  汉是来源于埃及。
  满清还没有把我们骗到让我们以为我们都是满族人,
  而汉却把我们骗到让我们以为我们都是汉人!

  汉,用残酷的屠杀征服了我们,剜去了我们的历史,篡改了我们的祖先。

  汉本来并不是我族的名字,我们是被埃及的汉入侵后才被叫成汉人的。

  我们本不是叫汉人,我们本叫真人,仙人。

  汉朝从埃及带来的蛇神崇拜,弄得神州大地处处蛇、蜥蜴。蛇人大规模混入汉人当中。

  从今天起,我再也不承认自己是汉人,因为,汉,对我们上古的华夏民族犯了滔天大罪。

  汉朝,灭亡了我们真正的自由奔放光辉灿烂的华夏上古文明,然后,我们就被改称作汉人,我们的字被改称汉字,我们的语言被改成汉语,我们的族名被改成汉族,我们的文化被改称汉文化,我们的服装被改称汉服……

  当你知道老子道德经是如何在西汉时期被国家机器残酷篡改之后,你会为汉朝的所作所为感到惊天的震怒!你会感到蜥蜴蛇人阴谋是多么的可怕!

  我曾经被汉网忽悠兴汉十年,从今天起,我再也不承认自己是汉人,我是华夏人,我是仙族人。

  秦汉的征服,比蒙元满清更残酷。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大屠杀,全国人口净减一半以上,两千万以上的人口被屠杀。不单单杀人,而且还诛心。

  秦汉大焚书,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蒙元满清的入侵,
  过去批满清借四库全书焚书篡改书时,说如果满清统治了一千年,后世就会以满清为正统了。
  那么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呢?是的!

  秦汉大焚书向我们隐瞒了多少上古时期的真相?这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明的彻底征服,这才是它们大焚书的真实目的!

  凡以秦汉为正统着,与以满清蒙元为正统的没有两样。
  拜秦皇汉武为祖宗,跟拜成吉思汗康熙乾隆为祖宗没有两样。

  都是对我们中国的侵略者。

  秦朝根本不是“华夏族”,所以他要烧六国书,灭六国文字,唯恐这些真相被后人知道了,如果他也华夏化了,统一六国后,又何必烧尽六国书呢?
  刘邦是异族征服的代理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汉对我们文明的征服与灭绝,比蒙元满清更残酷,我们的整个上古史都被抽换了,连祖先都被抽换了,人家蒙元满清都还没做到这一点呢。


 回复 收藏 60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4:00


  孔子请教老子

  看完电影《孔子》,感觉平平。



  不过,把圣人还原成凡人的叙述方式还是成功的,起码让孔子可以脱掉古文里的刻板、僵化、清高、保守形象了,让那些课本里的“子曰”可以鲜活起来,对年轻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行了一个方便。



  片中的孔子、南子相见,可以明白胡玫作为一个女性导演为了还这个绯闻多多、“美而淫”的女子一个公正的心意,借以更衬托出孔子之“圣”境,并借孔子之口作出南子“好德如好色”这样的评价,让历史给予女性的歧视和重负得以暂时疏解。



  片中还有一段孔子请教老子的场景,很美。


举报 回复 收藏 60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5:00



  俺找出这段史料,方便有兴趣研究儒、道创始人“高峰论道”的伙伴们:



  中国周朝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中央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争霸,礼乐征伐不出自天子,而出自诸侯、大夫,甚至陪臣“执国命”,政治权力逐级下移,旧的统治秩序开始打乱,出现了一些社会变革事件,思想逐渐解放而日益活跃起来。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老子和孔子,是两位学识渊博,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任周守藏室之史,主管周王室图书馆,著《老子》即《道德经》,授徒传道,创立道家学派。以后衍化为道教,老子被奉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李唐王朝赠号玄元皇帝。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主要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曾经担任鲁国大司寇行摄相事三月,他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述《易》理(其后学据作“十翼”),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素王、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由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的、植根和成长于中华本土的儒家思想文化与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部分。它们两家互相吸取,错综交织,共存互补,构成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而道儒两家的创始人之间,本来就有着不寻常的师徒关系。

  孔子知识渊博,并非生而知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根本在于他勤学好问,虚心求索。他长途跋涉向老子请教,就是突出的一例。

  关于孔子学于老聃的事,在《史记》的《孔子世家》和《老子传》里,均有记述。在《礼记》、《孔子家语》、《孔子集语》、《孔子年谱》、《庄子》、《吕氏春秋》、《白虎通》、《潜夫论》等书中,也有记载。大致有几种说法。一是《高士传》、《水经渭水注》所引:“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二是《孔子世家》所说:孔子年三十前,与鲁南宫敬叔适周见老子。三是《孔子年谱》所谓“三十五岁,与南宫敬叔适周,见老聃而问礼焉”。四是《庄子·天运篇》讲的,“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五是《庄子·天道篇》所述;孔子欲藏其所修之书于周室,前去会见“免而归居”的徵藏史老聃。这五种说法,可信程度如何,应作分析。前面所说三次,孔子去东周都城洛阳见老子,实际上只是一次,就是与南宫敬叔一起去的那次。据《孔子世家》所说,当在孔子年近三十的时候。因为《世家》在叙述孔子去周见老子一事以后,讲到当时鲁国周围晋、楚、齐三大强国争战的形势,然后接着说,“鲁昭公之二十年(前522),而孔子盖年三十矣”。以此推之,孔子适周见老子,当在三十岁的时候。为什么又有“孔子年十七”和“三十五岁”适周的说法呢?我认为,都是由于对《世家》的误解造成的。《世家》第四段有“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要其嗣懿子向孔丘学习的一段话,隔了一段,就述说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的事。于是就有“孔子年十七”适周见老聃之说。可是持此说的人,忽略了中间隔这一段所说:孔子及长,尝为季氏史、司职吏,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的经历,而直说年十七适周,是不确当的。“孔子年三十五”适周之说,则基于《世家》孔子适周一段之后的第三段,记有“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后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的事,于是产生“孔子年三十五”适周见老聃之说。但持此说者忽略了在“孔子年三十五”之前,即孔子适周后的第二段,已有“孔子盖年三十矣”的记载。所以再后推到“年三十五”,也是不确当的。至于第四、第五《庄子》说的那两次,其中“孔子年五十一”,南之沛见老聃之说,较为具体,且老聃为孔子说“至道”的内容,在《孔子家语》中得到了印证。最后,所谓孔子欲藏书于周室,而往见已退休居家的老聃,则应是孔子晚年的事,实属虚构而不必当真。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认为,孔子年三十和年五十一,正是青壮年时候,先后两次求教老聃。孔子一再得到这位前辈的教诲,受益不浅,他的好些知识,即来源于老聃的传授。主要有这样几类:


 回复 收藏 607楼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12

一)修身处世之术

  《史记·老子传》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适周问礼,见老子。辞去,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通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联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对此,《孔子家语·观周篇》则记老子说:“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闻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有己为人臣者”。与《世家》文字略异而意义全同。老子向孔子说的这些话,概括起来就是:为人不必拘泥古训,而应从现实出发。得其时就干一番事业,不得其时则隐没山林。孔子接受了这个思想,也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①。老子教导年轻气盛的孔子,要克服自以为了不起的神气和诸多不切实际的欲望,特别要谨言慎行,不议论别人的不是,不揭发别人的罪恶,否则,将招来杀身之祸。在君、父面前,要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不能有自己的意见,才能保全自己。显然,这一套泯灭人的个性,对君父绝对忠孝的奴化说教和保身哲学,是奴隶主们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制手段对人们心灵的铸造,反映了人们在残酷的奴隶主专制统治下立身处世的艰难。而这种思想,又正是统治阶级所需要,并公开宣扬、要求人们奉行的处世哲学。孔子观周时,就见到太庙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其背铭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孔子赞同说:“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要同行的弟子记在心上。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谓为人臣、子者“毋以有己”的绝对忠孝思想,表明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道家早已很重视,绝不是儒家所专有,而且,作为长辈的老子,以臣子之道教导孔子,还起了加深孔子的忠、孝观念的作用。其后,孔子答齐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君臣父子之道作为政治伦理原则,与受老子的影响不无关系。

  此外,老子还对孔子游说列国,不为时君所用的事,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批评。《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这段话,与《说苑》所记,略有不同,《说苑·反质》云:“仲尼问于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听,言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说苑》所谓“说者流于听,言者乱于辞”,不如《家语》“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合情理,当以《家语》为是。老子在这里回答孔子“道之于今难行”的原因时,明确指出:你们这些游说者说得滔滔不绝,而那些国君却听得莫明其妙,两者说不到一起,又怎么能照你说的办呢?这如同隐者桀溺批评孔子时所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都是讲游说者的夸夸其谈,并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是行不通的。老子对孔子的教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家语》称,孔子听了老子上述讲话后,当即表示“‘谨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益三千焉”。《世家》也说:“孔子自周反乎鲁,弟子稍益进焉”。



 回复 收藏 60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6:00



  (二)祭祀丧葬之礼

  “孔丘年少好礼”,一生讲礼的言论很多,其内容与老子的教导大有关系。据孔子自己讲是来自老子的,目前至少还能看到这样一些文献资料。

  《礼记·曾子问》载有四条,现录如下:

  1.“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斋)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袷祭于祖,为无主耳。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

  2.“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垣,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垣,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己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

  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莫(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①患。吾闻诸老聃云。”

  3.“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吾闻诸者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

  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4.“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者也,礼与?初有司与?

  “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此之谓乎?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孔子家语·子贡问》对这件事的记述稍有不同,文义更明白,也都提到“吾闻诸老聃曰”。关于“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一句所指之事,王肃注说:伯禽有母丧,东方有戎为不弋,伯禽为方伯,以不得不诛之。

  《孔子家语·子贡问》又记:

  “子夏问于孔子曰:客至无所舍,而夫子曰生我乎馆;客死无所殡,夫子曰于我乎殡。敢问礼与仁者之心与?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馆人使若有之,恶有有之而不得殡乎?夫仁者制礼者也。故礼者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杀,称其义以为之宜。故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以上这些,基本属于丧葬仪礼方面的问题,孔子都说“吾闻诸老聃曰”,甚至他还曾经亲自“从老聃助葬于巷党”,于中受到有关葬礼知识的教育。由此也可看出,老子和孔子这两师徒,都是善于为人办理丧事的行家,亦是精通周代礼制的专家。孔子问礼于老子,确有其实在内容,而并非一句空话。



 回复 收藏 60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6:00



  (三)万物生成之道

  先秦道家,注重自然奥秘的探索,而儒家则侧重政治伦理的阐述。在老子向孔子讲授的知识中,就有关于自然学说的内容。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老聃以“至道”。老聃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无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样解释“至道”,实际是发挥《老子》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庄子》所记老子向孔子说的这段话,不能简单地当作寓言看待,因为其中“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即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的说法,亦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辔篇》,记载了一段子夏讲人和万物生成之本原的话,请教孔子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孔子答道“是的”,他曾经听老聃这样说过。这段话是:“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人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这些周易的阴阳数理观点,对生物自然现象所作的解释,由于孔子以前曾经听老子说过,所以能作出肯定地回答。这件事说明,易学不仅是儒家所修,道家早有研究,以后儒道两家均用易学思想,解说万物生成或养生之道,亦是早有渊源,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家语》关于“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的见解,与《庄子·知北游》所谓“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的说法一致,两者互相印证,其为老子向孔子所说,应是可信的了。

  同时,老子还以五行生万物之说教孔子。《孔子家语·五帝篇》记说:“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孔子这又是听老子讲的!这条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的五行生物说和五德终始论,原来与老聃的思想有关,而孔子乃是其直接传扬者。

  另外,我们看到孔子与老子在思想上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

  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比喻最好的德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也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似德”。两者如出一辙。

  老子和孔子都称道“无为而治”。《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赞扬“无为而治”,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又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些也都表现了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亦喻孔子为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孔子拜老子为师,这是历史事实。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记述。儒门后学所著之《礼记》与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语》,也都一再提及,就证明绝非无中生有。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对于孔子师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更用不着极力抹杀,矢口否认。实际上,孔子尊师重教,勤学好问,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如实地予以评价,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才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从上述孔子师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师,虚心求教,获得不少知识充实自己,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丧葬礼仪,抑或是自然学识诸方面,都从老子那里得益颇多。当他向学生传授或答疑时,总不忘教师的教诲,常常讲到“吾闻诸老聃曰”云云,尊师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这样好学尊师的优秀品德,不仅是他成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世以积极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尊敬师长,虚心求知的可贵品德,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举报 回复 收藏 610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6:00



  老子行年考

  梁涛

  周灵王2年 陈成公29年 楚共王21年 辛卯(公元前570年)

  〇老子约生于此时前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文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东汉郑玄《礼记·曾子问》注:“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与孔子同时。”唐孔颖达《礼记·曾子问疏》引《史记》:“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老子,《史记》云:‘字聃。’又云:‘曲里人。’一云:‘陈国相人。’”唐陆德明《老子音义》:“老子,《史记》云:‘字聃。’又云:‘仁里人。’又云:‘陈国相人也。’”

  【考辨】老子的姓名,《史记》说是“姓李氏,名耳,字聃。”这给后人带来了许多争论。《正义》引张君相说:“老子者是号,非名。”但近代学者多主张老子姓老。唐兰说:“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在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载《古史辨》第四册)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又说他姓李氏呢?高亨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史记老子传笺证》,载《古史辨》第六册)则老子姓老(李),名耳,字聃。又,今本《史记》中有“字伯阳”的说法,但据考证,这是后人“取神仙家书改窜之”,故当删去(见王念孙《史记杂志》、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

  老子的故里,《史记》说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为今河南省鹿邑县。而孔颖达《礼记·曾子问疏》引《史记》则说为“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史记》索隐引《地理志》说:“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可见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春秋时属陈地,自古而言,老子为陈人。但是,陈地不久后即并入荆楚,所以说老子为楚苦县人也不为错。又,陆德明《老子音义》说老子为陈国相人,《郡国志》说:“苦,春秋时曰相。”司马彪说:“相今属苦。”可见所谓的苦人、相人,实际和楚人、陈人一样,都是因为古今异名而形成的。此外,又有说老子为宋人的,其根据是《庄子·天运》说孔子“南之沛见老聃”,而沛为宋地,故老子为宋人。但《天运》篇并没有明确说明沛就是老子的故里,所以“宋人说”难以成立。今又有人说相在春秋时为宋地,以证明老子为宋人。孙以楷、甄长松引《水经注》卷二十四:“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由此得出结论说:“春秋相城,为老子故里,春秋之时当属宋地。……老子只能是宋之相人。”(《庄子通论》第58页,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但《水经注》所说相县,是秦时所置,汉时为沛郡。它是否就是老子所出生的相,尚有疑问。故其说仍难成立。

  老子的生卒,后世颇多异说。或相信他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或认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或怀疑老子本人是否存在。从《庄子》、《史记》等文献记载来看,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说明老子应长于孔子,思想比孔子成熟早。胡适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570年。”(《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9页,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此说为大多数学者接受,故从之。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13

周景王24年 鲁昭公21年 庚辰(公元前521)

  〇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 孔子三十一岁时,与鲁人南宫敬叔适周,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说的,已经与人的骨头腐朽了,只有言论还在。况且君子得其时则出来做事,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并告戒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

  【文献】《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史记·老子韩非例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定县竹书《儒家者言》:“于大庙右阶之前有铜□,其□如名(铭)其背〈□□□〉〈之为人也,多〉言多过,多事多患也。”《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无谓何害,其祸将大。无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人,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趣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徙。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我害。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长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又见《荀子·宥坐》、《淮南子·道应训》、《说苑·敬慎》、《孔子家语·观周解》、《孔子家语·正论解》、《孔子家语·三恕》,除《说苑》外,皆作鲁桓公庙。《孔子家语·致思》:“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则丘之道殆将废矣。”《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当染》:“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韩诗外传·卷五》:“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乎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着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又见《新序·杂事第五》,姓名有异。

  【考辨】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以往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在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时。《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孔子适周,岂访礼之时,即在十七耶?”另外,边韶《老子铭》、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均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近人高亨亦持此说,并举出《左传·昭公七年》有日食的记载,以为旁证(见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二)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岁时。阎若璩《先圣生卒年月考》说:“《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唯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见《春秋》,此即孔子从老聃问礼也。”此说为今天大多数学者接受。(三)在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岁时。《庄子·天运》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的记载,梁玉绳《史记志疑》说:“盖适周问礼,不知何年。……此本阙疑之事。必欲求其年,则《庄子》五十一之说,庶几近之。”(四)在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三十一岁以前。“因为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三十二岁),周室已发生内乱,打了五年之久,孔子当然不能于周室两派贵族斗争之时去观光问礼。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鲁国也发生内乱,昭公出奔,国内无君,孔子因乱适齐,流亡在外者也有几年,自无‘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之事。而鲁昭公二十六年,周室王子朝已‘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之免官归居于陈,孔老自无在周相见之理。”(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第31页)(五)在定公十五年,孔子五十七岁时。此说为今人黄方刚提出,他据《曾子问》中“日有食之”的记载以及《左传·定公十五年》有日食的记载,认为:“孔子两见老子,第一次孔子五十岁,第二次孔子五十七岁。”(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载《古史辫》第四册)

  以上分歧源于文献的不同记载,于是有学者主张,孔子见老子可能不只一次,《世家》、《曾子问》及《庄子》所记载的是不同时间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但以往学者囿于成见,认为孔子与老子只会见过一次,强要把不同资料统一在一起,结果造成混乱。这种看法无疑是有见地的。从文献记录来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周问礼”,地点是在周(今河南洛阳);《礼记·曾子问》说“孔子助葬于巷党”,而巷党一般认为是鲁地;《庄子·天运》说“南之沛”,而沛是宋地(今江苏沛县)。可见,孔子至少在上面三个地方见过老子,《世家》所记只是孔、老会面中的一次,地点是在周,目的是问礼,时间应从詹剑峰之说,为鲁昭公二十一年。另,《世家》记与孔子一同问礼的有南宫敬叔,后人多认为他即孟懿子之子,而南宫敬叔出生于鲁昭公十二年,此时仅九岁,他于昭公二十四年方从孔子学礼(详见“周敬王2年 公元前518年 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孔子三十四岁”条),故学者对此多有疑问。但此南宫敬叔未必即是孟懿子之子,有学者就指出“南宫敬叔即南宫滔,字子容者,非孟懿子之子也。”(蒋伯潜《诸子通考》第51页)



 回复 收藏 612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7:00



  周敬王4年 齐景公32年 楚平王13年 乙酉(公元前516年)

  〇冬十月,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失官归居 王子朝,“景王之长庶子”。有宠于景王,景王欲立之。景王去世后,先后与继位的长子猛、敬王匄争夺王位,混战达五年之久。今年晋国出兵攻周,王子朝出亡时带走大量周室典籍。负责掌管王室典籍的老子可能因此受到牵连,不久免官回到自己的家乡。

  【文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铁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刘子、单子盟。遂军圉泽,次于隄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宫。晋师使成公般戌周而还。十二月癸未,王入于庄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

  【考辨】詹剑锋说:“老子曾做过周朝图书馆之类的职员或馆长,后来免职或辞职回家(“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我们在上面曾说到王子朝把周室的典籍带跑到楚国去了,老子所掌管的典籍想必也被带走了,老子因此免官,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史记》谓‘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也是可信的。老子既‘免而归居’,自然是回到南方老家,从《庚桑楚》篇南荣趎南见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可证。”(《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第51页)詹氏所说可取,今从之。

  周敬王6年 鲁昭公28年 丁亥(公元前514年)

  〇老子归居,相传与孔子讨论仁义 老子丢官回到家乡不久,孔子再一次前去拜访。孔子与老子就无为而治还是仁义之治展开了论辩。孙以楷、甄长松说:“这次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人性究竟是什么?孔子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仁义的表现是泛爱无私,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利己;或者说,以利人开始,换取利己的结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利关系,这种关系只不过被仁义加以修饰而已。老聃认为这种做法是矫情之举,是绕了一个弯子,最终还是回到个人生存问题上来,亦即归为生养之道;而生养之道最根本的还是自然。因此,老子认为仁义之说实在是迂阔得很,而自然说则直面人生。”(《庄子通论》第61~62页)

  【文献】《庄子·天道》:“孔子西[观]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观]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辨;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考辨】《天道》篇记子路云:“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可知孔子这次拜访老子是在老子免官归居不久,老子免官是在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估计当在本年前后,暂列于此。这次会面的地点,当在老子的故乡陈苦县厉乡仁里(今河南省鹿邑)。



 回复 收藏 613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7:00



  周敬王9年 鲁昭公31年 庚寅(公元前511年)

  〇老子在鲁,孔子从其助葬 老子在沛居住一段时间后,可能在孔子的邀请下,来到了鲁国。老子在鲁期间,孔子曾随老子助葬。在送葬的路上遇到日食,老子让孔子把馆柩放在道路右边,停止哭泣,观察变化,等日食过后继续进行。事后,老子讲解了送葬遇日食要停止行进的道理,使孔子受益非浅。

  【文献】《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注:音gèng,道也)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星见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注:音店diàn,病也)患。”吾闻诸老聃云。’”《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礼记·曾子问》:“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欤?’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考辨】《曾子问》说“助葬于巷党”,巷党学者多认为是鲁地。刘汝霖《周秦诸子考》说:“巷党不冠以国,必鲁地。因孔子、曾子皆鲁人也。《子罕》:‘达巷党人曰’,按康有为读法,达字联上章,此章只余‘巷党人曰’四字。由此可知,孔子问礼地在鲁国。”“助葬”的时间,前人多有歧说,从事实判断,当在老子失官以后,如果老子以征藏史的身份来鲁国助葬,则不好理解;另外,“助葬”时有日食。据《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今年正符合这两个条件,故列于此。

  周敬王19年 鲁定公9年 庚子(公元前501年)

  〇老子居沛,相传孔子往见之 老子在陈居住一段时间后,因为躲避战乱,来到了沛。这时孔子感到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道,便前往沛,向老子请教。孙以楷、甄长松说:“这个孔子五十一岁所未闻的道不是普通的社会政治之道,而是自然大道。所以,当老子问孔子是怎样探求道的时候,孔子回答道:‘求之度数。’这个‘度数’并非社会制度名数,而是天体运动的度数(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类);孔子又进而回答说‘求之于阴阳’。度数也是阴阳变化之数,所以求之于度数仍不得,才进而求之于阴阳。看来,孔子探求天道的路径并不错,但是还没有达到把握天道的程度。当孔子向老子求问天道的时候,老子告诉说:……道不可献,不可进,不可告,不可与,必需通过内心领悟,才能真正把握天道,内心不悟,强从外入,那是不可取的。老子认为必需帮助孔子问天道之后,很快又把话题转到了仁义问题,指出仁义只是先王住宿过一夜的旅社,并不是永恒的真理;他希望孔子能够顺任自然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庄子通论》第63页)

  【文献】《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庄子·知北游》:“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枝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天地》:“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辨者有言曰:“离坚白若悬宇。”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狸之狗来田,猿狙之便来藉。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孔子家语·五帝》“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孔子家语·执辔》:“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于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嚼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女之言。’”

  【考辨】《庄子·天运》云:“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今年孔子五十一岁,故列于此。



 回复 收藏 614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8:00



  周敬王28年 宋景公25年 鲁哀公3年 己酉(公元前492年)

  〇老子居陈,相传孔子拜见老子 孔子在陈国时,可能与居住在陈国的老子见过面。此时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已经有了深入研究,自以为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然而他周游各国,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却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于是他向老子感叹道: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讲明呢?老子则指出《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并不是“所以迹”之道;孔子之所以不遇于诸侯,并不是道之不是,而恰恰是因为孔子并没有得道。老子再一次向孔子讲述了本性不可改变,命不可变更,时间不可止留,道不可闭塞的道理。

  【文献】《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说苑·反质》:“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听,言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也。’”

  【考辨】老子失官后一直居住在陈国,所以孔子来陈国时可能拜访过他。孙以楷、甄长松说:“孔子这一段话,表明他已游说很多国君,但不明白为什么六经先王之道、周召之迹不能被各国君主接受,他只能感叹‘人之难说也!’这正是孔子游列国之后即将回鲁的心态。我们说孔子这次会见老子是在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就是据此作出的判断。”(《庄子通论》,第66页)孙以楷等认为老子在陈会见孔子,有其可取之处,但认为这次会面是在鲁哀公九年,则有误。孔子今年来到陈国,一年后离开陈国来到蔡国,此后没有再来过陈国(参见“周敬王20年 公元前491年 孔子离开陈国,到蔡国”条),故列于本年。《庄子》的这一段记载,可能有虚夸成分,故只能作传说看待。

  周敬王39年 鲁哀公14年 楚惠王8年 庚申(公元前481年)

  〇老子出关,著《道德经》上下篇 《道德经》,又名《老子》,春秋末期老子所作。通行本为三国魏王弼注本,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整理者分为甲、乙、丙本,共二千零六十四字,约为今本的五分之二,为现存最早的抄本。基本保留了老子的思想。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藏》中收有各种注疏本五十种。现存注本有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明焦竑《老子翼》、清魏源《老子本义》等。近人校本有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核诂》等。

  【文献】《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于物,不削于人。虽未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考辨】《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论。现代学者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早出说,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老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郭沫若、吕振羽、高亨、张岱年、李学勤等人都持这种见解;二是晚出说,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时,顾颉刚、刘节等人持这种见解;三是早出和晚出之间的战国说,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又存在战国初期和晚期的差别),王国维、梁启超、冯友兰、侯外庐等人持这种看法(关于《老子》年代的争论,参阅《古史辨》第四册)。七十年代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基本否定了《老子》晚出的看法,证明《老子》是秦代以前的作品。九十年代郭店竹简《老子》甲、乙、丙的发现,为《老子》的成书提供重要佐证。据发掘报告,郭店一号楚墓的年代为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前三世纪初,为战国中期偏晚,有学者推定为公元前三○○年左右。简本的抄写应该比此更早,考虑到古籍的流传有一个过程,《老子》出于春秋老聃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所以有学者认为“简本《老子》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老子》为老子所著,特别是更证实了《老子》一书的早出。”(王中江《郭店竹简〈老子〉略说》,《中国哲学》第二十辑)目前学术界的分歧集中在简本是一个完整的传本还是一个节本:郭沂认为“简本是一个完整传本”,“今本是后人在简本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重编、增订而成的。”今本《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中国哲学》第二十辑)。但据发掘报告,墓葬在发掘时已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亦不例外,所以多数学者倾向认为简本并非一个完整的抄本。李学勤先生则认为“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可能系关尹一派传承之本,其中包含了关尹的遗说。”(《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中国文物报》1998年4月8日)

  老子出关时间不可详考,因明年老子去世,故列于本年。



 回复 收藏 615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8:00



  周敬王40年 楚惠王9年 卫庄公1年 辛酉(公元前480年)

  〇老子游于秦,不久去世 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周衰,西出函谷关,退隐。著有《老子》。提出作为万物根源的“道”,道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是一种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虚无”。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认为“道法自然”,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意识到语言概念和感性经验的局限性,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不能被感知。主张“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老子·四十七章》),排除感性经验,不用语言概念,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的沉思冥想直觉万物。甚至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提出“绝圣弃智”,取消人类的人为,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状态。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八章》)但又主张消解矛盾,最终“复归于无极”(《老子·二十八章》),“归根曰静。”(《老子·十六章》)。抨击当时的统治者,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世间争乱的根源在于人为和多欲,“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提倡“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欲使社会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老子·八十章》)的状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各种哲学派别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阐发他的思想。道教奉之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历代统治者又封他“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等称号。

  【文献】《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间,是以不敢。今间矣,请问其故。’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庄子·应帝王》:“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货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考辨】老子卒年不可详考,胡适说:“老子死时,不知在于何时。《庄子·养生主》篇明记老聃之死。《庄子》这一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见古人并无老子‘入关仙去’,‘莫知所终’的神话,《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90多岁罢了。”(《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9页)今从胡适之说,列于本年。



  2003年3月12日



举报 回复 收藏 616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09:00



  中国先锋杂文系列
  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孔子
  国内外各类贱种华人不断隆重推出不懂科学技术,只会玩人、阴人、自私自立、以自我为中心的、疯狂篡改历史文化、拼命维护人治与专制社会的奴才——孔子,目的是在继续巩固和扩大中国“人治与专制社会”的基础这一宗旨。历史证明,中国历代统治集团一旦普遍***或者普遍心黑,就会立刻推出孔子,以此来麻痹愚弄人民群众。老子早就痛斥孔子之徒了:“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而不安。”当今社会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拨开云雾,剔除历史尘埃,暴出许多惊天大揭秘,还原许多历史真相,旗帜鲜明的要彻底根除玩人误国的孔家店。并以此来证明:孔子是婊子养的杂种,等等。
  维护“人治与专制社会”的儒教,每个字都凝聚着中国畸形文化的意识形态,儒教烧书断史绝其道,再“绝”也绝不了中文古义;儒教“废五畴以伸上帝之孤尊”,再“尊”也尊不过中国“三皇五帝”神器的本义。依据《黄帝阴符经》《尚书》《关尹子》《老子》和现代科学技术整合的《五帝心理》,如关尹子定位“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礼,以此和天下可以作乐,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财,以此周天下可以御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观天下可以制器。”完全可以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直至彻底消除人类的精神心理疾病,根本用不着孔子之徒和儒学迷们在中国煽情装蒜。人类在进化中的环境尖刻凶险,紧张于避险生计,蒙昧而不迷信。中国古人在谋生经验交流传承中,把入心的天地人信息叫“阳符”,把出心的精神意魂魄举措叫“阴符”,这就是“三皇五帝”的雏形。古人对这些信息“象形指事假借会意转注谐声”地交流记载中,铸就了中文华语的思想工具。周公制定的《周礼·大司徒》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关于这些信息的教育体制。当时的“射”指心射知识,教“三皇之知”,“身矢”箭不用射字;“御”指心御五行,教“五帝之所连”,驭马不用御字,是后人弄乱套的。
  中国人开始沸腾了,军阀混战,亲上亲下投机权谋犬牙交错。美国林肯“亲下以谋上”的三民主义民主,苏联“亲下以谋上”的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先后一股脑地涌尽了中国,“五四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日本也借用中国的“王道乐土”的理由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不说对日“反侵略”却说“抗日”,究其原因也是出于这种合理的忌讳。是啊,“王道乐土”离中国人太遥远了,近现代人甚至把“一贯三,王”统一天地人的科技能力,也模糊成“废五畴以伸上帝之孤尊”的祖宗崇拜了。依六书思想,中文皇字可拆解为白王,白王指人人能成王,庄子“三皇之知”就是指天地人知识体系;中文帝字原本指果蒂,孔子“昔者吾闻老聃曰天有五行……其神谓之五帝”就是指心理精神意魂魄经验对世界水火土木金行为的属性。《尚书》记载大禹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司马迁《史记》是汉武帝“绝其道”的产物)。“秦始皇”想霸占中国人的知慧能力,“汉武帝”想霸占中国人的逻辑能力,当今中国统治集团想霸占中国人的民主、人权、言论自由的能力。古人所谓的“王道乐土”,就是指把握中国“三皇五帝”神器创造的福利国家,日本人不懂它的真实内含却以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合理”借口。当时中国与日本国比较,科学技术力量相差悬殊。
  二次世界大战尾声,苏联机械化军队打败日本关东军解放中国、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日本无条件投降。中日战争历史,已翻页。不知醒悟科技力量无穷的中国人,总想装出抗日英雄的架势,藐视苏联机械化军队和美国原子弹逼降日本的实际,实际是装蒜。接着,就在中国本土上展开了美苏意识形态的争霸战。美国支持合法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先进的飞机大炮,苏联支持“不合法”的中共取得其所占领的东北根据地援助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重工业基础。***“亲下以谋上”的民道三民主义,没争过***“亲下以谋上”的民道共产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取代了退居台湾的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
  根据史料披露,《论语》大部分都是剽窃《商汤·多方简》的,因此老子才批评他“今子之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孔子以商朝仁窃周朝义,穿商朝鞋走周朝路!历史记载是后儒圆谎的胡说八道!“《论语》注”那是剽窃的圆谎而已。孔子的言论主要是剽窃商汤“《多方简》代夏作民主”史料的。老子批评他以仁非义:“今子之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 页 4 Empty 回复: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第二部)/ 轉《杏花天雨谢春红 》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31 十二月 2013, 07:13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18:00



  孔子篡改周公教育体制。孔子篡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见于周公周礼;“礼乐诗书易春秋”见于孔子。周朝六艺教育体制在“单氏取周”时被投机的孔子篡改。
  周朝六艺教育体制:
  教“礼”以交际,
  教“乐”以达情,
  教“射”以认识(周时射箭用“身矢”,射专用心射认识、猜谜),
  教“御”以管理(周时御马用驭,御指心御,如王驾御臣民),
  教“书”以承前,
  教“数”以规算。
  孔子篡改周朝六艺教育体制:取消认识管理规算课,增加抒情诗和“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课,让人人放弃科技学算卦“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
  孔子“天下归仁”盲目关爱论是玩死人不偿命
  跟我玩“群众路线”?我玩事也不玩人啊!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玩事不玩人!关爱人,仁在玩事中不在玩人中。孔子篡改“天下归事”为“天下归仁”是否定人在事中关爱,提倡盲目关爱论,是玩死人不偿命!故,篡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本”为“以人为本”,形同对人说“以人为本”对狗说“以狗文本”,是屁话一堆!
  是中国人身贱不识真言,还是“后儒以理杀人,谁付怜之?”——清·戴震。
  西汉《纬书》和《郑板桥家书》明确记载孔子把中国古书96∕100以上几乎烧绝,造成中国“断代史”,可是至今中国主流思想仍当没事儿!
  身为中国人竟世代与烧书贼丑类为伍还膜拜不息。易经八卦究竟产生在何时?有一个先决条件:得先定位“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三皇五帝”“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大局下,八卦之说只能是空中楼阁胡说八道!而这个定位,你就是查遍中国所有古籍,也是始肇于孔子。易说“伏羲画八卦”,可《尚书》大禹的“洪范九畴”都没此说,更何况远古?!
  想证明易经八卦先于孔子的最简单办法,是找出在老子“负阴而抱阳”规律概括以前,有“一阴一阳”规律的概括,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推演。否则“负阴而抱阳”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不了八卦说教!如果找不出来,你们就闭嘴吧!
  结论:所谓“易经八卦”是孔子为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捏造的迷局,它造成了“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废五畴以伸上帝之孤尊”的愚民社会。
  《道德经》和《圣经》因果意义之谜:道德经和圣经不是一个层次的书!圣经就是叙述的一本书,当然里面有寓意但比起道德经的智慧之差点不是一星半点。至于圣经的销量是第一,您知道我就有好几本都是基督教送的。东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没有一个否定老子思想的,但是西方就有很多人否定了上帝,更不要说是东方了。叙述至少还有点历史价值,云山雾罩的大忽悠就没什么价值了。知道圣经的人比知道道德经的人多。读懂道德经的未必愿意看圣经,读圣经的未必喜欢道德经。
  东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没有一个否定老子思想的。不能被否定的,往往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道可道了两千多年,还是没什么出息。两码事,基督那是宗教迷信,老子是哲学。圣经是宗教用书,成书是很多人把很多故事编在一起,可能有一些历史记载。道德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哲学仅仅是其中之一。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单氏取周”孔子烧书断史把中国传统的科技思想体系都给弄乱套了,原古造就的“三皇五帝”,阳符阴符思想体系被扭曲为人物崇拜,“大禹治水”治道造就的“洪范九畴”被矮化,“汤以多方简代夏作民主”被孔子盗用反对“武王同德度义”“景王修义经·铸无射”,目的是“废五畴以伸上帝之孤尊”搞党派宗教思想崇拜。从此,世界失去了阳符阴符的中国思想宗旨,仙佛轮回上帝膜拜的宗教从此泛滥成灾。孙中山说“中国由草昧初开之世以至于今,可分为两个时期:周以前为一进步时期,周以后为一退步时期。”,中国“单氏取周”的灾变,是所有宗教的发源理由,也是造成《道德经》和《圣经》因果意义之谜的成因。
  要说玩人,世上最高者莫过于孔子:他先玩了老子,得以入周朝学府就读;接着玩单穆公“天下为公”,得以“侥幸封侯富贵者也”当上周敬王“孺子王”相当教育部长;接着玩世人“与其使民谄下也宁使民谄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捏造“易经八卦”“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
  孔子把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的自然规律概括,定位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人为阴阳较量意图,孔子把“负抱”判断硬说成是“之谓”意图,从而歪曲了科学事实求是精神为是求事实的较量。他进而歪曲中国规律观念“道”为极端判断“太极”,说什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把人类知无为有的科技精神歪曲成了是非取舍的推演图谋。他捏造的易经八卦迷失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陷中国科技思想于是非“二极管脑瘫”状态,竟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之久。不求科技求是非的“二极管脑瘫”“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致使世界“太极”轮回“太极”上帝等迷信横流。孙中山《建国方略》说的“唐虞三代……几与近代之欧美并驾齐驱”,一个古代的科技大国——中国,竟然堕落成了世界宗教的发祥地。
  “电子管”是近代的科学技术,二极管又称开关管。电子信息经过阻容于开关,再经过阻容于放大……CPU控制。会意词“二极管脑瘫”瘫在是非,它使人与社会的正常心理陷于凝滞以致瘫痪。



 回复 收藏 618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18:00



  “二极管脑瘫”表现。
  中国古代史一个科技大国,孔子编撰的《尚书》记载了大禹治道《义经》“洪范九畴”,商汤治仁《义经》“多方简”,周武治义《义经》“同德度义”到周景王修义经成《老子》。老子文的宗旨在进行“道者德者失者”既企业服务业事业的明确分工合作制改革,以消除周朝基业五百年的官二代“余食赘行”。这引发了当时贵族叛乱,老子的学生孔子恰在此时在鲁国组建朋党拉起“天下为公”大旗。这得到政变贵族们的赏识“侥幸封侯富贵者也”,被破格提拔为周敬王的“孺子王”。孔子得权后视察各诸侯国,形同过街老鼠。为此,他有一反“天下为公”为“与其使民谄下也宁使民谄上”。韩非子评介这一政变为“侵下以谋上”,贵族叛乱制造了中国和世界的“二极管脑瘫”。
  看看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史,处处都写着“是非玩人”四个大字!君主制是“是非玩人”,民主制是“是非玩人”,四大名著是“是非玩人”,三五反,反胡风,反右,直至***统统都是“是非玩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不玩人玩事了,结果中国经济腾飞跨越历史。可是“三个代表”出台以后,中国的玩人运动又被激活了。现代中国的情形,可相比于两千五百年前周景王对官二代“余食赘行”的改革时期,面临的都是贵族叛乱问题。
  一次“助葬”被老子特招到国学学习的孔子,见周乱有机可乘,便回鲁建朋党重新拉起商汤《多方简》“天下为公”的大旗,反对景王“公乃王”改革。故被“侵下以谋上”的单穆公重用,《庄子》记载他被“侥幸封侯富贵者也”,《论语》记载他代替被杀的宾起,当上了周朝的孔文子。但各诸侯国并不认同,在它带领党徒的视察各国时,形同过街老鼠。因此,他愤怒地焚烧了几千年传到周朝的典籍,美其名曰“修春秋”;杜撰易经八卦,代替五行之运,美其名曰“赞易道”。目的是“与其使民谄下也宁使民谄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离间上下制造两头堵的愚民思想。据他的后代西汉孔安国钦命修《尚书·序》记载,孔子行为是“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孔安国修下来的史料“其余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故称《尚书》为《经书》,“其余送官藏之书府”为《纬书》。《郑板桥家书》对《纬书》评介“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矣。《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孔子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孔子这个天字号的民族败类,估计将中华古文献3240篇烧掉2689篇,仅剩6/100左右。
  综上所述,现在的中国是中华5千年最缺德时代。
  原创//中国文化剑客//萧涵夫



举报 回复 收藏 619楼

作者:寻找先天真爱 时间:2013-11-19 09:22:00



  商君法圣:***是兴法批儒的代表人物!



  写在前面




  在当代中国,某些文化复古主义者正摆出一副“回归传统”“热爱传统”的“慈爱”面目,准备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唯一代表事物,正准备将一个人尊崇孔子与否,作为评判他是否尊崇和支持中华文化的唯一判断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否定孔子和儒家,就成为了彻底否定中华文化的所谓不可辨驳的“罪证”,否定儒家就成了彻底抛弃中华文化不再成中国人了!然而儒家文化并不能够代替整个中华文化,整个中华文化也绝对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与儒家观点相异的先秦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中华文化?法家思想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吗?***没有继承法家,没有赞美法家文明吗?既然***继承了法家,又怎么能够被指责成是“发动***意图彻底否定和灭绝中华文化”呢?***继承了法家文明,又怎么不能够说成是继承了中华文化呢?法家与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斗争上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始终存在,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多有阐述并且多有领悟,还亲自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陆指导和领导了儒法斗争,也是不争的事实!某些狭隘的文化复古主义者妄图以自己偏狭短浅的眼光,以反对儒家就是反对中华文化的罪名,来谴责曾经批判过儒家文化的***主席、鲁迅先生等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为华夏民族的保全、生存和复兴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人们是“彻底否定中华文化”。这种意图是险恶的,这种阴谋是罪恶的,这种逻辑是混乱的,这种思维是疯癫的!这个问题应该是要被理解清楚,不能够再肆意流传,四处放毒,并且继续蛊惑无知民众了,这就是我写本文的目的和原因!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04
注册日期 : 13-04-26

http://bdwl.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4页/共5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步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